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散文:寒冬夜煮茶

散文:寒冬夜煮茶

文/陶建軍

【作者簡介】陶建軍,麻城市特殊教育學校,現在麻城市木子店鎮熊家垸村擔任扶貧駐村工作隊隊長。

散文:寒冬夜煮茶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有一首《冬至煮茶》的詩是這樣寫的:「欖炭羽扇手親煎,小爐石銚生翠煙。獨對殘陽會古人,一刻茶閑一冬暖。」詩歌描寫的意境令人著迷。可以這樣想,一個精緻的小火爐,燃燒著幾根紅彤彤的木炭,上面一枚茶壺,想必茶壺是那種古舊的泥壺,清澈的山泉水,和上好的茶葉在壺中慢慢加熱,一個高雅的文人秀士,手拿羽扇,慢慢煎著茶水。待沸水發出噗噗聲,茶葉上下翻卷,便能聽見從壺口飄蕩出的詞句,那是泡茶人醞釀了一冬的獨白,文火一燒,就燒出了下一個春天。

很羨慕古人的瀟洒,順天應時養身心,君子安身靜體百事絕,寒暄一壺茶,且助陽氣始生髮。閱金經,調素琴,煎佳茗。我也曾反覆思考,人們為啥喜歡將茶葉放在茶壺裡面煮沸,我想原因很多,一是自在閑適,溫補身心,冬季天寒,煮沸的茶水能夠給人足夠的溫暖,與時節相宜;二是體會慢自在,茶生活,會古意;三是學習品鑒不同火、不同水、不同器、不同心境狀態下的茶感滋味變化;四是招待好友,情深意長;五是在冬至日以後的寒冬天氣,就著寂靜的夜晚,或者皎潔的冬夜的月光,憧憬著"冬至陽生春又回"的感覺。

我也很喜歡煮茶。我們駐村扶貧的木子店地區,山高林密,冬天的夜晚寒冷異常,到了下雪天氣,更是寒風刺骨,天寒地凍,滴水成冰,特別是這樣的夜晚,我喜歡坐在木炭或者劈柴的火盆邊,弄一個瓷壺,泡上茶葉,讓爐火慢慢烘烤瓷壺,將裡面的茶葉煮沸,讓沸騰的蒸汽與茶葉的香味一起散發出來。然後一小杯一小杯的慢慢喝著,燙,或許更好的激發茶的那種酣暢的滋味。

有很多朋友,對我這種喜好,是感到不可思議的。煮的茶,味很濃哦,有時候甚至苦而且澀,很容易讓人興奮。就像濃濃的咖啡,讓人容易失眠。

散文:寒冬夜煮茶

養成了這種習慣是當年在山區工作的時候。

20世紀的80年代末期,我們六個年輕人,曾經一起在鄂東北的一所普通初中工作,幾棟平房在梯級的山坡上,簡簡單單的構成了我們的學校。

那時節的農村,認得某地是學校,最好的依據就是有兩個木質的籃球架,它們構成籃球場,籃球場的中線處,有個木質的旗杆,旗杆上國旗在高高飄揚,不像現在,農村,做的最氣派、最闊大的房子就是學校。

校園是簡陋的,可是我們的生活則是有意思的。

春天裡,我們六個人王、伍、徐、宋、程以及我,會相約到山上去,尋找蘭花,品味陳毅:「幽蘭在山谷,本自無人識。只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夏日裡,我們會在佳木秀而繁蔭的時節,到我們六個人的某一家體會一下農村插秧收割的樂趣。

秋天裡,在大雁南飛,野菊飄香的日子裡,我們會去松林之中,採摘蘑菇。那種野菌,煮出的香味是日後幾十年夢中難以忘懷的美味。

似乎到了冬天,大山的風吹得我們不敢出去。可是這並沒有關住我們年輕的心,在每一個冬夜,我們會燒起火盆,在暖暖和和的火爐邊,談論著生活。

火盆邊,煮著茶水,那不是什麼名茶。就是產自乘馬崗山地的很普通的綠茶。我們將它放在火爐邊烘烤。水汽與香氣一同飄出來。那時有個小小的茶杯。上面有五個字:可以清心也。這五個字,我們轉動著茶杯,可以有五種不同的讀法,意義也自然不同: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新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在讀著讀著的過程中,我們自然會佩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佩服古人真能夠將漢語的精妙與茶文化結合的完美。

