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追光者到成為光,席勒儼然是史上最成功的「追星族」
一八二六年
德國魏瑪市的教堂地下室里挖出了二十三具頭骨,狼藉的白骨堆中,有一顆頭骨是大文豪歌德 「生命里的一半」。歌德來到這裡的目的只有一個——找回席勒。
席勒是誰??文學史上追星最成功的迷弟之一。他被稱作是人類歷史上除莎士比亞之外,最偉大的劇作家。
其實歌德和席勒不論是階級地位,財富,處世之道都是相差甚遠的。歌德生於特權家族,父親是皇家參議員,母親是法蘭克福市議會會長的女兒。在二十五歲時他便寫出了轟動歐洲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不僅如此,歌德還擔任過魏瑪共和國的要職,可謂聲名顯赫,才華橫溢。
歌德
而席勒則於1859年出生於德國符騰堡的小城馬爾赫爾的貧窮市民家庭,比歌德正好小了10歲。他的父親是軍醫,母親只是麵包師的女兒。可席勒對歌德的崇敬之心確是克服了這所有橫亘在他們之間的差距。
席勒
作為歌德的「腦殘粉」,席勒的成功之處在於他成功地「擠掉」包括貝多芬、黑格爾、恩格斯、謝林等人在內的「歌德粉絲團」里所有人,成為了歌德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
簡單概括「追星族」席勒與自己偶像的一生「痴纏」:
少年時期便對偶像「一見傾心」。
之後開啟一場長達二十年的吸引偶像注意力「大作戰」。
經過不懈努力,成功讓偶像記住了自己,並且偶像說出了這樣的話:席勒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他把靠近他的一切人都把握得緊緊的。
生前與偶像談笑風生,死後令偶像餘生銘記。?偶像辭世前的遺願是死後將自己安葬在他身旁。?席勒大概是所有追星族裡最成功的那個了。
很多時候,現實生活遠比小說里的浪漫主義來得更加浪漫。
生於貴族家庭的歌德,二十五歲時寫出了一部轟動歐洲的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部作品讓戎馬一生的拿破崙也隨身攜帶,閱讀七次之多。而彼時的席勒還只是一個十五歲的毛頭小子。此後席勒就一直夢想著能夠結識到歌德。席勒在耶拿大學任教的日子裡,歌德回到魏瑪城,席勒想盡一切辦法試圖引起歌德的注意,甚至公開批評歌德的著名劇作《哀格蒙特》,可他等來的是冷漠和漠然,盡在咫尺的歌德彬彬有禮的迴避著他。
一七九三年,席勒主持出版文藝雜誌《季節女神》,多次向歌德約稿,但通通都被拒絕。這些都是情理之中的事,因為這時候的歌德已然是大師級的人物,而席勒卻只是眾多歌德崇拜者中的一個後輩。但這些拒絕都不曾擊退過席勒的熱情。
一七九四年八月二十三日,他給歌德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在這封信中席勒對歌德表現出同時代人難以企及的深刻理解,終於擊中了歌德心底的一片柔軟,方才讓歌德有知己相逢恨晚的感覺。歌德從那封信中感受到了自己可能不曾發覺的理性的缺失。
在當時社會等級無比森嚴的環境下,平民出生的席勒與自己喜歡的作家之間隔著難以逾越的鴻溝,這道身份鴻溝不亞於他十年後所作的《陰謀與愛情》里那樣。
但席勒克服了這些鴻溝障礙。一段曠世友誼的誕生,必然要從一方鍥而不捨的追求開始。?席勒是先邁開腿的那一方。就像是一首我很喜歡的歌里唱的那樣「我可以跟在你身後,像影子追著光夢遊」。一直追著光奔跑的人,直到他自己有一天也變成了光,才能不必仰望面前的這束光,而是能以一種更耀眼的方式去靠近。席勒從前是追著歌德這束光奔跑的追光者,他之所以能夠在眾多追光者中脫穎而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他也成了能夠照到歌德眼裡的一束光。
年輕的席勒想方設法地吸引歌德的注意。他有崇高的抱負,而歌德就是他選中的命里與自己最相互補的人。
德國文學的黃金時代里,文壇「雙子星」終於得以相互吸引。至此以後,一直到席勒逝世的那一天,兩人保持著長達十年的友誼,兩個人來來往往寫了上千封信。
「您給予我第二次青春,當我差不多已經完全停止創作的時候,您又使我成為詩人。」歌德曾以感激的口吻對席勒說。
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傳遍世界的時候,引起了許多爭執和分歧,歌德執拗地說「古典」與「浪漫」這兩個概念是源於席勒和他兩個人的。
只有無情的歲月可以將他們分離
是的,席勒先離世了。席勒去世的那年,歌德也身染重病,卧病在床。他隱約感覺到身邊的人有什麼事情瞞著他。
歌德沒有參加席勒的葬禮,他忍受不了死亡。三周後,他寫信給一位朋友,?他說:「我原本以為,失去的是我自己,但現在我失去的是一位朋友,在他那裡有我半輩子人生。」
二十年後,再度相見,可是再相逢,已成隔世。
當初與自己共度良宵,喝酒,燒烤,夜裡用天文望遠鏡觀察太陽系的那個摯友,已然褪去皮肉,遺失了音容笑貌,成了一具白骨,他再也找不回那道能與之對望的眼神了。
歌德走近掩藏白骨的地下室,他想起二十年前的那些深夜長談,他們常常如此對望。年近七十歲的歌德憑著那些埋藏在心底的記憶,在幾十具骷髏中辨認出席勒的骨骸。
這一次,歌德捧著他說:回家吧,偉大的朋友,就像那年在我家寄住。
他小心地將朋友的骨頭放在一個精美的玻璃盒子里,下面墊著一個藍色枕頭,他凝視著他,那是他曾經最好的朋友。
我要與你長長久久地在一起了
一八二九年,已經八十歲高齡的歌德親自挑選設計墓地,為席勒主持驗屍重葬儀式。三年後,歌德去世,按照他的遺願,被安葬在席勒旁邊。從此一對好友生死相依的真摯友情,化為千古流傳的永恆。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後,席勒的棺柩中又多出一顆顱骨,可能是當初轉移席勒的棺柩時,工作人員手忙腳亂造成的差錯。
事實上,經過後世解剖學家的研究,歌德去世以後葬在他身旁的那顆頭顱,並非是席勒的。而席勒的骨頭究竟去了哪裡,德國人至今也沒有找到。?世上再無歌德,哪裡會有人能再找到席勒,帶他回家。
我們將永遠無從得知那些夜裡,老去的歌德透過那對空洞的眼睛,究竟看見了過去的什麼。
但是我們知道的是,這世上倘若沒有席勒,歌德也許無法保有少年維特式的青春激情。而世上倘若沒有歌德,席勒也許已在困窘的生活面前被湮沒,這份偉大的友情讓他們得以彼此成全。
歌德是個天才的感性詩人,席勒則是善於推理的思想家,他們一個激情 ,一個冷靜,一個傾向於浪漫主義,一個側重於現實主義,他們看似不相匹配,卻無比巧妙的融合到同一首歌中。歌德與席勒的瑰麗夢想,可以說是照亮了歐洲文學史上的半邊天空。
而現在只有魏瑪城中歌德和席勒的雙人雕像紀念碑,在記錄著屬於這兩個偉大的文學創作者的曠世友情。
※母親得了癌,為了救母,孝子尋找特效藥,卻發現「葯」就在身邊
TAG:小芸愛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