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電影算個鬼的「第七藝術」!

電影算個鬼的「第七藝術」!

記得上周末,小編閑來無事玩最近大火的「撒幣遊戲」,主持人突然出了這麼一道題目:

電影又被稱為什麼?

A、第七藝術 B、第八藝術 C、第九藝術

(」撒幣「遊戲……)

答案顯而易見,選A,第七藝術,不少網友答對了,但我卻答錯了,

為此我也痛失了本場的獎金……兩塊錢……

我為什麼沒答上來呢?

因為電影根本就不是第七藝術

「電影是第七藝術」,這句話我們經常能從身邊喜愛電影的人嘴裡聽到,一些電影大號也這麼說,答題遊戲將它作為常識題出,百度百科裡也明確寫著:電影,藝術別稱——第七藝術;這幾乎成為了大家對電影的一種共識

(百度百科"電影「詞條)

但事實真是如此?電影是第七藝術,那前六個是什麼?這樣的排名有什麼根據么?電影又憑什麼排到第七?

要提出這些質疑,我們先要了解一下電影「第七藝術「稱謂的起源

第七藝術的說法來源於義大利詩人和電影理論家喬托.卡努杜(RicciottoCanudo)於1911年發表的一篇論《第七藝術誕生》

卡努杜在這篇論著中首次提出「電影是一門藝術」,並論述了各門藝術的地位:建築和音樂是主要的藝術,繪畫和雕塑是對建築的補充,詩歌和舞蹈融於音樂,電影則是這些藝術的綜合,所以電影是第七藝術。

先看這篇誕生髮表的時間:1911年,那時電影誕生才不過16年(1895年電影誕生),

(《火車進站》1985)

世界電影剛處於起步階段,別說IMDbTop 250一部都沒拍出來,那會連有聲電影、彩色電影都還沒出現,卡努杜為什麼這麼急於給電影下定義呢?

這也是拜當時的藝術環境所賜,

首先,我們要先明確的一點是:電影是科學技術的產物,是紀錄現實的機器

也正是電影先天的機器屬性,電影誕生初期,那些所為的社會文化名流,認為電影就是機械複製現實,毫無創造力,根本就不承認電影是藝術;

(《水澆園丁》1985)

此時熱愛電影的人就急了,馬上開始考慮如何把電影擺脫「低級趣味」,提高到藝術的地位上來,

他們想到的方法,就是證明電影也遵循著傳統藝術的基本原則,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迎合,給電影下個藝術的定義。

為此電影研究者們發表了一系列證明「電影是藝術」的文章,其中最著名就是卡努杜的《第七藝術誕生》了。

看明白了嗎?《第七藝術誕生》並不是真的要研究電影本身,而是想通過這種做法為電影獲取社會地位(今天有些人把電子遊戲稱作「第九藝術」也是這個意思)。

但稍微有點藝術常識的人都知道,現今對藝術的定義早就沒那麼狹隘,那麼高不可攀了,

有人問:「什麼是藝術?」我回答:「什麼不是藝術?」--畢加索

(畢加索工作照)

況且藝術是依託媒介而生的,而電影從誕生之初就搭載著一種全新的媒介系統:利用光與聲來展現時間與空間的影像系統

電影當然可以稱之為藝術,而且是一門全新且獨特的藝術

以現代的眼光看,卡努杜的《第七藝術的誕生》就顯的非常過時了。

不僅如此,卡努杜對電影是綜合藝術的定義,在其發表後沒幾年就有人開始反駁,

英國電影理論家拉爾夫·布洛克1927年就在《不是戲劇,不是文學,不是繪畫》的文章中指出:

「換言之,電影是以一種新的方式來看待生活的。」

之後也有不少的電影理論學家證明電影是獨立的藝術與傳統藝術無關

所以60年代以後,國外電影理論界就基本沒什麼人再拿「綜合藝術」、「第七藝術「來概括電影了。

(斯坦利·庫布里克工作照)

但「第七藝術」這一錯誤說法,至今仍在國內流行,好像約定俗成一般。

會造成這一現象,我覺得是由於各種歷史及「其他」原因,國內一直都沒建立起一個有效的藝術體系,導致大眾至今對藝術的概念缺乏認知,

大家一看到「第七藝術」里「藝術」這兩個字,立馬就有種高大上的感覺,也不管是啥意思,隨口就用上了,

另一方面,有些對電影感興趣的,粗略了解了一下《第七藝術誕生》對「電影是綜合藝術」的定義,看似還有幾分道理,也就認同了它的觀點;

那電影究竟是不是「綜合藝術」呢?

