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發熱,家長們應知道些什麼?

孩子發熱,家長們應知道些什麼?

發熱

什麼是發熱?

體溫是人體下丘腦體溫調定點、神經遞質作用、身體產熱及散熱諸因素平衡的結果。通常孩子肛表超過38℃視為發熱。但體溫存在個體間差異,如有約10%的2歲以下孩子,其日最高溫度>38.2℃;而在同一個體,也有體溫差異,如孩子的體溫每日波動達1.0-1.3℃,即使在發熱時,依然會呈現凌晨2-6時最低,下午5-7時最高的日節律現象。

兒童發熱,多數情況下與輕症、自限性病毒感染有關,僅少數是可能有生命之虞的重症感染【在發達國家,發生率1%(社區門診)-25%(大醫院急診室)】。

一些數據顯示發熱實際上有助於病毒感染後更快康復,當然也會引起孩子不適。當體溫>41.5℃時,中樞神經系統開始敏感;但可能得益於體溫調節中樞及內源性抗熱物質的保護性機制,實際上>41℃的情形相當罕見。發熱後的不良事件與潛在的疾病而非體溫的上升有關,退熱的潛在益處包括可緩解孩子的不適感、減少不顯性失水進而防止脫水(在嬰兒更要引起注意);而退熱的潛在風險則有可能會掩蓋疾病的重要體征而延誤診斷、延誤適當的治療及退熱葯可能的毒性反應。而退熱藥物恰是與發熱相關的最常見和最嚴重的不良事件,如脫水可增加退熱葯(如布洛芬)的不良反應,而同時應用抗驚厥葯會加劇對乙醯氨基酚的肝毒性。

目前尚不清楚發熱的孩子當體溫正常時,其整體舒適度是否有所改善,因為外部的冷卻措施,如溫熱的海綿浴雖可降溫、但不能改善舒適度。酒精擦浴也不是合適的冷卻方式,有報道其副作用與乙醇的全身吸收有關。所以處理孩子發熱的首要目標是改善孩子總體的舒適度,而不應是糾結於讓孩子體溫正常。

Topic 1

不能單純憑體溫的高低判斷疾病輕重

發熱本身不是一種疾病,只是機體對內源性及外源性致熱原的正常生理反應,引起下丘腦的體溫調定點升高。多數醫務人員篤信當體溫>40℃時,會出現發熱相關的不良後果,這種理念是不合理的。一個單純發熱性疾病孩子的40℃與中暑孩子的40℃對人體的影響迥然不同。

一則超過12800名發熱兒童的前瞻性隊列研究顯示,體溫>39℃時嚴重細菌感染(SBI)風險增加,尤其是6月齡以下的嬰兒。但若以>39℃作為判斷的臨界點,仍會漏診82%的SBI,所以較低的發熱也不能認為就是放心的。在包含103名>41℃的兒童中,近50%為SBI,並具有腦膜炎的高風險;值得注意的是SBI兒童也可以體溫正常或不升。

怎樣的發熱要及時送醫?

孩子發熱時,什麼情況下應該積極處理,諸如藥物退熱、去醫院看醫生呢?

當然要待對孩子發熱時呼吸、循環及整體表現(如,與人的互動,等)的正確評估後才能決定,很少家長能具備這種專業素養。對家長簡言之,就是當直覺孩子與平時總有些不一樣時就該積極干預直至送醫,比如孩子過度興奮、或精神萎靡時。因為多數孩子能輕鬆耐受低至中度發熱,即使出現不正常的表現也是輕微和不易察覺的。3月齡以上的孩子發熱,如果精神如常或略興奮,手腳溫熱甚至有汗,耳朵屁股不燙,皮膚無花紋或發灰,能吃喝並有尿,愛玩耍,哭鬧時能被安撫,就可以居家觀察,若24小時後仍發熱應去醫院。不到3月齡的寶寶,只要發熱就要送醫,如體溫偏低時更要送醫。如果發熱孩子伴有認知障礙/殘疾、腦性癱瘓等神經系統基礎疾病,應及時送醫。

Topic 2

Topic 3

發熱的孩子在家,家長能為TA做些什麼?

如前所述,不是孩子一發熱就立馬要送醫的,那如果孩子發熱了,家長或看護者在家該做些什麼呢?

首先,是要準確測量體溫。一項涵蓋全法國的調查顯示,僅有約40%的發熱兒童在看醫生時測了體溫(Bertille N, 2015)。不同部位測得的體溫與流經該處的血流有關,僅能大致準確反映身體的深部溫度(core tempreture)。目前被認可最接近深部體溫的依然是肛溫,如果測量方法正確,耳溫的準確程度排在第二位。不要用手或額頭去估摸孩子的體溫。也不必在短時間內頻繁測量體溫,尤其是肛溫。

其次,要細緻判斷孩子的一般狀況。對3月齡以上發育正常的孩子而言,體溫高低與病情輕重不完全相關,孩子的表現及家長自己的直覺才是更重要的。

再次,適當的周圍環境。冬季一般室溫維持在14-20℃、夏天室溫維持在25℃左右,相對濕度45%-65%時,孩子感覺會較為舒適。嬰兒與較大的兒童及成人相比,缺乏高效的散熱機制。若環境溫度偏高,則易發生散熱障礙,如同時伴有明顯脫水或水-電解質紊亂、發汗不良、下丘腦功能障礙、肥胖、過度穿著等,會加劇散熱障礙,對一個發熱孩子而言,其不良影響不言而喻。相反的,若環境溫度偏低,在寒冷的壓力下,流經人體皮膚的血流減少,導致體表溫度降低,熱量保留到身體深部,這對於寒冷環境下機體重要臟器生理機能的保護及正常運行有重要的保護意義;但對發熱兒童的散熱不利。

最後,可行的非藥物及藥物退熱。通常的退熱方法分為化學退熱,亦即藥物退熱方法,目前國際、國內專業推薦僅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作為退熱藥物使用,首選途徑為口服給葯、在嘔吐劇烈等不能口服時可予肛門栓劑;不推薦兩葯交替或聯合用藥(包括其他含有解熱鎮痛葯的藥品)。退熱機制是下調下丘腦的體溫調定點,退熱時間相對較長,常規劑量下較為安全;但退熱葯並不總能把體溫降至正常、也不能預防發熱引起的驚厥。另一大類退熱法即物理退熱方法,包括傳統意義上的非藥物退熱及中醫的推拿、按摩、穴位針刺放血等。物理退熱主要機制是通過增加蒸發、對流等加快機體散熱,可以短時退熱,但易反彈。

下表是英美等國有關兒童物理退熱的推薦(Yanagida N, 2015),可供家長參考。

表中縮寫

AAP 美國兒科學會

NICE 英國國家健康與臨床研究中心

AFSSAPS 法國健康產品安全局

CPS 加拿大兒科學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永清的醫學小沙龍 的精彩文章:

TAG:王永清的醫學小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