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家與「大家」的主題觀影:葛劍雄等十嘉賓跨界評《南極之戀》

大家與「大家」的主題觀影:葛劍雄等十嘉賓跨界評《南極之戀》

2月4日,周日早晨,影城,80人。

這是一場極地講座的延伸,9個月前的2017年5月6日,第110講座《南極vs北極:冰雪世界的中國夢》舉辦,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主講南極,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楊劍主講北極,此後兩人對話聽友互動,同時雲集了極地事業的關聯學者、作家、藝術家、導演,在第34次南極科考隊行程過半、任務過半之際,吳有音的《南極之戀》全球公映,不如說是所有極地人和極地愛好者的愛和戀;

這是一場文匯講堂兩個「大家」回家的聚會,學者嘉賓中楊劍、傅崐成、黃仁偉、謝遐齡、葛劍雄、童世駿、張耀、夏立平從各地雲集至此,關聯學者鄭華、秦倩,和文匯講堂哲學季、文學季、歷史季三季的合作方主管劉世軍博士欣然相約,而正在南極科考的楊惠根從冰雪世界發來音頻問候和分享,導演吳有音、戲劇學院教授韓生、極地中心拍片時長城站站長徐寧聯袂出席解析《南極之戀》;聽友代表和講堂關聯外援工作團隊作為知識人的「大家」披著周日霞光從申城各區趕至上海影城,昨天上午8點58分,「讓大家走向大家——文匯講堂2018年大型回饋主題觀影會」溫暖開場;

這也是一場感恩會,感恩學者嘉賓的智慧分享,感恩核心聽友成為互動主力,更感恩南極科學家和中國藝術工作者的付出,感恩造物主依然留著南極這樣一塊凈土,讓人類可以有彌補往昔過失,實踐「共同共有」理想,體認何為純凈。

經整理編輯,將觀影互動會的精華與更多聽友分享,特別感謝2018年文匯講堂核心會員俱樂部的陳海燕、項瑋、張迪、柳定毅連夜整理互動錄音。

(文匯報記者 李念)

楊惠根:極地考察因電影而有了溫度、色彩和形象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第34次南極科考隊臨時黨委書記、領隊、首席科學家,文匯講堂第110期主講嘉賓

大家好,文匯講堂2017年年終十件大事的評選,南極講座和考察名列榜上,感謝講堂和聽友對極地事業的關注。去年11月8日我帶隊從上海出發以來,本次考察時間和任務都已過半,「雪龍號」船現在羅斯海、我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附近。雖然遠在南極,看不到講堂精心組織的主題電影,看不到兩位主演的精彩表演,但還是難掩心中喜悅,衷心祝賀有音導演和兩位主演, 祝賀所有為這部電影辛勤付出和共同奮鬥的人們!

正在南極科考的楊惠根從冰雪世界發來音頻問候和分享

電影緣起於2013年春天的一個梗概

富春內心就是有音,如意是住在內心的少女

《南極之戀》也可以說是中國極地考察孕育的一部電影,導演吳有音是中國第27、28次南極考察隊員,也曾到極夜下的北極黃河站。這裡,我跟大家分享這部電影創作背後的幾個故事。

有音第一次提出想去南極拍電影是在2013年的春天,地點在浦東頤品茶道,在場的還有中宣國際的蔣曉燕總裁,和極地中心黨辦的樓曉燕主任。說到拍南極電影,有音的兩眼放光,帶著熾熱的夢想和至誠的期待,直抵人心,給我極大的震撼。那時,這個故事還剛完成一個梗概,富春,外表是婚慶公司老闆,內心其實是有音自己,有著莊子的哲思 ;如意,就是住在他心裡的一位少女,有著泰戈爾的詩意,「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故事從飛機在南極墜毀開始,演繹一段相濡以沫的愛情。對於這個故事,有音像極了一位剛生完寶寶的媽媽,既驕傲無比又呵護備至。這個故事,成為後來一切發展的晶核,唯美、感人、永恆。

