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水滸傳之宋江征方臘大結局

水滸傳之宋江征方臘大結局

接上章正當梁山大軍進幫源洞瘋搶財物的時候,童大公公也得到了消息,連忙派王稟、趙譚也去洞里捉方臘。這兩位將軍運氣真好,還沒到洞口,就看見了方臘,後邊還有一隊士卒呼喊著追趕。王稟一看,正好沒有梁山的大將在,縱馬追了上去,一把捉住了方臘。宋江忙活半天,還是王稟立下了這個不世之功。王稟、趙譚幸福的喜悅還沒來得及細細品味,拽過來方臘一看,靠!是穿著方臘黃袍的阮小七!原來阮小七沒找到財物,卻找到了方臘的黃袍,於是穿上跑出來,玩起了COSPLAY。

王稟、趙譚很憤怒,該死的阮小七耽誤他們搶功勞了。但是實話不能亂說,於是就以阮小七僭越穿黃袍為名,怒斥阮小七。阮小七是什麼人,綽號活閻羅。能吃王稟這一套?反過來大罵王稟、趙譚。還凈說實話,直言王稟、趙譚二人來搶功勞。

其實阮小七和王稟、趙譚是兩個世界的人,阮小七看不起這種衝鋒的時候不見蹤影,打掃戰場時比誰都積極的投機者。王稟哥倆更看不起一個漁夫出身的阮小七,明明是朝廷的炮灰,牛什麼牛?兩種互相看不起對方的人發生口角,自然要動武。這場架還沒開打,呼延灼嚇了一身冷汗,趕緊飛馬過去拉架。呼延灼的內心,是向著王稟、趙譚的,畢竟是他們才是一類人。呼延灼害怕啊,萬一被李俊、李逵這樣的人看見,得弄死王稟、趙譚,甚至會引發和朝廷正規軍的火拚。要說這樣,那大家九死一生還有什麼意義。這時候,宋江、吳用聞訊趕來,一邊怒斥阮小七,一邊給王稟、趙譚說好說話。為朝廷辦事,就是捨棄這張臉啊。這場鬧劇為阮小七將來丟官埋下了伏筆,也揭示了草莽英雄們和混官場的各自有各自的行為準則,註定融不到一塊。按說梁山諸將和王稟曾經是親密戰友,正是王稟對石寶發動了突然襲擊,才逼的石寶自盡。要不然關勝攻不上烏龍嶺,當地百姓也不會反水捉了浙江二龍給阮小七報仇。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所謂梁山一百零八將的情誼其實是很值得商榷的。讓一百零八個不同出身、不同價值觀、不同人生觀中國人成為朋友,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別說一百零八個,八個都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阮小七和呼延灼怎麼可能成為朋友?白勝跟關勝能有什麼情誼?根本聊不到一塊去。

說了這半天,方臘去哪了?這哥們一溜煙跑到深山裡了。無數電視劇大肆渲染武松單臂擒方臘的故事在原著里是不存在的。因為等待方臘的是當初追夏侯成失蹤的魯智深,可憐的方臘被魯智深一禪杖打翻,輕而易舉的生擒活捉。

宋江對於魯智深生擒方臘,感到羨慕嫉妒恨,死也沒想到這場大功勞被魯智深取得了。宋江趕緊買賬,說要報告朝廷,讓魯大師還俗,當個大官。但是此刻的魯智深和當初斷臂的武松一樣,忽然頓悟,砍破了紅塵,放下了執著。對宋江說不想當官。宋江以自己的價值觀揣測魯大師,覺得魯大師可能想當個僧官。於是又提出保舉魯智深去個著名寺廟當個主持,也十分風光。魯大師已經是頓悟的得道高僧了,怎麼可能會把顯擺當成人生目標?宋江這兩句建議,都顯示出了宋江沐猴而冠,境界上比魯大師低了n個檔次。魯大師總結性的發言告訴宋江:只求有個安靜去處,留下個囫圇屍首。

