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美術學院都有哪些院系?哪些重要課程?全在這兒了!快收藏!

中國美術學院都有哪些院系?哪些重要課程?全在這兒了!快收藏!

中國美術學院堅持以建設世界一流特色大學為總目標,全面提升學科建設。2015年院繫結構調整,重組視覺文化學科群,形成「五學科 十+學院」的新格局。

中國美術學院「五學科 十+學院」布局

目前已形成:

美術學、設計學、戲劇與影視學、建築學、 藝術學理論五個特色型視覺人文學科群;

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影視與動畫藝術學院、 建築藝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上海設計學院、創新設計學院(籌)、國際教育學院、中德學院、藝術設計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等二級學院;

以及專業基礎教學部、實驗教學管理部、思想政治社會科學教學部、公共體育部四個教學部,文創設計製造業協同創新中心、視覺中國協同創新中心兩個協創中心的的總體布局。

中國美術學院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佳績:美術學和設計學均獲得了A+評級(排名全國並列第一),藝術學理論獲A-(全國並列第三),戲劇與影視學獲B+(全國並列第六)的優異成績, 夯實了學院在全國藝術院校中的標杆地位。

— 美 術 學 —

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

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下設中國畫系和書法系。學院以「畫合宗脈,書承古今。克紹前賢,藝法於道」為教學思想;以拓寬視野,不斷創新為己任,依託延展不絕的文脈和學脈,以及中國傳統藝術譜系中最為悠遠綿長的人文基因,創造具有感染力和影響力的視覺藝術作品,培養品德高尚和具有一定發展潛質的中國畫、書法後備人才。學院目前是國內高等藝術院校中在中國書畫藝術教學方面最具實力的教學單位,憑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學科優勢,以鮮明的學科特色,打造學術高點,以嚴謹的治學方法和篤行的治藝精神,凸顯學術亮點,成為中國美術學院構建中國視覺文化優質特色學科群和當代新東方學文化中心的元本基石。

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在秉承中國畫系與書法系優秀教學傳統的同時,充分發掘中國傳統藝術的本質內涵和核心精神,倡導「固本培源、和而不同」的教育宗旨,以「寬口徑、高層次」為教學定位,以「兩端深入、多元互動」為教學思路,以研究所和實驗室建設來落實「傳統優勢學科高點」的學科建設策略,構築具有鮮明國美特色的中國畫學和書學的學術構架,營造人才培養「品學通、藝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育人之境。

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院長 尉曉榕

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黨總支書記兼副院長 沈 浩

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副院長 韓 璐沈樂平

▌中國畫系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是專門培養中國畫高端後備人才的教學及科研單位。該系是國內高等藝術院校中最早提出並實施中國畫分科教學的教學系部,也是最早開設書法專業方向的系部,有著深厚的人文基礎和學脈積澱。中國畫系的前身曾是國畫科和彩墨畫系,1957年在潘天壽先生的促使下,正式恢復並成立中國畫系,此稱謂沿用至今。

中國畫系在注重分科教學的同時,也注重對綜合型新教學模式的探索,目前設有中國人物繪畫、中國山水繪畫、中國花鳥繪畫、中國畫綜合繪畫四個專業方向。在課程設置方面,根據教學大綱的規定和每年的教學效果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使課程安排和教學內容更加合理。

核心課程

人物:工筆設色臨摹、意筆人物臨摹、工意筆人物寫生。

山水:宋代山水畫臨摹、元代山水畫臨摹、山水畫寫生。

花鳥:宋元花鳥畫臨摹、白描寫生、兼工帶寫、工意筆花鳥創作。

綜合:中國畫臨摹、壁畫重彩臨摹、實驗水墨。

系主任 張谷旻

副主任 劉海勇 花 俊

▌書法系

中國美術學院於1963年在全國首創中國畫系書法篆刻專業,2001年獨立成系,書法系堅持深入傳統、弘揚傳統的學科建設道路,固本培元、借古開今,強調國學基礎,注重學術品味,重視文化修養,突出理論與實踐、基礎與個性、綜合與專精相結合的教學思路,形成了完整的高等書法教育教學體系和鮮明的教學特色,在國內外高等書法教育領域有著極為廣泛的影響力。書法系以培養具有較高書法篆刻創作實踐與學術研究能力的專門人才為目標,現設有書法與篆刻、書法學與教育兩個專業方向。