國家海洋局和極地考察辦特批南極活動許可

30人規模的電影攝製隊編入長城站考察隊

要在南極拍攝電影,不亞於組織一支30人規模的南極考察隊,我清楚地知道其份量和難度,必須單獨籌辦從居住、發電、伙食,到交通、通信、垃圾處理等所有保障,並嚴格執行各項環保的要求。有音的執著追求,一讓我感到,必須幫助他實現這個夢想,二讓我確信,這將是一個能代表中國的夢想。那天晚上,我們熱烈地探討,如何讓有音深入極地體驗,完成故事創作,如何規劃和組織南極實景拍攝,並很好地梳理出了一張路線圖。現在回頭看,幾乎沒有走什麼彎路,就是一個變化,故事的發生地最初設計在南極羅斯海地區,一個著名的歷史遺迹——斯科特小屋之中,後來考慮洲際交通的便利,也得到智利南極所的支持,改到了南極半島。有音和攝影實地考察後,發現南極半島的一個峽灣非常之好,保障上也可依託我們的長城站,既降低保障難度,又減少環境影響。

電影拍攝得到了國家海洋局和極地考察辦公室的支持,特批了南極活動許可,極地研究中心派遣了3名專業人員到現場保障,事前進行了環境影響評估,制定了環保措施;攝製組被編入長城站考察隊,與隊員同吃同住,也接受同樣的紀律約束,按要求將產生的垃圾全部收集帶回考察站。

有音在北極小鎮極夜中完成小說寫作

科學的極致是藝術,藝術地極致是科學

科學的極致是藝術,藝術的極致是科學。有音是一位非常虛心和智慧的藝術家,非常有幸成為其小說的最早讀者,也從科學角度提過一些建議。為了如意的創作,有音曾赴北極黃河站與極光隊員零距離接觸,在北極小鎮的3個禮拜中,他與我們共同的朋友、挪威極地所副所長、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Kim Holmen博士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些科學的體驗,既幫助有音完成了小說創作,又加深了他對科學的追求,為追求嚴謹,有音曾把富春尋找中國站的軌跡畫到一張紙上,檢查其路線的合理性,儼然已是一位科學家。

《南極之戀》是科學與藝術融合的一次深刻實踐,藝術家深入到南北極大自然之中,深入到極地科學家之中,極地科學也因此有了溫度、色彩和具體的形象,這既是一個藝術的新成就,也是科學的一次新收穫。

作為極地考察隊員,我們為這部南極電影感到驕傲,希望她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和喜愛,吸引更多人參與關注極地,與我們一起思考中國、南北極以及地球共同的未來。祝願這部電影走向世界,走入各國人民的心中。

(根據楊惠根從南極發來的音頻略加編輯)

韓生:南極從科學概念、藝術概念到達了生活概念

韓生,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新媒體舞蹈詩《極境》總策劃/藝術總監

看了電影我體會到,南極從開始的科學概念、後來的藝術概念,到了現在更是生活概念。

以前的南極,對我們來說是科學概念,與我們的現實生活非常遙遠,似乎沒有關係。

我2010年開始組織創作新媒體舞蹈詩《極境》時感悟到,南極還有至美的風景,更和我們人類自身生存密切相關,與環境、生態、生活都有直接關係,但當時還處於藝術概念,南極是個極凈的世界,保持了地球的原始面貌,和現實生活有極大反差,所以給人以美感。而美的產生就是客觀現實和人的主觀精神對接時所迸發。

南極還是個生活的概念。有兩個作品可以體現。一是我做的手機攝影展「雪龍號」經過赤道時拍攝到的「跨越赤道的求婚」照,一是旅友同學曬的在南極冬泳的照片,這說明南極進入生活狀態,一些商業開發已經開始。我們在編排舞蹈詩時,一個鏡頭就是依據電影中原型科考隊員徐霞興墜入海水後奮勇自救改編。舞蹈創作的2.0版原計劃要下生活,還未實現。如表現孤獨片段,由於對南極體驗不夠,舞蹈編導還是城市生活的孤獨,不是極地生活。希望有機會改進。

這個電影對南極的極端環境表現,也引發我們在科學層面,在藝術層面,在哲學層面的思考。楊惠根主任說過一句話,「不經歷生死,不足以到達極境」。南極就是經歷生死考驗的場所。這個電影讓我強烈感受到這一點:她通過一個愛情故事把遙遠的南極和現實生活中人切身的情感經驗聯繫起來,和觀眾建立起了聯繫,她不再遙遠。

