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歧視經濟學,Discrimination bad?

歧視經濟學,Discrimination bad?

Meri  Pyaari  Ammi

 Secret  Superstar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Meghna  Mishra 

00:00/05:28

文後有計量經濟圈福利相送

有人說,寒門再難出貴子,一個人的出身、他所處在的階級,在很大程度上 已經決定了他的命運。在當今社會,這一番言論實難讓大多數人贊同。社會中一 些階級的固化現象的確在所難免,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個人上升的通道會被全盤阻 塞,寒門子弟完全有可能依靠知識的力量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甚至是家族的命運。

無法否認,豪門的後代在很多方面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機會,獲得比一般人更高 的平台。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老天爺不會給寒門後生打開一扇窗。我也相信,只要 堅持不懈,寒門自會有變為豪門的那一天。縱觀歷史,秦始皇也是經歷了六世的 奮鬥,才得以一統中原,振長策而御宇內。

但我們若是站在一千八百年前的魏晉時期再次審視這一番話,大概是要贊同 「寒門再難出貴子」這一邏輯的。

所謂寒門就是「庶族」也稱「寒族」,是指士、農、工、商、兵、其他半自 由民、非自由民(如奴婢、門客)等,基本上由身份地位較為地下的平民百姓組 成。這些人的祖輩父輩基本上未曾參與到統治階層的權力分配中去,因此即無權 又無勢。庶族出身的人除了平日里粗茶淡飯、吃糠咽菜之外,往往還缺少讀書入 仕的機會。而與之相對的則是「士族」,直白地講就是世代做官的名門望族。他 們按照門第的高低享受不同等級的特權,世代擔任重要的官職。

實際上,士族之 所以能夠世代為官,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九品中正制」。這一制度在挖越人才的 同時又不可避免的偏袒了士族及其子孫後代的利益。長此以往,士族壟斷了權力, 佔據了大量的土地與勞動力,成為了魏晉時期真正意義上的「統治者」。相比之 下,「貴族」就顯得弱勢不少。這些皇族、外戚和公侯,儘管地位煊赫、爵位世 襲、身份顯貴,卻並不掌握實權。因此,士族與貴族之間實則矛盾重重。

僅就魏晉而言,這個時期的等級劃分相當明確,士族與庶族之間有著難以逾 越的鴻溝。士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都佔據上風,擁有據對的主導地 位,而庶族則是一直處於十分被動的局面。士族對於知識與權力的寡頭壟斷對於 這一時代有著深遠的影響和作用。經濟學中的寡頭壟斷是說,市場中僅有少數幾 個企業控制著市場的生產與銷售,每一個廠商佔據了相當的市場份額,對於市場 價格和產量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而魏晉時期的士族正是如此,名門望族幾乎壟 斷了受教育的機會,壟斷了入仕為官的機會,從而也就壟斷了政權。

與此同時, 壟斷廠商之間相互依存,在進行決策的同時不能只考慮自身,也要將競爭者的反 應考慮在內,這也是價格尋求者的本分所在。這就好比士族之間的「合縱連橫」, 即便同為世家大族,有著千絲萬縷的利害關係,也不可妄意而為,一步不慎,或 許牽連的便是數家之眾。在一個寡頭壟斷的市場,其他廠商進入這一市場是相當 不易的,同樣,原有廠商退出市場也是很難做到的。如同一座圍城,城外人進不 去,城中人出不來,不同的是,城中人其實也並不打算出來。

的確,魏晉時期是唯一一個士族擁有崇高地位,又有實際權力的王朝。士族 幾乎壟斷了政治權力,將朝廷的實權官位盡數收入囊中,以此控制了整個國家。 並且,世襲制度的存在,使得社會中存在了一種「一朝為官、世代顯貴」的局面, 士族的子孫也在不斷繼承享受著這種與生俱來的顯貴。但是這種「世襲」其實不 同於傳統意義的「世襲罔替」,而是一種將權力所帶來的政治平台「遺產化」的 改良版本。或許父輩無法將官職留給子孫,但是他們身居高位多年所積累得人脈卻可以盡數讓後代繼續發揚光大。這也正是政治小團體的魅力所在。

