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南洋華僑,把一個公司做成了一個國家
曉知識,大世界。上回咱們說完「拿破崙」時期的「美國」後,說要講講海外華人的故事來著,可惜拖延症晚期,一直拖到了現在。
海外華人的成就比我們想像中要大得多,而且華人其實並沒有沒有某些人臆想地那麼保守,自古以來的農耕文明使得中國人不是一個尚武的民族,但是中國人的善於經營,對於如何治國治家方面更是有天然的優勢。廢話不多說,現在開講!
明清之際,人口暴漲,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地都有大量的華人移民。雖然明清都有不同程度的閉關鎖國進行海禁,但是依然有大量的福建廣東人出海到各地經商,或者圈塊地作為自己的新家。
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就在這種背景下,今廣東梅州的客家人「羅芳伯」鄉試不第(發現落地秀才好多牛人),「乃懷壯遊之志」,發揚客家精神,漂洋過海,登上婆羅洲(是南洋的一個大的島嶼,也是世界第三大島),據史料記載,他「少負奇氣,生性豪邁,行俠好義,喜結納」。
羅芳伯來此之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早有許多人來到加里曼丹謀生。他們大都集中在該島的沿海城市坤甸一帶打工。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極為艱苦,由於路途遙遠,他們得不到祖國的關心和照應,被乾隆皇帝稱為「天朝棄民」。為了生存,他們需要團結互助,於是自動結成了不少類似「同鄉會」的組織。
羅芳伯來到之後,先是以教書為生,但是由於他有文化、有膽識、既能團結僑胞,又能與當地土人合作,深受當地人民和華僑的擁戴。加里曼丹島土地肥沃,可耕可牧,又有山林、金礦,資源豐富,還有港灣可發展交通,但其時該島內部各大小採礦公司之間互相爭鬥,外部又有來自印尼的荷蘭帝國東印度公司的武裝入侵,內憂外患極為劇烈。羅芳伯在站穩腳跟後,積極聯絡蘇丹和當地土族頭人,成立華僑與當地民眾相結合的軍隊,奮力擊退外來入侵者,取得了東萬律的管轄權。
1776年,羅芳伯根據當地人民的意見,以東萬律為首府,著手建立「蘭芳公司」,1777年改稱「蘭芳大總制」共和國。在他管轄下的110萬民眾一致擁戴他為元首,元首稱為「大唐總長」或是「大唐客長」,意思是華人作客海外的首長,而當地土著居民則稱其為「坤甸王」。
由於羅芳伯得知洋人對清朝仍然非常顧忌,所以在立國之初就立即向清朝稱臣,並派員前往北京朝貢。不過由於擔心清朝可能不滿,羅芳伯向清朝稱臣時決定仍使用「蘭芳公司」之名,而非「蘭芳共和國」。此舉果然使洋人大為顧忌,從而停止對當地的騷擾。而另一方面,早期未有加入的部族,看到蘭芳共和國的成功,亦紛紛表示願意加入成為成員部族。在最高峰時,蘭芳共和國的勢力範圍佔有整個婆羅洲島。
由於其首領的傳承不是家族世襲制,且「國之大事皆眾咨議而行」,以類似於民主選舉和禪讓的形式傳承,所以前後歷任十二位總長。後來由於清朝在外交上多次失利,西洋人開始認識到清朝已經衰弱,無力再顧及境外的事,趁著中法戰爭的爆發,荷蘭開始重新部署佔領行動。
公元1884年,荷蘭入侵蘭芳共和國,蘭芳共和國雖進行了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其殘餘勢力逃至蘇門答臘。不過,由於仍害怕清政府作出反應,荷蘭並未公開宣稱已佔領蘭芳地區,而是另立了一個傀儡以便進行統治。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後,荷蘭才正式宣布對蘭芳地區的佔領。蘭芳共和國自立國至滅亡,共經歷一百多年。
其實,像羅芳伯這樣的中國移民,在當時社會裡叫「天朝棄民」,根本沒有社會地位。當時是乾隆年代,中國繁榮昌盛,朝廷威權無處不在。羅芳伯他們不敢稱孤道寡,怕犯一個謀逆之罪。其實中國人骨子裡始終認同祖國,或者說是認同自己的文化,可惜這兩百年被打得太慘了,大家好多對自己的文化也產生了懷疑。
好了下一章咱們再講講另一位海外牛人,被買到「南美洲」的「太平天國」將領是怎麼在『智利』翻身的
TAG:曉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