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歷史的不同面相(一)
特惠價208
14本中外名著
秦暉:民國歷史的不同面相(一)
——帝制興衰:辛亥百年話「傳統」之九
秦暉
轉自:愛思想網
哲學園鳴謝
過去為鼓吹革命就要痛罵立憲,現在有人為肯定立憲又痛罵革命,同樣都是片面的思維。
民國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亂世,具有一切亂世所具備的災難圖景,說民國未能結束這一切,是可以的;說民國導致了這一切,或者說是辛亥革命導致了這一切,就不對了。
「成功」,「尚未成功」,還是「失敗」?——關於革命成敗與革命理想是否實現的辨析
辛亥革命的結局如何?過去有三種說法:其一是就革命的直接結局而言,一般人都認為這次革命取得了成功。所謂成功,就是指革命沒有被鎮壓,相反,清廷鎮壓革命的努力失敗了。於是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清王朝,我們說黃花崗起義失敗了,而辛亥武昌起義成功了,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所謂成功,就是一件事做成了,這是個事實。至於價值判斷是另一回事。好事有成敗,壞事也有成敗,古人都知道「不以成敗論英雄」,就是不能把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相混淆。
但是如果要講革命者的理想是否也取得了成功,那就是另一層意義了。當時的革命者對這場革命的意義的理解,其實也各不相同。有人搞「革命」純出於個人野心,通過革命他掌權了,就是成功了;他沒能掌權,就是失敗了。撇開這種個人利益的判斷不談,僅就「理想」而論,有些人的理想就是「排滿興漢」、「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在這個意義上,辛亥革命當然也是成功的。但孫中山先生的理想當然不只是排滿,他還要實行「三民主義,五權憲法」。而直到他1925年去世,這些理想也遠未實現,所以他的遺囑才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但「尚未成功」並非已經失敗。我們沒有看到孫中山宣布辛亥革命已經失敗。道理很簡單:古今中外的革命中,很多革命者志存高遠,理想宏大,要實現非常不易。如果沒有實現理想就是失敗,那古今中外的革命大概就沒有不失敗的了。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實現了「自由、平等、博愛」嗎?俄國1917年革命達到「英特納雄耐爾一定要實現」了嗎?但與被鎮壓了的1871年巴黎公社相比,這兩次革命都被公認是成功的。所以作為政治事件的革命成功與否,與「革命理想」是否得到實現,也應該是兩回事。理想未能實現,革命者可以說他的事業「尚未成功,仍須努力」,但是不能說革命本身失敗了。
當然,儘管理想沒能實現,但一場搞成了的革命如果值得肯定,那還是要有點好(至少是肯定者認為的好)結果的。比如法國大革命雖然沒有實現「自由、平等、博愛」,但即便反資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也承認它建立的「資本主義社會」畢竟比「封建」更進步。而托洛茨基後來雖然抨擊蘇聯蛻變成了「官僚國家」,違背了列寧的理想,但他要肯定「十月革命」,還是要承認這「官僚國家」仍然取得了工業化等不少「進步」,否則如果他像鄧尼金(1872-1947,俄國將領,白軍領袖之一——編者注)或索爾仁尼琴那樣認為蘇俄還不如沙俄,那他就沒法肯定十月革命了。
的確,如果搞成了的革命一點好處都沒帶來,又該怎麼說呢?革命明明搞成了你不能愣說是失敗,那你就只能從價值判斷來否定它,即搞成了的「革命」本身就是一件壞事,並不僅是它的「理想沒有實現」的問題了。過去我們習慣於把「革命」作為褒義詞,那麼這樣的壞事我們就不稱為「革命」,而貶稱為「反革命」或者「暴亂」。比方說當年希特勒的「啤酒館暴動」和墨索里尼的「向羅馬進軍」,當時都自稱為而且被稱為「革命」(當然這未必是出於褒義),但這兩件事後來都帶來了公認的大災難,所以我們不說它「失敗了」,而說它是一件(不幸)做成了的壞事,視革命為褒義的人就不稱之為「革命」,而稱為暴動等等。儘管納粹(「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奪權後也對現實做了妥協,沒有完全實行當初宣布的「國家社會主義」(所謂《二十五條綱領》)那一套,並且也因此引起了斯特拉塞兄弟和羅姆等「納粹理想主義者」和「國家社會主義激進派」的不滿並導致他們被希特勒整肅,但是人們也沒有因為這些「理想」沒實現就說納粹「革命失敗了」,而是說納粹本身就是罪惡。