核心課程

書法史、印學史、書論印論、書法臨摹、篆刻臨摹。

系主任 沈 浩(兼)

副主任 沈樂平(兼)

繪畫藝術學院

繪畫藝術學院以「技藝與方法——大繪畫時代繪畫方法論的思考與重建」為核心研究方向,以「後印刷時代的版畫藝術」與「城市化進程中的壁畫研創」為重點研究方向,一方面努力繼承和發展「國美之路」的優良傳統,立足已有的歷史積澱與學科優勢,深度融合中國文化精神,堅持繪畫藝術的理想和追求;另一方面,努力探究和洞察繪畫藝術在圖像媒體時代所發生的深刻變化,以「重啟繪畫方法論的思考和建構」,「重構專業融通與內涵深化、多元拓展與本體增強相結合的教學框架」以及「重提開拓創新、國際視野的思想理念」的「三重方法」為主要路向,從油畫、版畫、壁畫、綜合繪畫等多個角度展開當代繪畫藝術教育思想與方法的新探索,以構築大繪畫時代的繪畫專業教學、創作與研究的新格局,為社會持續培養兼具思想深度和創新意識的國際化繪畫藝術專門人才。

繪畫藝術學院下設油畫系、版畫系、壁畫系、綜合繪畫系(籌)。

繪畫藝術學院院長 楊參軍

繪畫藝術學院黨總支書記兼副院長 方利民

繪畫藝術學院副院長 孔國橋井士劍

▌油畫系

油畫系的前身,為中國美術學院建院之初的西畫系。1954年,學院正式成立油畫系。長期以來,油畫系立足於全球境域中發展著的油畫藝術傳統,重視系統的基礎理論和方法體系的研究,重視油畫與中國藝術精神的融通,重視基本技能與探索精神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致力於培養能夠從事油畫創作與相關教學工作的專門人才。

油畫系實行工作室制教學,現設有歷史與主題性繪畫、新具象繪畫、具象表現繪畫、多維表現繪畫及綜合繪畫五個專業教學工作室,以及油畫專業技法與材料研究實驗室。

核心課程

第一工作室:情境性繪畫寫生。

第二工作室:新具象繪畫主題建構。

第三工作室:風景景域構成·自選主題創作。

第四工作室:實驗繪畫與多維繪畫。

第五工作室:材質空間表現。

系主任 何紅舟

副主任 趙 軍

▌版畫系

中國美術學院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重要策源地。版畫系正式建制於1954年,是中國最早採用現代教育模式展開版畫教學與研究的專業機構。長期以來,版畫系始終堅持「以革命文化為其策源,以本土傳統為其培養,以版畫技術為其基礎,以民族擔當的使命重負和中國精神的活化重建為其旨歸」的學術方針。

版畫系實行工作室制教學,現設有民族性版畫、新現實版畫、表現性版畫和複合性版畫四個專業教學工作室。同時建有涵蓋了平版、凹版、凸版、漏版、綜合版以及傳統木版水印等各專業版種、配備國際一流專業設備的大型版畫實驗室。

核心課程

線性素描與表現性素描、中國冊頁與藝術家書、版畫語言·實驗課程、「大手繪」與跨界媒介。

系主任 蔡 楓

副主任 於 洪

▌壁畫系

壁畫系以工作室教學為平台,以實驗室教學為特點,建立注重方法論與動手能力的研究型實踐性教學模式,培養一專多能的綜合性應用型人才。在大繪畫語境下,壁畫繫緊緊圍繞「城市化進程中的壁畫研究與創作」這一重點研究方向,以圖像學為基礎,以現當代藝術成果為引領,以媒介與材料學為本體,積極探索公共場域中的宏大敘事和紀念性繪畫表現;注重實驗型壁畫在現代建築空間中的創新應用;踏實研究壁畫創作的程序和製作方法;傳承東方經典壁畫法理和技藝。活化傳統、創新形式,打造融教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為一體的學研產平台。

壁畫系現設有大型紀念型敘事性壁畫創作與東方壁畫創作兩個專業教學工作室,以及包含了中國傳統干壁畫、歐洲濕壁畫、坦培拉繪畫、陶板壁畫、馬賽克鑲嵌、岩彩、分層壁刻、彩繪工藝、複製與修復等技術研究與實踐的壁畫材料媒介及技法實驗中心。