特別感謝吳有音導演帶來的這部電影,也特別感謝科考隊的專家的奉獻。

徐寧:我在南極長城站為拍攝做安全後勤保障

徐寧,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船舶與飛機管理處處長、《南極之戀》拍攝期間任南極長城站站長

攝製組在南極現場,拍到了罕見南極冬季景色

由於敬業拚命,不少人得了雪盲症

我是一個工程師,現任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船舶與飛機管理處處長,具體負責極地考察船運行管理。2015年,我有幸派到中國南極長城站做了一年的站長,並接待了「南極之戀」攝製組到長城站我們越冬隊員負責保障工作,和劇組人員相處了一個月,回想起來非常愉快。

2015年10月23日,正值南極冬末夏初,迎來了攝製組30多人。當時我們越冬隊員已經寂寞了5、6個月了,他們是南極迎來的第一批客人,他們的到來給我們帶來了春天般的溫暖和歡樂。那天天氣也特別好,陽光明媚,海平天藍風靜,整個南極看上去都特別的美麗。晚上八九點攝製組三四十人,帶著大量的行李裝備,卸貨工作一直忙到晚上兩點,劇組又開始整理一直忙到天亮,他們的敬業、拼搏精神讓我很感動。第二天我們給他們進行了環保、和安全教育。後來發現他們在國內期間早就有做了系統的教育,該準備的也都準備了,連野外使用的尿袋、臨時廁所等都一應俱全。

來了後,我們為劇組全面地做好保障工作,真沒想到拍攝電影需要的準備這麼多裝備,我們車輛運輸條件有限,拍攝的任務安排的非常緊奏,為了完成每天的拍攝任務,每天都要很早出門,一般吃早飯都是6點,真是又冷又困,為了多拍點鏡頭真不容易。我和吳有音住同一層,晚上經常見他在走廊踱來踱去,策劃著如何拍攝,他就是想多拍幾個現場鏡頭,回去後是很難補鏡的。

劇組做了充分的功課,他們來的季節時機選得非常科學。一方面當時有比較厚的雪覆蓋著,便於交通運輸,雪地車能在雪地里發揮更大作用,開到那裡都像平地,如果過了這個季節,雪化了,雪地車很難發力,地面高低不平,車子也很容易壞;另一方面,雪剛開始融化,漫漫冰原還保留的很完美,能體現南極的風雪環境,同時又能看到企鵝、海豹,充滿生機。正因為這麼好的時機,導演抓緊時機多拍些實景,每次都是超額完成。也許因為太過於拚命,劇組很多人患了雪盲症,不僅僅是趙又廷得了,吳有音等好幾位都患了。

掉入冰洞、冰裂隙都是有真實故事背景的

西風帶的預測程度已經大有提高

電影里好幾個危險的場景,其實都是考察隊在現實中遇到過的。

主人公掉到冰洞海水中的鏡頭,現實中科考隊員徐霞興就掉下去,但他訓練有素的,奮力打開雪地車的頂蓋逃出來了,這在其他國家的科考隊員那是不可能的,我們的隊員創造了奇蹟。另外一個是掉入冰裂隙的情節,第31次南極考察的時候就有小夥子掉入冰縫,冰縫有幾百米深,隊員恰好掉在一個台階上,阻擋了掉落,最後其他隊員用繩子把他拉了上來,安全脫險,也是死裡逃生。

第14次南極考察的時候,中山站外面冰山翻滾起來,海面突然就想海嘯,小一點的冰山像裝上馬達一樣翻滾運動,雪龍船本來在風平浪靜的海面上,一下子晃了15度。在雪龍船經常能遠遠地看到冰蓋崩裂,聽到巨大的冰裂聲音。

在2007年以前,「雪龍船」穿越西風帶,都會碰到很大的風浪。最大一次船舶搖晃42度,現場感覺船就像回不來了,一般人心臟都受不了,如此巨大的晃動和感受的驚恐。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的發展,各項預報都很准,雪龍號的航行即使在西風帶中也可控制在20度左右,由原先的30-40度到現在的20度,安全性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國的南極考察雖然已經34年了,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於它的極端天氣、遠離人類,目前,在國際範圍內都意識到南極還有很多未被認知的領域,認知南極、保護南極、利用南極是我們極地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

