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軍隊腐化的歷史鏡子:10萬大軍擋不住53個游寇!

軍隊腐化的歷史鏡子:10萬大軍擋不住53個游寇!

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例子不稀奇,但是,這一樁明朝舊事,還是大大突破了普通人的常識底線,留下了500多年後還讓人瞠目結舌的驚嘆!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六月,53個(一說72個)來自東海的倭寇,從中國的杭州灣(浙江紹興上虞縣)登陸。他們上岸後,直截了當地「豬突猛進」,經杭州湖州,竄入安徽省,隨即折返江蘇境內,沿途遇小縣城則攻打縱火,遇官兵則搏殺衝擊,在富庶的華東地區如入無人之境,創造了被史學家稱之為「軍事奇蹟」的征程。

《明史》對這支倭寇的流竄路線的記載如下:「自杭州北新關西剽淳安,突徽州歙縣,至績溪、旌德,過涇縣,趨南陵,遂達蕪湖。燒南岸,奔太平府,犯江寧鎮,徑侵南京。」

《籌海圖編》里稱這支倭寇:「滑而有謀,猛而善斗,殆賊中之精選,非常賊也!」

在南陵,蕪湖縣丞陳一道父子率領百餘蕪湖驍健進行攔截,竟全部戰死。

《明世宗實錄》還記,這股倭寇隨後攻打南陵縣城,四縣官兵將他們團團包圍,萬箭齊飛,密集如雨,但「賊悉手接其矢」,讓明軍官軍錯愕不已,迅速崩潰。

倭寇洗掠了南陵,縱火燒南岸,趨太平府,犯江寧鎮。

《嘉靖東岸平倭通錄》記:「賊引而東犯江寧鎮,守備遣指揮朱襄等,率勇士數百人出。時賊已至板橋,襄等怠緩,不知袒盪,縱酒,一遇賊。盡為所殲。群賊沿途殺人,由安德、鳳台、夾崗各門外鄉落,搶掠,趨秣陵關。」

由此,這股倭寇大搖大擺地出現在大明留都南京城下。而據後來統計,當時的南京城內及周邊,明軍數量不下於12萬!

《明史》記載:「賊逐直趨南京,其酋衣紅乘馬張黃蓋整,眾犯大安德門,我兵自城上以火銃擊之,賊沿外城小安德門、夾崗等門,往來窺覘會城中,獲其所,遣諜者,賊乃引眾由鋪崗趨祩陵關而去。」

53個人,敢挑戰依託高牆堅城的十多萬大軍,最後,不但對方53人毫髮無損,反而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明軍卻被殺死了2個把總、八九百士兵。這一慘敗結局,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倭寇的囂張氣焰,著實讓人又氣又怒。

這一戰,堪稱明朝軍隊的恥辱。當時,擔任南京翰林院孔目的何良俊,在其筆記《嘉靖東岸平倭通錄》里恨恨寫道:「夫京城守備不可謂不密,平日諸勛貴騎從呵擁交馳於道,軍卒月請糧八萬,正為今日爾。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門,即張皇如此,寧不大為朝廷之辱耶?」

大意是說,南京城軍隊平日飛揚跋扈,每月要吃掉8萬人馬的軍糧,卻被72個倭寇暴徒攻擊,簡直就是朝廷的恥辱。

從南京全身而退的倭寇,越過武進縣境,一晝夜狼奔一百八十餘里,竄至滸墅關。

滸墅關方面嚴陣以待的數千官兵,總算才把這數十個倭寇重重包圍剿滅。

《明史》嘆:「是役也,賊不過六七十人,而經行數千里,殺戮戰傷者幾四千人,歷八十餘日始滅,此三十四年九月事也。」

80餘日內,居然孤軍深入內地,橫行浙、皖、蘇三省,攻掠杭、嚴、徽、寧、太平等二十多個州縣,轉戰千里,攻城略地,甚至敢於進攻南京,明軍付出的傷亡竟高達3000人之多,簡直令人瞠目結舌。

倭寇的戰鬥力真的異常強大嗎?

