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為什麼沒出馬雲,因為城市的性格也決定命運
作者:傅蔚岡(騰訊·大家專欄作家,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長期以來,坊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上海錯過了這一輪互聯網的發展。
一個證據就是,現在如日中天的BAT或者ATM,沒有一個誕生在上海。而媒體也喜歡用10年前任上海市委書記的俞正聲在兩會上發出的疑問「上海為什麼沒出馬雲」來拷問上海。而所有的這些疑問,最後都會自然而然地被導向這樣一個答案:上海這座城市對中小企業不太友好,這個城市與創業和創業不夠兼容。
在相當長時間內,這也是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的看法。甚至,「對中小企業不夠友好」,已經成為貼在上海額頭的一個標籤。
1.
上海真的不利於互聯網企業的發展嗎?最近的一個數據顛覆了我們此前的認知。
2018年1月31日,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1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為《報告》)。該《報告》顯示,在102家互聯網上市企業中,註冊地在上海的佔比18.6%,位居第二;在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77家獨角獸中,上海佔比23.4%,也是第二。從這個數據來看,無論是上市公司數還是獨角獸的數據,上海在國內是僅次於北京,更是遙遙領先於包括深圳和杭州在內的其他城市。
為什麼包括互聯網企業在內的創新創業並不差,但是上海總有給人錯過互聯網的感覺?這樣的情緒到底是如何釀成的?
規模可能是最為重要的原因。
我們今天往往以BAT來形容互聯網,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三個企業規模龐大。截至2017年底,騰訊、阿里巴巴和百度的市值分別是3.1萬億,2.9萬億和0.5萬億,而同期我國所有境內外互聯網上市企業總市值為8.97萬億元,這三家企業約佔了市值的72.46%。儘管上海的互聯網企業數量龐大,遠遠領先於深圳和杭州等其他城市,但是由於上海缺乏BAT數量級的互聯網企業,而深圳和杭州恰好都有一家,於是這就讓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產生了錯覺:深圳和杭州的互聯網創業創新比上海更多,而上海也錯過了這一輪互聯網的紅利。
不過,從另一個方面看,上海缺乏巨無霸級的互聯網企業,恰恰讓此前的市場傳言不攻而破:上海並不缺乏中小企業,甚至某種程度上對中小企業非常友好,否則沒法解釋上海的獨角獸企業的數量佔據第二。不過,這就自然而然的引申到一個問題,既然上海有這麼多的互聯網企業,它們在哪裡?為什麼我們平時感受不到?
2.
此前知乎曾有一篇名為《2016年,上海的互聯網企業還值得加入嗎?》的文章,它詳細介紹了上海互聯網業的前世今生,儘管這是一年前的討論,但是其數據和結論在今天也不過時。該文根據「A輪融資以上、融資金額1億人民幣以上」標準篩選出來的上海互聯網中小企業數量分布圖。在圖中我們發現,上海的互聯網創業主要分布於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和本地生活三個領域。
這個行業分布與更早時期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博士後袁曉輝根據IT桔子所整理的數據所做的觀察非常一致。
以上四個圖羅列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這四大城市的互聯網企業的行業分布領域。在這些數據里,我們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除了深圳是智能硬體以31%的比例排在第一名以外,北京、上海和杭州排在第一的都是電子商務,而杭州更是以51%的份額排名第一。
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公司投身於電子商務?主要的原因在於電子商務是互聯網帶給社會的第一個紅利,這裡領域誕生了眾多巨頭,比如美國的亞馬遜、中國的阿里巴巴和京東。而杭州之所以會有高達51%都投資集中在電子商務,原因就更加簡單,因為阿里巴巴的示範效應。深圳比其他城市更關注智能硬體,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珠三角是中國電子元器件的最大產地。這些都是所謂的資源稟賦所致。
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是,金融和本地生活是上海的特色,分別名列第二和第三。作為中國的金融中心,上海互聯網金融表現也格外表現出色。此前胡潤研究院梳理了國內2017大中華區獨角獸企,上海共有近26家企業上榜僅次於北京排名第二,上海的陸金所以近1000億估值列在上海企業榜首,在金融領域規模僅次於螞蟻金服。而在2017年,還有一家總部在上海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在香港上市,那就是眾安保險。
上海互聯網的另外一個特點是本地生活類的比例大。上海的本地生活比例達到13%名列第三,而北京則是8%名列第五,杭州和深圳壓根就沒有進到前五而分散在其它領域。
為什麼上海的創業公司會格外關注本地生活?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上海市民對生活品質的關注而讓很多創業者覺得這裡有更多的市場機會。在本地生活方面,上海也出了一些被消費者認可的全國知名品牌,比如在上海起步的大眾點評是是國內最早的城市生活消費指南網站,甚至在一段時間內遙遙領先而找不到競爭者。而最近這幾年風聲水起的餓了么,也是國內最早試水外賣的公司。為什麼這些公司最早在上海出現,很重要的原因是上海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比別的城市要高。
3.