吳有音:男人女人企鵝木屋南極,構建五個要素的人間真善美

吳有音,《南極之戀》原著、編劇、導演,去過南極兩次、北極一次

其實很多年,我都在戲劇結構上做探索。《南極之戀》 作為一個商業類型片,當時我有個大膽的想法,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一隻企鵝一個小木屋和一片荒涼的南極大陸,我其實想用這五樣元素來構架出一個我眼中的人間。南極之戀這個故事其實不是一個出世的故事,其實是個入世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白毛風等那些山崩地裂的危害。其次,從興趣風格來講,我個人是個內心是個比較逗的人,其實很喜歡悲喜劇,因為我覺得所有的淚水在歡笑中才會顯得更有份量。人類這種動物,他總是在尋求完美,即便電影回望奧斯維辛集中營,我們都可以看到在那些最艱難的日子,那些猶太人依然會發明出很多他們的小樂趣。富春和如意其實一直在尋找他們的小樂趣,這是一種堅強和榮耀。

很多人問我,這個故事你想說什麼?有一點是肯定的,原著叫《南極絕戀》,電影叫《南極之戀》,我在小說後記中寫了一段話:「那場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爭論對於我來說沒有意義,因為我相信人性本善,因為我只拍真善美的故事,而我當以書生意氣懷匹夫之勇,用這一段極地來寫一個大悲大喜的人性大美。想那南極,驕陽如夢,西風如歌,四野八荒,儘是濃情。」

我個人比較求慢,劇本用了三年時間,拍攝和成片用了四年時間。

去過南極的學者感言

葛劍雄:

依法律和自然規律:海豹特殊情況可捕獲,企鵝無論如何不能救

葛劍雄,復旦大學史地所教授,第88-1期歷史季主講嘉賓,從1996年開始花了20年時間完成了四極攀登,西藏阿里、南極、北極、乞力馬扎羅山

這個電影拍得很好。我是2000年12月初去的南極2001年2月份回來,在那裡過了我的56歲生日。那時的設備沒有現在先進,比如雪地車還沒有,我們如果有事要出去,要向俄羅斯所借裝甲車;也沒有電影里的醫院,只有俄羅斯站和智利的弗雷總統站有。這也說明我們南極事業的極大進步。當時曾有一個隊員想單獨出去體驗孤獨,就跑到廢集裝箱搭建成的簡易急救站體驗孤獨。我不贊成,我說你孤獨不了。我後來寫過文章,認為孤獨不能體驗,孤獨要自然形成的。你們拍的很多景緻,如果你不在現場是無法感受到的。所以從這一點講,我覺得這部片子拍得很好。

我個人看,或許還有一些小的漏洞值得修正。根據《南極公約》,南極海豹等是受保護的。但有例外,如果人的生命受到威脅時,或為了必要的科學實驗,是允許適量捕獵海豹的。第二,企鵝是不能把它留在房子里的。我們當時曾經發生一樁極端的事情。一個小企鵝掉在冰縫裡面,旁邊觀察的科學家要不要去撿呢?照理應該救它,但不可以: 這是一個自然現象,它掉下去,使得其他動物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食物鏈。人是不能喂它的。所以說,這個要改進。如果到房間里,正常的做法是要把它趕出去,絕對不能給它喂東西,哪怕它在你面前快餓死了,這樣才能維持它真正自然鏈。

楊劍:

電影反映了中國極地科學家為人類未來做的貢獻

楊劍,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極地專家,第110期主講嘉賓

我參加了32次南極科考隊,也在長城站工作過,所以看到電影中中國科考站的畫面十分感動。感謝主創人員的辛勤勞動,讓我們又一次體驗了南極的原始之美。從國際問題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她也非常重要。她讓我們去體會南極的存在方式和這種存在方式的意義。南極是人類共有的「公域」,未被國家和其他私有集團分割。在南極「和平」、「科學」、「環境」成為最重要的主題。南極的治理會幫助我們反思人類其他居住區的治理模式。電影也引導我們去思考,為何《南極條約》要做那麼多法律規定去保護環境,保護動物,保護南極的原始狀態?電影還會幫助我們了解極地科學家這個特殊群體。各國科學家經歷風險,甚至經歷生死考驗,不懈努力的意義所在。我特別感動的是,電影在片尾重現了中國南極科考歷程,她讓觀眾們有機會通過視聽了解中國極地科學家為人類的共同未來所做的貢獻。

現場與導演互動

*

展現人性溫暖是本意,好的藝術在於提問而沒有答案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系研究生韓明:最近上海比較冷,大家都有感受。但我看影片感覺不到南極的溫度,這部電影在南極拍的,您如何讓我們通過鏡頭感受到南極的溫度?

