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的天啊!在濮陽過個年竟然有這麼多事!99.99%的濮陽人不知道!

我的天啊!在濮陽過個年竟然有這麼多事!99.99%的濮陽人不知道!

春節,俗稱"過年"、"年下"。濮陽傳統的春節觀念是從年前的"臘八"(農曆十二月初八)到年後的正月十六。這段時間裡要舉行多種祭祀、走親訪友、娛樂等活動,通稱"春節"。

一)臘八

農曆十二月為臘月,十二月初八為"臘八"。早飯普遍以小米、綠豆、棗、黃豆、核桃仁等八樣雜糧混合煮粥,叫"臘八粥"。吃粥前習慣將粥抹在棗樹等果樹上,祈願來年果實累累。

(二)祭灶

"二十三、祭灶官",傳說這一天晚上灶君(也稱灶王)要升天向玉皇大帝彙報人間善惡。於是人們在臘月二十三晚上祭祀灶君為他餞行。為了使灶君在玉皇大帝面前儘可能地不說自己家的短處,多說好話,就用芝麻糖當供品,粘住灶王的嘴,並把剪好的紙馬和一小束馬飼料連同供了一年的灶王爺像一同燒掉。接灶的時間一般是除夕,這天只要把新的灶王爺像貼在原處,兩邊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的小對聯,然後點燃香灶,接灶儀式完畢。但也有不舉行祭灶的,即如果家裡有人外出未歸的,意在怕灶王爺漏報了家裡人,於是就將祭灶時間放在年三十晚上,灶王彙報完畢,連夜趕回人間。

祭灶完畢就進入過年的階段。舊時,欠債的還債,借物的還物,但是一到年三十開始燃搗騰草時,債主就不許再逼債了。因此,俗語有:"做(著)心的臘八粥,要命的芝麻糖,救命的搗騰草"、"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蒸著吃、二十八貼畫畫、二十九去剃頭、三十蛻皮"。臘月三十的前幾天,濮陽人蒸(花糕、棗花、豆饃、菜饃)、炸(酥肉、麻花、豆腐、丸子)、煮(大肉、豆、棗)、剁(肉、菜),忙得不亦樂乎。

(三)除夕

臘月三十(小月二十九)為除夕,俗稱"年三十"。除夕是極為忙碌又充滿節日快樂的一天,早晨由家長從祖塋請回祖家的魂靈,並將先輩影像或家譜懸掛(陳列)於祀堂內或空閑屋,以便春節期間祭奠及供家人拜謁。中午前要貼上新春聯,在門口、窗口、樹木上貼上五色紙,傢具上貼上"福"字。下午婆媳小姑妯娌團坐在桌邊包餃子,男人則在天黑之前將家裡所有水缸都裝滿水,謂之"搶財"。晚飯皆吃餃子,第一鍋撈出後,先供奉祖先神靈,禱告"保佑一家平安、人畜兩旺",還要留一些不吃完,以示年年有餘。吃過飯,家家在門口或衚衕口燒"搗騰草",以驅不祥。圍著熊熊燃燒的穀草,老人邊翻著火邊念叨"東一烤、西一燒,騾馬成群往家跑"。飯後由家裡尊長向兒孫發壓歲錢,然後就進入守歲階段,全家團圓圍坐在火堆(爐)旁,講故事,玩遊戲,一直到午夜辭舊迎新。也有守到天明的叫接"五更"。20世紀80年代後,精彩的電視文藝聯歡晚會,豐富了"守歲"的內容。兒女安睡以後,家長在庭院內撒上些芝麻秸,叫做"撒歲"。撒歲時,也默念些吉利歌謠:"東一撒、西一撒,又有騾子又有馬;東撒歲、西撒歲,兒女成群排成隊"。

