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大留美學生拉黑父母 馬斯克的SpaceX震驚世界 不幸原生家庭的兩種人生選擇 and繪本推薦《有一天》

北大留美學生拉黑父母 馬斯克的SpaceX震驚世界 不幸原生家庭的兩種人生選擇 and繪本推薦《有一天》

訂閱

GIF

8

———— Feb.————

BetterLife優質父母養成記第22篇 原創文章

力求 育己之文 結合 育兒繪本 實現 雙向養育

只述說 你的 我的 真實的 養育取經路

前文 / 釘子

故事講述人 / 靚仔媽

「都是原生家庭的錯」,毒害了多少人

GIF

本篇內容你將收穫:

壹。心理學對「原生家庭」的科學註解

貳。如何跳出原生家庭「魔咒」的真實故事

叄。繪本推薦:《有一天》

7天前,一篇《北大留美學生拉黑父母六年,留下萬言「控訴信」》上了熱搜;

7天後,SpaceX和它背後的男人——馬斯克,完成了一項壯舉,上了熱搜。

我對科技無感,本想看個新聞, 不顯得自己孤陋寡聞,就罷了。但資料越看越多,才發現是鋼鐵俠馬斯克也曾是一個擁有灰暗童年的孩子。羅永浩在對《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的冒險人生》一書做書評時,曾說到:

幸福的家庭其實沒那麼多。

為什麼同是不盡人意的原生家庭,造就的是兩種人生?這絕不是特例。我們已經聽了太多因為埋怨原生家庭而自己無法解脫負重前行的故事,但也看了不少童年經歷平常人想像不到的虐待,最終成功自我救贖的勵志故事。

給自己的人生不如意找借口,你的原生家庭,成為了最便捷、最易獲得同情的選項

「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到底毒害了多少人的思想?

是的。原生家庭對人確實有巨大影響。在臨床工作中,太多的案例活脫脫就是父母問題的受害者,或者從原來的受害者變成自己孩子的加害者。

從進化心理學來說,

人更能關注到危險的信號,所以創傷記憶往往印象更深刻,也因此會淡化掉生活中美好的記憶。

對引起我們創傷感受的其他人,我們可能只是「恨」,但對父母,我們是「怨恨」,這個「怨」字之差背後的東西是,我覺得我應該得到而我沒有得到。所以你對父母是帶有很高的期待的,你期待父母愛你。我們都期待理想化的父母,但理想化的父母大概只存在在我們想像中。你需要認識到,你的「怨恨」的背景其實是「愛」,如果沒有這個「愛」的話,你談不上去怨恨他們。所以完全否定父母,也不是一個解放自己的道路。

徐凱文

北京大學副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

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總督導

「原生家庭」這個坑之大,我們就跳不出來了么?

發展心理學裡,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其中提到:

對一個人來說,「原生家庭」是對他(她)影響最大的幾個子系統之一。

即是說,原生家庭對孩子影響的確很大,但它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不可彌補的。

我們如果站在此時此刻社會物質、精神文明的程度、法律法規、社會整個機制完善的程度去衡量我們的上一代人或者再上一代人,這是有不公之處的。我們必須要把這一代人放到他(她)所在的歷史時期來看。從心理學角度說,這裡面有代際創傷傳承的問題,所謂病態或者人格扭曲,實際上是人適應當時環境的結果。也就是說,如果給予一個良好的環境,誰都不會變態。那些所謂變態的父母、奇葩的父母,他們也是所處環境、家庭的受害者。

——徐凱文

當大部分人倒戈相向北大留美碩士王猛(化名),集體回憶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傷害時,有沒有人聽過王父是怎麼說的:

老王說,「再比如,他不喜歡的大姨、無法溝通的美國『老朋友』,或許並沒有必要硬要求他一定要聯繫,應該尊重他的想法。在很多事情上,或者給出策略和辦法,讓他自由選擇要好得多,而不是幫他做決定。」

老王說,兒子是「不一樣」的,但過去,自己卻偏偏在任何事情中都一律以大原則來要求他,對任何人都應與人為善,卻忽略了凡事都有不同。

王父在教養上,肯定是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他們的初心並不是像王猛想的那般「慘絕人寰」。有自身性格的原因,也帶有那個時代的印記,「對任何人應與人為善」等等。只是到了孩子身上,看到的是不一樣的解讀。終究把所有的責任歸於「原生家庭」,完全忽略了人有自我成長的能力。