吳有音:這牽涉到電影中很重要的表達方式——通感,就是怎樣讓畫面影像傳達。這其實也是聲畫藝術,《南極之戀》是聲在前面。你可以看到,電影中有很多聲音做的是主觀的心理派,不是客觀派。這個故事更關鍵的還是在講人。

其次,我從畫面影像色彩來表達,都是在往「不是太冷」的方向走。為什麼呢?其實反過來講,這也是為什麼會選擇在南極拍,就是試圖在最寒冷的地方講一個最溫暖的故事,這才是這部電影創作的核心。很多電影把人性剝到最後要呈現黑暗處,我恰恰是希望在南極這樣極端的環境里,剝開一層層的人性,她是那麼的真善美,其光芒強大,愛情溫暖,這才是我想做的。

電影是個活物,我想信它是個生靈,慢慢地會有自己的呼吸和思維。一個好的電影,有兩點很重要。一是它的DNA。我選擇在南極實拍,我就可以在複雜的後期里,讓它長出真實的南極的血肉來。二是宿命感,好的電影一定要有它的宿命感。很多人都在討論我的結尾,主人公是死了還是活了?我也不知道啊!很多的藝術在於提問,好的藝術其實是沒有答案的。很多人都想做開放式的結局,但真正做到的不多,我覺得《南極之戀》做到了。

韓生、徐寧、吳有音(從左至右)與觀眾們現場互動

*

真正願望在於拍一部極端環境下的戰爭片

中學老師王葆瑜:會拍續集嗎?

吳有音:應該不會。但我可能會偏向極端環境下的故事,包括北極,珠峰,羅布泊,沙漠之類。其實我真正的願望是想拍一部戰爭片。

美資企業王思濱:通過兩個人的關係把故事穿插起來的電影,我去年看過一部美國片《太空乘客》,感覺很震撼。但您的創意可能還要早。我覺得中國導演的創意,思維還要再更先進一點。為什麼這部電影沒有拍成3D版呢?

吳有音:有3D版的。也有杜比vision畫面加atmous 聲音效果的版本,但是這個版本全國只有三十幾家電影院可以播放。每個版本我都很喜歡。

*

最難拍的是酷暑天在北京拍攝小木屋故事

聽眾:在拍攝過程中有遺憾嗎?

吳有音:其實有很多遺憾的地方。如果讓我重來一遍,我可能不會過多考慮時長的問題,會加一場有煙火味的戲,比如他們兩個一起做飯,吃得很開心之類的。這部戲拍攝最難的其實是在北京,酷暑下的攝影棚拍小木屋內的故事,用到很多如搖臂等重型機械。我自豪的是40%的戲,都是在這小木屋方寸之間完成的,而且沒有一個鏡頭的位置是重複的。八個攝影棚共2萬平方米,空調無法打到很低,因此,每場戲後,演員的衣衫都是斤把汗地出。女主角子珊很不容易,我把她的走位都剝奪了,能借靠的東西實在不多,就是表情居多。很多演員不敢接這樣的戲。這次的兩個演員付出很多,所有表演都是內心戲。

好奇心強的聽眾們提問吳有音關於電影拍攝的前台幕後

*

初稿在挪威極夜一個月完成,電影拍攝用的第19稿

企業文化管理劉莉:您既是原創小說的作者,又是電影的編劇,您是如何打磨劇本的?您覺得最難的是什麼?

