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用一成語為蜀漢尋找出路,看似有理,其實見識還不如劉禪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譙周傳》注引,是東晉史學家孫盛對於如何挽救挽救蜀漢帝國提出的一些意見,其中牽涉到的主要人物有兩個,一個是後主劉禪,一個是蜀漢大臣譙周。先來看看原文:
孫盛曰:春秋之義,國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況稱天子而可辱於人乎!周謂萬乘之君偷生苟免,亡禮希利,要冀微榮,惑矣。且以事勢言之,理有未盡。何者?禪雖庸主,實無桀、紂之酷,戰雖屢北,未有土崩之亂,縱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東鄙以思後圖。是時羅憲以重兵據白帝,霍弋以強卒鎮夜郎。蜀土險狹,山水峻隔,絕巘激湍,非步卒所涉。
若悉取舟楫,保據江州,徵兵南中,乞師東國,如此則姜、廖五將自然雲從,吳之三師承命電赴,何投寄之無所而慮於必亡邪?魏師之來,褰國大舉,欲追則舟楫靡資,欲留則師老多虞。且屈伸有會,情勢代起,徐因思奮之民,以攻驕惰之卒,此越王所以敗闔閭,田單所以摧騎劫也,何為匆匆遽自囚虜,下堅壁於敵人,致斫石之至恨哉?
這段文字較長,再次不逐字逐句翻譯,說個大概的意思。東晉史學家對於蜀漢帝國的滅亡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他認為,劉禪雖然是個庸主,但並非桀、紂那樣的暴君,尚且能夠得到蜀漢臣民的擁戴。在這種情況下,蜀漢帝國縱然按不能夠固守成都,與鄧艾大軍決一死戰,大可以向東撤退另謀出路。
孫盛認為,只要劉禪撤往蜀漢東部地區,手握重兵的將軍羅憲固守白帝城,將軍霍弋率精銳鎮守夜狼,再加上益州地勢險要、道路崎嶇,足以擋住曹魏的三路大軍。同時,蜀漢帝國還可以向東吳求援,利用兩國的力量與曹魏做長期周旋。如此一來,蜀漢帝國也就不會滅亡了。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出自孫盛的這段話中,名為「背城借一」,意思是做最後一搏,與敵人決一死戰。這句成語並非孫盛所創,而是出自《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餘燼,背城借一。」
孫盛的計劃可行嗎?歷史不能重演,只能從理論上進行分析和探討。首先孫盛對於蜀漢內部的形勢判斷就出現了問題。他所說的劉禪尚且得到蜀漢臣民的擁戴就不是事實。自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國力日漸衰落,朝中奸臣當道,不少大臣與劉禪已是離心離德。其中最突出的例子便是鄧艾尚未兵臨城下,以名士譙周為首的蜀漢大臣便紛紛建議劉禪投降。這就足以說明臣民之心。
按照孫盛的計劃,劉禪向東撤退,即便依靠羅憲和霍弋的力量獲得喘息之機,但此時尚在曹魏大軍包圍之中的姜維所部必將全軍覆沒。失去了姜維這支蜀漢力量最強、人數最多的軍隊,曹魏大軍擊敗羅憲等人也只是個時間問題。
再者,孫盛認為劉禪可以向東吳求援。而實際的情況時,聽說蜀漢將亡,東吳的確派出了一直軍隊,但目的並非幫助抵禦曹魏,而是想趁亂佔據蜀漢的地盤,這樣的盟友本來就靠不住。加上此時的東吳帝國已是自顧不暇,一直在面對曹魏在淮南一線的強大攻勢,又能派出多少軍隊協助劉禪呢?
一句話,劉禪投降不僅是看清楚了三國的發展趨勢,順應了歷史潮流,也減少了無辜百姓的傷亡,他這麼做完全是正確的。孫盛所提的意見其實是無法實現的。
參考書籍:《三國志》
※此人是遼國奇士,不僅算出別人的禍福,還算死了自己
※楊延昭唯一的一次失利,差點被處以極刑,有位老臣力挽狂瀾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