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雙面」毛繼鴻:藝術是底色,商業是「例外」

「雙面」毛繼鴻:藝術是底色,商業是「例外」

采寫/郭娟

一位湘西少年,自小熱愛油畫和藝術,經過三年高考來到北京,成為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設計專業的第一批學生,時間是1988年。此後,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他以服裝為業,內心一直堅守藝術的初心,這個人就是服裝設計師品牌「例外」的創始人毛繼鴻。

「中國的小眾,世界的大眾」

創立於1996年的例外,至今已經「默默地」積攢了一批名人「粉絲」,趙濤就是其中之一,這位中國第六代導演賈樟柯的「御用」女演員,在《三峽好人》、《山河故人》、《站台》、《二十四城記》等作品裡的表現而被人熟知,她詮釋的角色多是一些普通、平凡的小城女性,在賈樟柯「偽紀錄片」式的風格里,如魚得水。

2006年9月,威尼斯。由賈樟柯導演、趙濤主演的《三峽好人》獲得當年「金獅獎」,此前也有中國電影暫獲此獎,像張藝謀的《一個也不能少》、李安的《斷臂山》、侯孝賢的《悲情城市》……紅毯上的趙濤,著毛繼鴻團隊為她打造的時裝,「穿中國設計師的服裝走紅毯,我感到驕傲」,事後她表示。

趙濤與「例外」結緣於2004年,她直言:「喜歡『她』的那份特性及直率,『例外』已經不是服裝,而是藝術品。」

但當服裝成為藝術品,還能穿嗎?「很多大眾的理解是,表演的服裝和生活中的服裝不同,中國的服裝設計師不能做消費者可以穿的衣服,為了破這種說法,我們成立了自己的服裝設計公司。」毛繼鴻向記者回憶。

就這樣,在1996年的冬天,毛繼鴻和他的搭檔馬可創立「例外」。當他們把自己設計的第一批成品放在一個朋友的店裡寄賣,不到傍晚,就已售出6件,這給了毛繼鴻極大的鼓舞,他反思,「在大眾化、工業化的服裝產業背景下,的確有一個消費群體存在,他們有被壓抑的需求」,而這個需求的「聚合體」「在中國是小眾,放到世界範圍就是大眾」。

從創立到現在的22年里,例外一直保持自己的調性,「當大家都在做通俗化、世俗化的服裝,我們要做不一樣的」,差異化才是例外的核心所在,而不是同質化。

至今,這也是中國沒有花錢做廣告的服裝品牌,他的傳播憑藉消費者體驗和口碑,有潘虹、李娜、劉向京、施惠、張曉紅等一批「鐵粉」追隨,本身就是個「小眾」品牌。

而讓更多的人熟知例外是在2011年,當年6月,李娜在法網杯奪冠,埃菲爾鐵塔下拍攝寫真,懷抱蘇珊·格朗格杯,身穿的正是例外印染襯衫。就像在採訪中,毛繼鴻對這件事的細節談得不多一樣,在當時,例外也沒有刻意去找媒體做傳播,反而是一些門戶網站的記者主動挖掘,使其成為一時的「新聞」。

「服裝是人的第二層皮膚」

名人的示範效應本身就是一種傳播,但是在例外的用戶里,還有大部分的大眾群體,毛繼鴻對她們的畫像是「獨立的女性,不僅經濟的獨立,還有精神的獨立」。

建築設計師張曉紅從美國回國後,在穿著「例外」以前,一直在國內找不到「有設計感、東方味道、穿出來有藝術意味的服裝」。同樣從美國歸國,弘毅資本的一位副總裁穿例外有八年之久,一次,她專程到廣州找到毛繼鴻,談了三個小時,核心就是要表達對例外的感受,「是一種對服裝表達理念的認同」。

「服裝是人的第二層皮膚,是人最親密的夥伴,從降生開始,這層皮就跟人在一起,雖然只是個物件,但它與人的內在關係體現為:服裝代表了人的精神性,也會給人以精神力量」,毛繼鴻總結。