吳有音:因為我會拍片子,懂一些製作,寫小說《南極絕戀》時,會有一些拍攝上的預估,但不會太多考慮。寫小說時就是以文學性是第一位的。小說完稿後,從文字轉化成視聽語言的過程,是非常難的,尤其是對於自己原著自己編劇的,為什麼?因為你避不開自己的慣性思維,你會自行腦補很多東西。這時候你得忘記自己。

小說是利用文字的魅力,展開無限的空間,但電影是反過來的,他是利用非常客觀的畫面和聲音,對觀眾的灌輸,來激發你的感覺,是很有限的。電影是非常短暫的,120分鐘。

當時為了寫這個劇本,我在極夜天,一個人經從挪威到達思格巴爾群島,在楊惠根老師的幫助下,挪威政府借給我一個海邊的小木屋,一個人住在那裡,沒有任何信息干擾,花了一個月,寫了《南極之戀》的第一稿劇本。選擇極夜去因為小說里的極夜我沒有經歷過,很多東西就會不紮實。那裡北極熊出沒很多,我一去就被指定觀看如何與規避北極熊的視頻,北極熊常常會傷人。我不是一個很搏命的人,其實膽子蠻小的,在那零下40度溫度的黃河站,也算是拼了老命了。(笑)

劇本後來經過很多次修改,我拍攝的時候,用的是第19稿。(全場掌聲)

十位嘉賓跨界點評

「裸身暖體」的哲思:絕境下的相濡以沫

1

韓生

這部電影的藝術處理很成功,而且還帶給我們一個哲學思考——人和人的關係,人和自然的關係,人和自己內心的關係。

2

童世駿

華東師大哲學系教授、校黨委書記,第69-4期哲學季嘉賓,118期對話嘉賓)

這部電影的故事不僅發生在地理上的極地,而且發生在生命中的極地。被「南極」和「愛情」吸引進影院的觀眾,或許會從影院中的「南極之戀」出發,開啟或提升生活中的「終極之思」。

3

謝遐齡

(復旦大學教授,上海儒學院理事長,第113-5接著講主講嘉賓)

觀後感覺很震撼!整體上唯美;也是多角度領略南極美的難得機會。電影圍繞兩人關係展開,哲學上相當有深度。淺表地說,玉雕出現多次——女主角數次拜佛祈禱男主角平安,後來乾脆夾在書里送給男主;男主角偷窺、轉為一本正經地拜拜。舉辦結婚儀式時卻在聖母像前,依了東正教,供桌上兩本書應該是聖經吧?表現了中國人宗教上的多元並蓄。

真正深刻處在男主角凍僵時女主角裸身暖體。這是科學,教人們急救法。哲學意義更重要。整部電影的主題是絕境下求生存相濡以沫升華為愛情。有好幾次出現生命垂危的境況。只有在極端的絕境下,才可能彰顯最原始、也是最深刻、最為本根的生生之易道,一是陰陽和合,二是生命之強大的存在動力。美的厚度在哲學深度。

4

傅崐成

(廈門大學南海研究院院長、中國海洋法專家,第38、101期主講嘉賓)

這部電影標誌著中國極地研究日趨成熟。我第一次接觸極地概念還是9歲時,那時在台北屏樂家中看到牆上掛的日曆背景圖是南極,一排國家的旗幟圍成半圓,但是沒有中國國旗。1983年我在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攻讀海洋法的專業碩士,同時是台灣《中國時報》駐紐約特派員,一則消息吸引了我:中國南極探險隊員的登山服是由上海製造。今天又看到了一部上海出品的大手筆電影《南極之戀》。我有三點印象:

一,這是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也是成功的愛情故事。愛情人人嚮往,但肯定也不希望是發生在墜機後的南極,但片子拍出了如導演所說的「寒冷南極中的人性溫暖」。

二,電影展現出中國極地考察的成熟,如果不是到達一定的成熟程度,也不會製造導演去拍片的客觀有利條件。

三,這部片子,對我們的國際法、海洋法有很大的科普作用,讓大家了解什麼是南極大陸,看得見、摸得著。南極是人類最後一塊凈土,沒有國家能在上面實踐主權主張,是唯一的「共同共有」大陸。

傅崐成(左)、謝遐齡(右)

5

楊劍

我們被電影的故事感動:讓愛情在生命的斷層中迸發,讓生命在令人窒息的絕境中重生!謝謝有音 。

6

張耀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海洋和極地研究中心主任,第67期對話嘉賓)