核心課程

創意素描、中國傳統壁畫、主題性壁畫創作、鑲嵌壁畫、空間與繪畫構成。

系主任 梁 怡

副主任 林晨曦

▌綜合繪畫系(籌)

綜合繪畫系是國內率先以綜合繪畫為方向的現當代繪畫實驗教學系科。它以1994年成立的綜合繪畫工作室為發端,2000年改工作室為系,2003年拓展專業更名為綜合藝術系,2010年併入油畫系,2015年併入繪畫學院再次更名為綜合繪畫系。

綜合繪畫系下設兩個工作室,招收本科生與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與課程:觀念與形式的語言研究、材料研究與實行轉換、傳統藝術的當代再現、線性語言的表現與重構。

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

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由歷史悠久的雕塑系和新興的公共空間藝術系組建而成。它建立的背景正是中國藝術教育深化改革和創新提升的新的發展時期,以美育普惠大眾,營造大美之境。鑄歷史之人文精神、塑民族之靈魂、創造時代造型、弘揚人性正能量是它最根本的藝術使命。

審視未來藝術發展潮流,發揚中國美術學院「和而不同、兼容並蓄」的優秀學術傳統,在新的發展時期,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將探索「東方精神」作為學術建設的新內涵,延展並構建本專業的「東方學」學科理念,研究探索其在教學、實驗、研創和社會服務的方法論體系。

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現設有雕塑系、公共空間藝術系、纖維藝術系三個系,其中包括十個工作室,十個實驗室,八個研究所,由此形成教學、實驗、研創的三環一體的結構,目的是以生為本,推行研究互通、教學融通、資源優化、關係順暢,發揮學院整體的教學力量,促進一專多能、多元融合的教學目標,真正營造出學院的優質學術環境。

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院長兼黨總支副書記 楊奇瑞

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黨總支書記兼副院長 龍 翔

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副院長 班陵生沈烈毅

▌雕塑系

雕塑系創建於1928年,是我國最早的雕塑教育實體。雕塑系始終堅持「中西合璧,兼容並蓄」的辦學思想,努力營造「多元互動,和而不同」的學術氛圍。長期的教學積累和清晰的學術脈絡奠定了深厚堅實的學科基礎,學術成果豐厚,雕塑人才輩出,被譽為我國現代雕塑教育的發源地,為雕塑藝術事業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新世紀以來雕塑系堅持「兩端深入,傳承創新」的治學態度,重視專業基本功和開放活躍的學術思想,實行基礎教學和工作室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形成了本、碩、博三個層面完整的培養體系。

現設有具象雕塑、跨界雕塑、木石金火雕塑、東方性雕塑四個工作室;以及雕塑造型基礎(全院共修)、木石金火(陶、小型鑄造)、綜合材料、放大製作(全院共用)四個實驗室。

核心課程

第一工作室(具象雕塑工作室):人體泥塑寫生與具象雕塑研究。

第二工作室(跨界雕塑工作室):物質形態與媒材。

第三工作室(金石木火工作室):材料實驗與成型。

第四工作室(東方性雕塑工作室):傳統雕塑臨摹與相關研究。

副主任 余晨星 錢雲可

▌公共空間藝術系

公共空間藝術系設立於2002年,作為國內最早設立的公共藝術教研機構,旨在公共空間藝術背景下建立融藝術與人文、造型與設計、傳統與當代、公共藝術理論研究與創作的教學體系,培養具有當代公共文化精神和公共空間藝術創作與設計能力的高級人才。現設有公共雕塑、場所空間藝術、景觀裝置藝術、藝術工程與科技四個工作室;以及模型模具、機動裝置構造與程式控制、虛擬藝術、光媒介與綜合媒體影像四個實驗室。

公共空間藝術系重點研究方向為「空間表達中的科技語言」,作為中國藝術教育的新型優秀專業方向,致力於中國城市與鄉村的人文、自然空間之東方美學精神的藝術營造,將繼續發揮跨界融合的學科優勢,秉承不斷創新的精神,與時俱進地探索新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方式,引領和推動公共藝術學科和專業的發展。

