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比特幣大熱的背後 區塊鏈投資價值幾何?

比特幣大熱的背後 區塊鏈投資價值幾何?

1、區塊鏈概念依稀可見當年dot.com bubble 的影子

從技術發展和投資的領域來講,如果2017年是物聯網和人工智慧,那麼2018年毫無疑問將是區塊鏈。區塊鏈被稱為未來五年最有價值的投資領域之一,是全世界頂尖投資機構和銀行都在追逐的對象。區塊鏈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誕生於比特幣。從最開始的13000個比特幣才能購買一個披薩,到比特幣一度沖頂19000美元,漲幅高達700百萬倍。比特幣成功激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17年末在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泄露的談話中表示要集中押注區塊鏈技術,稱其為「不可抗拒的浪潮和趨勢,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偉大技術革命。「言論一經發布便很快引起了一二級市場的連鎖反應。股票市場中,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公司只要稍微跟區塊鏈掛鉤,股價就動輒漲停,彷彿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互聯網熱潮。

如此高的熱度和資金密度,很難不懷疑這裡存在非理性的過度追捧。事實上,區塊鏈技術的部署成本很高,難度很大。現有的林林總總的區塊鏈項目究竟有多少水分不得而知,現在大家所目睹的區塊鏈亂象, 有許多是ICO代幣的泡沫殘餘。

然而,每一次大的技術革新和社會變革,總會是伴隨著巨大的泡沫,這是人性使然,也在歷史上一再被驗證。泡沫的存在不能否定技術本身的價值。一個有價值的新興事物出現,幾乎總是伴隨著懷疑和投資 。同時,人類對固有事物的刻板印象也限制了人們的想像力,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互聯網是瘋狂的代名詞,而在90年代末期又變成了被盲目追捧的對象。二十年來,無數的創業項目出生又死亡,然而最終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中誕生眾多巨頭,對世界變革和人類交互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

2、要了解區塊鏈,必須從比特幣談起

公眾總是有將區塊鏈和比特幣混淆在一起的傾向,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為知名的虛擬貨幣比特幣,就是建立在密碼學和嚴密設計的分散式上本基礎之上,這一個基礎正是區塊鏈。

區塊鏈伴隨著比特幣進入人們的視野,所以要了解區塊鏈,最好從比特幣談起。

中本聰於2008發布了《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闡明了比特幣的幾個基本原則。

一個純粹的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使得在線支付能夠直接由一方發起並支付給另一個人,中間不需要通過任何金融機構;

不需要授信的第三方支持就能防止雙重支付,點對點網路環境是解決雙重支付的一種方案;

對於全幣交易加上時間戳,並將它們併入一個不斷延展的基於哈希值函數演算法的工作量證明的鏈條作為交易記錄。除非完成所有的交易量證明,已形成的交易記錄將無法更改

最長的鏈條不僅將被視為被觀察事件的序列證明,而且將被視為來自算力池。只要大多數算力不被控制,那麼就會產生最長的,長度超過攻擊者的鏈條。

簡單來說就是:去中心化,公開透明,信用共識,不可更改。

互聯網只能解決信息的傳輸和複製問題,卻不能解決價值的轉移。互聯網雖然能夠使信息快速流動,但是卻沒法實現類似現實世界中的物質轉移。因為信息是虛擬的,但是現實中的物質是實實在在的實體。正是因為互聯網中是虛擬的,所以可以實現虛擬世界中的無限複製,但是同時互聯網卻無法模擬現實中的物質轉移。目前所有的基於互聯網的價值轉移行為都是基於一個第三方背書,例如銀行,例如支付寶。因為如果從價值從A支付到B,必須精確的將價值從A 中減去,而加入B的價值。但是由於peer 2 peer的交易,沒有人知道A的價值減少,這會導致重複支付(雙花)的問題。而第三方支付,即交易雙方都通過一個可以信任的中介進行價值背書,將會使得價值(金錢)在傳導過程中產生巨大的損耗。

比特幣能夠完成點對點支付的邏輯在於,它本質上是一個可無限增加的公用巨型帳本,互聯網中的每一個節點都可以參與這個記賬的過程。記賬的動力來自於當一個區塊生成並成功的記錄了一筆交易,該區塊將會獲得相應的比特幣作為獎勵。同時比特幣採用POW(即工作量證明)的方式來達成信用共識。 從信任的角度看,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實際上是基於信用共識的數學方法(哈希值演算法)。區塊鏈是一台創造信任的機器,可以說區塊鏈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解決信用共識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在存在網路延遲和全球時間上不統一的情況下,共識協議演算法存在很多限制。事實上,由於這些限制,有許多達成共識不具備可能性的結論已經被證實。一個經典案例是:「拜占庭將軍問題」(Byzantine Generals Problem),這個經典難題是這樣闡述的:拜占庭是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它的軍隊分成許多個師,每一個師都由一個將軍統領。這些將軍通過信使進行交流,來達成一個共通的作戰方案,有些將軍可能是叛徒,想故意破壞這個過程,這會造成忠誠的將軍也將無法達成統一作戰計劃。事實證明,如果叛徒的數量超過1/3,這個難題將無法被克服,那些忠臣的計劃最終會被叛徒所破壞。