臨近結尾,我一直以為應該是有情人終成倦屬的結局,但最後似乎並不是,而且導演故意模糊了明確的結局。所以,把小說的「絕戀」改成「之戀」非常有意思,絕戀至少兩人中有一人要死亡。「之戀」就有多種可能,給觀眾留下了遐想的空間。這體現了有音導演對愛情的深層思考。有音喜歡莊子,與莊子有些相似的老子說過「大道至簡」。在上海影城所在的魔都上海的新華路是上海最精華的地段之一,可以說充滿了現代都市的喧囂和誘惑,人的各種慾望都會油然而生。但其實人內心真正的想法願望並不是很多,甚至很簡單: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的很多慾望是因為環境的影響而被產生的。在電影里有音導演通過最簡單的構思和布局把幾個要素都完好地整合在裡面了,還原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本原關係。

7

夏立平

(同濟大學國際問題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院長,第87期對話嘉賓)

藝術與科學的震撼結合,人性與哲學的結合!人性的表現方法比較出彩,但還可以加大。在這樣物慾橫流的社會,能夠對人性善的一面做褒揚,是很有意義的,我相信這部電影在中國電影史上會留下濃重的一筆。

夏立平(左)、張耀(右)

8

葛劍雄

要做到幾個平衡並不容易,科學和人文,要通過藝術表現出來。藝術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個性答案。苛求一下的話,從情節上來講,我認為聖母像是敗筆,是多餘的。我去俄羅斯站從來未見過,真有人帶到南極也不會遺棄。他們有欲的觀念已經足夠有形,或者後面有觀音玉雕掛件就足夠。從科學的角度來講,國際站小木屋發生雪崩是不可能的,因為一般建站都會選擇建在遠離冰山的地方。當然是苛求,僅供參考。

9

鄭華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事務與公共關係學院教授 )

非常感謝您用7年的時間籌備製作了這樣一部電影。我本人是研究國際關係,也研究國際政治傳播,電影是政治傳播的一個重要方式,每年我會帶留學生參觀中國電影博物館,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源地。您這部電影拍出了上海氣派,中國氣派。這部電影集探險、愛情、價值觀、高科技和南極自然景觀於一身,是一部具有國際范兒的電影。我為能向我們的留學生推薦這樣好看的電影感到高興。

有個小困惑,電影中他們把所有物質食糧集中到一起查看,旁邊有兩本書卻一直沒有提及。如果曾經是國際站點的話,那起碼應該有個地圖,或者路標式的指示,但這裡沒有,為什麼?

吳有音:在場景的布置上,還是想突出聚焦在如意畫的那張自由之港的海報上,所以有更多指明方向的東西都盡量拿掉了。另外,現在《南極之戀》在北美、澳洲等都是同步公映的。

10

秦倩

(復旦大學國關學院極地研究中心主任)

8年前因為一些偶然的機緣開始做南極研究。吳導的電影把我從書齋帶到田野。我自己沒去過南極,閱讀過很多沒有生命力的文字,今天很多畫面出來,就還原了我曾經閱讀過的一些學術類生活類的文字,非常感謝!在復旦上課時,有一門課涉及到極地和外太空,每次我都會把《極境》作為開篇,現在多了《南極之戀》。

鄭華(左)、秦倩(右)

精彩瞬間

以小組為單位,文匯講堂核心聽眾為觀眾們有序發票

影片中的極光美景

「嘉賓大家」與「聽眾大家」共同觀影《南極之戀》

80位聽眾聆聽楊惠根的」南極寄語「

現場播放楊惠根從南極發來的科考照片

文匯講堂主任李念回顧講堂一年活動,並為聽眾介紹我國極地事業的最新進展

9位嘉賓為「接著講」定製禮品獲得者頒獎

嘉賓與工作人員合影

聽眾與嘉賓大合影

活動結束後,聽眾在一樓大堂繼續追問嘉賓

導演及嘉賓們耐心地與熱情聽眾合影

相關鏈接:

110期極地專場主講精華版楊劍:參與北極治理,中國科技率先破冰

110期主講精華版楊惠根:南極利用,中國與世界分享發現

110期極地專場現場對話和線上互動:如何度過南極極夜?從南極可看火星生存?

講堂直擊110期現場精彩互動先睹為快《南極VS北極:冰世界的中國夢》

現場拍攝周文強

微信編輯袁琭璐

wenhuijiangtang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匯講堂 的精彩文章:

2017,我們一起做了18件大事,哪些是你心中的「十全十美」?

TAG:文匯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