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松:諸事放下,一切皆勝

如松:諸事放下,一切皆勝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可以翻譯為:用無為的態度最終才會有所作為,處理任何事物都需要順其自然不造作,以恬淡無味為有味。大生於小,多起於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遠大目標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難事,要從簡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從細微之處開端。因此,有道之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成大事。那些輕易發出的諾言,就難以兌現,把事情看的很容易,就會遭遇苦難。因此,有道之人總是看重困難,所以,也就沒有困難。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都在強調一個無字,這與老子在前面強調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相輔相成的,道是無形,萬物是有形,道是根,萬物是果,所以,無是更高層次,掌握了「無」,才有「有」。大小和多少,只是數量的差別,所以,不值得執迷。世界上有很多難事和大事,關鍵是你怎麼看待它。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首先是不以自己為聖人,專註於小事,所以,被最終被世人尊崇為聖人。

人的一生中,基本都見過或聽說過一些稟賦異常的人,比如,剛開始恢復高考的時候,中國科大招收少年班,都是一些天資聰穎的少年,屬於天之驕子,前程似錦,一片坦途,但最終,有所成就的卻極少;在單位的工作中也接觸過一些出身很好的子弟,但多數也無所作為;至於我們接觸的高學歷人士就更多了,能夠做出傑出成績的卻極少。

少年得志、高貴的出身、耀眼的學歷,都不能保證任何人有所成。相反,接觸的有所成的人士之中,既有出身寒微的寒門子弟,軍旅出身的戰士,也有二三流大學的學子,更有出身高貴的富家子弟。但它們都有同樣的特點,那就是專註;也都有一致的特徵,那就是決不輕易放棄。

其實,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懂的,沒有對小事的專註,一生註定會無所作為;沒有在挫折之後的站起,註定渡過的是平庸的一生。但為什麼又做不到專註?緣於不能放下。無論實現大目標、做成大事業,都可以是實現自己的慾望,代表的是到手的功名利祿。當無法清除慾望和功名利祿的時候,就無法實現對小事的專註。在此,諸事放下,一切皆勝,放不下,就掙不脫;能釋懷,才能釋然;能在內心修籬種菊,自不必擔心車馬喧嘩;走千里萬里,逃不出自我的喧囂,就逃不脫世俗的喧囂。自我安靜,世界皆靜。

人生一世,草木一生,權衡自己的優勢與缺失之後,走自己的路,忘掉目標,才有專註,才有目標。

任何人的一生,不可能沒有挫折,沒有是一種不正常。對於智者,挫折是良藥,可以讓人脫胎換骨、浴火重生。因為它眼中沒有功名利祿,也就沒有挫折感,只有完成一件件小事的欣喜,這種成就在於有益於周圍(也因此才可以忘掉慾望,實現自我安靜)。但幫助總喜歡輪迴,回到安靜者的身邊,讓自己走上高貴之路。將功名利祿視為糞土,最終,「功名利祿」會只屬於那些將自己視為糞土之人,這就是「聖人」之路。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專家,每個人都是成功人士,關鍵是能否將專家和成功人士所得的功名利祿視為「無」,功名利祿本來自於社會,也就只屬於社會或周圍。當「無」來到心中、一無所有的時候,就會無為——最終無所不為。

老子也曾周遊講學,但只求做到,卻不求有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松平台 的精彩文章:

如松:謙下之德

TAG:如松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