現實情況中,比特幣實際運行情況下遠比理論上要好的多。這主要是因為比特幣引進來獎勵的理念,這對分散式共識來說是個全新的理念。所以人們自然而然地因為金錢獎勵而變得誠實起來。因為惡意攻擊耗費的成本巨大,所獲的收益要遠小於比特幣的獎勵機制。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沒有成型的公有區塊鏈應用和ICO幣中,算力攻擊的成本是較小的,如果本身區塊鏈的激勵機制較弱(或者沒有激勵機制),將會使51%攻擊稱為可能。 即攻擊者可以使用51%的算力去偽造一比交易,並且使得51%以上的節點認同這比交易進而使得後續產生的區塊都附著在這個記錄著虛假交易的區塊上,使其成為最長的鏈。

要實現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的信任機制,有很多條件。區塊鏈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僅僅是目前在比特幣的應用場景下做到了目前的信用共識。要達成去中心化的信用共識,首先有合適的獎勵機制使得大部分節點處於一種共識機制的納什均衡中,即誠實節點的收益要高於攻擊者的收益,這樣自然的大部分節點會按照區塊鏈本身的機制運行。

3、比特幣可能存在的問題

各國陸續在14年左右認同比特幣作為虛擬資產,換言之,比特幣受到法律保護。但輿論和研究者對於比特幣的能否作為一種去中心化的電子貨幣仍然爭論不休。

貨幣作為一種人類普遍接受的共同想像概念,有其巨大的現實意義。法幣是由政府印發的,人們普遍相信通過政府的信用背書,貨幣可以作為一般等價物交換凝結在商品之中的普遍勞動價值。假如政府大量增發貨幣,即相當於變相減弱了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交換能力。因為貨幣的單個價值等於交換商品的價值總和/個數,即價格=總值/單價。

比特幣從第一次與法幣發生兌換開始,它就跟價值發生了某種關聯。隨著越來越多人認同這種共同想像,它本身所能夠交換到的商品價值也就越高。同樣,一旦由於某種因素導致這種共同想像破滅,比特幣的將會迅速變得一文不值。所以,要探究比特幣是否具有經濟上的價值,從根本上來講就是要探究這種共同想像(即信用和共識)破滅的可能性

首先比特幣的底層架構是區塊鏈技術,這使其獲得了去中心化以及透明公允的特質。再者,比特幣的個數是確定的,當比特幣的數量在2040年達到2100萬個時,新發起的區塊將不再產生比特幣,而是將本次交易額按照一定的百分比獎勵給記賬者,也就是礦工,這符合一般等價物等稀缺性原則。

但是比特幣也存在諸多隱患:

首先,在比特幣創立伊始,中本聰確定比特幣區塊鏈中的一個區塊的容量是1M,這帶來了諸多好處,讓普通的家用PC也能參與到挖礦與記賬的過程中來,這對去中心化的意義來講是巨大的。但是按照目前比特幣每十分鐘產生一個區塊的速度,現在每筆交易的大小達到了250位元組甚至更多。做一比計算,一個區塊能容納大約4200比交易,除以一個區塊的確認時間600秒,那麼一個區塊每秒能處理的交易數為7個。這已經造成了比特幣上的交易擁堵而緩慢。隨著交易量的增大,堵塞到一定程度可能會造成崩潰。所以比特幣目前面臨著最大的問題就是擴容。關於擴容的問題有幾種方案,一種升級為2m,一種升級為8m,一種升級為不限容量等,由礦池決定其大小。這是各方根據各自利益提出的方案,多種擴容方案無法調和,那麼比特幣的硬分叉將再所難免(即比特幣的區塊鏈分裂成兩條或多條,各自區塊容量大小不同,互不兼容)。事實上,現在已經有BTC,SBTC, BTH多個比特幣類型。那麼到底誰更有價值?誰最終會破滅?這將會導致信任恐慌。此外,一旦出現硬分叉,那麼比特幣最重要的特質,2100萬枚比特幣的稀缺性,即跟黃金鑽石一樣數量是固定的屬性將會受到挑戰。

第二,比特幣的共識機制是通過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確認的,就是計算機通過算力去獲得一個哈希值函數的解。為了保證區塊的產生速率恆定,計算的難度是隨著計算機算力不斷提升的。參考現在現在的挖礦進程:CPU挖礦->顯卡挖礦->礦機挖礦,這就是PoW的精妙之處。但這也成為一個潛在的隱形威脅。因為現在比特幣的算力過於龐大,所以哈希值函數,即工作量證明的難度成指數增長。如果在某一個時間點,比特幣的激勵機制所產生的收益不能承擔如此高算力的代價,則有可能造成比特幣算力的斷崖式下跌。隨之而來的是比特幣信用體系的崩潰 (51%算力攻擊)從而導致比特幣的崩盤。

