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看到鳥浪了,鳥浪是什麼?
葉脈
野外觀鳥多了,偶遇鳥類各種現象的機會增多,運氣好的時候可以見到鳥浪。
比較容易見到的是各地常見鳥的群舞,比如成群的椋鳥、白頭鵯、金翅雀們,在濱海濕地容易見到鴴鷸鳥浪,成千上萬的鳥兒齊飛,飛演出各種形狀的鳥浪,非常壯觀。前陣子在大明湖碰到燕雀的鳥浪,有4000隻的規模,突然在上空出現凹造型,又突然消失在南岸的樹林。曾經在符山水庫邊看到金翅雀的鳥浪,三千隻的規模,就像流動的黃金,一會兒半空,一會兒鋪在地上,一會兒無影無蹤。
萊州灣南岸 攝影:碧海翔鷗
這些鳥浪都有共性:持續時間短、種類比較單一。
萊州灣南岸 白腰杓鷸鳥浪 攝影:碧海翔鷗
也有鳥種多樣的鳥浪,比如在香港大埔滘山林中觀鳥,靜寂的山林里,突然聽到嘰嘰喳喳的一群鳥由遠及近,飄忽在林間空隙,降落在眼前的林間樹上覓食,突然又一起聽到命令般消失不見。這種小型鳥浪物種多樣,幾十上百隻的規模,赤紅山椒鳥打頭陣,絨額鳾、黃頰山雀、柳鶯等小鳥混跡其中,嘰嘰喳喳,一陣浪,又像一陣風過去,就消失不見了。
冬季,候鳥們遷徙到南方越冬。山地森林,河流濕地,濱海都會突然有鳥浪出現。和濕地同色的鳥兒本來被鳥浪掠過天空、樹叢、河流,鳥兒顏色千姿百態,大小不等,種類也不少,持續時間相對較長。
那麼鳥浪是什麼呢?上述文字,差不多可以總結出關於鳥浪的幾個關鍵詞:突然出現,突然消失,多隻鳥(單一鳥種或者多種)形成的鳥群,統一行動,方向一致,步調一致。
鳥類學家研究發現,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的鳥浪組成比較複雜,持續時間長,相對有規律:鳥由頂層、中層和下層的鳥組成。開始,先是以頂層的各種山椒鳥打頭陣,隨後是主力部隊跟進,有各種雀鶥、綉眼鳥、柳鶯、鵯、鵑鵙、鶥和啄木鳥等。最後,由下層活動的各種噪鶥和鉤嘴鶥、卷尾、鶲殿後。
攝影:碧海翔鷗
研究還發現,鳥浪中以核心種類和參與種類構成。
攝影:碧海翔鷗
核心種類是當地最常見的種類,通過鳴叫吸引其它種的加入。在亞洲,主要是各種雀鶥和卷尾。它們本身也喜歡集群。而參與種類都是「打醬油」的,但是也似乎有入選合群的標準。
標準1:離得了家(領地可以隨時舍下)、露得了臉(不能行蹤隱匿,領頭鳥的命令要聽的到)、活動範圍要大。標準2:行動速度要快,磨蹭拖延症的統統不要。標準3:互惠互利。
說白了,就是一個鳥社會。加入鳥浪小社會這個共同體會哪些好處呢?
研究推測,加入鳥浪,可以減少自己被獵殺的風險,互相提醒,可以增加獵取食物的概率。有飯吃(馬斯洛需求理論在鳥界也有效),鳥類也懂這個是可以吸引各路鳥兒追隨的。
孤家寡鳥覓食睡覺,心驚肉怕,睡著了天敵突然出現都不知道。而依靠群體力量,有天生警惕性高的鳥放哨警戒,輪班,可以專心食寢。這也是鳥界的抱團取暖。
天敵來了,小鳥不選擇四散逃命,而是組成鳥陣從猛禽面前飛,呼啦呼啦飛來飛去,小鳥不落單猛禽都不好對付的。一大群忽高忽地,晃暈猛禽,「咦,我剛才瞄準的那隻飛哪去了?」
鳥浪,是單一或者多種鳥類組成的優勢互補,各司其責,為了生存共進退的鳥類團體。
當然,事物總有兩面。有時,在鳥群中擔當哨兵的卷尾類的鳥,有時會利用自己的「哨兵」身份,故意謊報敵情,嚇走團體內的鳥群眾,讓它們放棄到嘴的食物,自己趁機不勞而獲。有的卷尾鳥,更直接模仿猛禽的聲音,去搶食。
即使沒有卷尾的存在,也還是有弊端的。比如,當食物短缺時,大家都會互相爭奪,可謂「眼快嘴快有,嘴慢無。」如果自己行動遲緩,反應遲鈍,還是別跟著打醬油為宜。
去亞洲熱帶或亞熱帶地區觀鳥,鳥友們可以留意可能出現的鳥浪,看看鳥浪中的各個角色擔當,會很有趣。
聲明,昨日發表的文章《2018廣西龍州弄崗觀鳥賽,鳥浪第一波》後續幾波因故不能繼續出現,很抱歉!
探索大自然的野趣和神奇之美,激發愛惜和保護之心
微信公號:ziranguancha
※浮光掠影,看看中國西南山地那些「龍」
※世上最容易得到的蛋白質竟然穿上了「鐵布衫」
TAG:自然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