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談卧不安則胃不和

淺談卧不安則胃不和

導語:《內經》有「胃不和則卧不安」之論,陽明經氣逆,脾胃功能失調,陽不以時入陰,導致不寐。同理,因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生活節奏過快者,也可能出現「卧不安則胃不和」。文章分別針對卧不安與胃不和進行探討,並舉驗案加以佐證。

「胃不和則卧不安」出自《素問·逆調論》,原文為:「帝曰:人有逆氣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願聞其故。岐伯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經》曰:胃不和則卧不安。」原文意為陽明經氣逆,脾胃功能失調,可致衛氣不能按時入陰,衛氣流行不從其道,陽不入陰,故而出現不得安寐的現象。

由於生活節奏過快,學習或工作壓力過大,精神緊張,「卧不安」已成為當今較普遍的現象,同時「卧不安」致「胃不和」也成了臨床上一個新的問題。要想更好的理解「卧不安則胃不和」,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卧不安」、「胃不和」、「卧不安」如何致「胃不和」3個問題。

卧不安

卧,《說文解字》解釋道:「卧,休也。從人臣,取其伏也。」從中可知,「卧」有兩層含義:一是停止,休止,與作息相關,可理解為睡眠;二是伏趴,可理解為一種體位。翻閱《現代漢語小詞典》,「卧」的注釋:一為躺下;二為(動物)趴;三為睡覺用的。「卧」在《黃帝內經》多個篇章中出現,如《靈樞·大惑論》云:「夫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寤。」又如《靈樞·營衛生會》云:「夜半而大會,萬民皆卧,命曰合陰。」可知,「卧」多指睡眠和伏趴躺下的動作。從現代生活來看,「卧不安」,則可認為不能平躺安卧,不能安穩休息,可引申為睡眠不佳、失眠等。

胃不和

「胃」在中醫藏象理論中認為是整個胃腸系統及其功能的集合,並非單指西醫解剖學的胃。如《靈樞·本輸》曰:「大腸小腸皆屬於胃。」《素問·六節藏象論》云:「脾、胃、大腸、小腸……,通於土氣。」從生理解剖結構可知,脾、小腸、大腸與胃在位置結構上密切相關,從功能角度可知,脾主運化升清,胃主受納腐熟,小腸分清泌濁,大腸傳導變化而出,他們在機能上共同完成對飲食的消化吸收。再如《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素問·經脈別論》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可知脾與胃功能上密切相關,飲食經胃受納腐熟之後化生水谷精微,經脾升清作用,才得上輸心肺,化生血氣等物質營養全身,供機體各臟腑正常運作。因此,可知古代胃腸消化系統統稱為胃。《中醫基礎理論》也明確指出中醫所講述的脾胃功能可涵蓋整個消化道的功能。

「和」,《說文解字》注釋道:「和,相應也。」可理解為和諧、相應、融合等。「胃和」可理解為脾胃功能調和,胃主降,脾主升,升降相得,氣機調暢,機體處於和諧狀態。所謂「胃不和」,則可認為整個胃腸系統陰陽失調,功能失和,脾胃納運失司,升降失調,導致出現「胃不和」現象。

卧不安則胃不和

現今社會,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大,夜班、通宵達旦處理文件事務,思慮過度,所欲不得、精神緊張、性情浮躁等情況屢見不鮮,焦慮、抑鬱、煩躁等心理問題也屬常見,進而出現睡眠時間不充足、睡眠質量不充足等不同程度的失眠現象,隨之出現納呆、脘痞脹滿、噁心、腹痛等不適癥狀,久而久之影響軀體罹患胃病。也可理解為「卧不安」致「胃不和」。「卧不安」多數為不寐失眠,屬心系疾病,而「胃不和」則指運化吸收輸布飲食精微機能失常,屬脾胃系統疾病範疇。

《靈樞·邪客》中記載:「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可知,生理情況下,心藏神,又稱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可統帥全身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和主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心神正常,可通過駕馭各臟腑精氣已達到協調人體各臟腑功能,五臟六腑必須在心的統一指揮下,才能進行統一協調的正常的生命活動。病理狀態下,心病可致五臟六腑病變,傷及脾胃。又如《傷寒論》曰:「胃之支脈上絡心腦。」由此可知,不寐病可通過經絡影響胃。再從五臟氣化分析,運用五行相生相剋理論可知,心屬火,胃屬土,火能生土,心胃屬相生關係,脾胃運化功能有賴於心火的溫煦,若出現上述精神高壓環境,首傷心神而現「卧不安」,久則陰陽失調,母病及子出現「胃不和」也為理之當然。

臨床上因胃痛胃脹、食慾下降等病症前來就診的患者中,有部分患者在胃病發作之前多有不同程度的失眠,治療時西藥可選用鎮靜催眠藥物,中醫則以養心安神為先,健脾和胃為繼,往往可取得較理想的治療效果。

驗案舉隅

陳某某,女,44歲,2015年11月12日就診

患者平素脾氣易急躁,又因半年前工作壓力大,出現夜間入睡困難,睡後易醒,時有做夢,睡眠質量欠佳,精神萎靡,後漸漸出現上腹部脹痛,伴納呆、乏力,刻診,見面色萎黃,舌紅苔薄白,脈沉細弱。診為不寐病、胃痞病。細查患者失眠在前,胃痞在後,故以安神為主,輔以調胃,方用北秫米12g,酸棗仁10g,紅棗10g,茯苓15g,木香5g,砂仁6g(後下),制半夏9g,陳皮6g,党參15g,白朮12g,延胡索15g,炒川楝子10g,炒白芍15g,甘草6g,七劑,水煎服,一天兩次。服用後,入睡較就診前好轉,胃部不適感明顯減輕,繼續服用7劑,胃部不適消失,體輕神爽,睡眠質量大大增加,後以上方加減,安神為主,健脾為輔,鞏固療效。

按語:患者因平素脾氣易急躁,又因半年前工作壓力大,出現「卧不安」,繼而出現上腹部脹痛,伴納呆、乏力等的「胃不和」病症,導師詳審病因,明辨病機,從本而治,運用半夏秫米湯安神和胃為主,輔以酸棗仁、紅棗、茯神等加強安神之力,再以香砂六君健脾補土為輔,綜合運用,獲效滿意。

文章配圖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浙江省中醫藥學會 的精彩文章:

葯起磐安 膳動中國——首批道地磐安葯膳拾粹
身心兼修、形與神俱 順其自然、盡終天年——中醫的養生智慧

TAG:浙江省中醫藥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