宋江帶著殘兵,押著方臘回到睦州,見了樞密使童貫、大元帥張叔夜、大都督劉光世。張叔夜看著這支殘軍,意味深長的說:「已知將軍邊塞勞苦,損折弟兄。今已全功,實為萬幸!(原文)」這句話其實是張叔夜自我感慨,早知道梁山人馬會和方臘人馬兩敗俱傷,沒想到最後宋江險勝一招,對於宋江來說,真是萬幸啊。宋江悲從中來,不可斷絕。哭訴征方臘之役的慘烈。張叔夜安慰並提醒宋江,少廢話,收拾東西進京覲見,這次真能加官進爵。

張叔夜下令把反賊押赴睦州斬首,匪首方臘押赴京城。然後盡起三軍,班師回朝。路上張叔夜、童貫、劉光世三路人馬在前,宋江人馬在後。這讓我不禁想起了當年的偽軍們,打仗的時候再前面當炮灰,撤退的時候在後面墊背。就在這個時候,燕青來找盧俊義,全盧俊義隱退。燕青看透了朝廷,不願與之為伍。盧俊義這個實心眼的人不解,這一路九死一生,忠心為朝廷賣命,這個是為了圖個封妻蔭子,光宗耀祖,讓家鄉父老羨慕。到了該受封賞的時候隱退,簡直是秀逗了。燕青說了,隱退就是封妻蔭子,保全身家性命。傻不拉幾去領賞,必定死於非命。

盧俊義不信,盧俊義是個篤信大宋新聞聯播的人,皇帝、太師、太尉都是偉大、光榮、正確的人。自己忠心為朝廷,沒有半點異心,還立下這麼多大功,朝廷一定會重用自己。燕青是個能看懂大宋新聞聯播的人,為了勸阻盧俊義,說了三個例子:

漢初,楚王韓信立下十件大功,幫助劉邦滅了項羽,奪取天下,最後被劉邦殺死在未央宮。梁王彭越在劉邦最落魄時,一直支持劉邦,並在項羽的大後方不斷騷擾。最後和韓信一起在垓下擊敗項羽,但最後被劉邦剁成了肉餡。淮南王英布在楚強漢弱的情況下,背楚歸漢,後率大軍參與了垓下之戰。最後被劉邦派人陰死在一家農家院里。

燕青舉著三個例子想說明什麼呢?這三個人對於梁山來說,有著很現實的意義。韓信、彭越、英布都不是劉邦的親信,是後來投靠的。尤其是韓信和英布,曾經還是劉邦的敵人項羽的人。這三個不是親信的人,還都立了大功,劉邦不得不給他們大大的封賞。不是親信的人立了大功,那朝廷不能明著弄死,也得按個罪名陰著弄死。這就是權力之爭,是中國傳統政治學的核心。劉邦為什麼殺他們?第一,他們有實力。第二,信不過他們。僅此而已,至於他們犯了什麼罪,那都是編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都說劉邦擅殺功臣,怎麼不殺夏侯嬰、樊噲、陳平、周勃?說到底還是實力和信任的問題。

梁山諸將也是一樣,除了原朝廷降將之外,宋江、盧俊義、吳用最起碼不是朝廷的親信,又立下大功,還有實力,說白了是具有造反的實力。對於皇帝來說,他信任的永遠都是蔡京、高俅、童貫、楊戩這種所謂的從龍之臣。宋江等人想獲得朝廷的信任,幾乎不可能。本身宋江聚嘯梁山就是個反面教材,這要是還能通過造反當了大官,那誰還科舉啊?有實力,不被信任,離死就不遠了。

但是盧俊義是個篤信大宋新聞聯播的人,在官本位思想的價值觀下,盧俊義堅持認為殺韓信是因為韓信教唆陳豨謀反。殺彭越是因為彭越不跟著劉邦打陳豨。殺英布是因為英布想謀反當皇帝。盧俊義自我審視,功勞比不上韓、彭、英,更沒有犯罪。憑什麼被殺?