士族集團在壟斷之餘也不乏內部的競爭,事實上即便在士族的內部,也有嚴 格的等級劃分。士族子弟試圖找出一切可以找出的理由作為自己驕傲的資本—— 其中一些在我們如今看來簡直荒謬可笑。比如在百家士族之中,按照父祖的地位 甄別,從而進一步劃分尊卑,那些更先發達起來的家族就會產生先天的優越感, 有資格對後發達之族人表示蔑視。再比如,地域的間隔也是士族集體內部種種「糾 葛」的原因之一。例如,東晉之初,南方士族與北方士族之間就矛盾重重,彼此 之間存在嚴重的偏見。

北方士族將江東視為蠻夷之地,將南方的民眾看作吳國亡 人之餘;同樣,南方士族更是對北方士族的入侵行為深惡痛疾,認為正是他們霸 佔了自己的地盤。鬥爭一觸即發。幸好王導努力調和兩者的矛盾,發明了僑居法, 兼顧了兩個集團的利益,並贏得了南方士族的支持與維護,這才使得司馬睿能夠 順利遷都。此外,吳郡四大家族——顧、陸、朱、張——之間也是充滿了利益的 糾紛。正是由於士族之間盤根錯節的合作與競爭並存的關係,才使得這個「寡頭 壟斷市場」更加錯綜複雜。

士族集團長久的壟斷會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社會對於處於弱勢地位的「庶 族」的「歧視」。

首先,出身的不同會造成接受知識的機會的分布不公。在那個時代,只有名 門望族的後代才讀得起書,而寒門後生往往缺少接受教育的機會。也就是說,士 族最先壟斷的就是知識。同時,「以儒治國」的觀念又倡導讀書人入仕為官,這 就相當於為士族提供了一張官場通行證,他們通過壟斷知識進而壟斷了權力。正 是這種惡性循環,使得有權有勢之人能夠輕而易舉的通過「舉孝廉」的方式做官, 而平民百姓想要謀求一官半職則是難於上青天。這與歧視有何相關呢?

關鍵之處 在於「舉孝廉」這一環節。魏晉時期的人才選拔沒有科舉制這種難以作弊的制度, 而是採用「九品中正制」。簡單來說,就是將官職劃分為九個級別,而對候選人 的綜合評價也分為九個等級。人們讓有聲望的官僚來擔任本鄉本土的「推薦官」, 人才等級由他們評定,稱之為「正中」。朝廷吏部依據「中正」給出的評定等級 來相應的給予官職,這就要求推薦者能夠對候選人進行公平正直的評價,而不可 以徇私,但是實際上「中正」往往並不中正。

因為這些推薦官大多為名門望族, 也就是士族大家,所以評定人物或官僚升降只看門第而不看才能,這種現象在東 晉時期尤為突出。士族對庶族的不懈和嚴重偏見,以及士族集團維護自身權益的 衝動,使得「唯才是舉」變成了「唯士族是舉」。所以,士族為官變得簡單到「天 經地義」,而庶族的入仕之途卻相當坎坷,即便謀得一官半職,也不過是做個低 級官員。所謂「上品無庶族,下品無士族」,也正是這一社會局面的精鍊描述。

其次,即便同朝為官,階級地位的不同也會對個人能力的評價產生影響,這 是另一種歧視。庶族寒門存在嚴苛的淘汰機制,這使得他們不得不努力工作,而 這種對職業的認真負責卻被世人視為「輕賤」的代名詞;相反,士族由於不存在 淘汰機制,也就形成了一種懶散的工作態度,而這卻成為他們標榜自身風度的一 大借口。琅琊王氏作為書法世家,在青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但是即便如此, 王家子孫在為官上的不盡職行為依舊是不可否認的。例如,王羲之之子王徽之, 是一代天資卓越的書法家和繪畫家,但絕不是一位稱職的騎兵參軍。

他在桓沖幕 下做事,卻整日蓬頭垢面、衣冠不整,領導來視察工作,也是一副敷衍了事、愛 答不理的混賬樣子。庶族為官若是這副德行,怕是軍法處置一百次都死不足惜, 但是王徽之由於有「士族光環」保護,桓沖對他無可奈何,徽之也就更加放縱不 羈起來。難道這也可稱之為「風尚」么?!還有一次,司馬炎與征南將軍之女胡芳貴嬪玩投壺的遊戲,沒想到她絲毫不讓,還在搶箭時無意弄傷了司馬炎的手指。 晉武帝氣憤之餘說到:「你可真是個將種!」胡氏反駁:「北伐公孫淵,西拒諸葛 亮,這樣的人不是將種又是什麼?」一番話竟將司馬炎諷刺的面紅耳赤。

