從這天起,我們踏上歸鄉的溫暖路途……
文章來自:國家人文歷史
昨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在中國北方大多數地區稱這一天為小年,而南方大多保留了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傳統,江浙滬地區更把臘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
無論是哪一天,小年的到來,意味著新年將至,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期盼闔家團圓。
「小年」其實並不小,這天以後的每一天,人們都準備了不同的內容,圍繞的主題只有一個——過年:
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小年來歷
小年,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很多先秦的典籍中就有祭灶的記載,古人祭灶的日期,歷來說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
民間傳說,灶王爺本是一個叫張生的平民,娶了妻後整天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最後淪落到街上行乞。有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帝認為,張生能夠回心轉意,說明還沒壞到底,就封他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彙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他上天彙報這兩天也就相對應的被稱為「小年」。
小年是從何時開始分成臘月二十三與臘月二十四,還得追溯到清朝。
《後漢書·陰識傳》記錄了陰子方在臘日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在漢代,臘日是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可見那時祭灶日期還沒有確定。到了宋代,詩人范成大在詩中寫道:「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可見那時送灶王爺上天在臘月二十四。
到了清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小年習俗
祭灶王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張生被封為灶王爺,按要求,要在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家裡人一年來的所作所為,以定賞罰。所以,人們為了黏住「灶王」的嘴,就在「小年」這天,擺上糖瓜、灶糖貢在灶王像前。
宋代詩人孫緯的《獻壽》,專門描寫了小年人們祭灶的活動:
面臉丹如朱頂鶴,髭髯長似綠毛龜。
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間祭灶時。
蘇軾的這首小年詩,更顯出苦中作樂的樂觀精神: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
明日東家當祭灶,只雞斗酒定膰吾。
貼窗花
剪貼窗花是小年裡最盛行的民俗活動。窗花多是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繡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圖的就是一個吉利。
掃塵土
掃塵土,北方人稱「掃房」,南方人稱「撣塵」,這一習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是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後「塵」與「陳」諧音,也就有了辭舊迎新的意思。掃去塵土、掃去陳舊,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貼春聯
在民間,人們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我們的春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現在我們能買到各式各樣的吉祥春聯,但在一些傳統的人家,還是習慣請書法較好的人來手寫春聯,用最普通的紅紙黑毛筆,簡樸卻年味兒十足。
準備回家
小年一過,家家戶戶都要開始備年貨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貨種類越來越豐富,檔次也越來越高,但那顆期待團圓的心,卻是最簡單質樸的。
無論這一年,我們成功還是失意,國曆君衷心祝願在外打拚的每一個人,搶到了回家的車票,備好了歸家的行囊,開心地與家人團聚。
回家,是最好的禮物。
TAG:新時代公務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