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年,你知道多少,這些傳統習俗你家還在堅持嗎?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是中國傳統文化民間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
小年由來
GIF
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
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一家善惡,到除夕夜再返回灶底,奉旨賞善懲惡,或賜福或降災。
所以家家要打掃得乾乾淨淨,供上灶糖,給灶王爺吃了嘴甜甜的,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小年習俗
民諺有云:「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祭灶、掃塵、剪窗花、寫春聯、理髮洗澡……這些傳統習俗,你家還在堅持嗎?
快過年啦!你家還有啥習俗?歡迎補充_____
關於小年的詩詞
祭灶詞
宋·范成大
古傅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習俗。過去,到這一天人們都要在灶屋的鍋台附近牆壁上供奉灶王爺、灶王奶奶。
神龕的兩側還要貼上一副對聯,上聯寫「上天奏好事」,下聯寫「下界保平安」或「回宮降吉祥」,橫額是「一家之主」。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所以人們把灶王爺恭恭敬敬地奉為一家之主,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這首詩就詳細的描寫了祭灶神的食物的豐富以及「男兒酌獻女兒避」等民間傳統。
小 年
宋·文天祥
燕朔逢窮臘,江南拜小年。
歲時生處樂,身世死為緣。
鴉噪千山雪,鴻飛萬里天。
出門意寥廓,四顧但茫然。
二十四日
宋·文天祥
壯心負光岳,病質落幽燕。
春節前三日,江鄉正小年。
歲時如有水,風俗不同天。
家廟荒苔滑,誰人燒紙錢。
這兩首詩寫在小年時,燕京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市,是文天祥當時兵敗被俘,英勇就義的地方。
節日的百感交集、對家鄉的思念、視死如歸的決心,在這兩首詩中一覽無餘。
縱筆三首·其三
宋·蘇軾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
明日東家當祭灶,只雞斗酒定膰吾。
同樣是寫歲末生活的窘迫,蘇軾這首詩就樂觀了很多。雖然眼下困苦,但明天鄰家小年祭灶的雞酒,一定會拿來與我同食的!
獻 壽
宋·孫緯
面臉丹如朱頂鶴,髭髯長似綠毛龜。
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間祭灶時。
在小年這天祭灶是一項在漢族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
因為過一天之後灶神要上天去拜見玉帝,所以要好好恭送灶神上天,求他上天多言好事,帶回吉祥。
這首詩前二句寫了灶神的相貌,後二句寫了祭灶的活動。
庚子送灶即事
民國·魯迅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請灶君吃了膠牙糖,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殺黃羊祭灶的風俗自漢代流傳下來。
「瓣香」是佛教用語,即一炷香。用點燃的一炷香表達心中的虔誠。而這一炷香也需要典當衣物才可以獲得。
這首詩寫出了貧苦人家過小年時候家中貧困帶來的窘迫。
送 灶
唐·羅隱
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
玉皇若問人間事,為道文章不值錢。
使東川·漢江上笛
唐·元稹
小年為寫游梁賦,最說漢江聞笛愁。
今夜聽時在何處,月明西縣驛南樓。
祭灶與鄰曲散福
宋·陸遊
已幸懸車示子孫,正須祭灶請比鄰。
歲時風俗相傳久,賓主歡娛一笑新。
雪鬢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滿不羞貧。
問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頭樂社神?
來源 | 新華視點 詩詞世界
編輯 | 李蘊涵
TAG:通化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