核心課程

公共雕塑創作、空間形態生成、機動裝置、景觀裝置創作、室內外藝術工程創作。

系主任 鄭 靖

副主任 施 海

▌纖維藝術系

纖維藝術系是在國際當代藝術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新型學科。它以纖維媒介的社會性、纖維形態的獨特性以及多維的空間建構方式,形成一個富有人文精神特質的新的藝術門類,並呈現出多維性、跨界性、綜合性及開拓性的視角。纖維藝術教學引入軟雕塑與空間藝術的概念,將藝術與人文、造型與材質、傳統與當代、城市與空間的學術理念納入教學體系,旨在培養具有深厚造型藝術基礎,掌握纖維藝術表現與多樣造型藝術手段,從中西方藝術精神融合的角度進行當代藝術創作的綜合性藝術人才。

纖維藝術系設有纖維造型藝術和纖維與空間藝術二個教學工作室,以及編織藝術和數字纖維二個實驗室。作為中國美術學院多年打造的具有國際學術影響的系科,已形成本、碩、博三個層面的培養體系,它將持續地探索和推動纖維藝術的當代性和東方精神的藝術研究與創作,同時也致力於纖維藝術在大眾生活、公共空間中多樣性的藝術實踐。

核心課程

編織、軟雕塑、纖維與空間藝術、纖維與科技、社會織物。

系主任 施 慧

跨媒體藝術學院

跨媒體藝術學院,成立於2010年9月,其宗旨在於:促進媒體技術開發,推動當代藝術實驗,從媒體中發掘創意,從技術中發顯人文;以媒體實驗、藝術創作、文化研究、策展實踐四維互動的教育格局,在國際平台上推動當代藝術的跨學科研究和跨領域實踐。

學院直面當代媒介技術變革與文化語境變遷,應對世界視覺文化的發展勢態和創意文化的發展需求,涵蓋實驗影像、虛擬現實、互動裝置、多媒體展演、圖像與視覺文化研究、複合造型與觀念研究、空間多媒體與社會學研究等多個專業領域,曾被美國《亞太藝術雜誌》評為「亞洲最值得期待的當代藝術教育機構」。

2015年,學院以新媒體藝術、綜合藝術與藝術策劃三個專業領域為基礎,創立跨媒體藝術專業(專業代碼:130408TK),努力培養掌握新媒體技術、具有實驗精神以及跨界整合能力和媒體創意能力的複合型藝術實踐人才。一方面,強調媒體實驗與創作實踐的共生互動,提供最前沿的新媒體藝術創作與媒體技術訓練;另一方面,強調社會思想與藝術策劃的智識培養,注重媒體手段與思想方法的綜合訓練。

學院持續推動藝術與科學的跨界研究,在跨學科、跨領域的基礎上,突破固有的美術學學科格局,改造當代藝術的表現形態與教育模式;並以「充分國際化、深度社會化」為導向,建設多領域滲透、跨專業互動的學術體系,持續探索新興媒體藝術的中國特色發展之路。

目前,跨媒體藝術學院包含3個系科、5個研究所、8個實驗室以及1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跨媒體藝術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和1個省級示範實驗教學中心(跨媒體藝術實驗教學中心),擁有專業藏書及影音資料3千餘冊以及價值2000多萬元的實驗與研創設備,形成了一個多層次、跨學科的當代藝術教學系統和一個當代藝術、視覺文化互動共生的學術平台。並且,建成了由中國新媒體藝術的先行者與領軍者、國內最著名的策展人與藝術理論家、當代藝術界的學術權威和新銳學者以及諸多深諳媒體藝術的知名藝術家組成的具有國際水平的創新型教研團隊,並與十餘位當代藝術界的知名藝術家和媒體工程師保持了長期合作關係。

跨媒體藝術學院院長 管懷賓

跨媒體藝術學院黨總支書記兼副院長 文 濤

跨媒體藝術學院副院長 姚大鈞

▌實驗藝術系

立足當代藝術系統,以觀念帶動實驗,以藝術開發媒介,打造跨媒體學院的「新藝術」板塊。

從視覺藝術教育和視覺訓練出發,通過對裝置、影像、身體等多種媒介的綜合開發,激發當代藝術語境下跨媒介創作的敘事潛能,打通傳統藝術與實驗藝術間的界限。注重身體基礎藝術與物體基礎藝術以及時間敘事與空間敘事等多重藝術形態的轉化與互動,關注現場性、事件性與社會性,強調主動、自由且綜合的實驗藝術創作。