因此,一場革命如果沒有帶來任何好結果,邏輯上只能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好事根本沒做成(不是做成了但效果不理想),另一種是做成了,但那是壞事。
辛亥革命「失敗了」的說法講不通
按上述邏輯評價辛亥革命,就不能不提到以辛亥為開端的民國時期。因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並沒有造成歷史空白,推翻清朝與建立民國是同一回事。
但如果說中國人無論兩岸三地對辛亥革命基本都是肯定的(儘管肯定的理據不盡相同),對民國的評價可就天差地別了。過去國民黨在大陸和今天在台灣對民國當然是基本肯定的,所以他們儘管認同孫中山「尚未成功」之說,但既不認為辛亥革命是壞事,也不認為它失敗了,「國民革命」只是要繼續推進而已。今天台灣的民進黨是國民黨的政敵,但在對辛亥革命的評價上,許多民進黨人(作為整體,民進黨官方似乎沒有興趣評價辛亥革命)與國民黨的觀點並無本質上的不同。
而改革開放前,大陸對民國可以說幾乎是全盤否定的。那時我們這裡甚至連「民國時期」這個詞都極少見,人們只用「解放前」、「舊社會」(常常還附有定語:「黑暗的解放前」、「萬惡的舊社會」)來指稱那個時代。有個時期大陸搞運動經常提到「偽保長」、「偽市長」、「偽官吏」、「偽警察」、「偽政權」等等,這裡的「偽」並不僅指汪精衛、「滿洲國」這類「日偽」,而是包括民國時期的歷屆中央政府和大部分(中共根據地除外)地方政府。北洋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那時都被稱為「偽政府」,人們提到「清政府」很自然,提到「民國政府」就覺得怪怪的,只有講「北洋政府」、「蔣政府」才順耳。而後者連「舊政權」、「前政府」都不配,一定要說是「偽政權」,可見評價之壞。那時關於這段歷史,只有「黨史」、「中國革命史」和「帝國主義侵華史」的論述,而根本沒有「民國史」之說。就連改革前最權威的一套反映那個「時期」的「通史」著作,即四卷本的集體大書《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編者註:初稿出版於1960-1962年),也迴避了「民國史」,暗示「民國」只不過是「革命」對象、反面教員而已。
政府是如此,社會也沒什麼進步,通常我們都說民國與晚清一樣,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但是最近這些年,我們對過去被稱為「封建」的傳統社會卻給予了很多新評價:「封建」固然名不副實,詞不達意,「傳統」也輝煌燦爛,無人可比。而「帝制」據說也並非專制。曾有網友作長篇網文,對我批判「秦制」專制大為不滿,抨擊曰:秦暉只說秦皇漢武不受制約。「但當年董卓、曹操想做什麼,也一樣無人能制約,是不是因此就可以得出『誰都制約不了宰相』的結論呢?再說你光看到秦始皇和漢武帝,怎麼不看看漢獻帝和唐昭宗?」(玉出昆岡:《腦拖反儒辮,口誦媚洋經——評秦暉的〈從「周秦之變」到「新啟蒙」〉》,見「天涯社區·關天茶舍」網站)這位網友真是太有才了,看這反例舉的!董卓曹操「無人制約」的後果是什麼?董卓橫死而曹操怎麼成了「魏武帝」的?漢獻唐昭倒確實是「虛君」,但他們下場如何?權臣張則臣將不臣,君權虛則君將不君,君臣易位而但憑權柄,太阿倒持則「綱常」何用?有才網友所舉之例,不恰能說明「秦制」的奧妙嗎?而那些從「封建」到立憲的國家,「封建」時既無秦皇漢武,亦難尋漢獻唐昭,立憲後則秦皇漢武等於漢獻唐昭矣——我們前述的維多利亞女王,不就是名聲之赫不下秦皇漢武,權柄之虛正如漢獻唐昭嗎?「秦制」下焉能有這樣的事?
而在帝制的歷朝中,清朝又是今天得到評價最高的一朝。按我們現在許多著述的描繪,從努爾哈赤、皇太極直到順、康、雍、乾、嘉,甚至連同多爾袞與孝庄文皇后這對攝政夫婦,人人奮發有為,個個雄才大略,聖明君主之多開歷朝未有之盛,明朝固然是瞠乎其後,其他各代也罕有其匹。清朝的毛病似乎只在道光以後,而且只是外國侵略所造成。推翻這樣一個王朝,「半封建半殖民地」又毫無變化,只是「清政府」變成了「偽政權」,那麼這樣的舉動究竟有什麼值得肯定的?