(四)大年初一

初一闔家早起謂之起"五更"。鳴鞭炮,擺上花糕燒紙焚香,磕頭祭祖後吃餃子,此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之意。吃過五更餃子之後便是新年,拜年均以早為好,意為"搶好"。家裡老人招集全家給祖上磕頭、拜年,而後向街坊鄰里拜年。拜年時,三五成群走家串戶,喜氣洋洋,大人之間以恭喜發財類的吉利話相互祝賀。早晨起床忌喊叫,忌打壞東西,洗臉水不許往地上倒,意為不潑財;一天不掃地,意為怕掃跑財氣。中午舉家團聚共進午餐,叫做"吃團圓飯",做上一桌好菜,拿上幾瓶美酒,舉杯同慶。

初一以後串親戚,有新婚夫婦回門認親,閨女回娘家,親戚之間相互走動。

(五)破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意為打破五天之禁。舊時從正月初一到初五,民間禁忌頗多。破五早晨燃放鞭炮,以示新的一年開始工作,所以這天又稱"開市"。

(六)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古稱"上元",濮陽人俗稱"燈節"、"小年下"。濮陽人習慣吃元宵,取全家團圓之意。在農村人們在院子、糧缸、豬圈、牲口棚等處點"燈盞"(用黍米面蒸成燈座,添上食油點亮,用後可食之),各式的慶豐燈點燃後放在糧囤或水缸上,祈年燈燃放在院中和門口,牛槽燈放在槽頭。取"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意。街頭巷尾,燈火競放,煙花爆竹齊鳴。濮陽建市後,市、縣、鄉集體組織展出各式各樣的彩燈,燃放煙花爆竹,各單位組織扭秧歌、跑旱船、舞龍燈、獅子,踩高蹺等。正月十六人們爭相早起、踏青,謂之"跑百病",以圖一年身體健康。翌日,春節全部結束。

濮陽人過年歌

二十三祭灶官,

二十四年下氣,

二十五打年鼓,

二十六蒸饅頭,

二十七殺年豬,

二十八貼灶花,

二十九喝年酒,

三十兒吃餃子,

初一撅著屁股作揖。

過年都有啥好玩的節目

一、說書

說書,濮陽民間俗指各種曲藝演唱,主要有墜子、快板、琴書、三弦書等。說書者或一人執扇講說,或一人自拉自唱。如兩人合作,一人一手握簡板或鴛鴦板,一手執鼓捶邊打邊說邊唱;一人執弦拉琴,一邊還適時和唱者搭話對白。表演時,書場有一張桌子,一條板凳即可演唱,只要管飯和煙茶招待即可,即使給些報酬也甚低微。民間十分歡迎此種娛樂方式,遇到節日、喜慶之事或農閑之際,便請說書人到村中演出,即使平時,一些"聽書迷"於閑暇之際也常到"地攤兒"聽書。其內容有歷史故事、演義小說,也有"勸人行善"的家常小段兒,人稱"勸善書"。鄉下說書一般三天,也有的連續十數天。

二、唱戲

濮陽人十分喜好戲劇,有自娛自樂的小戲,亦有走南闖北的大戲。民間請專業戲班演出,謂之"寫大戲"。大戲演出多在節日或廟會上。屆時,人們跑十里、數十里路前往觀看。平日戲班在集鎮戲園、廟台售票演出時,或購票看戲,或在場外聽戲或等看"放水戲"。放水戲,即舊時演戲每場戲的戲劇情節演過一半之後,便不再賣票而大開戲院門讓無票者進場看戲,此俗為民間戲迷提供了免費欣賞戲劇的機會,也謂之"解放戲"。

三、社火

濮陽民間每逢春節,紛紛舉辦社火,自娛自樂,以慶豐年佳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社火中封建迷信等不健康內容頗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民間社火從以祭神娛神為其目的的活動成為完全娛人的活動,為活躍和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發揮著重要作用。

民間社火在濮陽境內統稱"玩藝"。有音樂、舞蹈、戲劇、雜技,也有人物造型的靜態表演和嘻笑逗樂的雜戲演唱。

(一)玩龍燈

玩龍燈又稱"耍龍燈"或"玩活龍",是濮陽民間社火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由多人表演的模擬舞蹈。

