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系統疾病中常見的發育行為共病及其診治原則
【作者】楊琳 教授
【單位】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兒科
【DOI】 10.11852/zgetbjzz2018-26-02-02
小兒在發育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神經系統問題,如熱性驚厥、腦性癱瘓、癲癇等,在這些疾病中,可能還會同時合併發育行為方面的問題(多動性障礙、抽動障礙、學習困難等)。有研究表明,熱性驚厥的患兒,合併抽動障礙、多動性障礙、強迫症和焦慮症的比率高於正常兒童[1]。因此,臨床診療思維應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在正確處理神經系統疾病的同時,關注發育行為方面共患病的問題,使患兒的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獲得長期良好的預後,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1
兒童神經疾病出現發育行為共病的原因
兒童神經系統疾病和發育行為疾病互相交織,密不可分。例如,神經系統疾病中的癲癇、熱性驚厥,發育行為方面的抽動障礙、睡眠障礙等,都具有突發性、暫時性、反覆性發作的特點,發作間期一切正常,因此如何正確診斷和鑒別診斷,尤其是這兩類疾病共患時,就顯得尤為重要。有報道發現,兒童非癇性發作被誤診為癲癇的時間平均為3.5年,而到正確診斷時,50%~95%的患兒都在服用抗癲癇藥物[2]。被誤診為癲癇的患兒,結果最終被診斷為抑鬱、焦慮、抽動障礙等[3]。
神經系統疾病與發育行為問題緊密聯繫,有這麼密切的聯繫,原因並不完全清楚,推測可能和以下因素有關:1)藥物:抗癲癇藥物對行為有一定影響,往往和劑量相關;聯合應用抗癲癇藥物也可增加抽動障礙的風險;同時抗癲癇藥物對睡眠周期的影響也已得到證實。如果考慮患兒的行為問題和抗癲癇藥物有關,可以通過緩慢加量或者減量來減輕,經過這樣的處理還不能完全緩解,就需要換用其他藥物。2)異常放電:已經有研究證實,持續異常放電對記憶、注意和反應速度都有影響[4]。ADHD患兒中,14.3%有驚厥病史;腦電圖異常的比率為22.9%;抽動障礙患兒腦電圖異常比率也有7.56%。3)遺傳因素:遺傳因素可能共同作用於神經系統疾病和發育行為疾病。最新的研究表明,NMDAR(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基因家族中的GRIN2B,功能異常不僅可以引起認知發育障礙,還可能是孤獨譜系障礙,ADHD,癲癇的病因之一[5]。4)結構或遞質因素:無論是神經系統疾病還是發育行為方面的問題,中樞神經系統結構的異常,例如:擴大的腦室、丘腦和白質纖維通路異常;或者神經遞質釋放的異常,都可能是共同的病因[6]。
2
神經系統疾病中常見的發育行為共病
1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ADHD以注意缺陷和多動衝動為特徵,起病於兒童期的發育行為疾病,患病率大約3~8%,男女之比為4~9:1。癲癇是比較常見的慢性神經系統疾病,發病率大約3‰-8‰。我國大約有900萬癲癇患者,其中兒童和青少年佔60%,ADHD是癲癇患兒最常見的精神心理問題之一。以色列的一篇回顧性研究,納入了近30萬6~13歲的兒童和青少年,其中男性51.5%,女性48.5 %,研究結果表明,超過1/4(27.7%)的癲癇兒童被診斷合併有ADHD,同樣,ADHD的兒童患癲癇的風險是無多動症兒童的2倍[7]。
對於以注意缺陷為主訴的患兒,一定要注意鑒別是癲癇的失神發作,還是ADHD;或者診斷為失神發作的癲癇患兒,仍有注意力不集中,究竟是發作控制不佳,還是合併ADHD,是需要關注的問題。失神發作的癥狀在驚厥發作期間才會出現,發作時有目光獃滯。ADHD癥狀在多種環境下可持續存在可作為鑒別。如仍不能診斷,視頻腦電圖是必需的檢查手段[8]。
無論是癲癇合併ADHD的治療,還是有腦電圖異常的ADHD的治療,中樞興奮劑(哌甲酯)是否能夠應用一直是爭論的焦點,原因是中樞興奮劑可能降低驚厥的閾值,因此存在誘發驚厥的風險。但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哌甲酯不會增加伴有癲癇或有腦電圖異常ADHD患兒的驚厥發作危險,對於發作控制良好的癲癇患兒,哌甲酯治療不但安全、有效,並且能夠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
對於仍有發作的癲癇患兒或者有腦電圖異常的ADHD患兒,非中樞興奮劑(托莫西汀)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有學者報告托莫西汀可以用於治療癲癇共患ADHD患兒,取得了良好效果,證實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2
抽動障礙(tic disorder)