燕青不與之爭辯了,兩種思想,誰也誰不服誰。在爭下去恐怕要互相謾罵五毛和美分,沒意思了。好言難勸該死的鬼,燕青收拾了一下從幫源洞拿的寶貝,從此隱退江湖,相信他過的會不錯。

其實燕青說那麼多太複雜了,他引經據典的這些話,其實早就被費保總結的很精闢了: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盧俊義不聽勸,李俊和童威、童猛很聽勸。哥仨詐稱有病,離開了宋江去找費保等四人,一起揚帆出海,征戰南洋。

宋江等活著的天罡們,確實被封了大官。花榮、柴進、李應、朱仝、戴宗、李逵、阮小七這幾個人上山前的政治面貌基本上都是群眾。花榮是個最低級武官,朱仝、戴宗是地方編製,這一下被封為都統制,變成了軍區司令,地位直逼梁山軍銜最高的秦明和呼延灼。而當初軍銜就很高的呼延灼,升為指揮使,成了中央禁軍的高級軍官。宋江、盧俊義、吳用、關勝可以說是坐著火箭升遷,成為了封疆大吏。

但是,張叔夜、劉光世、童貫、倆不知名的參謀、王稟、趙譚這幾個醬油黨,各個被加了爵位,具體的原文沒說,但是說明了是加了「重爵」!有時候我們在感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時候,其實沒有參透其中的真諦。李廣難封真不是因為軍功不夠,而是關係不到。衛青、霍去病不僅僅是因為軍功加爵,主要還是跟皇帝關係親密。霍去病堂而皇之的一箭射死李廣的兒子李敢,漢武帝也只是批示下不為例而已,也沒追究。

不過對於宋江而言,這種封賞已經足以讓他死而無憾。自此之後,各位梁山系的將領們,被分調各地,兄弟情義,一笑泯之。王稟、趙譚倆記仇的人,參奏阮小七曾經僭越穿黃袍,被罷官。阮小七並不在意,但是柴進嚇壞了。阮小七穿方臘的衣服被罷官,自己曾經是方臘的女婿,這得是什麼罪啊?思來想去,還是主動離職比較好,省的受辱。

梁山體系,完全不存在了。朝廷上也沒有這樣一個官員聯盟,宋江這個大哥,或許只是李逵一個人的大哥吧。就這樣,高俅出手毒死了盧俊義、宋江。宋江中毒後,自知所謂的兄弟當中,只有李逵是自己的腦殘粉,有造反的可能,親自下毒害死了李逵,李逵再不知情的情況下,喝了毒酒,最終身亡。在宋江眼裡,自己所為的忠義之名,比李逵的姓名重要多了。

其餘手握重兵的將領們,並沒有為他們的大哥報仇,甚至都不來弔喪。利益架構下的梁山集團,當利益供需關係不在,情誼也就不在了。只有吳用,自知作為梁山集團的核心,肯定會被高俅陷害。想想當初跟著宋江的日子,宋江對其算是有知遇之恩。另外兩人堪稱知己,在宋江上山前,兩人交手數次,各自欽佩對方的陰狠毒辣,最後吳用死心塌地跟了宋江。如今混到頭來一場空,吳用在宋江墓前自盡,結束了自己算計的一生。

和吳用一起死的還有花榮。花榮之死讓很多人不解,他為什麼要自盡?其實從花榮的生平來看,花榮其實是個很單純的人。一個單純的人作為官二代空降的官場,自然處處不如意。花榮對官位並不太貪戀,因此跟劉高鬧翻後,毫不猶豫的用武力解決問題。單純的花榮不知道,當官的陰著呢。比如都監黃信,這麼大的官表面上來勸架,卻背地裡玩陰的捉了花榮。這讓花榮對官場極度失望,從而跟隨宋江混黑道。如今宋江被害死,花榮的第一反應是害怕,黃信玩陰的抓他的景象又浮現在眼前。因此花榮對吳用說:「朝廷既已生疑,必然來尋風流罪過;倘若被他奸謀所施,誤受刑戮,那時悔之無及。(原文)」花榮跟阮小二、石寶、婁敏中等人的理念一致,寧死不辱!

不過大多數人還是習慣性寧辱不死,也稱苟且偷生。比如本篇的男一號方臘,本想到山裡尋求一條生路,不幸被魯智深活捉。而他面對的,是大宋朝最高待遇的京城挨刮三日游,免費食宿。不知道再給方臘一次機會,他會選擇自殺還是挨刮,亦或者就安安分分當個樵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遊說歷史文化 的精彩文章:

水滸傳之梁山VS大遼薊霸大戰

TAG:遊說歷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