好了,不再講大道理,只想述一件真實的、平凡的生活事,如何跳出原生家庭的「魔咒」。

一個成熟的成年人,在反思原生家庭的傷害時,也有能力去選擇如何處理與應對。

故事講述人:靚仔媽

差一點就想給你請假說,情緒不好,改天再聊原生家庭的事兒。

但是想起你說的思考力和要有意識的育兒育己,還是決定爬起來碼字。

剛剛才因為周末育兒中很具體的細節問題和老公爭執一通,歸根到底還是彼此原生家庭導致我們對某些事情的處理方式有著巨大的個體差異。

所以說啊,再次感嘆,原生家庭的影響真的是深水暗流。

1

我從小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裡面,母親是一個典型的重慶女人。用含辛茹苦撫養我長大絲毫不為過,但是除了家裡人,只要我不說,沒有人覺得我是單親家庭的孩子,我從小特別活潑開朗,生性好動,屬於假小子類型,一直是學校裡面同學們很喜歡的做朋友那一掛。

以至於後來我的積極陽光演變成:學校裡面同學有父母離異啊家庭矛盾啊之類的,學校老師會讓我主動跟他們做夥伴,開導他們。是的,那個年齡的我也覺得,我是開朗陽光的,絲毫沒有收到所謂單親家庭的影響的。

直到我長大成人,在我的思想裡面,我一直認為我是天生的悲觀主義者,以後肯定會離婚的,不過離婚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情竇初開的年齡別人問我理想的另一半類型,我早早就給自己定的是:要仰視的,有故事的男人,可最後我自己卻選擇的是一個非常傳統樸素家庭出來的孩子。

2

結婚好像對我都還沒有什麼改變,直到有了一胎,婚姻火速的變成兩個家庭的結合,矛盾象火山般劇烈噴發,兩個完全不同原生家庭出來的成年人,在處理自己的小家庭的時候,完完全全暴露了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延習而來的方式方法,加上本身夫妻角色變為初為父母的多重角色,矛盾劇烈衝撞。

婚姻真的時候走到了極盡崩塌的邊緣。當時的我是凡事都要爭個清楚明白、偏執、焦慮、氣勢咄咄逼人,特別是讓我看到我自己的娃身上傳承下來原生家庭的一些我不順眼的地方,那簡直就是「絕不容忍」我老公是永遠默不作聲,但內心不認同的絕不行動。且不會把自己的內心真實想法表達出來。

一旦忍無可忍就完全是情緒暴怒而不解決問題。當我自己在電腦面前敲打離婚協議書的時候,第一次發現,原來我可以哭到這個樣子,原來我內心深處對離婚是充滿了巨大的恐懼,原來我是千千萬萬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失去父愛。

那個狀態下的自己,是自己從未見過的自己,真真正正顛覆了自我認知。好在我的隊友是一個相對理性,樂觀積極的人,他的不放手,就事論事,確實是在婚姻最危險的階段挽救了彼此。

3

這一次劇烈的衝突,讓我、讓他、對自己的原生家庭,都有了更深刻清晰的認識,在確定了我們彼此都願意繼續努力經營我們婚姻這一大前提下,我們能夠平靜擺出彼此性格上的問題,和兩個家庭可以調節的部分,不可以改變的部分,那可以調節的去調解,不可的,如何包容和理解。

當然說的時候都是好的,日子過起來肯定是有摩擦的,但到我們有了第二個寶寶,其實所處的現實環境是比第一胎更複雜更難,但是明顯運轉得順暢很多,原生家庭之間的不和諧,或者我原生家庭帶給我們自己本身性格中的不一致,依舊存在,但衝突發生時解決的心態、思考的角度有了很大的優化,結果也更加令人欣慰。

也許是因為我們上一次的衝撞,我們都學會了主動看到自己的問題,自己原生家庭的問題,學會了去控制問題,而不是在「不和諧」上火上澆油。

反而,對我們夫妻而言,彼此曾經糾結的那些步調不一致,漸漸的有了默契,漸漸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那種微妙時刻體會到的瞬間,讓我們都無比欣喜。

