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記》人物四十五講,激活古老文化密碼|上書坊

《史記》人物四十五講,激活古老文化密碼|上書坊

原標題:《史記》人物四十五講,激活古老文化密碼|上書坊


《〈史記〉人物四十五講》


著者:【日】山崎正許雲鷹 譯


出版日期:2018年1


頁數:481

定價:40元



作者簡介


山崎正,1935年出生於日本茨城縣,東京大學畢業。曾任東京都官員、財團法人東京都老年人綜合研究所研究員,並先後擔任日本北陸大學法學系教授和田園調布學園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2003年被收入「馬奎斯世界名人錄」。著有《史記點描》(公人社,1987)、《美國的地方財政》(勁草書房,1993)、《天文觀測站建設記》(公人社,2014)等。山崎正在日本北茨城建有一處天文觀測站,配備有其手制的口徑分別為50cm、100cm的兩台天文望遠鏡。自2006年起,獨居山上,從事天文觀測工作。


許雲鷹,1953年出生於上海。曾在上海寶山鋼鐵總廠任職日語翻譯1995年赴日留學,獲日本桃山學院大學經營學碩士學位。歸國後任職於上海財經大學。譯著有《城市開發與證券化》(中國金融出版社,1992)。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精心刻畫了春秋至西漢時期的50多個主要人物,旁及近1000個次要或不知名姓的小人物,或簡敘其事,或僅記其言,筆墨雖少,亦得其神。走出成王敗寇的歷史慣性,立足人文關懷,剖析人性隱幽,構築了形形色色、各具性格的《史記》人物畫廊,演繹出可歌可泣的人性哀歌。


編輯推薦


1.探討《史記》文本背後的文化積澱。《史記》文本簡潔有力,留下了豐富的解讀空間。如司馬遷曾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評價李廣,作者給出三種解讀:一、「即使桃李不說什麼,桃李樹下也會自然有路形成。」這表明,只要為人品行高尚,人們就會被吸引而自發地聚集在他周圍。這樣的解釋應屬於儒家觀點。二、「只要桃李不說什麼,樹下就自然會有路形成。」屬於莊子的思想流派,是說不自作聰明地解釋為人之道,順其自然就能抵達至道。三、「桃李不說話,而樹下卻自然地走出了路」,既沒有「即使」,也沒有「只要」的意思。因為李廣少言寡語,不善言辭,也不發牢騷。


2.發常人未發之論,雖屬一家之言,亦新人耳目。如對於第一次轟轟烈烈的陳勝吳廣農民起義,作者指出「陳勝在大澤鄉決定發動起義,不過是餓鼠咬貓的故事而已」,接著分析陳勝「反抗統治權力的觀念」更甚於「解救農民的觀念」。這為封建時代農民起義為何走不出改朝換代的歷史循環怪圈作了富有知見的解釋。

3.比對史料,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如關於程嬰和公孫杵臼的故事,只在《趙世家》和《韓世家》中有,《春秋左傳》和《國語》中都沒有講到。作者通過鉤稽史實比對史料,判定事件發端於「未亡人與人的通姦」。趙氏為了抹去不光彩的歷史,「炮製出一個讚頌祖先名聲的故事」。對於司馬遷何以採信這個故事,作者作了合於邏輯富於同情的推理。


4.關注邊緣人物,深入人物內心世界,剖析人性隱幽。如作者在史料稀少的情況下,合理推測劉邦項羽鴻溝和議推手侯公的行為動機。再如,對於桑樹下的餓漢示眯明報恩救趙盾後不留姓名的舉動,作者指出「貴族和平民間不可通約的痛苦」使示眯明不願意在「另一個世界的人」面前敞開自己。諸如此類,呈現出《史記》立足人文關懷的解讀方法。


5.融入櫻花、武士道、俳句等日本元素,呈現歷史上日中文化交流圖景。作者解釋日本人同樣喜歡悲劇人物項羽,是因為項羽勾起了觀賞櫻花落英時的心情和無法抹去的英雄情結。日本人武田信玄使用寫著「風林火山」字樣的旗幟,即是從《孫子兵法》中取材。松尾芭蕉的《奧之細道》中寫有這樣的俳句:「象瀉蒙蒙雨,淋打合歡樹上花,楚楚賽西施。」即取材於《吳越春秋》中西施的故事。


