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紅杏出牆來 北京定慧圓禪茶會所
北京定慧圓禪茶會所
這是一個改造項目,原建築最早建於1970年代,是一座廠房,後幾經改造、加建,上一個用途是設計公司的辦公室。原建築平面呈L形,二層,與很多大空間的廠房不同,原建築空間跨度不大,高度也很常規,空間形態更是中規中矩,可謂沒什麼特點;唯一讓人眼前一亮的是一個大約100平米的後院。建築周邊環境也不是很理想,它位於一個汽車園區內,建築對面是大面積的停車場,周邊可借用的景觀元素幾乎沒有;而且因為有大量的人流和車流,原建築的氛圍顯得很嘈雜。
設計的任務是將這個老建築改造成為一個禪茶會所。它的功能將包括:茶室(若干)、禪堂、多功能用途的雅集空間(琴室)、治療室、辦公和後勤服務等。業主希望在這個有限的空間內完成多種使用的可能性,如日常會客、休閑,禪修、雅集,以及中小型的聚會等等。
因為是禪茶會所,建築的風格就必須有東方的韻味,有古意。當然,這裡的古意不是傳統符號的簡單呈現。設計團隊從一開始就不希望修舊如舊,或者簡單照搬傳統的符號;正相反,設計有意規避傳統裝飾符號的複製,而從空間入手,從意境入手。小中見大,峰迴路轉,移步換景等中國私家園林的場域精粹才是建築師在這個項目中希望實現的。
改造後一層平面圖
設計的核心是空間流線的重組。放棄了原來建築平鋪直敘的交通組織,以及簡單置於建築入口的樓梯,設計特意拉長了使用者進入主空間的時間,希望在遊走的過程中讓心靜下來,進入禪茶的氛圍中去。藉助原有建築L的空間布局,以及後院場地,一個超長的、曲折的路徑被營造出來:人們從建築新加建部分的西側步入,經過一個狹長的半室外的廊道,進入建築中;然後轉頭向北穿過整個建築進入後院空間;在這裡建築師加建了一個對摺的廊道空間,它的形制介於長坡道和兩跑樓梯之間;人們拾階而上,途中會透過格柵看到內院和對面的大茶室,然後轉頭進入一個狹長、封閉的空間;最終進入二樓。這裡才是這個建築主要的公共空間,包括雅集空間(琴室)、小茶室、禪堂和大茶室。
一樓和二樓的另一個垂直交通被安排在整個建築的中後部,L形平面的拐彎處;同時原來置於入口西側的樓梯被取消,為入口區域的廊道騰出空間。新樓梯的安排既更好的滿足了人流疏散的需要,同時又將整個建築的流線進一步拉長、延續。人們可以從此處下到一樓,並通過樓梯下的院門進入後院。至此,一個刻意拉長的線路得以完成,人們從外部進入室內,直至後院,直線距離不足十米,卻要經歷多重空間的體驗。設計師希望藉此將進入者的心態平復下來,從嘈雜的鬧市引入寧靜的內心世界。
剖面圖
空間亮暗、開闔的節奏也是這個改造項目的關鍵之一。在設計師看來,這種空間和氛圍的變化是中國傳統空間最具魅力的地方。因此,圍繞著內院,新營造出來的空間序列在天然光和人工光之間交替;空間的亮暗也跟隨天然光和人工光的交替而變化;與之同步,視線的通透、封閉、半通透也在這個過程中被精心的安排。人們進入這個建筑後,會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視域中看到庭院和彼此,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中國園林的一種採樣。
空間尺度的變化也追隨這一邏輯:從一樓入口廊道的狹長、瘦高,到入口更衣處,再到相對低矮狹長的一層走廊,然後是逐漸抬升的、明亮的長走廊,轉頭仍然是長走廊,然後進入一個封閉的、微光的玄關,轉彎後是第一個主空間——多用途的雅集空間,之後又是狹小的過度空間——樓梯間,最後進入明亮寬闊的大茶室,並最終俯視整個庭院。從始至終,人都在方寸間移動,但感受卻起伏跌宕。
為了達到上面說的空間序列效果,建築師對於原有建築進行了一系列改造和加建。首先是入口部分:原有建築的入口立面為紅磚,經過幾輪改造,整體氣質帶有很強的工業感,並不適合新的建築定位。通過拆除原建築的入口和樓梯,並「佔用」建築門前的隔離綠地,新建築獲得了一個全新的的入口和立面。新立面是一個完整的半透明面,由新型環保材料——竹鋼格柵組成,很好的體現了禪意和會所的氣質。值得注意的是,原場地中有一顆樹,我們刻意保留了它,並將之圈入入口廊道中。在立面處理上,一個圓洞將樹勾勒出來,使之成為了人工構築物中的一抹自然;在平面上,樹為原本通直的廊道平添了趣味。
重點改造的部分還包括庭院:連接一樓和二樓的廊道就位於庭院的東側。藉助原有建築和庭院的空間條件,設計巧妙的完成了這一折返廊,並在外部和背後的建築一起形成層疊的抽象圖形,為對面的大茶室提供了對景。原有院牆被加高,除了可以遮蔽背後不太理想的景觀外,也使庭院空間更加內斂。原來的紅磚牆被處理成為白色,減少了工業感,增加了書卷氣;原有建築不規律的開窗也被規整,形成具有韻律感的外立面。松、竹、石和水池的加入,為庭院平添的活力和趣味性,也再次回應了整個建築的東方意味。
提示:文章底部可以寫評論了哦!
感謝您抽出·來閱讀此文
※給領導送茶葉是什麼意思?就你還傻傻不知道?
※琳琅滿目的熟茶品,該如何判斷它的品質?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