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東西廠內行廠和錦衣衛是做什麼的 那個機構的權利最大
廠衛,明朝內廷的偵察機構。廠,指東廠、西廠、內行廠;衛,指錦衣衛,合稱廠衛。東廠系永樂十八年(1420)設立於北京東安門北;西廠系成化十三年(1477)設於舊灰廠;內行廠系正德初年設於榮府舊倉地;錦衣衛原為內廷親軍,皇帝的衛隊,洪武十五年(1382)成立。
明朝廠衛
1、東廠
東廠,官署名。即東緝事廠,中國明代的特權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秘密警察機關。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東廠是世界歷史上最早設立的國家特務情報機關,其分支機構遠達朝鮮半島。地點位於京師(今北京)東安門之北(一說東華門旁)。明中葉後期錦衣衛與東西廠並列,活動加強,常合稱為「廠衛」。 東廠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從而開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設立東廠的明成祖朱棣
2、西廠
西廠是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稱,全稱"西緝事廠"。明憲宗時為加強特務統治,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於東廠之外增設西廠,與東廠及錦衣衛合稱廠衛,用太監汪直為提督,其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後因遭反對,被迫撤銷。正德元年短暫復開五年後又被撤銷。西廠直接聽命於皇帝,不受其他任何機構和個人的節制。西廠作為一個短命的特務機構,前後只有兩任提督,分別是汪直和劉瑾。
設立西廠的明憲宗朱見深
3、內行廠
內行廠,即大內行廠,又叫「內廠」、「內辦事廠」,明朝設立的特務機構,與明朝的東廠、西廠、錦衣衛合稱「廠衛」。廠衛是明代特務政治的工具,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東廠、西廠和內行廠的頭目,多由司禮監太監充任。明武宗正德初年,以當時八虎之一的馬永成掌管東廠,以八虎的另一成員谷大用掌管西廠。當時司禮監太監劉瑾因與他們有矛盾,又在京師榮府舊倉地(即四司之一的惜薪司)另設內行廠,自成系統,偵緝範圍比錦衣衛、東廠和西廠三個特務機構還要大,除監察臣民外,錦衣衛、東廠和西廠也在監察之例,權勢居東、西廠之上,用刑尤為酷烈。錦衣衛偵伺一切官民,廠則偵察官民和錦衣衛;西廠有時還監視東廠,內行廠則監視官民和廠衛,而皇帝直接領導與監督所有偵察機關,構成一套偵察特務體系。正德五年劉瑾倒台後,內行廠與西廠亦一同被裁撤。雖然內行廠僅存在五年,但亦殘害了不少忠良。
設立內行廠的明武宗朱厚照
4、錦衣衛
錦衣衛是明朝專有軍政搜集情報機構,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衛。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錦衣衛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特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下設鎮撫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也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如在萬曆朝鮮戰爭中收集了大量的日軍軍情。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為太子朱標繼承大統而鋪路,朱元璋下令焚毀錦衣衛刑具,所押囚犯轉交刑部審理;同時下令內外獄全部歸三法司審理,將錦衣衛廢除。明成祖時,錦衣衛又得以恢復,並由北鎮撫司專門處理詔獄。有明一代,錦衣衛一直存在。延續至1661年南明永曆帝的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與掌衛事任子信於咒水之難被殺才可說是正式結束長達290年的歷史。
設立錦衣衛的明太祖朱元璋
廠衛是明朝時期的反貪局和國家安全局、情報局;和勛貴系統一樣,是明朝皇帝用於壓制明朝文官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土木堡之戰之後,明朝勛貴凋零,廠衛系統也遭受嚴重損失,再也無力壓制日益龐大的文官利益集團,儘管後面幾位明朝皇帝努力恢復廠衛,但由於勛貴系統缺失,無法像以往那樣嚴密監視文官集團,導致文官利益集團不斷敗壞國事。到天啟皇帝病逝時,新上任的崇禎皇帝在文官的慫恿下,扳倒了著名大太監魏忠賢的同時,也差不多完全摧毀了廠衛系統,導致皇帝對文官集團再無任何監控和壓制力量,廠衛淪為「大漢將軍」,幾乎徹底失去反貪、監視、情報收集等一切職能,直至南明滅亡也無力回復。廠衛是明代特務政治的工具,是國內外情報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皇帝整頓吏治和防治腐敗的機構。有明一代,一直存在。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TAG:古今獵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