核心課程

實驗影像創作方法論研習、裝置創作方法論研習、現場藝術創作方法論研習、跨媒介聯合創作。

系主任 高世強

▌媒介展演系

面向會展文化和社會各界表演平台,以體驗式空間、敘事性環境、表演性媒介,建構跨媒介展演的公共平台,打造跨媒體學院的「超藝術」前沿。

媒介展演系,強調媒介觀和「工程意識」的培養,注重對媒介敘事能力和空間敘事能力的持續訓練與不斷拓展,並在具有「工程」特徵的大型集體項目創作實踐中,創新多種媒介的綜合運用手段,更新展演藝術形態,開發空間敘事潛能與時間構造方式,力求在多元文化語境中構建當代中國文化展演領域的互動知識體系與本土表達系統。

核心課程

敘事工程、跨媒介巨構、創意編程。

系主任 牟 森

▌開放媒體系

投身於後網路社交媒體時代,開發科技、文化、藝術的融合動能,拓展跨媒體學院的「後藝術」疆域。

開放媒體系強調「未來導向,當下實驗」的開放式創作,不拘泥於單一媒介、觀念或方法,持續探索媒體、科技與藝術的前沿。開放媒體以中國鮮活的媒體社會為語境,以後網路時代的數碼親密性為既定現實,以社交媒體時代的協作能量為動力,在多維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強調個人創想力,以反思、改造,並最終創造媒介、超越平台。開放媒體通過開發並創造性地使用平台,不斷擴展藝術的新定義,在後網路時代的當下媒體社會中,生產並擴散創意彌因,促成信息、理念、創作的廣泛交織與延展。

核心課程

動態視覺聲音現場、VR虛擬現實、聲音藝術、虛擬世界與遊戲、三維動畫。

系主任 姚大鈞(兼)

— 設計學 —

設計藝術學院

設計藝術學院所在的設計學學科可追溯至國立藝術院建院時的圖案科,是我國最早的設計學科。悠久的歷史,見證並參與了從20世紀初的圖案、工藝美術至現代設計的發展歷程。早在建院之初就有像劉既漂、齋藤佳藏(日)、杜勞(俄)、鍾敬文、雷圭元、陳之佛、龐薰琹、鄧白等中國名師和外籍著名專家執鞭講壇,構築中國設計學學科高端平台,並從一開始就著眼於東西方並舉的國際視野,建設設計學學科中最為核心的知識體系,首開全國同類高校設計學學科建設先河,其建設水平一直處於同行的前列。

學院注重本土造物思想的傳承與活化,立足當代設計思想的更新,強調設計藝術研究與創造、重視藝術與科技、人才與創新、創意與經濟的結合,致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東方設計學」學科核心體系。以設計學全國領軍人才為核心,打造國家級研究與創造團隊;以培養國際化背景下的市場創業型高端設計人才為目標,持續擴大在全國和全省的示範性作用。

學院擁有設計學一級學科碩博點,涵蓋學士、碩士、博士和博士後多個學研層次,下設視覺傳達設計系、染織與服裝設計系、工業設計系、綜合設計系、設計藝術學系五個專業系,以視覺傳播與設計戰略、染織服裝與時尚生活、工業設計與本土智造、綜合設計與跨界實踐、設計文化與方法研究為五大重點研究方向,形成了具備造圖、造物、造景、造境的完備的設計方法論學研體系。同時擁有藝術設計研究院、紡織服裝研究院等高端研究機構。在設計歷史與理論研究、設計藝術實踐與方法研究、設計色彩與城市規劃研究等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設計藝術學院院長 吳海燕

設計藝術學院黨總支書記兼副院長 陳 肇

設計藝術學院副院長 畢學鋒 陳正達

設計藝術學院黨總支副書記 劉超群

▌視覺傳達設計系

視覺傳達設計系的歷史,可追溯至1928年建校初期的圖案系,歷史上幾易系名,前輩先學融合中西,篳路藍縷,於1996年更是更名為視覺傳達設計系,該系主張以視覺人文關懷為內核,取東方設計學之粹,融藝術與科學為基。該學科基礎立足於多維信息視覺傳播,是集藝術、設計、科技為一體的綜合性寬口徑學科。該系在國內率先設立東方視覺、品牌設計、信息設計、多維設計四個專業方向的工作室,涵蓋了本專業的社會職能與學術範圍,所有工作室可按照社會實際需求更新學科外沿。

