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是歷史功臣,李鴻章就是賣國大賊?事實並非如此
原標題:左宗棠是歷史功臣,李鴻章就是賣國大賊?事實並非如此
【一】
左宗棠與李鴻章皆為滿清末期的四大名臣之一,都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然每次提到這二人時,大都認為左公抬棺收復新疆,豪氣衝天引人嘆,一人扶大廈之將傾,乃是晚清的第一名臣,想著若有機緣,定要去祭拜左公,向民族的脊樑致敬;而李鴻章代表清廷簽訂眾多不平等條約,遇事只為自己著想,是一個大大的賣國賊。
【二】
在悠久的中國歷史上,左宗棠大概是唯一一個所向披靡,以鐵腕手段收復六分之一國土的英雄,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擔當起了匡扶社稷主權的重任。1867年,也就是同治六年,阿古柏在新疆自封為王,宣布脫離清廷。俄國乘機佔據了伊犁,英國也虎視眈眈,意圖瓜分西北。自乾隆時代平定西域大小和卓叛亂後歸屬我國的新疆出現了危機!
若清廷不作為,160萬平方公里的新疆,就要從大清的實際版圖上消失了!
清廷內部也意見不一,以李鴻章和左宗棠為首的兩派形成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權傾朝野的三朝重臣李鴻章向慈禧太后奏曰:「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煙稀少。乾隆年間平定新疆,傾全國之力,徒然收數千里曠地,增加千百萬開支,實在得不償失。依臣看,新疆不復,與肢體之元氣無傷,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為好。」
而時任陝甘總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用「天山南北兩路糧產豐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馬成群。煤、鐵、金、銀、玉石藏量極為豐富。所謂千里荒漠,實為聚寶之盆」來反駁李鴻章的「赤地千里,土地瘠薄」,更是從國防安全的角度詳細闡述了收復新疆的重要性:「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環衛北方,百數十年無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匪特陝、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而況今之與昔,事勢攸殊。俄人拓境日廣,由西向東萬餘里,與我北境相連,僅中段有 蒙部為之遮閡。徙薪宜遠,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為綢繆者也」。終說服慈禧讓其帶兵前往,但慈禧卻不給錢,因為國庫沒錢了。這時紅頂商人胡雪岩挺身而出,為左宗棠提供了堅實的後勤保障。
李鴻章與左宗棠的衝突,是「海防」與「塞防」的分歧,是兩種思維方式的對比,是兩條路線的鬥爭,是對清朝末期如何捍衛國家的一種探索。一個是從清朝的實際情況出發,為求自保,寧願放棄一部分國土,為委曲求全,願一槍不發,將萬里腴疆拱手讓給別人,成為被眾人唾棄的對象。一個寧為玉碎也絕不瓦全,認為收復新疆,勢在必行,勝固當戰,敗亦當戰,為捍衛民族的光榮而戰,直到最後勝利,奠定了其千古第一人的地位。作為後人來看,左宗棠以收復新疆的偉大歷史功績毫無爭議的當屬歷史功臣,而就此要說李鴻章是賣國大賊則不太妥當。二人一個保守,一個非保守,從當時的現狀來看,倘若左宗棠戰敗,可能需要付出的代價要數十倍地慘重。
【三】
除卻堅決主張放棄新疆之外,李鴻章最為人所詬病的是其簽訂了大量的不平等條約,尤其是甲午戰爭之後簽訂的《馬關條約》。甲午戰爭後,李鴻章的新式陸海軍基本歸零,全國一片沸騰,梁啟超認為李鴻章在這場戰爭中有十二處失誤,但他同樣指出,淮軍當時仍舊是中國戰鬥力最高,軍紀最好的軍隊,從戰爭過程中就能看出,部分將領還是頗有血性的。西方報紙也是這麼評價的:「日本非與中國戰,實與李鴻章一人戰耳」 。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評價他:「要而論之,李鴻章有才氣而無學識之人也,有閱歷而無血性之人也。