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酒大全——治療·皮膚類
一、疥瘡
1、蚺蛇酒
【藥物組成】蚺蛇肉一斤羌活一兩糯米兩斗
【功能主治】治諸風癱瘓,筋攣骨痛,麻木瘙癢,殺蟲辟瘴及厲風疥廯惡瘡。
【用法用量】隨量溫飲數杯。
【製備方法】上二味葯,羌活用絹袋盛,糯米蒸熟安曲於缸底。置蛇於曲上,乃下飯密蓋,待熟取酒,以蛇焙研和葯。亦可袋盛浸酒。
【製備方法】忌風及欲事。
【資料來源】明·《食物本草》
2、剪草酒
【物組成】剪草
【功能主治】治蟲瘡疥廯。
【用法用量】適量飲服。
【製備方法】用剪草浸酒。
【資料來源】明·《普濟方》
3、黃白酒
【藥物組成】黃柏一兩豬胰四兩
【功能主治】治疥瘡及肌膚不澤。
【用法用量】適量飲服。
【製備方法】上藥生用,酒浸。
【資料來源】清·《壽世青編》
4、苦白酒
【藥物組成】苦參白鮮皮各10g 百部30g 川楝子 萹蓄 蛇床子 石榴皮 藜蘆各10g 龜角次20g 羊蹄跟(土大黃)20g 白酒2L
【功能主治】疥瘡
【用法用量】每晚臨睡前用紗布塊蘸此藥酒搽全身皮膚,每日一次,連用7-9日。
【製備方法】將上藥浸於白酒內,1星期後啟用。
【資料來源】《四川中醫》1986,(7):56
二、瘡、疹、廯
1、鴟頭酒
【藥物組成】飛鴟頭五枚 茯神(一方無)防風 芎? 薯蕷各四兩 葛根 桂心 細辛 人蔘天雄 乾薑 枳實 貫眾 蜀椒各三兩 獨活二兩 麥門冬(一作天門冬) 石楠(一作石膏)各五兩 山茱萸一升
【功能主治】治頭風眩轉,面上游風。
【用法用量】初次服二(三)合,每日二次,逐漸增加,以知為度。
【製備方法】上藥搗細絹囊盛,清酒四斗,浸六宿。
【資料來源】唐·《千金要方》
2、苦參酒
【藥物組成】苦參五斤
【功能主治】治瘡疹,癩疾,手足腫痛。
【用法用量】每次飲一合,一日二次,常服不絕,覺痹即瘥。
【製備方法】上藥切細。以好酒一斗,浸三十日。
【資料來源】唐·《外台秘要》
3、石斛枸杞酒——原名「石斛浸酒」
【藥物組成】石斛(去根)二十四兩 黃芪(炙)一兩半 丹參(微炒)一兩 牛膝(去苗)三兩 生薑三兩 人蔘一兩半 杜仲(去粗皮,剉,炒) 五味子各二兩 白茯苓(去黑皮)二兩 山茱萸二兩 山芋二兩 萆薢(微炒)二兩 枸杞子(微炒)一升半 防風(去叉)一兩半 細辛(去黃葉、炒)一兩 薏苡仁(炒)半升 天門冬(去心、焙)三兩
【功能主治】補虛勞,益氣力,利關節,堅筋骨。治腎中風,下注腰腳痹弱及頭面游風。
【用法用量】初次溫服三合,白天三次夜一次,逐漸加至六七合、一升,常有酒氣,不至大醉。
【製備方法】上藥細剉如麻豆,用生絹囊盛,以酒五斗,於凈瓷器中浸七宿。
【資料來源】宋·《太平聖惠方》;明·《普濟方》
三、牛皮廯
1、斑螫酒
【藥物組成】斑螫2g 65度白酒100ml
【功能主治】神經性皮炎。
【用法用量】輕塗患處,每日1-2次。
【製備方法】浸泡七日,取上清液備用。
【資料來源】《浙江中醫雜誌》1982,(11,12):559
2、牛皮廯一號酒
【藥物組成】白及0.5kg 土槿皮0.5kg 檳榔0.5kg 生百部0.5kg 川椒0.5kg 大楓子仁0.25kg 斑螫(去翅、去足二兩) 水楊酸 苯甲酸
【功能主治】外用搽擦。
【用法用量】輕塗患處,每日1-2次。
【製備方法】取白及、土槿皮、檳榔、生百部、川椒5味,分別碎斷和碾壓,置滲漉器中(細粉在上,粗粉在下),另將斑螫研細與大楓子仁混合,搗成泥狀,置滲漉器最上層,上加特質的木孔板,然後加白酒或60%-75%乙醇高出生葯10cm,加蓋,浸泡5-7日,滲漉,共用白酒或乙醇15L,最後在滲漉液中按比例加入5%水楊酸、10%苯甲酸,攪拌,溶解即得。
【資料來源】急性期忌用。
【資料來源】《中藥製劑彙編》
TAG:皮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