目錄


中文版序


日文版序


譯者序


第一講 厄運纏身


第二講 不屈十九年


第三講 家族厄運

第四講 悲情名將


第五講 恩怨分明


第六講 忠義無悔


第七講 淫亂與權勢


第八講 易水壯士


第九講 追逐兔子的夢


第十講 霸主末路


第十一講 漂泊歲月


第十二講 馬肉飄香


第十三講 桑樹下的餓漢

第十四講 與死者之約


第十五講 知遇之恩


第十六講 出奇制勝


第十七講 「混小子」的報復


第十八講 變革者的悲劇


第十九講 宰相與車夫


第二十講 功業之殤


第二十一講 鼎之輕重


第二十二講 怨恨的種子


第二十三講 卧薪誓言

第二十四講 苦膽勵志


第二十五講 富豪陶朱公


第二十六講 門客的生計


第二十七講 壯心不已


第二十八講 漠北鐵騎


第二十九講 險途漫漫


第三十講 土著與漢人


第三十一講 鴻鵠之志


第三十二講 烏江哀歌


第三十三講 將軍與統帥

第三十四講 國士無雙


第三十五講 貧賤之交


第三十六講 夜叉的嫉妒


第三十七講 韜光養晦


第三十八講 叛亂始末


第三十九講 阿諛之徒


第四十講 函谷關的蝴蝶


第四十一講 理想與現實


第四十二講 百家爭鳴


第四十三講 君子之仁

第四十四講 成仙之道


第四十五講 天道是與非


精彩書摘


李陵為何投降?


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關於李陵的內容,是作為對其祖父李廣進行描述的附錄部分,敘述十分簡單。《漢書·李廣蘇建傳》的記載則更詳細一些。本講主要根據《漢書》來寫。


李陵是在與匈奴交戰中昏迷被捕的,還是在交戰中因為韓延年先行戰死,感覺無顏面再見武帝而投降的呢?對這兩種不同看法的取捨,通常會對李陵的人物形象產生很大的影響。《漢書》的描述是「韓延年戰死,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但中島敦所著《李陵》則描述為:「後腦被來自背後的重物擊中昏迷而被活捉。」


因為本書把李陵看作悲劇的主角,我們不得不讓李陵暫時投降匈奴。如果假定是像中島敦所著《李陵》所寫,李陵在昏迷中被抓獲,那麼李陵一邊伺機逃離,一邊在匈奴營地設法周旋求生,從漢軍的立場看,在交戰的狀態下,這是能夠被接受的。漢武帝也沒有在李陵投降後立即處死李陵家人,就可以說明這點。如果不是這樣一個前提,那麼在投降一年後家人被處死,就是漢朝廷對叛逃者的理所當然的懲處;同時李陵也與之前的許多人如李緒和衛律之流一樣,是個十足的叛逃者。中島敦並不這樣認為,因此就有了他的解釋。但是,只要看《漢書》的記述就可以做出判斷,即前後敘述都表明,即使李陵處在「不得已」的時候,也不是在昏迷的狀態下被俘,而是在具有判斷能力的清醒狀態下投降的。可見,關於李陵投降場景的簡潔描述應該是告訴讀者,眼見韓延年先於自己戰死,李陵覺得羞於面見漢武帝,加之出征前在漢武帝面前的豪言壯語,言猶在耳,最終李陵決意投降。《漢書》提醒讀者,在出征後交戰前夜,李陵軍中有人暫時投降,後逃回漢境,仍得到了寬恕。所以,儘管讀者注意到,李陵是在堅持到最後的絕境中投降的,但這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史記·李將軍列傳》中的李陵部分增加了後世褚少孫敘述的內容,其中寫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虜急擊招降陵。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文中雖未提到韓延年,但投降部分與《漢書》的記述幾乎沒有不同。


漢武帝託付的韓延年先死,而唯獨自己倖存,這種做法為當時士大夫階層所不齒。李陵心裡明白,要為韓延年之死賠罪,如沒有突出戰功,是不能被赦免回歸漢朝廷的。可見,李陵下決心投降,絕非輕鬆之舉。特別是就李陵而言,其祖父李廣的名聲曾讓匈奴聞風喪膽,這會進一步加重李陵因投降而蒙受的莫大恥辱。然而,戰死與投降,名譽掃地與苟且偷生,李陵卻都選擇了後者,這又是何故呢?


李陵之所以投降,據筆者推斷,其原因與年齡有很大的關係。關於李陵投降時的年齡,《史記》和《漢書》都沒有給出明確說法。其祖父李廣自刎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年齡在六十歲出頭;李陵征戰是在天漢二年(前99),由此推斷,李陵當時的年齡約為三十歲。年輕人難免血氣方剛,他過早經歷了榮耀,卻缺乏謀略,居然脫離漢軍的騎兵而只憑步兵在沙漠與匈奴騎兵交戰,所以,老謀深算的路博德不願意輔佐他。可見越是仰仗年輕一味蠻幹,越是會加深失敗後的受挫感。在這個世界上,無論古今,與意志堅強的人相比,意志軟弱且心中迷茫的人要多得多。因祖父名聲而得到漢武帝恩寵的李陵同樣如此,這大概也是李陵之所以選擇投降而非戰死的原因吧。筆者在對李陵投降作分析的同時,也為接連遭遇不幸的李陵以及受李陵牽連的司馬遷等其他人感到難過。


李陵戰敗與司馬遷遭受宮刑是相關聯的。這裡不免要問,在群臣一致聲討李陵的時候,司馬遷為什麼公然獨自站出來為李陵辯護呢?這個問題,筆者會在第四十五講《天道是與非》中詳細闡述。

摘自第一講《厄運纏身


(編輯:遙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書局聚珍文化 的精彩文章:

古人做生意討價還價的秘訣是什麼?

TAG:中華書局聚珍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