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建立美好的人際關係

如何建立美好的人際關係

人是群眾的動物,不能夠離群索居,一旦離開了社會,我們的生活所需,馬上發生困難。經上也常常告訴我們說:「佛法在眾生中求。」修道的人,要以眾生為我們修行的道場,從和大眾的接觸之中,培養忍辱行、增長慈悲心。如果和大眾能夠和睦共處、水乳交融,建立美好的人際關係,當下就是極樂凈土。因此過去有人問:「凈土在那裡?」其實眾生就是凈土。

世間上的許多爭亂,最根本的原因是自我中心太強,每個人一味希望大眾為我,把自己重要化,凡事只要我快樂,不惜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學佛的人,要重新以佛法來凈化世間,心中存著:你大我小、你樂我苦、你有我無、你好我壞的念頭,退讓一步,自然能免去爭執,改善人生;凡事以大眾的利益為前提,自然能促進社會的和諧!

根據佛陀的教示:萬法眾緣和合。宇宙是一個整體,我們只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粒小小砂石而已,每粒小砂石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宇宙才能成其大。我們要把自己投入大宇宙之中,不可以和宇宙分離開來,宇宙為宇宙,我為我。佛陀常常強調說:「我乃眾生一員。」每一個人都是團體的一分子,離開了團體,就沒有個人;好比眾緣如果不聚集,諸法則散滅,因此我們和眾生不可分開,和世界不可分割。而愚痴的人,總是人我對待,和社會大眾對立,原因是不能了解「一多兼容」的道理。

在原始佛教的僧團中,遇到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舉行布薩,等全體的僧侶都沒有異議的時候,才合法通法。比現在的民主政治,採取多數決更注重民意。多數決的方式,有時難免會犧牲一二卓越的見解,而佛教更徹底地尊重全體大眾的意思,佛教之重視大眾——以民為主的精神可見一斑。

過去叢林里,舉薦住持的時候,端看這個人對大眾有沒有供養心,而是否有出類拔萃的才華還在其次。因為叢林道場是大眾修行辦道的地方,一個住持如果慳吝刻薄,不能護持大眾安心辦道,縱然有過人的才幹,也不是適當的住持人才。在禪堂里,懸掛有「大眾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顧,在汝一身」的警策板。這是警惕維那師父主持禪堂的儀禮要如法,不可驚動道者平靜的心,所謂「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由此可見,佛教尊重大眾,以大眾為中心的思想。

我們在佛光山推行一個人一生的人生佛教,所創辦的各種事業,都是為了應大眾的需要而設立的。譬如年幼失怙的孩子,沒有人撫養,我們於是建大慈育幼院,教養菩提的幼苗。為了解決當今社會上的代溝問題,讓一生服務於社會的老人們有頤養天年的地方,享受他們殘餘的生命,我們設立了佛光精舍。為了把佛教的真理普遍地傳播於社會,我們興辦佛教學院、普通中學等種種的教育。為了提升國家民族的文化生命,我們編輯各類的書籍刊物。十數年來,我們朝著以眾樂為己樂,以他人所需為己需的目標,兢兢業業地獻出我們一份微薄的力量,我們遵循佛陀的教誨,將自己的需要放諸大眾之上,從感激大眾之中,去實踐佛陀所證悟的「人我無二,自他一如」的真理!

我的宗教體驗,說來慚愧,四十餘年的佛教生活,佛教給我非常深大的助益,但是我對人間的貢獻,實在藐不足道。如果有些微的作用的話,也只是滄海中之一粟而已,而這一切都是三寶的加被,大眾所給予我的力量。憑我個人,既沒有優異的稟質,也未曾接受完整的教育,是沒有辦法有所成的。

我的宗教體驗,我覺得要以施為舍,以忍辱的力量,數十年來,我憑著一顆摯誠心、一份忍耐力,在佛教中安住了下來,每天飽餐佛法的醍醐美味。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天謹抱持著獻曝的心將一些粗淺的看法提供給各位,如果各位不嫌棄,可作為大家學佛的參考,希望你們也能細細去咀嚼菩提法味,承受佛光溫暖的照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密法之光 的精彩文章:

眼見未必為實 不可口無遮攔
地藏經中的大菩薩

TAG:密法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