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觀眾為什麼要走進這一家博物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專訪

觀眾為什麼要走進這一家博物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專訪

感謝許傑館長接受UnderstandA其然的專訪

採訪:沈奇嵐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成立於1966年,在館慶50周年的時候,他們邀請了中國當代藝術家劉建華創作了一件大型陶瓷裝置作品《混合體》(Collected Letters)。

劉建華《混合體》

館長許傑說:「我們想找一件作品,可以貫通古今,貫通中西。劉建華的這件作品被放在二樓迴廊,那一層我們展出的都是中國瓷器,這一點和作品的材質是吻合的。作品呈現的是中文部首和英文字母,它們能隨風飄動,是流動的。文字自古以來就是知識的具體表象,它是古老的,也是鮮活的,隨著時代會不斷變化。再加上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現在這座建築的前身又是圖書館,所以我們覺得這件作品非常適合在這個時候展出。」

一件作品,就凝練了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在當下的精神——實現文化的「橋樑」作用。世界視野,貫通古今。

以世界看亞洲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現貌

「我們想講述的是關聯。

只要是與亞洲有關聯藝術文化,都是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所考察的範圍。

許館長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曾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行過的展覽「看東方:日本如何給莫奈和凡·高等西方藝術家帶來靈感」。那個展覽從波士頓美術館的收藏中選取了170餘件作品,包括凡·高、莫奈、愛德華·蒙克等藝術家的作品,將印象派和後印象派藝術家的作品與日本浮世繪及古董並置,對於在那個藝術的黃金爆炸年代中,東方和西方是如何交匯的做了一番探究。

還有一個是計劃中的展覽,「想做一個『大衛·霍克尼和中國』的展覽」,想深度探究大衛·霍克尼對中國文化的見解。」

看東方:日本如何給莫奈和凡·高等西方藝術家帶來靈感

「亞洲文化」在這樣的語境下,就成為一種世界大局裡流動的探照燈。

它不是照鏡子去描述自己,而是照向人類文明和歷史。

「現在在美國,亞洲在經濟方面已經進入主流,但文化方面還遠遠不是。我們希望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變成美國民眾日常的興趣所在,而不僅限於對亞洲有特殊情感或特殊興趣的人。這是我們的願景。」

文化本來沒有邊界。

這一點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的發展進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現在有18000件左右藏品,其中有一些絕無僅有的精品。其中最重要的來源就是來自博物館創始人艾弗里·布倫戴奇(Avery Brundage)的捐獻。

布倫戴奇出生貧微,之後所獲得的所有成就都是靠自己努力得來。他是芝加哥最大的承包商,是這個城市建築風貌的幕後推手之一;他自己是運動員,連續三次獲得美國全能田徑冠軍,曾參加過奧運會。退役後,他就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

艾弗里·布倫戴奇

除此之外,他最大的興趣就是收藏。特別是接觸到中國文物以後,就一發不可收拾。

1959年,布倫戴奇同意將其收藏的部分中國古代藝術品捐贈舊金山,但舊金山必須建立一個新博物館來收藏和展覽這些藝術品。

舊金山經過選民選舉,同意了。

1966年,博物館正式開放。

布倫戴奇的一生共向博物館捐贈了超過7700件亞洲藝術品。他的願景就是,希望這所亞洲博物館成為文化之間溝通的橋樑,許館長說:「這個永遠不會錯的,我覺得從今天來講更重要了,現在都說美國的政局都點倒退的感覺,那我們這個文化的橋樑就更重要了。」

如今,除了亞洲地區,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已經成為世界上聞名遐邇的收藏亞洲藝術、推廣亞洲文化的重地。這與它一直在走出「亞洲」這兩字的局限不無關聯。

1970年的建築外部和內部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是從2003年搬到這兒來的

以當代貫古今

許館長還有一個重要的觀點是:所有的藝術都是當代藝術。

「比如我本人是研究3000年前的商代青銅器為主,那個時候最前衛的當代藝術就是青銅器。所以這個『當代』其實是現在人看古代藝術的當代眼光,要有新的視野,那一件舊的東西就會有新的生命力。」

