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強迫他人行善,與行惡有什麼分別

強迫他人行善,與行惡有什麼分別

前幾天,波叔去買年貨,叫了輛順風車。

路口等綠燈時,一枚中年漢子走過來,用雞毛撣子在車前攔風玻璃上拂了幾下,然後挾起雞毛撣子,敲窗要錢。

司機沒有開窗給錢的意思。

漢子把臉一拉,嘴裡罵罵咧咧走開了。

這種情況很常見,這些專門在路口向車主乞討的人,還有一個稱號「紅燈乞丐」。有些路口被占久了,成了山頭,為了爭山頭還有時會發生肢體衝突。

司機說,「紅燈乞丐」剛出現時,他還會給線,每次一兩塊,也算髮個善心。但一天開車下來,得等多少次紅燈?攢起來壓力還是很大的,媳婦查賬緊,一追問「今天在誰身上多花了錢?」,張口結舌,怎麼回答似乎都不像真話。

後來索性一概不理。

誰知一旦不理睬,對方動輒發怒,輕的罵幾句,也有人車窗上吐口水的。

網上有人說,自己都得路口恐懼症了。

每次開車快到紅燈路口時,就如臨大敵,車窗關嚴實,車門鎖上,眼觀鼻鼻觀心,一副修鍊的神情。

給錢的比要錢的心理壓力還大,這哪裡是乞討?

「紅燈乞丐」也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波叔有個盆友,去年十一長假期間,騷包起來,去歐洲租了輛車玩自駕游。兩個星期下來,車前窗被惱羞成怒的「紅燈乞丐」噴了3次油漆,晚上得含著淚水刮啊刮啊刮啊。

這些討錢不成就懟人的,靠一套奇怪的邏輯支撐——

你那麼有錢,施捨個一兩塊的,有什麼大不了的,一瓶水錢都不用。你不給,就是為富不仁。

說別人的事,斷對錯很簡單。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有意無意間強迫他人,甚至強迫自己行善。

因為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有善心,「日行一善,積善成德」。

但大人們都忘了多說一句——

只有建立在自願和量力而行的基礎之上,才是真正的行善。

輿論或者道德綁架別人,違背當事人的意願,或超出其能力範圍的「善行」,本質上就是「惡」。

強迫他人行善,也就是「逼捐」,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

去年,《戰狼2》上映後奪得票房冠軍(這事波叔覺得很奇妙)。隨後,四川九寨溝發生地震。吳京在微博上一露頭,發了一條微博:祈禱震區平安!

然後,立刻被「逼捐」。

接著,有為他鳴不平的粉絲曬出吳京已捐款100萬,但被打臉的人立即把矛頭指向他捐款不夠多。

你花錢買電影票是自願的,沒人逼著你。

哪怕買了100張,也不會因此對這筆錢的去向有半分權力。

別人拿了你貢獻的票房,愛幹嘛幹嘛,關你什麼事?

被逼捐的,更有名的還有一位——王十元,嗯,就是那個喜歡爬山、愛撩妹、會做紅燒肉的王石。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很多企業捐款,萬科當天捐了200萬。

很多人又不樂意了——萬科怎麼這麼摳門,就捐了200萬,是不是應該多捐一點。

王石直接懟回去:

中國是一個災害頻發的國度,進行慈善捐款應該是可持續的。我認為200萬不是一個小數目,在萬科的普通員工中一般要求捐款不超過10塊錢。

被懟的很不爽,以百倍聲量懟了回來——雖然你王石登上了珠峰,但你的道德高度還不如一個墳頭。

從此王石多了個「王十元」的外號。

王石

這是在網上罵的。

還有一些地位更高的人,在網上不出聲,可是話語的力量卻大得多:你企業家不就是賺兩個臭錢嗎?你們賺的錢那是我們讓你賺的,我們存到你這裡的。這個時候就要讓你表現,你怎麼不表現?200萬不多,都是稅。

呃,像波叔這樣,身為一名納稅人,繳納的每一分錢,理論上都是做好事的方式。國家通過稅收方式來彙集資金,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納了稅,盡了義務,就是行了善。

所以,為啥還要逼著再捐?

如果慈善也可以強制,那和納稅有什麼區別?

「富」是個人奮鬥的結果,「仁」是個錦上添花的光環,即使沒有這個光環,也不代表這個富人會危害人間。

波叔,這些逼捐者的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

1. 你的錢是賺我的,所以,你捐款就等於是我捐款。

比如我在某寶上買過東西,馬雲賺的錢里就有我的一份。既然賺了我的錢,我自然有權利來要求你處置這筆錢。

讓別人去完成自己期待的事情,滿足自己某種情緒,心理學稱之為「投射」,這種投射會讓人覺得心安理得。

2. 你有錢,你就必須做善事。

必須、應該,生活里太多類似的例子了:我對你好,所以你必須對我好;我是你爸/媽,所以你必須聽我的......其背後就是畸形的「道德綁架」邏輯,總是將自己的道德標準施加在他人身上,並以此作為指責或強制他人的一句。

經濟學家張維迎說得好:強迫別人行善,其實是在行惡。慈善應是出於個人本心的自發行為,不應受到強迫和驅使:

一個人缺乏仁慈或是感激之情不會導致懲罰,因為這並不導致真正的罪惡。因此行善應受表揚,不行善不應被懲罰。而當我們強迫別人行善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行惡,比不做慈善的人更惡。

張維迎

2015年,一位92歲的英國老太太奧利芙·庫克,因不堪慈善機構無休止的索取,對人性充滿失望,自殺了。

16歲那年,她第一次參加慈善活動,用售賣人造花為傷殘軍人募捐。

21歲那年,她的丈夫戰死在二戰戰場上。庫克發誓,今後每年都參加慈善義賣,作為對丈夫的紀念。

70多年來,庫克一直堅守著這個承諾,幾乎用盡養老金,長期向27家慈善團體捐款,獲得了英國退伍軍人協會授予的特別獎章,2014年英國首相卡梅倫還頒發了亮點獎。

本來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可是,2013年底,庫克查出得了乳腺癌。雖然手術成功,但身體狀況很不好,加之這麼多年來做慈善,沒什麼積蓄了,自己也陷入財務困境。

無奈之下,老奶奶在2015年年初停止了捐款。但是,要求捐助的信件和電話依然有增無減。即使老奶奶換了號碼,還是不斷有人打來電話。

最過分的是,她從郵局給家人寄去的250英鎊,最後不翼而飛......

長期被失眠和抑鬱困擾的庫克,最終選擇了自殺。

要知道,逼捐的惡土長不出慈善的花。

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你的三尺肩膀,扛不下所有的責任。

張潮的《幽夢影》中有一句話很妙:

無善無惡是聖人,善多惡少是賢者,善少惡多是庸人,有惡無善是小人,有善無惡是仙佛。

但凡是個人,都集善惡於一身。那些無善或者無惡的人,只存在我們的理想當中。

所以,一個社會如果不能尊重人們的基本權利、財產和尊嚴,沒有基本的公正的遊戲規則,提倡慈善並不可行。

今日心情 不強求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波叔很忙 的精彩文章:

我寫了上千首歌詞,其實也不過三個字
因為我們長大了,才要見證這麼多死亡嗎?

TAG:波叔很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