濮陽的龍身為圓筒形,竹篾綁成,直徑1.5尺,身長64尺,共12節(逢閏月年13節),由龍頭、龍身、龍尾三大部分組成,可插蠟燭(20世紀70年代後多裝乾電池燈泡),為夜晚龍燈舞的光源。各節以繩串連,罩以棉布或彩紙為"龍皮"。龍頭碩大,隆額,凸眼,豎耳,巨口,角如樹枝,撥翅向後,須長尺余。尾節前粗後細,末端縛麻為尾。

每年春節一過,則串起長龍,備好鑼鼓。正月十五、十六和二月二,是龍舞佳日。演員十三四人,其中一人持珠引龍前進,其餘人各持一節,隨勢舞動,但見龍頭忽左忽右,忽上忽下,龍身曲曲彎彎,騰空飛舞,配以鑼鼓,熱鬧非凡。其表演方式,有"二龍戲珠"、"龍掃尾"、"龍鑽襠"、"穿樹行"、"竄桌子"等。各種舞式,形象逼真,特別是在夜間表演,大地流光溢彩,鑼鼓喧天,頗為壯觀。常至夜半方休。

"文化大革命"期間,龍舞被視為封建迷信而打人冷宮。1978年後,龍舞活動重新開展。每逢春節,沿街舞龍助興。1999年12月,清豐縣城關鎮南街村民間舞龍表演隊的舞龍為彩紙龍,長100米,演員80人,定名"中華龍魂·五彩龍",在天安門廣場參加"迎澳門回歸"文藝晚會,表演獲國家金獎。

(二)玩獅子

也叫"獅子舞"、"耍獅子"或"舞獅子",是濮陽民間社火中非常流行的舞蹈形式,屬模擬舞蹈。獅子舞一般成雙才能演出,即雄、雌對獅。有時配演的小獅子由一個人扮演,另有一人武生打扮,作為引逗者。獅子頭用紙殼做成,獅身用布做成,以彩色麻為獅毛,項戴銅鈴20餘個。演出時,一人頂頭,一人披獅皮,一人持繡球。繡球一晃,鈴鐺一響,繼而伸腰、抖毛、舔毛、直立、啃癢、蹲、卧、理身、洗臉、搖頭擺尾,互相觀望,相依相偎、親吻,磨鬢,擦肩,然後進行精彩的表演,如"旋風車"、"探井取水"、"西瓜燈"、"雙獅戲球"、"大盤門"、"啃桌角"、"竄桌子"、"滾繡球"、"大過橋"、"上老桿"等。

(三)跑旱船

民間亦稱其為"花船"。船用竹篾或秫秸紮成架子,飾以布圈、紙花、綵綢,"坐"船者站在船中空間,以布帶繫於腰上,四周以布相圍,跑旱船一般由5人表演,坐船者扮1女子,艄公1人(多畫成"小花臉"),幫船女2人,有的還配1個"彩旦"。一個船表演,民間俗稱為"單船"。兩個船或多船者,走在前面撐船者稱"頭道篙",其後稱"二道篙"、"三道篙"等。表演時,坐船女子身駕船身,以跑步、碎台步、蹲步、搓步、慢步模仿出船在水中行進、顛波、旋轉的各種形態和女子的羞澀動作。撐船者要以搖槳、撐篙、起錨等動作表現舵翁的撐船技巧和風度。

(四)推小車

又稱"小車舞"。所推小車是以圓木棍捆紮而成的假獨輪車。坐車人站在"小車"中間,身前放兩條假腿,四周圍以布裙。兩側的布裙上畫著車輪圖形,故呈坐車之狀。車把上拴一綵綢當車襻帶,由推車人掛於脖子上。推車人多為丑角打扮,坐車者多扮一老太婆或青年女子,手拿一把扇子,在戲劇樂器的伴奏下有說有唱,有打有鬧。

(五)踩高蹺

又稱"高蹺舞"或"踩蹺"。踩蹺所用高蹺腿是用結實的松、杉木材製成,高度依踩蹺者的需要而定,有兩三尺長的,也有五六尺長的。蹺腿上半部固定一根20厘米長的"腳蹬",踩蹺者兩腳站在腳蹬上並用繩子加以固定。站立起來後,必須不停地走動保持平衡以防摔倒。