穿衣服是給自己穿,而不是穿給別人看,當你每天出門前面對鏡子,選擇合適衣服的時候, 「你是靠肌膚去體驗服裝,而不是眼光來感受」,毛繼鴻告訴記者,「我們講服裝的現代性也是在講這個問題,更注重自己的體驗,你是用服裝來安慰自己,而不是用別人的視覺來影響你。」

也正是從人與服裝關係發展歷史中,毛繼鴻總結出一句至今他都在踐行的話:「服裝就是人類發展史,是負載人類文化的一條紐帶,這是值得我一生追求的事業」,服裝的時代性就是一個時代的風尚,是為「時尚」,這成了這位湘西出走的少年在北京追求藝術與服裝結合的精華總結。

1988年,已是第三次參加全國高考的毛繼鴻來到北京服裝學院,成為中國第一批服裝設計系的學生。由於母親是家鄉一個服裝廠的廠長,服裝於他並不陌生,在少年時代,他已經嘗試過自己設計衣服,「交由廠里的阿姨去打版和製作」。

但少年毛繼鴻對油畫心有所屬,北京的中央美院是自己的目標,就像現在所熟知的北漂一樣,在毛繼鴻求學的那個年代,許多追求藝術的青年視北京為「精神之都」。但考學的嚴苛也讓他們備受打擊,像張藝謀、陳丹青這樣日後成的「大咖」,也經歷過這個痛苦的過程,而毛繼鴻的一個發小,從家鄉考到中央美院油畫系,費時五年,因為一個油畫室招兩個學生,全國報名人數就達5000,「這種狀態,比今天的考博還殘酷」。

當毛繼鴻成為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設計系的第一批學生時,經歷過三次高考的他更知道來到北京的目的:他抓緊機會去感受這裡的藝術、更多地讀藝術哲學方面的書籍、去校外聽與藝術相關的講座、與藝術家接觸,感受他們不一樣的談吐……這讓毛繼鴻在他的班級里有些與眾不同——多數同學都是從服裝職業學校升上來求學,對服裝的觀察和理解又是另外一個角度,而毛繼鴻對於服裝的理解多了許多藝術性。

裁縫與服裝設計師

在北京服裝學院,毛繼鴻對服裝的認知視野迅速得到擴大。

至今,中國素有「服裝大國」的稱謂,卻沒有叫得響的品牌,在毛繼鴻北京求學的上個世紀90年代,這種情形尤甚。那個時候,法國、義大利的時裝處於鼎盛時期,世界範圍內時裝設計師是個聚光的職業,能夠主導整個潮流。課堂上,服裝學院的老師們向他們講述著瓦倫提諾、阿瑪尼……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通過自己的畢業作品指導老師李賀宇,得以接觸到設計界都慕名的「三宅一生」,李賀宇最早做舞台設計,歌劇《東方紅》的服裝和舞台便出自他手。在三宅一生到訪中國的過程中,李賀宇成為其中的「紐帶型」人物。

在北京服裝學院的熏陶下,「我們認識到,一個設計師,最高的成就,是將自己的思想、審美和生活通過服裝表達出來,讓更多的人去響應他的思想。」毛繼鴻回憶,「我們生產了很多衣服,沒有自己的品牌,意味著沒有自己的創造力、沒有自己的審美系統、沒有自己的價值觀、也沒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而要做到將「思想體現服裝中」,一個服裝設計師的知識體系需要具備文化、藝術的創造能力,以及生活的審美和體驗。聽毛繼鴻講時裝設計,更像是一場艱苦的創作。小說家的創作,需要對生活的提煉、發現故事的能力、對素材的架構,再經過作家的再創作,在自己的話語體系里,才躍然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同樣素材,余華刻畫的人物一定不同於陳忠實的。

例外的創作,也有類似的過程。他的素材,是理解生活中發現的、有東方美、民族魅力的元素,其中傳達的精神與例外一致,然後由服裝設計師理解這些精神,結合服裝設計的符號體系(文學是語言、繪畫是線條和色彩),再進行一次創造,這個過程,不是「照搬」,也不是「翻譯」,更多的是「重新演繹」。