客觀的說,當時倭寇的水平並不高!和明官軍相比,倭寇的武器裝備堪稱簡陋。他們的主要武器是刀槍弓矢等冷兵器。來犯的倭寇用的是武士刀,作戰基本上就和野匪流寇同一種風格。武士刀本是一種備用武器,戰場上士兵大都擁有裝甲,武士刀只能劈砍,根本無法破甲造成實質傷害,所以同時代的日本正規軍隊,真正使用的制式武器,是長矛,火槍,薙刀和弓箭,作戰也講究長矛陣。至於穿戴,倭寇大多布衣無甲,甚至裸身而戰。

和倭寇相比,明軍雖然也是冷兵器為主,但配備的熱兵器很強大。比如火繩槍,明朝稱為鳥銃,射程可達300米,準度高,殺傷力大。盔甲方面,明軍基本身著鑲著銅釘的輕便棉甲,頭戴高大的鐵盔,無論是式樣還是堅實程度,都遠勝「裸身跣足」的倭寇。

後來的戚繼光,用一群江浙山民組成的雜牌軍,搞了些竹桿、草耙、鐮刀這些玩意弄了個十二人組的鴛鴦陣,訓練幾個月就上戰場,和那些精通劍道的倭寇PK,居然大獲全勝,最漂亮的一場仗,居然可以打出創軍事記錄的傷亡比。倭寇拿這些普通民眾組成的雜牌軍沒輒,硬生生被圍攻、殲滅,直到再不敢上岸。也說明了他們的戰鬥力水平。

根源:體制性腐敗

這些根本不算正規武裝的倭寇,卻在中國沿海連敗官軍,能夠肆虐江南沿海數十年,那是因為明軍整體制度性的墮落!

明朝前期為減少國防支出壓力,實行衛所軍制,由朱元璋一手創製。軍戶採用世襲制,軍士編製在衛所中,平日屯田,戰時保護地方,前期並無問題。但是,到了明朝中葉,這部軍事機器已經千瘡百孔,因為軍戶身份、級別和官職是世襲的,直接導致指揮層大多是養尊處優的實戰渣,軍中流行浮誇軍戶數目騙政府糧餉,實際就是不滿編的缺少訓練的烏合之眾。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剋扣軍餉的將領,不堪重負的士兵,導致軍戶的大量逃亡。駐軍高達30萬的海防前線,只剩下30%的兵員。因為承平已久,將領和士兵的素質都差得驚人,有的世襲將領連馬匹都不會騎,連旗幟都弄不清楚。士兵則是毫無戰鬥力可言。倭寇進犯時期正好是傳統衛所軍制總崩潰,而新軍制還沒建立起來的時期,軍隊正處於極度的垃圾化。

當時,不僅在東南有倭寇困擾,在蒙古草原也面臨游牧民族襲擾。蒙古最強的俺答汗部落,也總共不過就兩萬多男丁,居然也動不動就打入山西,甚至打穿紫荊關,殺到北京附近,逼迫京師戒嚴。拱衛京畿的明軍都這麼衰弱不堪,地方明軍實力就更不難想像了。

不管怎麼說,區區五十三個倭寇的翻江倒海,不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世,一直使中國人深深警醒。這一小股倭寇如入無人之境的長驅直入,就好比一柄鋒利的尖錐,刺進了明王朝這頭臃腫懶散巨蟲的中樞神經。

唯一可以安慰我們民族自尊心的是,倭寇實際上並非日本海盜,而是中國人!在明朝時期,日本還沒有能力生產橫渡東海的船舶。明朝禁海政策下,失去了生活來源的沿海居民,不少流落為海盜,被地方官員誇大為倭寇。雖然也的確有來自於日本的海盜,但倭寇的成份,其實是由1/10的日本浪人加百分之九十的中國籍海賊組成,其裝備與戰術戰法,都完全不同於當時日本的正規軍隊。強盜如此猖獗,國家與軍隊的奇恥大辱也!明朝官方栽贓於外人,只為在不知情懵懂的百姓中,多少保留點面子而已。

分享人生趣味,品味歷史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觀風雲 的精彩文章:

TAG:靜觀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