有人會說:電影里有故事,有表演,有構圖,有音樂,而這些也對應著文學、戲劇、繪畫、音樂的屬性,所以電影是它們的藝術綜合,有什麼不對么?

(女主手中拿的小說《微暗的火》是《銀翼殺手2049》部分靈感來源)

注意,這個推論里有個一個明顯邏輯錯誤

因為電影誕生在其他傳統藝術之後,電影擁有和它們相同的元素,所以電影是其他藝術的綜合;

那如果假設電影誕生於其他藝術之前,按照以上邏輯,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繪畫是靜態的電影,音樂是聲音的電影……電影豈不是藝術之母了?

通過舊的現象與新的現象的共通點,來定義現象之間的從屬關係,本身就是極不科學的,以此得出的結論也不具備說服力。

「對於某些人來說,新事物不是舊事物的手抄本,那是不可思議的。」——法國著名導演雷內·克萊爾


(雷內·克萊爾 René Clair)

電影確實擁有和其他藝術相同的元素不假,但這並不能說明電影就是其他藝術的藝術綜合,甚至可以說電影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文學、戲劇、繪畫、音樂屬性。

先說說為什麼電影沒有文學性

電影與文學的關係,這恐怕是電影幾大「藝術性」中最常被大家提到的,因為電影與文學看似確實有不少共通點,

除了都有敘事功能外,還有那麼多小說被改編成了電影,而且電影也需要劇本才能開拍,似乎都能下結論:沒有文學就沒有電影了

對於電影與文學的敘事功能,我國著名電影教育學家周傳基老師說的好:

「在有些人看來,只要講故事那就是文學,幼稚!」

無論在文學或者電影中,敘事都只是功能,並非屬性,不是必然的存在條件,文學可以不需要敘事(意識流),電影同樣也有沒有敘事的電影(先鋒電影),所以敘事並不能作為電影與文學聯繫的依據。

(超現實主義電影《一條安達魯狗》)

文學的本質是以文字系統作為媒介,再現創作者的所思所見,讀者讀文學作品時,需要通過這些抽象的文字元號來腦補具象的情景

而電影則完全相反,電影是通過光波、聲波給你完全具象的場景,觀眾再從這些具象的場景中揣測出抽象的含義

兩者因為媒介的不同,帶給觀眾的信息傳播方式完全不同,創作時的思維模式也不同

文學裡可能需要幾頁紙才能描繪出來的一個場景,電影一幀鏡頭就解決了,而且更加的准且清晰,電影靠畫面所能傳遞的信息要比文學多得多。

所以電影劇本的創作與文學完全不同,劇本里不需要對場景有過多的描寫,也不需要細緻到描寫每個角色的神態動作,這些都是影像需要做的工作,

劇本是影片極不完善的技術基礎。——英格瑪·伯格曼

(英格瑪·伯格曼)

而關於小說改編的電影,那就更不能作為論據了,

首先,並不是什麼小說都能改編成電影的,只有有商業價值或者群眾基礎的小說才配改編電影,所以,改編從一開始就是一種商業行為

其次,前文也說了,故事並不能作為文學的屬性,小說改編電影只是借鑒了小說的故事,其媒介完全不同,要將文字媒介轉換到電影媒介,其間要做得工作無異於重新創作一遍故事

這也是為什麼奧斯卡有最佳改編劇本獎,但對於故事來源,卻沒說設立一個原作者獎的原因。

(第67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阿甘正傳》)

電影更不具備戲劇性

某種程度上來說,戲劇劇本與電影劇本有相似之處,但最後生產出來的成品是完全不同的。

因為戲劇空間的限制,觀眾的視角完全需要遵隨著演員的指引,所以戲劇是演員中心制,矛盾衝突全由演員的對話推動,

但電影卻不是,電影的空間是自由的,隨著攝像機的紀錄和剪輯的運用,各種景別、機位的切換,我們可以有更多的角度來觀察故事的進行,有時一個物體或者動作的特寫,就足以主導故事的進行,這是戲劇無法做到的。

同樣由於表演形式的不同,演員表演的方法也有不同,電影可以無限複製,演員只需在鏡頭前表演一次就足矣,但戲劇卻需要演員無數次的重演,所以戲劇演員常用體驗派表演(將自己完全帶入角色),而電影演員則常用方法派表演(可以用類似情感代替)。

至於電影所傳承於戲劇的三幕式結構,對於《低俗小說》這類解構主義的作品,你又怎麼用三幕來解釋呢?