但對中國服裝產業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一個款式被創作出來,一批雷同的服裝就會出現在市面上,唯一的區別是品牌,面對這一問題,毛繼鴻說道,「我們是領跑者,而不是追隨者,從不在乎別人怎麼抄襲我們,因為我們不斷建立自己的壁壘。」

毛繼鴻所說的壁壘,其標誌性事件是從2005年就開始,例外建立了五個研究室:毛織、印染、包帶、塑料和紗線,一直運作至今,這種「全鏈設計」,讓例外的生產機制可以從文化、材料、傳統工藝等角度得到創新。

如同鞋服領域的另一品牌耐克,其投入得最多的是兩件事:一是花高價找名人做品牌,第二件事就是研發。

公開資料顯示,耐克每年會拿出其總銷售收入的4%投入到研發,它的研發十分重視人體工程學和仿生學等領域,還根據不同腳型、體重、跑速、訓練計劃、性別和不同技術水平而設計鞋型。這樣,其產品更符合消費者的需要,不僅在功能上滿足運動的需要,而且在安全性和舒適度上也讓消費者受益,很多產品甚至能夠改善運動員的競技成績。

這樣的研發體系和投入,使得耐克一直在運動鞋方面保持技術優勢,這個基礎又讓其品牌持續領先。而這些經驗都是值得品牌稀缺的中國鞋服品牌學習。

一位藝術家眼裡的商業

正是例外的服裝要表達的是設計師的思想,在相當程度上,穿著它的人,是對設計師的一種「文化認同」,是一種「精神氣質」的相通。

所以,與快時尚不同,例外的服裝也傳達「一個時代的風尚」,但它可以持續不斷地穿著,在這種情況下,服裝品牌最棘手的「售罄率」成為例外的「偽命題」。在全國一百餘家連鎖店鋪中,例外的服飾有持續幾年的「生命力」,「有些用戶甚至有對一款衣服穿著幾年的經驗」,毛繼鴻向記者介紹。

2018年1月16日,在品途集團的NBI大會上,閃光燈下,一場服裝秀正在進行,這是例外首次登陸天貓的「首秀」,令人生奇的是,在被電商衝擊得最狠的服裝產業,例外一直沒有觸網,而是到了2018年才正式上線天貓。

「一直沒有觸『電』,因為我們注重體驗」,毛繼鴻這樣解釋,「約從2016年開始,電商的發展遇到了瓶頸,2017年,許多品牌又返回線下,這時,我們才考慮到進入電商平台」。在毛繼鴻看來,這個階段是「O2O真正的完整的一個時代,因為這個時期才能做到線上線下同款同價,走到線上,是為了滿足消費者便利性的問題。」

由於多年的線下銷售,例外線下消費者的復夠率達到百分之六十,在中國近十年的電商高速發展中,更為年輕的消費者養成了線上消費的習慣,如果要去「遭遇」這個群體,線上必不可少,此時的線下,除了是一個銷售平台外,更多地承擔傳播、展示、以及體驗品牌的地方。

例外在這個階段走到線上的另一個原因是「線上的消費升級時代已經到來」,例外的執行總裁張映籬告訴記者,在她與天貓小二接觸期間,對方拿著數據告訴她:天貓已經進化為可以做輕奢、做品質比較好,也比較有個性的設計師品牌生態環境了,「例外的天貓旗艦店,要堅持自己的獨特性,按照自己的調調和節奏走」,天貓小二這樣告訴張映籬。

其實毛繼鴻還做過很多例外之外的事,像他設立了線下文化空間「方所」,他解釋為「十方之所」,其定義為一個時空關係,「方」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十個方位,「這是一個佛教里的詞,『方』為方向,空間概念,『所』其實是當下,此時此刻此地。」

這個文化空間里,更像是他設計的一個烏托邦、理想國,這是一個知書達理、更友善的世界,和諧的、與世無爭的烏托邦,在這裡,不談商業,而更多地聚集一批人,談論哲學和藝術。

如果說「例外」是毛繼鴻商業成功的「例外」,方所則顯示出他追求藝術和思想的「底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途商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沃爾瑪收購VR初創公司,VR的商業變現能否不再紙上談兵?
曾經放言小米5年內不上市的雷軍這次為什麼改了口?

TAG:品途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