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合併肺間質病變如何進行肺康復訓練?
導語
肺康復醫療不僅是治療,也是對肺疾病的主動預防。
作者:唐朝 來源:醫脈通
病例:
患者,男,72歲,於8年前出現全身關節腫痛,為間斷性隱痛,伴有腫脹,以四肢小關節明顯,經外院確診為「類風濕關節炎」,予以潑尼松、雷公藤、甲氨蝶呤等治療後好轉,但仍反覆發作。2周前感冒後出現關節腫痛,活動後氣促、呼吸困難,並伴有乾咳、易疲勞感。肺部CT示:雙肺呈毛玻璃樣變,右肺尖可見小結節影。雙肺邊緣似見細毛刺,雙肺尖可見索條影。診斷:類風濕關節炎合併肺間質病變。
問題一:不能忽視的併發症——肺間質病變
肺間質病變是一組累及肺間質的炎性疾病,也可累及肺泡壁、小氣道及微血管。肺間質病變是類風濕關節炎肺部疾病中較為嚴重的併發症,可使患者的死亡風險增加3倍。目前認為男性、年齡大、吸煙、病程長、病情重、活動度高、人類白細胞抗原DR4陽性及α-1抗胰蛋白酶基因變異等是其發生的危險因素。
該疾病初期時常用激素等藥物治療,可減輕患者的呼吸困難程度、改善患者肺功能,但當病情穩定時,繼續使用藥物對於患者肺功能的緩解作用有限,因此需要進行呼吸功能鍛煉來改善患者呼吸困難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問題二:類風濕關節炎為什麼要進行肺功能鍛煉?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多病程長、受疼痛限制,往往運動量下降處於不運動或少運動狀態,造成機體儲備量、骨骼肌肌力、心肌收縮明顯下降,心功能逐漸降低。進而肺靜脈迴流受阻,肺循環毛細血管靜壓升高,由此可誘發肺充血及肺淤血,同時還能引發氣管黏膜充血、水腫,黏液腺及纖維組織增生,使管壁增厚、管腔狹小,導致患者肺功能減退。
另外,長期活動受限也促使患者呼吸肌發生失用性萎縮,以致呼吸肌彈性減弱及膈肌活動幅度減小,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呼吸力學改變,誘發肺功能發生輕度或中度損傷。
問題三:肺功能鍛煉方法有哪些?
① 縮唇腹式呼吸:患者平靜心情30min後,取半卧位,膝屈曲。經口呼氣,經鼻吸氣,呼氣時縮攏嘴唇,同時腹肌用力收縮,腹壁隨之下陷,此時肺內的氣體經口緩緩呼出,吸氣時腹肌放鬆,盡量使腹部鼓起。呼氣與吸氣的時間比為2∶1,每分鐘呼吸10次左右,每次10~15min,每日2~3次。
② 吹氣球:選擇容量800~1000mL的氣球,患者深吸氣直到不能吸氣後含住氣球,盡量把肺內氣體吹進氣球內,反覆幾次將氣球吹起,使氣球直徑達到5~30cm。10~15min/次,每日2~3次。
③ 阻力呼吸訓練器:呼吸訓練器由外殼、浮子、連接管和咬嘴構成。取出呼吸訓練器,將連接管與外殼的介面、咬嘴連接,垂直擺放,保持正常呼吸。含住咬嘴吸氣,以深長均勻的吸氣流使浮子保持升起狀態,儘可能的長時間保持。移開呼吸訓練器呼氣。不斷重複第2、3步進行呼吸訓練10~15min後,正常呼吸後休息。
④ 肢體功能鍛煉:主要包括體操棒擴胸運動、轉體運動。腋下夾住體操棒,吸氣和呼氣時分別上抬和下降體操棒進行擴胸運動;吸氣或呼氣的同時進行左右側轉身運動。每次訓練持續15min,每天訓練2次,每周訓練5d。
肺康復醫療可被認為是臨床治療的延續,是有效治療慢性嚴重肺疾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肺康復醫療不僅是治療,也是對肺疾病的主動預防。合理、科學、系統的呼吸訓練,能夠有效緩解類風濕關節炎合併肺間質病變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其肺功能,顯著減少呼吸問題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羅健,徐玉蘭.風濕免疫科臨床護理思維與實踐[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2]Ascherman D P.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 Current Rheumatology Reports, 2010, 12(5):363-369.
[3]李芳,朱廣婷.肺康復訓練對類風濕關節炎合併肺間質病變患者肺功能的影響[J].中華臨床醫師雜誌:電子版,2013,7(1):185-187.
[4]馬綺文,歐英慧,林嘉鴻,等.三種呼吸訓練對類風濕關節炎合併間質肺炎對肺功能的影響與護理[J].實用醫技雜誌,2016,23(3):315-316.
※這4個方法,拉通筋脈,五臟通暢,腰椎頸椎病,肩周關節炎統統走
※疼痛難忍,關節腫脹,類風濕關節炎太可怕了!
TAG:關節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