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5次大規模中日戰爭,日本的態度為何如此迥異?
在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上,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其強盛程度,就連當今的美國也是望其項背。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早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就派徐福東渡日本,此後徐福一去不返。所以中國和日本交往了長達2000多年,兩國之間發生了5次大規模的戰爭,那麼戰後日本的態度各是如何呢?
第1次中日戰爭:白江口之戰
時間:唐朝,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
經過:百濟進攻新羅,新羅向大唐求救,百濟向日本求援。大唐出兵13萬,大唐、新羅聯軍,經過三回合較量,日本、百濟慘敗,400餘艘戰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殘軍投降,百濟國直接滅亡。
戰後日本態度:日本慘敗後,深刻意識到中國的力量強大,自己是多麼的渺小。於是日本對大唐尊敬有加,開始向大唐學習,派遣大規模的留學生來大唐留學,中日兩國最親密的時候在那個時候開啟了。這段和平時間維持了200多年,直到894年,日本單方面終止,友好才結束。
第2次中日戰爭:元朝侵日戰爭
時間:元朝,公元1274年、1281年
經過:忽必烈於1274年和1281年兩次對日本東征,發動了對日本的侵略戰爭。但是由於忽必烈不懂海上天氣,兩次侵日戰爭都趕上颱風了,導致了慘敗,而日本由於兩次颱風,而免於滅國之災。
戰後日本態度:元朝侵日戰爭的失敗,使日本保持了入侵大陸的軍事力量。不久日本對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的入侵,都從另一個角度證實忽必烈有必要全面征服日本。
第3次中日戰爭:萬曆朝鮮戰爭
時間:明朝,公元1592年、1597年
經過: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對外擴張的野心膨脹,迫不及待地發動對中國的戰爭。1587年,豐臣秀吉說道:「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明)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1590年他致信朝鮮國王,要求借道進攻中國,遭拒絕後,派強兵征服朝鮮。大明皇帝認為,絕對不能讓日本踏入中國東北一步,於是出兵5萬,收復日本侵佔的朝鮮土地,日軍敗退,豐臣秀吉被迫提出議和。
1597年,日本出爾反爾,撕毀議和協議。企圖再次霸佔朝鮮,以朝鮮為跳板來侵略中國。大明再次出兵朝鮮,日本軍隊被大明軍隊擊敗,豐臣秀吉鬱悶而死,日本撤軍,被迫撤出朝鮮。
戰後日本態度:日本接連兩次慘敗,意識到與中國作戰時間還不成熟,於是又主動採取與中國友好相處。
第4次中日戰爭:甲午中日戰
時間:清朝,1894年
經過:1894年,日本仍然以朝鮮為跳板,先派兵侵佔朝鮮,再吞併中國。朝鮮向大清求救,晚清政府懦弱無能,只希望能息事寧人,更不敢出兵相救。幾天之後,平壤淪陷,朝鮮盡入日軍之手。日本很快就將戰火燒到了中國本土。日本艦隊在鴨綠江口大東溝以南的黃海海面,對中國艦隊突然發起炮擊,最終北洋艦隊全軍覆滅,大清慘敗。日軍對佔領區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戰後日本態度:日本可沒有中國那麼仁慈,戰勝後的日本強迫大清簽訂《馬關條約》,承認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賠償軍費白銀2億兩。
第5次中日戰爭:日本侵華戰爭
時間: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
經過: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進行了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尤其是中國共產黨作為抗日的中流砥柱,終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了中國。
戰後日本態度:中國軍人優待日本戰俘,將所俘虜的日軍全部遣送回國,並放棄了戰後賠款。中國人以自己的善良,希望能感化日本侵略者。豈知戰後的日本不但不知悔改,還篡改歷史教科書,企圖掩蓋日本侵華真相,甚至美化戰爭。
TAG:老朱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