(《低俗小說》)

電影的繪畫性,則總是提及到電影畫面構圖對繪畫的借鑒,

確實,電影的畫面需要構圖,但那僅是單組鏡頭素材,電影是由多組這樣的鏡頭組成的,這樣多組鏡頭共同構建了一個完整的電影的空間,並沒有視覺的限制

繪畫有明確的畫框,這個畫框里的內容即是它的全部空間,表達它全部信息電影的畫幅卻限制不了它的信息,畫幅外的空間一直存在

比如,《銀翼殺手》的美學靈感部分來源於愛德華·霍普的畫作《夜遊者》,你在電影中能直觀看到那個完整的未來世界,但畫作卻很難讓你想像到如此宏觀的空間。

(《銀翼殺手》與《夜遊者》)

電影沒有音樂性則更好解釋了,音樂大概是所有藝術形式里最抽象的了,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信息在不同的人耳中有有不同的含義,

電影里的音樂的含義卻完全取決於畫面,音樂與畫面結合,才能表達此刻電影想要表達的意義,音樂在此刻也獲得了唯一的含義

不信的話,你可以試著找一部沒看過的電影的原聲專輯聽一聽,想像其要表達的意義,聽完之後再去看電影,電影里音樂的運用絕對會與你的想像有偏差。

Il buono, il brutto, il cattivo (L"estasi dell"Oro)

 Cinema Concert: Ennio Morricone at Santa Cecilia

Ennio Morricone;Orchestra dell"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00:00/03:24

綜上所述,電影確實不是綜合藝術

一定會有人問:就算電影不是綜合藝術,不是第七藝術又怎麼樣呢?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可能對於電影如何定義並不重要,畢竟大家稱電影為「第七藝術「也都是出於對這門藝術的尊敬。(雖然「第七藝術」的定義其實是有點貶低電影藝術地位的意思……)

但這樣的定義對於電影行業的從業者和想進來的年輕人影響就比較大了。

電影是門視與聽、空間與時間的藝術,由上面的粗略分析也可以看出電影具有比其他藝術形式更寬廣的表意方式

「第七藝術「卻忽略了這些,一味的強調電影是其他藝術的綜合,視電影中的時間空間於無物,忽略場面調度蒙太奇等電影獨有元素的重要性,

用其他藝術的思維來製作電影,甚至只用文學的思維來製作電影,這樣無疑是限制了電影的發揮,將電影淪為了複製其他藝術的工具,對電影的發展百害無一利。

然而事實情況是,我國電影市場仍在生產大量的只會依靠對白推動情節,絲毫不會運用畫面來講故事的電影。

一些不錯的短片導演,拍起長片來也就只會堆砌情節,要知道諾蘭的《敦刻爾克》這樣精彩的電影,劇本也僅有70頁而已。

(《敦刻爾克》)

不光電影市場,甚至一些電影教育機構也在進行著錯誤的教育,就像周傳基老師接受某次採訪時所說:

「人家的電影學院是教學生怎樣拍電影,而我們的電影學院是教學生怎樣在電影里搞文學。

甚至在國內出版的《電影藝術詞典》里至今將「第七藝術」、「綜合藝術論」奉為聖經。

我們總說要學習好萊塢電影,但當好萊塢開始用視覺來講故事時,我們還是抱著別人已經拋棄的理論不放,這不是自相矛盾么?

試想一個對電影有熱情的年輕人,看見並相信了這些錯誤的理論,光去研究文學、研究戲劇、研究音樂去了,還怎麼培養他對於影像的想像力呢?

電影誕生才不過百年,我們也不希望它就沒落,特別是在中國這個崛起的電影大國的土地上,我們也希望能看到更多優秀的作品和電影人,

(《霸王別姬》)

給電影甩掉「第七藝術」這頂舊帽子,不僅是為電影正名,也關乎中國電影的發展,有正確的教育引導,電影才能向正確的方向前進。

所以,下次再和人聊電影,要是對方張口就來電影是第七藝術,你基本就可以和這人say goodbye 了,因為這人不是真的愛電影,頂多是個「偽文青」

如需轉載授權請在後台留言

「 關注劇角 」

搜索 劇角映畫或 magilm_forever

關於電影,你總想知道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劇角映畫 的精彩文章:

今年春節檔電影票補受限 甄子丹有望出演蝙蝠俠
陳可辛將執導《中國女排》 陳道明張若昀《慶余年》演父子

TAG:劇角映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