第三,比特幣價值波動劇烈,目前比特幣的整體市值已經超過世界頂級投行大摩的市值。比特幣究竟應該怎樣估值?假定它有成為貨幣的潛質,它跟其他貨幣的匯率的合理區間應該是多少?我想現在應該沒有人知道。另外,上文提到的BTH,是從BTC(比特幣老鏈)上分叉出來的一條新鏈。相比舊的比特幣,BTH手續費更低,交易更快,開發團隊去中心化。跟舊的比特幣相比存在技術上的優勢。那麼最後假定比特幣會成為貨幣,究竟是哪一種比特幣,哪一條鏈會存活?還是都存活?這樣看起來比特幣的價值仍然是撲朔迷離。

去中心化電子貨幣是一個偉大的發明,但是最終的電子貨幣將會是一個什麼形態,可能需要時間和社會的漫長篩選,現在看比特幣,只能是霧裡看花。而對於其他林林總總的山寨幣,其中絕大部分都不會有應有場景,有的只是投機價值。如果只關心幣種價格的漲跌而不關心背後的邏輯,那幾乎是跟傳銷無異了。

4、區塊鏈技術基本架構

圖1:區塊鏈基礎架構

數據來源:網路

區塊鏈基礎架構分為6層,包括數據層、網路層、共識層、合約層、應用層。每層分別完成一項核心功能,各層互相配合,實現一個去中心化的信任機制。

數據層主要描述的是區塊鏈的物理形式。在區塊鏈系統的設計中,首先建立起的一個節點是「創世區塊」,之後按照同樣的設置和規則下創建的區塊通過一個鏈式結構依次相連形成一條主鏈。每個區塊中包含了諸多加密與儲存技術,比如時間戳技術可以確保每一個區塊按照時間順序相連接;而哈希值函數和不對稱加密技術能夠確保交易信息不被篡改。

網路層的作用是實現區塊網路之間的信息交流,其本質上是一個點對點(peer to peer)網路。每一個節點既接收信息,也產生信息。節點之間通過共同維護一個區塊來保持通信。當一個新的區塊被創造後,將會以廣播的形式通知其他節點,如果全區塊鏈網路中超過51%的用戶通過後,這個新的區塊就可以被添加到主鏈上。

共識層的作用是讓離散在世界各地區塊鏈網路中的節點對區塊數據的有效性達成共識。較為常用的共識機制主要是pow(工作量證明),pos(權益證明),dpos(股份授權證明)。

激勵層的主要功能則是提供一定的激勵措施鼓勵節點參與到區塊鏈的記賬赫安全驗證工作。以比特幣為例,比特幣的激勵機制是新區塊產生後系統獎勵的比特幣和每筆交易扣除的比特幣(手續費)。

合約層也就是現在火熱的區塊鏈2.0智能合約技術,合約層封裝的腳本中規定了比特幣的交易方式和過程中涉及的種種細節。

應用層封裝了區塊鏈的各種應用場景和案例,比如基於區塊鏈的跨境支付平台OKlink,以及各種區塊鏈和金融,銀行等場景相結合的應用。

5、區塊鏈的發展脈絡及應用

圖2:區塊鏈進化圖

來源:網路

根據區塊鏈科學研究所創始人Melanie Swan的觀點,區塊鏈技術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區塊鏈1.0、區塊鏈2.0、區塊鏈3.0。

區塊鏈1.0即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可編程創新貨幣,它更多是指數字貨幣領域的創新,如貨幣轉移、兌付和支付系統等。

區塊鏈2.0是基於區塊鏈的可編程,其更多的涉及一些合約方面的創新。尤其是在商業合同和交易領域,類似股票、證券、期貨、貸款、清算結算等。事實上,現在所謂的區塊鏈2.0項目也主要集中在這一方面,通常由百度或者其他金融行業巨頭推動和發展。如百度推出的區塊鏈貸款ABS,由平安證券等12家巨頭聯合推出的區塊鏈聯盟鏈等等。主要起到的是將本增效的目的。事實上,由於區塊鏈的部署成本高,難度大,公有鏈項目在目前的推廣難度將會較大,尤其是沒有TOKEN (通證)的區塊鏈產品,很難吸引公有節點參與記賬使其達成去中心化的信用共識,這直接導致了許多市場上的區塊鏈項目沒有應用場景。(這裡說的TOKEN代表某種權益憑證,可以是電子貨幣形式,也可以是其他形式)。

區塊鏈3.0更多的是區塊鏈在其他行業的應用。他更多的對應人類組織形態的變革,包括健康、科學、文化和基於區塊鏈的司法、投票等等。

也許未來一兩年會出現一些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但是區塊鏈要成為主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參考計算機(60年),互聯網(30年)的發展歷程,也許十到十五年後,可以看到繁花似錦。

來源:海銀財富研究部 徐聰

免責條款

本報告由海銀財富管理有限公司製作。本報告中的信息均來源於已公開的資料及信息,但海銀財富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銀財富」)對這些資料和信息的準確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本報告中的信息、意見等均僅供投資者參考之用,不構成所述證券買賣的出價或征價。該信息、意見並未考慮到獲取本報告人員的具體投資目的、財務狀況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時候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個人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隱形人 的精彩文章:

2018想做「獨角獸」獵手?我們先從BAT最新AI布局講起

TAG:隱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