於是過去與現在都流行「辛亥革命失敗了」之說。過去主要是說「資產階級軟弱」,沒有搞土地改革,因此「封建」依然。現在不少朋友強調憲政民主,又以憲政的失敗等於辛亥革命失敗。最近袁偉時先生就認為,畢竟有點憲政形式的段祺瑞政府,1926年被馮玉祥武力逼辭,標誌著辛亥革命的「失敗」。這個說法與過去國共兩黨都把當時馮玉祥所屬的陣營當作「革命」一方、而段祺瑞則是「反革命」的傳統觀點完全相反,是令人深思的新見解。可是這種說法正如我上面所說,還是把革命成敗與革命理想是否實現混為一談了,在這點上袁先生的邏輯與傳統說法其實差不多。
至於沒搞土改就不是「反封建」,事實上除了孫中山有平均地權一說(其含義與今天所說的土改也不是一回事),當時參加辛亥革命的絕大多數人,包括武昌起義、保路運動的發動者和「獨立」各省及南方臨時革命政府都根本就沒有這種主張,就是孫中山自己,辛亥回國後好久一段時間也沒提此事。亦即辛亥革命不是想搞土改但「失敗」了,而是根本就沒想搞(後來國共兩黨都想搞,那是另一回事)。照此種荒謬邏輯,辛亥革命就不是失敗了,而是一開始就不應該搞。
總之,辛亥革命與太平天國同樣「失敗了」的說法講不通。如果民國一無可取,甚至事事不如清朝,辛亥革命就不是「沒做成的好事」,而應該是「做成了的壞事」,它也就根本不該肯定。當年滿清遺老們就是這麼認為的。而今天如蕭功秦等先生也有類似的評價。蕭先生對革命黨尤其是孫中山的評價與袁偉時先生類似,可以說是非常負面,但邏輯上比袁先生徹底,他說辛亥革命是中國「災難時代的開端」。這就不是說革命「失敗了」,而是說革命根本就是壞事。這種說法根本就講不通。
民國歷史的第一面相:兵荒馬亂,民不聊生
辛亥以後的整個民國時期,確實給人以兵荒馬亂、內憂外患、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的印象。事實上,從清帝遜位到「二次革命」、護法戰爭爆發,辛亥革命「勝利」的喜悅幾乎倏爾而逝,接著就是一連串的戰爭、革命、抗戰、內戰。整個民國時期,嚴格地說沒有真正的和平歲月,所謂的「黃金十年」,也不過是戰亂相對較少而已。而這十年之後就出現了毀滅性的連續12年大規模戰爭。
亂世之國,對外競爭的實力也弱,於是這段時間外患也非常嚴重,其頂點就是日本對中國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我後面要提到這實際上是民國時期國人苦難的極點。但是,即便是確實有滅亡中國意圖的日本侵華,與晚清西方列強只是爭取他們的「在華權益」(其中確實有欺負我們的不義之「權益」)、並不打算滅亡清朝、在版圖上中國失去的也不過是若干藩屬和邊疆土地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如下所言,日本也並未得逞,這和歷史上中國(中原漢族王朝)多次完全亡於「夷狄」是不一樣的。而且抗日成功,正是民國歷史中最大的正面成果。
當然有人說,日本之敢於侵華,還是證明了民國不可取。過去說是由於「舊社會」的制度不行給外敵以可乘之機,現在也有人說是由於革命不好,導致外敵乘亂入寇。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值一駁。因為日本侵華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有複雜的全球性原因。德、意、日的侵略對象,既有英法那樣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有蘇聯那樣的社會主義國家,還有大量今天所謂的第三世界國家,憑什麼說中國只因「舊社會」制度落後才招致入侵?
同樣,當時被軸心國侵略的,既有從未發生過革命的傳統老大帝國阿比西尼亞,也有革命已經成功多時的蘇聯,反倒是恰在二戰前夕發生革命而且並未成功、並發生了嚴重內部戰亂的西班牙,在整個二戰中反而置身事外,沒有遭到外敵入侵。因此是否發生了革命乃至革命「成功」與否,也與日本侵華並無多少相關性。
內憂外患導致社會抵禦災害的能力下降,民國時期因而也是天災頻仍、因災死亡慘重的時代。但是內憂外患既然並非革命後才有,這種抗災能力下降的厄運,也不能說是革命所致,至於天災本身的自然因素,當然就與革命更加無關了。
恰恰相反,我後面就要談到民國時期的亂世固然嚴重影響抗災,但是如果不是與「治世」、而是與歷史上類似的亂世相比,民國時期在這方面卻有明顯進步,這卻是今人沒有注意的。
當然,無論是內憂導致外患,還是人禍加重天災,「內憂」與「人禍」的確是民國時期的面相之一。於是有人說「辛亥革命是20世紀多災多難時代的開端」。
的確,如果說辛亥革命並沒有成為中國憲政民主和共和制度成功的「開端」,應該是對的,但是說辛亥革命是「災難時代的開端」則顯然是過分了。就算時間限定在20世紀,這個世紀一開始的「庚子國難」與「辛丑國恥」難道還不算「災難時代的開端」,難道這也要怪辛亥革命?