抽動障礙是常見的非癇性發作疾病之一,起病年齡2~21歲,以5~10歲最多見;高峰年齡10-12歲;男女之比為3~5:1。目前認為抽動障礙的病因與遺傳和環境共同作用有關,精神、感染因素可能是其誘因。抽動均發生在清醒時,入睡後緩解,而且可自我控制片刻。不會出現意識喪失或持續狀態。無癲癇發作後的發作後狀態(睏乏,嗜睡、頭痛等);臨床表現為眨眼、抬眉(擠眉弄眼)、吸鼻、咧嘴、擺頭、聳肩或肢體的快速抖動甚至摔倒。發聲,呃逆,說髒話等發作。癥狀一般頻繁發作,但不影響正常活動。抽動部位交替出現,發作時輕時重,呈波動性。
台灣的一項回顧性研究顯示,癲癇的患兒中,合併抽動障礙的比率比正常兒童高8.7倍;男童,多種抗癲癇藥物聯合應用是共患的高危因素[9]。
曾經有抽動障礙的患兒被診斷為癲癇;也有肌陣攣癲癇被誤診為抽動障礙,耽誤了治療,因此對於有肢體或全身抽動的患兒,必要時要做腦電圖進行鑒別。
抽動障礙是否治療,取決於癥狀的輕重和是否有共患病,如果抽動沒有引起學習、生活、社會問題,治療可以推遲[10]。治療抽動障礙的一線藥物有硫必利、舒必利、阿立哌唑、可樂定等,但因舒必利等有誘發驚厥的風險,因此對於合併有神經系統疾病的患兒,托吡酯和丙戊酸可作為治療選擇,因這兩種藥物既能控制癲癇發作,也是治療抽動障礙的二線藥物。
3
睡眠障礙
睡眠障礙是一類疾病,包括睡眠肌陣攣、夜驚、發作性睡病等,研究證實,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兒童,睡眠障礙的發生率明顯高於正常兒童[11-12]。下面就神經系統疾病中常見的睡眠障礙介紹如下。
A.睡眠肌痙攣
睡眠肌陣攣是一過性運動,屬於生理現象,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新生兒及嬰兒睡眠肌陣攣常見。主要表現為入睡後出現肢體突然的短促的肌肉收縮,以下肢常見,也可累及軀幹、上肢或頭部。因為癥狀有肌陣攣,所以本病需要和肌陣攣癲癇進行鑒別,區別在於睡眠肌陣攣僅在睡眠中出現,而癲癇清醒也可以發作。
B.夜驚/睡驚症
夜驚又稱睡驚症,表現為睡眠中突然驚醒、伴有哭喊或自言自語,意識朦朧,伴有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自主神經癥狀,發作時對外界無反應,或有反應但表現為不正確的應答,持續時間從數分鐘至幾十分鐘不等。夜驚發生原因除遺傳因素外,還包括一些心理因素,如睡前聽緊張、興奮的故事,意外生活事件、睡眠剝奪、睡眠作息時間不規律等。夜驚需要和額葉癲癇進行鑒別,區別在於額葉癲癇表現為發作重複、刻板,持續時間較短;而夜驚患兒的行為異常表現為多樣性,持續時間可達數十分鐘。腦電圖檢查在鑒別這兩種疾病中非常重要。夜驚發作頻繁或嚴重時,可以睡前口服苯二氮卓類藥物,如安定、氯硝西泮等。
C.磨牙症
磨牙症是指睡眠中出現磨牙咬牙動作,伴有發聲。腦性癱瘓和智力低下患兒中磨牙症的發生比率較正常兒童高。磨牙症一般不需要治療,嚴重的磨牙症可考慮肌肉鬆弛訓練和藥物治療,安定、谷維素等藥物,可以降低中樞興奮性,改善睡眠,從而鬆弛咀嚼肌,減輕磨牙癥狀。
04
情緒障礙
情緒障礙是指以焦慮、抑鬱等為主的一組疾病,兒童及青少年時期常見的有焦慮、抑鬱和癔症等。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兒童和青少年,情緒障礙的比率明顯高於正常人群。以癲癇為例,在加拿大一項長達20年的隨訪研究中,兒童期起病的特發性全面性癲癇,在預後比較良好的情況下(75%患兒可達到無發作,並且智力正常),仍有27%的患兒出現抑鬱癥狀,並且持續至成人,影響了就業、生活的各個方面。雖然這種發作大部分都能緩解,但在疾病期間,對發作的恐懼、父母的焦慮以及藥物不良反應等因素都是可能引起情緒障礙的原因[13]。因此,有研究指出,除了儘快控制發作,關注患兒的情緒問題,對獲得長期、良好的預後至關重要。建議在治療之外,應加強對父母的教育,家庭的關懷,增強患兒的自尊心,使他們更好的融入學習和社會中[14]。
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患兒,有時由於在患病過程中得到了家庭無微不至的關愛,為了繼續獲得「更多關注」,可以出現癔病發作,無論是在疾病急性期,還是疾病痊癒後,需要特別注意與原發病鑒別。例如:急性病毒性腦炎的患兒,發病時有頭痛,雖然臨床上疾病已經明確好轉,但患兒仍訴頭痛,不能用原發病解釋,就應想到有無合併情緒的問題。主要鑒別點包括:癔病發作具有色彩性,發作形式多樣,不固定;無論什麼形式的發作,患兒一般不會使自己受傷;暗示可誘發或終止。治療上,一定要注意了解患兒的出現癔病樣發作的目的是什麼,是希望父母的陪伴,或者為了暫時逃避學業,還是有其他原因,然後找到解決的方案,必要時需要做心理疏導。
3
神經系統疾病及其共病的診治原則
以上介紹了一些常見的發育行為疾病,但臨床中經常會遇到更多更複雜的情況,因此,要求工作中一定要正確甄別,例如:以精神癥狀起病的自身免疫性腦炎;智力低下和孤獨譜系障礙等,只有做到全面評估,才能正確診斷,正確治療,使患兒獲得長期良好的預後。神經系統疾病合併發育行為問題的治療一定是綜合治療,既要關注原發病,也要兼顧共患病,必要時給與相應的心理干預,精神藥物的使用建議徵求精神專科醫生的意見和建議。
參考文獻略。
原文參考:楊琳.神經系統疾病中常見的發育行為共病及其診治原則[J].中國兒童保健雜誌,2018,26(2):120-122.
TAG:中國兒童保健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