袁曉輝博士還根據IT桔子的數據整理了中國互聯網行業從1999年6月7日到2015年8月7日的所有投資數據,最後發現上海以1532筆投資名列第二,儘管遠遠落後於北京的3394筆投資數,但卻是深圳、杭州和廣州這三個城市的總和還要多——它們加起來才是1443筆。而投資金額也與之類似,上海以收穫1621億元排名第二,杭州和深圳分別以1028億元和564億元排名第三第四。
為什麼上海的互聯網企業獲得了這麼多投資,卻沒有沒有誕生與其投資規模相匹配的公司?這可能是公眾最大的疑問。
當然,這個疑問並沒有道理,因為上海的互聯網上市公司數量也不少,僅次於北京;而獨角獸的數量,無論是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的數據還是胡潤研究院的數據,上海的數量也都是處在第二位。
答案還是如前所述,那就是上海缺乏像BAT量級的公司,因此使得很多人誤解為上海錯過了互聯網。但是僅僅這樣回答可能還不夠,還需要進一步回答,為什麼上海的互聯網沒有產生像BAT這樣的巨頭?
但是從歷史來看,有一段時間上海是中國互聯網企業最為發達的城市。在中國的第一批巨頭互聯網公司中,有6家在上海(九城、攜程、易趣、前程無憂、盛大、榕樹下),幾乎佔全國互聯網巨頭的一半。這些企業做什麼呢?九城、盛大是做遊戲,攜程是旅遊,易趣是電商,前程無憂是招聘,這樣的行業分布和北京的大相徑庭:因為此時北京的那些互聯網企業主要是以新聞門戶為主。更為重要的是,早在北京的那些門戶網站通過無線增值業務扭虧為盈時,上海的互聯網公司已經有了很多真實基於交易的業務收入,甚至還盈利。比如說攜程在上市前就實現了盈利,而盛大創始人陳天橋因此成為福布斯排行榜的中國首富,這也是最後一位作為福布斯首富的上海人。
問題來了,為什麼上海的互聯網公司沒有做到BAT量級?最為主要的原因是可能是上海的互聯網公司太理性。曾有人如此評論上海的互聯網企業的特性:「一方面,上海的互聯網企業有著很濃厚的商人氣質,它們太計較投資回報率,尤其是短期內的收益率。在互聯網發展早期,不盈利的項目絕對不做,所以上海早期的互聯網行業發展起來的都是一些離錢進的行業,比如遊戲、互聯網金融等。早期並不賺錢的BAT沒有一家誕生在上海是有原因的,這也是為什麼盛大、攜程等企業很多年都專精在一項業務上的原因。」
是的,專註於一項業務是上海互聯網企業的一個特點。上海排名第一的互聯網公司還專註於在線旅遊行業,而沒有擴張到其他領域,而和它差不多同時成立的公司,絕大多數公司的主營業務都發生了巨變。如果觀察互聯網公司的估值就會發現,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排名前幾的公司都是屬於平台型公司,觸角伸向多個領域。以中國為例,市值排名前六的互聯網公司,只有攜程一家是屬於在單個領域作戰,而排名在它前面的BAT、京東和網易都是在多個戰場開花結果。即便是那些獨角獸,也不是局限在一個領域,比如美團點評已經涉及外賣、網約車等多個領域。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對投資回報率的重視使得上海的互聯網企業從一開始就比較健康,但是過於重視投資回報率也限制了企業的發展,畢竟很多項目不是在短期內就能看到回報,就像亞馬遜是等了20多年才看到財報上的盈利。而這可能在某個方面能夠解釋了上海為什麼沒有BAT,因為很多劃時代產品出現之初,確實是不知道營利的門在哪裡,包括QQ。