可悲可 嘆,祖父南征北戰、軍功顯赫,而孫輩卻以此為恥,魏晉風度確實不乏荒謬可笑 之處啊!當一個社會的主流認知畸形到這樣一種形態——庶族官員兢兢業業的忙 前忙後,卻被視為能力低下,被別有用心之人稱為「濁官」;相反,有些碌碌無 為的士族官員整日尸位素餐,卻被視為一種風雅、一種清高,被褒獎為「清官」 ——如此這般顛倒乾坤,豈不可笑,豈不使人心寒?

「歧視」如同士族的保護膜,給予其壟斷權力,可是這種壟斷卻是低效率的 根源。經濟學告訴我們,在一個競爭性市場中,能夠生存再來的「歧視」都應該 是有效率的歧視。換言之,除非士族做官與庶族做官會產生明顯的生產效率或行 政效率的差別,否則這種出身的歧視就該視為無效率的歧視。而「九品中正制」 這種帶有個人偏見色彩的人才選拔機制本身就是一種無效率的歧視。

客觀而言, 封建社會是一個充滿歧視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之下,作為壟斷者的士族由 於缺乏淘汰機制而變得日漸怠惰。「寒門再難出貴子」一言也在魏晉時期不斷應 驗。庶族作為知識與權力的門外漢,無法得到進入市場的通行證,此生為庶族, 生生世世難富貴。一個門第和郡望決定命運的時代,一個無效率的歧視的時代, 也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時代。這種「無效率的歧視」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社會 的不公,以及帝國的加速腐朽。一個社會,缺乏必要的獎懲激勵制度;一個人的 命運已經由出身註定:那麼奮鬥終身的意義又是什麼呢?被等級觀念「荼毒」的 時代究竟該如何運行下去!

無效率的惡果就是在競爭中被淘汰出局。魏晉終究難逃在「歧視」中走向衰 落、在衰落中走向滅亡的命運。縱觀魏晉士族的命運,我不得不說「成也歧視、 敗也歧視」——是歧視讓他們壟斷了官場,也是歧視讓他們失去了一切。最終, 他們一步步走向沒落,走出時代的舞台。他們註定這能以文明的過客這一身份在 歷史中留下身影,甚至很難說這些身影是否真的美麗。

楊旭後記:根據您提出的,在論證中插入參考文獻,我可能無法具體說出究竟是根據哪部書籍來寫的,因為我在寫作過程中也在不斷翻閱不同的書籍和資料。所以我想綜合介紹這幾本書:《從司馬到司馬》、《竹林七賢》、《魏晉風度》

我主要借鑒了這三本歷史類的書籍,它們都是由目前國內的歷史系教授所著。在這裡,我找到了幾張參考書籍的照片,希望能和大家分享。這幾本書從不同的人物角度出發,刻畫魏晉時期的風範與一些朝堂之爭中的暗角。語言雖然淺顯,但是細細品讀感慨萬千。

責編小撒建議:首先感謝你相信計量經濟圈這個平台,並且投稿給咱們來讓其他讀者共享你的一些思考和領悟。不過考慮到計量經濟圈更多的是一個關注著層次比較高的科研性質平台,我們希望你在論證一個觀點的時候能夠插入一些文獻,或者哪怕一些你看到過的書籍中的文字或圖片(手機拍照)。慢工出細活,你開了一個好頭,歡迎以後繼續投稿,更加科學地去論證一個觀點,因為科研與社論、隨筆等最大區別就是有參考書籍、文獻什麼的。

提議

歡迎各位投稿給計量經濟圈,各種文獻筆記、計量技巧和最新發現都可以實名在這裡發出來,讓你在這個圈子積累聲譽和將來的合作文章合作機會。

給推文作者讚賞,我們會全部移交於他,如果你覺得推文作者辛苦或者用心,那就在文後給該作者打賞吧。有建設性意見或觀點,也請在評論區留言,計量經濟圈希望讀者更多投稿文章哦。

Recommended heartfelt movi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計量經濟學圈 的精彩文章:

See中國經濟學家、中國媒體、傳記出版物和政策制定者

TAG:計量經濟學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