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儒家系列之《論語正則》17.25

儒家系列之《論語正則》17.25

「大道無形,天地是個有形的道;天地不言,聖人是個能言的天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未嘗不見經書,見經書而能明其義理,與見聖人何殊?」——今天,我們便通過閱讀這部儒家傳世經典,來與聖人開啟一次「超時空對話」。

------

《論語》是先秦儒家思想凝聚而成的核心經典,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深刻沉澱。在歷經千年的傳承中,雖然幾度遭遇篡改、歪曲與惡意攻擊,但其作為經典的魅力與價值依然如「北辰」之星巋然不動,照耀古今。

《論語正則》是「藏山書院」面向全社會推出的「正本清源說《論語》」公開課程的授課筆記,全書共計30萬字。比照傳統章節劃分體例,本書依舊分為二十章,512段。——《論語正則》將為您逐字逐句詳細解讀經典真義,為您能夠真正走進夫子與群弟子救國救民、道義擔當的誠敬心扉,我們願做領路人。

------

陽貨篇第十七

17 . 25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譯文※:

養:孟子所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之「養」。一如《道德經 · 五十九章》所言之「重積德」。

不孫、怨:以此兩種習性代指七情,因受「六塵」所擾,而使心性動搖,失去清凈(不能處變不驚)。

※夫子說,唯女子與小人最難積蓄體內那一股浩然正氣。何以如此?蓋「六塵」之垢或近或遠、或來或去皆擾心性,使其難住清凈。

——《道德經· 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天賦人性本自清凈,卻常為身外得失褒貶反覆襲擾,致使內心氣血翻騰、造化扭曲,不復泰然。如此因身外得失致傷心性,竟若心受「六根」之累。然則,何謂「寵辱若驚」?稍有佳許,內心便洋洋得意;稍有貶斥,內心即哀哀戚戚。或因褒而擾,或因貶而擾,竟以一絲榮辱得失即得心性搖動,此之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蓋人之煩惱苦厄不已,皆以此肉身據「六根」之器頻生感受,竟致「六塵」激蕩以亂心性。若能恪守性真,不為肉身痛癢牽絆,使心性常處泰然,復有何患?——《老子厥中》)

——「小人」何以「難養」?「小人」指見識膚淺、本末倒臵、患得患失之人。蓋其常常計較滿腔,情緒動蕩不止,作息顛倒錯亂,好逸惡勞等等,這些都是容易散失「精氣神」的行為。因此,勢必難以養出一股浩然而充沛的精氣來。夫子之所以指出「小人難養」,並非是要放棄小人,而是要讓眾生知曉自己的習性已然本末倒臵,從而痛下決心改弦更張,歸於正途。

——「女子」何以「難養」?女人本屬「陰」,陽氣本就比男人更為薄弱,情緒也較容易起伏波動,再加上生產、月事都會讓氣血虧損,以及洗衣、煮飯、料理一切家務等等,因此要想培養出那一股浩然正氣就顯得更為困難。是以夫子說「女子難養」。

——「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乃指明之所以造成「女子與小人難養」的原因。不外乎「七情」為「六塵」所擾,致使心性搖動,頓去清凈。清凈即失,正氣難養。

——焉知本段不是在拷問那些自認絕非小人的男人們,你們既自認不是小人,那你可曾養出了那股貫通天地的浩然罡氣來呢?若沒有,那此時還不發力,將更待何時?

讀書中第一等高人,莫如學道。自古及今學道者紛紛,成道者寥寥,其故何也?首要根器高,次要讀書多,三要遇人早。根器不高,不能有出世之想;讀書不多,不能見理即明;遇人不早,多受旁門小術之誤,終不能成大道。

——《養真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藏山書院 的精彩文章:

儒家系列之《論語正則》17.8

TAG:藏山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