當然,另外一個因素可能是偶然的。比如盛大陳天橋在壯年之際因為身體出了問題不得不將盛大私有化,而自己也遠赴新加坡養病,以至於國內突然沒了陳天橋的新聞,直到2016年12月陳天橋夫婦向加州理工捐贈1億美元設立腦科學研究院的新聞。如果不是這樣一個意外,或許今天中國的互聯網版圖還將改寫。
有報道曾經如此報道盛大當年往事:
創新院鼎盛期,盛大集團也迎來第二個高潮。2009年,陳天橋剝離遊戲業務,盛大遊戲分拆上市後,他手握近40億美金的真金白銀。
是年,盛大遊戲的營收與利潤遠超騰訊遊戲,陳天橋依舊是中國互聯網「最具購買力」的人民幣戰士。他計劃買一批有潛力的公司,並先後接觸了360、優酷、迅雷、YY(歡聚時代)等企業。
其相中的都是當下繼「AT」(阿里、騰訊)之後,第二梯隊的中堅力量。如若收購成功,盛大的資產將翻升數倍。
當然,還有很多上海的互聯網公司是因為在和北京的友商在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而不得不將公司總部改為北京,最被公眾所知悉的就是一號店之於京東、大眾點評之於美團、土豆網之於優酷。兩地併購如此之多是以上海告負而結束,以至於坊間戲稱,凡是上海和北京兩地互聯網公司發生競爭,最終落敗的一定是上海。不過近年來這個局面有所改變,上海互聯網公司逐漸掌握了主動,如攜程收了去哪兒,餓了么和百度外賣合併。如果從這個角度而言,似乎上海正在恢復當年的王者之氣?
4.
現在我們可以對本文作一個小結了。
上海其實並沒有錯過互聯網,無論是從上市公司的數量還是獨角獸的數量,上海在國內都是僅次於北京而遠超杭州和深圳。與其他城市相比,上海的互聯網公司特色鮮明,那就是專註於互聯網金融和本地生活,而這兩個領域恰恰也和上海的稟賦相一致。
上海之所以會被很多人認為是錯過了互聯網,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沒有誕生BAT級的重量級公司。但眾多中小公司的存在,也在側面反駁了坊間傳聞的由於政府強勢導致中小企業創新難的傳聞。上海不僅是適合創業,同時也適合中小企業生存。至於為何沒有產生像BAT量級的公司,可能是各公司的業務形態決定,也有可能是很多偶然因素的結果——比如說投資人對投資回報率追求甚至是創始人的健康狀況。
你不能說上海互聯網公司沒有遠見,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風格,而這種風格又反過來影響了這個城市裡的企業。上海可能永遠都無法出現像北京那樣的門戶網站,也不會出現那些雄心壯志想改變世界的公司,但是這裡有一大堆關注城市居民日常需求的公司。
這可能就是上海互聯網公司的宿命,但是在另一個層面來看,各司其職、各就其位,何嘗不對呢,這不就是所謂的社會分工嗎?就像上海的馬路沒有北京那樣的寬闊氣派,但是毛細血管般的大街小巷卻是極大便利了居民生活,而這恰恰就是上海互聯網企業的特徵,它們規模不大——甚至你意識不到它們的存在,但是卻深入你我生活的各個方面。
※你的青蛙,其實不是你的青蛙
※1998,一碗羊肉泡饃帶來的安全感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