更重要的是,為什麼只講「20世紀」呢?距離20世紀不遠的太平天國戰爭流血成河,與戰爭相關的間接死亡也是餓殍盈野,不下於20世紀的任何一次戰爭,何以那就不是「多災多難時代的開端」?
再往深里說,正如我在第三篇文章中所言,實事求是地講,我國歷史上改朝換代的大亂,沒幾次比清亡後的災難小。辛亥革命所追求的憲政民主本來就是要終結這種「治亂循環」的周期性災變。但「革命尚未成功」,王朝周期律就仍然起作用。「秦失其鹿,楚漢逐之」,清失其鹿,同樣群雄並起,最後是國共逐之,我國傳統時代改朝換代都這樣,未必是搞了共和之過才這樣,更不是由辛亥革命「開端」的。用傳統的說法:清祚已歷270年,「氣數已盡」,沒有辛亥它就能傳承永久嗎?
事實上,太平天國戰爭就意味著清朝已經進入末期。儘管這場戰爭並未直接終結清王朝。但我國歷史上的王朝終結一向有兩種模式:要麼在大規模民變中直接崩潰,如秦、西漢和隋,要麼民變被鎮壓後,鎮壓者成為軍閥寡頭,王朝演變成群雄逐鹿狀態。黃巾之亂後的東漢、黃巢之亂後的晚唐就是如此。晚清就屬於這第二種模式,太平天國之亂後,滿清王朝的中央集權機制實際上已經開始了「離心化」進程。從1870年代的湘、淮成「系」,發展到庚子時的「東南互保」,再走一步不就是軍閥割據、各省「獨立」?
其實,正如今天不少從負面批評辛亥事變的人自己指出的:像保路運動那樣的事,不僅不是革命黨獨力發動,甚至也不是革命黨加立憲派再加傳統會黨就能搞得成的。盛宣懷首先得罪的是四川的地方官紳,包括後來成為革命對象的四川督、撫。這些傳統勢力的「搗亂」,使得那些認為清廷鐵路國有化做得對、保路運動沒那麼強、因此也不該肯定的人振振有詞。但從另一面來講,沒什麼憲政導向的保路運動就瓦解了清王朝,完全沒有憲政導向的傳統動亂不也一樣會導致這種結果嗎?清朝本來已是末世趨亂,民國不過是未能止亂、以「真共和」替代這種王朝循環而已,對此感到遺憾是應該的,但為此苛責革命、似乎沒有革命天下就亂不起來,那就大可不必。
以憲政取代專制是政治現代化的邏輯必須,但憲政之路不好走。我前面說過,世界史上「封建」傳統的民族(如歐洲、日本)通過君主立憲實現憲政的成功率較高,而像中國這種中央集權帝國,君主立憲少有成功。晚清立憲派的努力是非常可貴的,過去思不及此,應該反思。但是立憲不成,革命發生了,其中因素很多,後人也沒有必要強分對錯。實際上,那時立憲派與革命派也沒有過去說得那麼對立。過去為鼓吹革命就要痛罵立憲,現在有人為肯定立憲又痛罵革命,同樣都是片面的思維。歐、日各國走君主立憲之路,也未必一帆風順。最順利的英國也折騰了幾十年,日本就更不用說,明治維新下面的「大正民主」曇花一現,很快演變成軍部專政,不要說給日本,給世界都惹下大禍,後來還是在美軍佔領下回到憲政之路的。中國辛亥革命後憲政沒能紮根,重演了歷朝的亂世,所謂「寧作太平犬,不為亂世人」,說是水深火熱也不為過,這是一個面相。
總而言之,民國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亂世,具有一切亂世所具備的災難圖景,說民國未能結束這一切,是可以的;說民國導致了這一切,或者說是辛亥革命導致了這一切,就不對了。(未完待續)
特惠價208
14本中外名著
※書迷屋:香農,世界上最好的「騙子」!
※21世紀以來宗教與國際關係研究的發展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