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流水的刷屏廣告,鐵打的底層邏輯
關鍵詞 :「痛點文案」
作者: 孫成成
正文
還記得去年感恩節,999感冒靈的暖心短片嗎?
《有人偷偷愛著你》成功刷屏朋友圈,致敬生活中平凡的小溫暖,讓人大呼走心。
短片推出一周內,999感冒靈的百度指數迅速上漲,同比增長132%,順利收割一波品牌好感度。
( 999感冒靈百度指數上漲)
就像每一個自媒體人都有一個10w+的野心一樣,每一個文案人也都有一個做出刷屏級文案的夢。
可惜,屏幕前的你我,大部分人可能沒法用自身經驗來講述,如何打造一條刷屏級的廣告。
如果你還記得陌陌的《別和陌生人說話》,京東的《你不必成功》,滴滴為推廣滴滴車票發布的《U know or not》,百雀羚的《你應該驕傲》以及備受爭議的螞蟻金服的「沒有人會原諒你的窮」系列海報……
那麼,首先握個手,看來你也是十分關注文案的人。
其次,我們都知道,上面的例子都非常走心,甚至扎心,這也是你我會記得它們的理由。
但究竟這些廣告講述了什麼內容,抓住了用戶的哪些痛點,為什麼容易引起大眾傳播,傳播之後的效果又如何呢?
這篇文章,就是希望通過分析這些刷屏廣告文案的共同特徵,研究其背後的邏輯,從What、Why、How三個步驟,進行拆解學習。
一、【What】
先摘取一段案例如下:
案例1
你不必在本子上記錄,
大部分會議是在浪費時間,你不必假裝殷勤一直記錄。
你不必總是笑,
不必每一條微信都回復,不必處處點贊。
……
你不必讓所有人都開心。
不必每次旅遊都要帶禮物,
不必一次不落的隨份子,不必在飯桌上辛苦地計算座次。
你不必在過年的時候衣錦還鄉。
不必發那麼大的紅包,不必開車送每一個人回家。
……
你不必背負那麼多,
你不必成功。
——《你不必成功》京東小金庫
看完之後有什麼感覺呢?
在處處宣揚成功學的當下,在你被房價高漲、適婚年齡仍然單身、複雜的人情往來等等壓力所編織的無形大網緊緊裹住無法動彈,覺得自己非常努力在奮鬥但是始終找不到出口時——
有人抱了抱你,說「你不必成功」,說你不用讓自己背負過多期望,是不是感覺眼淚都要下來了?那些無聊的會議,令人疲憊的交際,難道不是恰恰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加上第二人稱的使用,直接挑動用戶情緒。
別人都關心你飛得高不高,而我卻只關心你飛得累不累。
京東小金庫成功地用逆向思維,瞬間找到了用戶心靈上的突破口。
也許我們拼盡全力,也無法達到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我們就真的如文案所言,乾脆放棄嗎?並不。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於獲得多少財富,而在於堅持奮鬥的過程。
於是,最後一句,「你的堅持,我的支持」,讓人覺得,你(品牌主)是懂我的,你懂我的奮鬥無非是在堅持,而你也會伴我一起前行,讓京東小金庫和用戶達到了心理上的統一。
所以,第一要務,是找准用戶的心理痛點。
只有抓住了痛點,才能繼續用語言放大情緒,讓用戶產生情感的共鳴,感受到自己目前現狀的不合理之處,從而促使下一步改變。
痛點心理是有規律可尋的,營銷達人李叫獸歸納了11個痛點心理的模板如下:
1.補償自己(在付出辛苦努力之後,我們往往想對自己好一點,補償一下自己。)
2.補償他人(別人為自己付出太多,想補償他人。)
3.落後心理(不甘心落於人後,改變行為。)
4.優越心理(讓我感到優於他人,並且可以值得炫耀。)
5.擇優心理(兩個選擇,哪個對我更有利,我就會選擇。)
6.經驗習得(不重複同樣的失敗或挫折,現在進行有利選擇。)
7.理想身份(我也想,成為你說的那樣的人。)
8.迴避身份(不想被看成自己不想成為的那種人。)
9.完型心理(不能因為差一點,就讓之前付出的努力白費。)
10.兩難心理(兩個選擇我都想要,如果兩個都能獲得就完美了。)
11.一致性心理(我的理念行為向來都是一致的。)
京東小金庫的廣告,利用的是補償自己的心理。
但它不是勸用戶享受一個spa或買一件奢侈品的方式作為對自己努力奮鬥的獎賞,而是在心理上對用戶的辛苦表示認同,那麼自然應該對自己好一點;之後,傳遞給用戶一種信號,「我懂你的努力,我能為你分擔」,潛台詞是用京東小金庫貨幣基金,讓你前行的路輕鬆一點。
在找到痛點之後,文案寫作的場景化描述也非常重要。
比如,滴滴出行的《U Know or not》,明顯用的是「補償他人」的痛點心理。通過描述別人為自己的付出,激發用戶的補償心理,想要為他人做點什麼,於是非常自然地引出,送他人一張滴滴車票。
案例2
你知道今天老同學聚會,
他們會玩得很開心,
但你不知道,
沒有你這個聚會並不完整;
你知道她做菜很香,
但你不知道,
最便宜的超市距你家有九站地;
你知道他在公司獎金拿得最多,
但你不知道,
他一個月會跑爛三雙皮鞋;
……
你知道他,
但你不知道他。
——滴滴車票《U Know or not》
這則廣告講述了情侶之間、夫妻之間、同窗之間、以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6段樸實的小故事。
文案從細微的生活日常切入,把愛情、親情、友情放置到我們平常會忽視的場景中,採用「你知道…但你不知道…」的排比,呈現了「你」所不知道的身邊人的堅守、堅持、堅強,以及他們的無奈、辛酸、不甘,劇情細微的轉折,引人動容。
尤其是「距離9站地」、「跑爛3雙皮鞋」等數字使用,增強了信息的粘性,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二、【Why】
戳到用戶痛點,也挑起了用戶的情緒,就一定能造成大規模傳播嗎?並不一定。
想要引發刷屏,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社交媒體上用戶的主動分享。
假如是你,你願意分享什麼樣的內容呢?