彼非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心,然彼彌縫偷安以待死者也。彼於未死之前當責任而不辭,然未嘗有立百年大計以遺後人之志。諺所謂「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中國朝野上下之人心,莫不皆然,而李亦其代表人也。雖然,今日舉朝二品以上之大員,五十歲以上之達官,無一人能及彼者,此則吾所敢斷言也。嗟乎!李鴻章之敗績,既已屢見不一見矣。後此內憂外患之風潮,將有甚於李鴻章時代數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鴻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復睹焉」,可謂是絕佳的評價了。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心,然彼彌縫偷安以待死者也。彼於未死之前當責任而不辭,然未嘗有立百年大計以遺後人之志。諺所謂「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中國朝野上下之人心,莫不皆然,而李亦其代表人也。雖然,今日舉朝二品以上之大員,五十歲以上之達官,無一人能及彼者,此則吾所敢斷言也。嗟乎!李鴻章之敗績,既已屢見不一見矣。後此內憂外患之風潮,將有甚於李鴻章時代數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鴻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復睹焉」,可謂是絕佳的評價了。
李鴻章雖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也絕不至於到「賣國賊」之地步。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曾抬棺以明決心。而李鴻章亦曾抬棺,去為了國家利益與列強周旋。1896年,已經74歲的李鴻章,隨身帶著一口棺材出訪俄英美法德荷蘭比利時。在甲午戰爭失敗並簽訂了一些列不平等條約後,心力交瘁的李鴻章對這次跨越歐美的長途出訪,是做好了客死異鄉的準備的。作為為數不多的能與外國進行外交事務的李鴻章,被世界譽為東方俾斯麥,也被稱為鐵血宰相。甲午戰爭的慘敗,卻使得鐵血宰相這個名頭成了笑話。在拜訪德國期間,李鴻章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和高規格的接待,還參閱了德國的武裝部隊和先進的武器裝備、大炮,無奈感慨:「如果有10營這樣的軍隊,我一定能打敗日本人」!
《馬關條約》的簽訂非簽之罪,而是戰敗之過,李鴻章對戰敗的結果負有責任。李鴻章領導的海軍戰敗是可悲的,但更可悲的是軍事能力缺乏的李鴻章竟然坐到了海軍最高領導的位置上,是偌大一個中國的命運僅取決於李鴻章的一支海軍。有時候,身居其位,更多的是身不由己。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非簽之罪,乃國弱與戰敗之過。
【四】
作為一名務實能幹的宰相,李鴻章少年時便立志要水擊三千里,鎮壓禍害百姓的匪賊,以軍功踏上為官之路。待到位極人臣,才發現中華早已落後於時代的潮流,竟是不能再和世界對話,偏偏頂頭上司又是個頗具才華但卻固執己見的女人。他想要讓清朝向世界學習,趕上世界的步伐,辦工廠,興教育,開啟洋務運動,試圖一點點讓中華納入與世界其他國家對話的軌道上。
李鴻章掌權前,中國掌權的大都有一種「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傲慢,大都是把他國當做藩屬的土鱉,亂殺使臣,白送關稅。可以說,李鴻章是但是中國僅有的幾位可以和外國做現代外交的人。他興洋務運動,擁漢人大臣話語權,在夾縫之間保留火種,於危難之際為中華爭取利益,可謂是一名偉大的宰相。雖功敗垂成,但仍讓中國從蠻不講理的自我封閉向開眼看世界,向世界潮流轉變邁了一小步,步子不大,但也足夠了。
左宗棠是毫無疑問的歷史功臣,但李鴻章決不至於淪落到賣國賊的無恥地步,相反,他還是一名偉大的宰相,是一名讓中國轉變進步的推行者。
※魏延與諸葛亮爭鬥,最後被殺,是因為看穿諸葛亮的大秘密
※清劇《雍正王朝》中最大的一處錯誤,沒有它該劇堪稱完美
TAG:布衣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