散文:寒冬夜煮茶

更多的是,我們在那種滾燙而且香氣馥郁的茶水中,常常激情四溢,我們的談資當然更多的是教育教學了!常常為教學的事情爭論。

伍那時候是高等專科學校畢業,比我這個中等師範學校的畢業生當然學業造詣要高,懂的事情要多。

有回談《醉翁亭記》中間的「也」與「而」的用法,我們的爭論至今還記得清楚。這篇短短的抒情散文,作者竟然用了21個「也」,25個「而」,而且按照人們的分析,增加一個太多,減少一個則少,恰到好處,至今我對伍仍存佩服的是,他竟然能夠分析得個個到位,哪個「也」是表示判斷,哪個是表示停頓,哪個「而」是表示轉折,哪個是表示修飾,哪個是表示承接,都是那麼精準。可是我則並不知曉,當他極有見地的說到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則一言以蔽之:「古文能夠讀通,讀懂不就行了嗎?詩無達詁,古文同理,你何必去費勁記住和分析這些呢?對學生有用嗎?」伍夫子當然不服,說,字字精準,這是我們當老師應該做到的,像你這樣,考試的時候,要是考到哪個「也」或者「而」的用法,你講不清楚,不是影響學生?

我不記得到底以後考了還是沒有考,時隔多年以後,雖然初中文言文不會鑽牛角尖般考試這些助詞的用法,但是掌握必要的文言虛詞的用法,以便學生舉一反三,確實有些好處。

散文:寒冬夜煮茶

我們六個人對於各自學科,都有討論和爭論,時隔多年,雖然記憶已經模糊,但是那時候,我們有爭論,更多的是相互促進。我和伍是教語文,徐、宋、程教英語,王教數學,各自學科的困惑和疑難,往往就是在煮茶喝的過程中得到解答。

有一天,徐突然提議,這個學校年輕老師應該做做富有新意的事情,我們不能因為大山的阻隔,而窒息了自己的激情。想想也是,正好我們六個人,語數外三大科目,都有任課。於是我們想到了辦一份校報,以報紙的形式輔導學生學習。那個時候,沒有手機,沒有網站,沒有微信,就連一般的照明電力供應都難以保證,學校經常停電,學校的廣播服務就是一個卡艙的收錄機。晚自習學生照明還是以煤油燈為主。從現在的視角來看,辦份校報,對於新知識的傳播確實應該是首選。

我們理解的校報很簡單,就是每兩個星期出一期報紙。兩開篇幅,上面用手推油印機印上優秀作文以及數學疑難問題的解答或者英語的試卷。

稿子很容易,對於課餘時間還有很多剩餘精力的我們來說,組稿簡單,當時伍負責選稿子,我負責刻印,其他的四個人自己寫稿子或者組稿。兩開四版的報紙一天就可以搞定。

為了給報紙取個名字,我們倒是費了心思。我說叫「雛鷹」,王說叫「稚燕」,還有「耕耘」等,最後,我們敲定的是「落衣山」。這是伍的主意。

當時伍給我講了落衣山的神奇傳說,我們也知道那裡有個傳達「八七」會議精神的紀念碑,另外還有個水庫,在我們學校所處的地方,無論從傳統文化還是紅色記憶,以及現實作用,「落衣山」都是舉足輕重的。用它給我們的報紙命名,當然是再確切不過的。那份報紙,出了好幾期,我們那所小小的初級中學,六個班,每個班每期都會發行幾份。當時太困難,人手一份是不可能的。雖然少,倒是很受家長和學生歡迎。

三十年,彈指一揮間,我從山裡走出來,歷經城市的繁華,如今年僅半百,早已經兩鬢斑白,為了參與扶貧攻堅戰,打贏打好這場與貧困的戰爭,我又走出了城市的高樓大廈,重新走進了大山。

山,對於現在的我,是那麼熟悉,又是那麼陌生,時光有情,它能夠讓我品味到生活的無限精彩,可是時光又無情,當年和我們一起煮茶、賞雪、頌詩、作文的舊友,如今早已經各奔東西,只留下對於青春的美麗記憶。

詩人曰:「寂寥小雪閑中過,獨試新爐自煮茶。」這樣的冬寒之夜,又架起火爐,煮上一杯香茶,瀰漫的茶香中,去尋找曾經美好的記憶。好好享受這個冬天,如此,甚好。

散文:寒冬夜煮茶

(圖片來自於網路)

點贊和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薈 的精彩文章:

小小說:民評疑雲
小說:鄰居鄰居(三十五)

TAG:作家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