濮陽民間高蹺表演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動作簡單,重在唱、念和面部表情,表演多有一定的戲劇情節,邊踩邊唱。武蹺表演重在各種技能動作,如單叉、雙叉、跳躍、翻跟頭、上高等。常見的節目有《唐僧取經》、《扯犟驢》、《耍茶盤》、《丑角大耍霸王鞭》等。民間高蹺還有數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型表演,這種高蹺隊多列隊踩出各種隊形。表演時,或配以弦樂,或配以打擊樂,踩者只作踩跳,沒有唱、念對白。踩高蹺的服飾、臉譜和手執道具均根據踩跳的節目內容而定。至今,踩高蹺仍為民間社火表演的重要形式。

(六)背(抬)閣

背(抬)閣是一種藉助特別的道具進行各種戲劇或故事情節表演的民間社火,為一種靜態造型藝術。道具有的卡在表演者的腰間、背上,有的置於桌子、車子上。道具之上多做成諸如人手、脊背以及刀、槍、盆花、瓶花、拂塵、樹枝等形狀。其高度數米以至十數米,十數米者多為上下兩三層。在這些似乎不能站人的道具如刀、槍、鮮花頂上站立一個扮成各種形象的小孩。站在下面人的手上、脊背上或其所持之刀、槍、鮮花上的稱"背閣"。站在桌子、車子上面的花盆、寶劍樹枝上,由眾人抬著或推拉而行的為"抬閣"或"推閣"。

(七)二鬼扳

民間俗稱"二鬼摔跤"。"二鬼"由一人表演。兩個上半身相抱的"鬼"造型用竹篾或木棍製成。演出時表演者將其系在自己的腰部,然後彎下腰去,兩胳膊和兩腿分別扮作兩鬼的下肢,做出進、退、拉、推、摔跤、翻滾、爭起、摔倒等各種模擬摔跤的動作,表演者在兩鬼大衣褂的掩飾下進行的這種表演,宛若兩人爭鬥,各不相讓,動作逼真,滑稽逗人。表演時,多用打擊樂器,以烘托氣氛。

(八)大頭舞

也叫"大頭人"或"大頭娃娃"。以石膏造型或用竹篾、鉛絲紮成頭型,外裱以紙張,上塗色彩繪製成各種形象的人物面具,也有的製成各種禽獸面具。多見有《唐僧取經》四師徒。面具高度約為表演者身高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表演時,演員身著綵衣,頭戴面具,在音樂的伴奏下,表演不同的故事、說唱。

(九)獨桿轎

俗稱"壓桿轎"或"挑轎"、"老別"。民間雜藝,一人表演,多人相助。所用道具稱"老桿",在一個四五尺長的橫杆上,豎放一根兩丈長的木杆。豎桿所放位置可壓動一頭使另一頭翹起。豎桿前端或做成馬頭、虎頭、驢頭,或做成"小轎"形,上面可坐一丑角打扮的人。一般多扮作穿紅袍、著粉底靴、面部化妝為白鼻樑、兩撇胡、脖子上掛一尿壺的七品縣官,橫杆或由四人相抬,或放置在四輪車、二輪車上,多人相推。豎桿後端由數人把持,並利用扛桿原理,在前進中一放一壓。表演者在鼓樂的伴奏聲下,在豎桿的一起一落中,做出各種滑稽動作。高高翹起時,或故作心驚膽顫,或故作鎮靜;下落時,常將脖子所掛之"夜壺"舉起以逗樂。

(十)姜公背姜婆

表演者多為男演員,化裝成為少婦臉譜,上穿綵衣下穿老漢褲,背一假人,頭用葫蘆畫一老漢臉譜,二假腿蜷曲穿彩褲,作為婦人下身;另置二假臂抱其腿,整體縛於表演者胸前,猶似一老漢背一少婦狀。表演動作有:姜公回頭看姜婆,失足跌倒仍回頭觀望;姜婆拍打姜公雙肩和頭及彎腰喘氣,趔趄、上坡、下坡等,形象逼真,令人捧腹。

信息來自掌上濮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濮陽 的精彩文章:

濮陽一男子開車撞死人後趁天黑駕車逃逸,結果……

TAG:掌上濮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