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治療CPA腦膜瘤的重要決策是保留面神經

治療CPA腦膜瘤的重要決策是保留面神經

Ref:D"Amico RS,et al.J Neurosurg.2017 Dec;127(6):1231-1241. doi: 10.3171/2016.10.JNS161982. Epub 2017 Feb 10.

顯微外科技術極大地提高小腦橋腦角(CPA)腦膜瘤的手術療效,降低病殘率。目前,手術的目標已經轉變為保護患者的生活質量;這意味著術後可有腫瘤殘留。伽瑪刀放射外科(GKRS)已成為新發、複發或漸進性CPA腦膜瘤的可接受和有效的治療方式。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神經外科和放射腫瘤科的Randy S. D"Amico等分析該中心收治的CPA腦膜瘤患者經單一GKRS治療、手術或手術加GKRS聯合治療的效果,特別關注面神經保留率和腫瘤涉及內耳道(IAC)的解剖特徵。結果發表在2017年12月的《J Neurosurg》雜誌。

1992年至2016年期間,76例CPA腦膜瘤的診斷由2名醫生分別根據臨床癥狀和放射學檢查結果獨立完成。腫瘤治療方面,顯微手術切除腫瘤由一名神經外科醫生(M.B.S.)實施,GKRS由同一神經外科醫生和腫瘤放射科醫生(S.R.I.或T.J.C.W.)合作進行。對CPA腦膜瘤最大層面直徑<2.5cm的患者實施GKRS治療,腫瘤直徑≥2.5cm並具備手術條件的患者進行保留面神經的顯微手術切除。對術前影像學檢查顯示的腫瘤起源解剖特徵進行分析,評估預後和面神經保留率的關係。

結果顯示,51例(67.1%)患者接受顯微手術切除,25例(32.9%)接受GKRS。34例(66.7%)腫瘤完全切除,17例(33.3%)次全切除。初次手術治療的12例(23.5%)腫瘤複發,需要再次手術或GKRS治療。68例(89.5%)的面神經功能未發生變化或較治療前改善;8例(10.5%)面神經功能減退,均為曾接受顯微手術者。首次採用GKRS治療的直徑<2.5cm的CPA腦膜瘤,經過46個月的中位時間隨訪,無論涉及內聽道與否和腫瘤發源何處,患者的面神經功能均保留。腫瘤涉及內聽道與手術切除程度相關,但與術後面神經功能無關。前斜坡腦膜瘤全切除率72.4%,後斜坡腦膜瘤全切除率73.3%;為保護外展神經,所有岩斜腦膜瘤均行次全切除。累及內聽道的腫瘤全切率55.9%,而內聽道未受累的腫瘤全切率為83.3%。腫瘤大小、切除程度以及腫瘤和內聽道的蛛網膜界面是否存在等因素與術後面神經功能有關(圖1)。

圖1. CPA腦膜瘤術後面神經運動功能的預測因素。

小腦橋腦角的解剖空間狹窄,並有較多顱神經和血管通過,因此該區域腦膜瘤的治療具有挑戰性,其中保護面神經功能至關重要。增大的腫瘤將重要結構推移位和包裹,致使手術中辨認和保護神經血管存在困難。作者總結指出,GKRS是治療直徑<2.5cm的CPA腦膜瘤安全有效的選擇,治療後未發現相關的急性顱神經癥狀或神經功能障礙;對於直徑≥2.5cm的腫瘤,可以進行腫瘤最大限度的安全切除,做到無明顯的面神經功能障礙發生。術後出現腫瘤複發或進展,再聯合GKRS治療使腫瘤獲得良好的控制。該研究對腫瘤起源的解剖學描述為保留面神經提供了重要依據。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蔡瀚培編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王知秋教授審校,《神外資訊》主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陳銜城教授終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外資訊 的精彩文章:

丨PulseRider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分叉部寬頸動脈瘤的近期療效

TAG:神外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