嗯,原來,我是可能真的不會離婚的。

4

也正是因為這些經歷,讓我們不斷自省,我們便是我們子女的原生家庭。透過自己的原生家庭,看我們正在經營的娃的原生家庭,大部分時候我們可以平和的去探討,提出建設性的執行意見和具體方案,並實踐它。

隊友我不敢保證,但至少從我身上,真的是因為成為別人的原生家庭,讓我更清醒看到我自己的真正的家庭觀,也能夠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我的原生家庭。

為什麼我的母親無比強勢,為什麼我從小悲觀主義,都有了更清楚的認識。有了理解,似乎看這個問題就通透了那麼一點點。因為我有了一個主旨:我的婚姻是好的,我是兩娃的媽。OK,現在發生問題,好,分析它,解決它,處理它,最後,讓它過去。

可以有情緒,不要沉浸在情緒里,接受原生家庭影響深遠這一點,但不糾結於這是所謂的原生家庭帶來的「劣根性」等等等等的恐懼。

就像依舊是發生了類似緣由的摩擦,第一我控制了一定的情緒宣洩,第二隊友嘗試說出一些當下的想法並承認問題,及時(想對他以往的做法而言的「及時」)安撫我的暴躁。

結果就是我及時去洗澡冷靜,避免了他被我叨叨至撒野。事態得以控制。雖然仍舊不是理想中的矛盾解決流程,但至少相對改進且彼此還算接受。

而我還能換來此刻坐在電腦前自我梳理一番。

真的挺好的。

(完)

借用喬淼兄的一番話做結:

不要指望父母會改變,你不太可能按照你的意志去改造父母。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變沒變上面的時候,我們相當於把自己的快樂、幸福、未來的發展都託付給了別人,「我要過不好,全是你的錯」。這種外控會讓你不開心,當你做了很多努力,家人還是不改變,你心裡會有怨恨。你會又怨恨又痛苦,又把注意力放在外面。

中國家庭里比較常見的問題是界限不明確,容易出現界限侵犯。在我們這個時代,長輩需要「去權」,子女需要「賦權」。長輩要學會閉嘴學會放手,子女需要知道你已經長大了,可以獨立做更多決定。你需要給自己力量,掌控自己的心智、身體、情緒、行為,給自己權力,給自己爭得獨立,也就是承擔自己的責任。用心理治療的術語來說,就是「賦權」。這是需要做一輩子的事。

繪本推薦

《有一天》

[美]艾莉森·麥基著

[加]彼德·雷諾茲彼德繪

安妮寶貝譯

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

一頁,一圖,一句話。每次和大E姐閱讀,我都讀得淚流滿面。正如安妮寶貝後序所說:

我們撫育孩子,反之卻也是讓自己重新認識感情、成長、自由、責任等種種人生命題。孩子成為我們觀照內心的鏡子,異常明亮。在簡單而深刻、純潔而溫柔的,寫給孩子的文字里,創作給孩子的畫面里,我們得到久違的道理。

《有一天》講述了父母與孩子間淡淡的日常行為,濃濃的愛意。已成年的你,無論是否記得幼時無比依賴父母的模樣,但,那一定曾經存在。若你已為人父母,是否在自己身上,看到曾經「父母」的影子?

《有一天》既是展望孩子的人生,也是回顧自己的人生——我們每個人都是從母親的懷抱走向世界的。在我們呵護著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我們的媽媽,也在思念著我們?

而總有一天,他也會如自己這般,深情地凝望著孩子的睡臉,也許到那一天,他終將懂得此刻你的心情。

·end·

—願你能從此篇—

—有所得,有所思,有所行—

釘子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學士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學碩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高級沙盤遊戲諮詢師

國家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

高級兒童情商指導師、講師

九型人格獨立講師

美國雙向養育推行者

湛江懿德國際情智教育中心創始人

頭銜,不過是自我增值的一紙證明

國內少有的將一批批孩子從小學帶上高三的英語培訓老師

十年堅守教育一線

實踐中驗證與應用心理學研究理論

建立與完善獨創的英語教與學體系

總結一套打通學科間任督二脈的學習系統

育兒路上,實踐中梳理理論脈絡

大E姐3歲半已親子共讀繪本千餘本

這小小的公眾號致力於育己之文結合育兒繪本

讓雙向養育成為每個家庭的自然常態

如你不棄,我們同行

分享,讓新世界更小,讓心世界更大

更多原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