「社交幣」理論提出了5種分析的心理動機,分別是:尋找談資、表達想法、幫助別人、塑造形象、社會比較。
其中,【表達想法】和【塑造形象】,是最容易讓用戶主動分享的2種價值。
京東的《你不必成功》,說出了每個人難言的痛苦,起到情緒宣洩作用;
滴滴的《U know or not》,在感恩他人付出,也塑造了用戶的社交形象。
最典型的要數陌陌的《別和陌生人說話》系列海報。
案例3
別和陌生人說話,
別做新鮮事,
繼續過平常的生活。
膽小一點,
別好奇,
就玩你會的,
離冒險遠遠的。
有些事想想就好,
沒必要改變。
待在熟悉的地方,
最好待在家裡,
聽一樣的音樂,
見一樣的人,
重複同樣的話題。
心思別太活,
夢想要實際,
不要什麼都嘗試,
就這樣活著吧。
——《別和陌生人說話》陌陌
首先,文案抓住了年輕群體的求新、求變、冒險和好奇心理,與年長一輩的求穩、求安心態的矛盾,激發了年輕人對平庸身份的迴避心理。
假如你是一個年輕人,一直被父母質疑和限制,但你內心卻渴望衝破束縛。
這時候,陌陌的文案,就是最好的表達。
同時,也能幫助你在朋友圈塑造一個年輕、新鮮的個人形象。
三、【How】
喚起了用戶痛點,也為用戶找到了分享價值,看來「刷屏」似乎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別急,在大手筆推出廣告之前,再做一下文案自檢。
畢竟,刷屏只是手段,最終達成轉化或者提高品牌美譽度,才是我們的目的。
冷靜一下,先問自己3個問題:
1、你的產品是解決痛點的第一直覺方案嗎?
營銷不能創造事實,而應該是藉助消費者腦海中原有的直覺和心理。
假如喚起的痛點,並不需要你的產品來解決,或者有更簡單的解決方式,那麼,痛點再痛,也是無用功。
2、你的產品能夠填補該痛點需求嗎?
製造恐懼是營銷常用的手段之一,但要確保產品能夠解決這個恐懼,否則用戶可能迴避恐懼,而不是購買產品,你吹出去的牛要自己能再拉回來。
例如,引發廣泛爭議的螞蟻金服的海報系列「沒有人會原諒你的窮」,就是喚起了不合適的痛點。
案例4
每天都在用,六位數的密碼,保護著兩位數的存款.
只有在請假扣工資的時候,才會覺得自己工資高
全世界都在催你早點,卻沒人在意你,還沒吃"早點"
對所有大牌下的每個系列化妝品都如數家珍,但你絕不會透露自己,用的只是贈品小樣
在家心疼電費,在公司心疼房租
小時候總騙爸媽自己沒錢了,現在總騙爸媽,沒事~我還有錢
經濟獨立了,才敢做真實的自己,否則只好一直做別人喜歡的自己
忘了畢業多少年,每逢同學會,你都只能搭同學的順風車
平心而論,從文案上講,場景化的描述非常貼切生活,也抓住了年輕人的各種沒錢的痛點。
看著這些,何止是扎心,簡直是萬箭穿心好嘛!而且,也非常適合群體的自嘲心理,否則,也不會瞬間引爆朋友圈和聊天群。
但問題在於,它只是指出了問題,卻並不能解決問題。
針對"窮」這個痛點,螞蟻金服聯合多家基金提供的解決方案,是購買理財產品,「讓理財給生活多一次機會」。但是,貨幣基金理財真的能解決上面的問題嗎?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如果資金少,或者不具備風險承受能力,是不適合理財的,更別說貨幣基金的收益其實並不高。
螞蟻金服之所以得了所謂情懷負分、良心零分的評價,原因在於解決方案根本撐不起這組文案的內涵,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
相反,回到文章最初的案例999感冒靈,作為家庭常備葯,它解決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感冒,與此相對應的,是廣告中的平凡的小溫暖。一句「暖暖的,很貼心」廣告語,化解了沒有人照顧你的孤單感。
總結
刷屏級的廣告,需要找到用戶痛點心理,使用場景化語言,挑起用戶情緒,並且為用戶找到適合分享的價值點。刷屏的目的,不是為了痛點而痛點,因此,做好文案自檢,讓痛點和文案中的解決之道完美匹配,才能最終促進轉化或提高品牌美譽。
作 者 孫成成
編 排 龔聖超
輝哥說
孫成成,品牌文案狗+新媒體編輯,出版社兼職寫手,3年旅遊行業經驗。
迷信文字的力量,堅持生產對用戶有價值的內容。
她說:「加入營銷航班,為了能和一群瘋子刻意練習、倒逼成長;也是一個拖延症晚期患者的最後掙扎。
實測有效,畢竟大家都那麼優秀,我也不好意思拖後腿。」
TAG:營銷航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