許館長先後在上海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西雅圖藝術博物館工作過。2008年,他獲聘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成為美國歷史上大型博物館的首位華裔館長。他也為博物館帶來新的血液,其中最重要的變化,莫過於就是「當代」

許傑館長

在許館長的眼裡,「當代」可以激發他思考新的問題、帶來新的想法,這對於一個博物館在當下的眼界與活力也是至關重要。

所以,首先是在展覽設計上,亞洲藝術博物館會更側重「當代」的角度,比如正在舉辦的《韓服時尚》展,關注的是韓國從傳統到當代時尚的演變,其中就重點介紹了老佛爺Karl Lagerfeld和著名設計師Jin Teok和韓國時尚的關聯,以及在當下,韓國街頭的人們是怎麼穿戴,其中又有多少傳統的演變。

其次,在館藏上,這座以文物收藏見長的博物館也開始收藏當代藝術。收藏的標準有學術的考量,但是更看重作品與當下的聯繫。比如在收藏劉建華作品的同時,也會收藏陳漫的作品。

我覺得一個博物館做得好的話,那麼過二三百年以後那也就是傳統藝術。因為藝術是生生不息的。當然,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定位,但我們博物館覺得應該把這個故事講下去。

正在舉辦的《韓服時尚》展

無論是從空間上突破「亞洲」,還是時間上融匯古今,許傑館長最終想解決的問題是,觀眾為什麼要到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去。他們究竟能在這裡獲得什麼文化上的享受。

所以,「不只是陳列器物,而是以器物為中心給民眾提供一種體驗、經歷,這才是它的關鍵所在。」

一個展一個展地做好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曾經舉辦過《中國兵馬俑:秦始皇時代的瑰寶》。這個展覽的特別之處在於,沒有護欄,沒有玻璃窗,燈光打在文物上,那種震撼力讓觀眾頭皮發毛。身臨其境地穿梭在「兵馬俑」之間,面對歷史,面對自己。

這就是許館長所說的,觀眾與藝術之間的「體驗」。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像這樣體驗感如此強烈的「兵馬俑」展了。

使展覽突出的,不是砸錢,而是思路。許館長對自己團隊策展和布展能力相當自豪。

比如曾經舉辦過的《綺麗》(Gorgeous)展覽中,圖錄就花了很多心思,做成了一本時裝雜誌的樣子。這又是觀眾體驗中重要的一環。

去年,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宣布了9千萬美元的擴建改造計劃,改造工程將於2018年啟動,初期的重點是在市政中心東邊(Hyde Street)修建一座13000平方英尺的全新展館和藝術露台,全新展館計劃於2019年夏季完工開放。

博物館改造計劃的其他元素包括:為當代藝術體驗創造空間; 使用新方式展示博物館珍貴館藏; 升級教育教室; 全新數字技術提升觀展體驗。

「我們擴建的目的是搭建一個更豐富,更多層次的平台來呈現更豐富更多層次的內容。所以將來的5年,我們在特展方面應該又有一個新的層面,同時對我們的常設站也希望有一些些實驗性的新思路新呈現,希望可以達到全球領先的境界。」

Asian Art Museum Art Terrace, concept design by wHY, 2017. Rendering wHY and Asian Art Museum. (Pictured artworks for illustration only.)

The Akiko Yamazaki & Jerry Yang Pavilion (gallery interior), concept design by wHY, 2017. Rendering wHY and Asian Art Museum.

The Akiko Yamazaki & Jerry Yang Pavilion (exterior), concept design by wHY, 2017. Rendering wHY and Asian Art Museum.

走過了五十餘年,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有其根本,有其變化,有其開放和包容。

如今,我們有那麼多文化消費的選擇,虛擬世界和互聯網直播也熱火朝天,為什麼還要走進一家博物館?

可能和舊金山亞洲博物館對自身的定義有些異曲同工——因為在這裡,能產生新的關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其然 的精彩文章:

這周末會結束的展覽,和這周末只發生一次的活動-拷貝-拷貝-拷貝

TAG: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