核心課程

圖形敘事、字體設計、網格系統與版式設計、東西方語義與符號、多維策劃與策略、品牌視覺與設計管理、信息整合設計。

系主任 陳正達(兼)

副主任 俞佳迪

▌染織與服裝設計系

染織與服裝設計系源自1928年建院時的圖案系,是全國高等院校中最早開辦染織與服裝設計專業本科和碩士教育的院系之一。雷圭元、陳之佛等先師對於本學科建設有拓荒之功。在現代設計家、藝術家、教育家龐薰琴、雷圭元、沈福文、陳之佛、鄧白等先生們的辛勤耕耘下,上世紀50年代,染織專業成立,隸屬工藝系,後於80年代正式成立染織與服裝專業。確立服裝設計研究方向,並迅速發展成為我國早期少數幾個培養服裝研究生的學科方向之一,1996年正式建系。隨著學科進一步發展和壯大,目前已發展成為國內一流的專業人才培養基地。該系下設染織設計、服裝設計、室內紡織品設計三個專業方向,擁有縫紉、手繪和扎蠟染、針織、梭織、編織、電腦CAD、噴繪等工作室。目前已成為染織與服裝專業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基地。

核心課程

女裝設計、高級成衣設計、針織服裝設計、室內紡織品紋樣設計、織花面料設計、服裝紋樣設計。

系主任 陶 音

副主任 郎 青

▌工業設計系

工業設計系專業設置橫跨文、理、工三大學科門類,確立了居住產品設計、休閑產品設計、交互產品設計、移動產品設計四個專業方向,並隨學科目錄的調整,於2015年增設工業設計專業方向。本科教學在設計基礎部教學之上架設三段式教學模式:前期實行共通課程模塊教學,打好寬厚基礎;中期實行專業方向課程模塊教學,建構專業方向理論知識、方法與實踐體系;後期實行工作室制課程模塊教學,以跨界協同創新的方式進行畢業設計與論文指導。目的在於加強學生專業素質培養,提高學生的人品、藝品和技品,打造具有國際視野的複合型、創新型設計人才。

該系根植於東方設計核心理念,堅持「以用戶為中心」的藝術設計科學規律,以美的本土生活方式為源泉,以跨界協同為途徑,以文化創意為內驅力,以科技集成為手段,以產業轉化與服務為關鍵,活化中國傳統文化,設計營造與智造並重,打造中國工業設計專業的本土化系統創新模式,凸顯傳統拓新與科技集成相結合的專業特色。

核心課程

綜合構造、產品系統設計、數字化技術基礎、交互模式與設計、產品語義學、傢具設計、交通工具設計基礎、信息產品設計。

系主任 陳鬥鬥

副主任 章俊傑

▌綜合設計系

綜合設計系成立於2003年8月。系積極回應當今社會不斷湧現出來的越來越模糊和寬泛的設計訴求,培養具有寬廣學術視野、動態活性思維,對多專業設計知識能夠融會貫通的策劃型、複合型的綜合性設計通才。

以「東方整體觀」為文化根源,堅持東方本土文化傳承與科技前沿的融合,以系統、多維方法推動具有設計東方學精神的綜合多元的跨界設計實踐,凸顯跨界合作、學科融合、協同創新優勢。下設綜合設計、會展設計和色彩設計三個專業方向。

核心課程

綜合設計:形態語言、小型課題設計、實驗性概念設計、社會創新設計。

會展設計:展示空間建構、會展策劃與創意設計、商業展示設計、文化展示設計。

色彩設計:時尚色彩與流行色趨勢、空間、色彩與光影、色彩策劃與品牌塑造、色彩與建築。

系主任 成朝暉

副主任 董 奇

▌設計藝術學系

設計藝術學系成立於2005年11月,是遵循中國美術學院辦學宗旨和歷史傳統,以及適應中國設計學科發展需要,經多年醞釀之後開設的。旨在強調在尊重傳統文化前提下對當代設計藝術學科前沿問題的思考和批判,希冀能在整合和反思設計歷史、批判性地指引現代設計實踐上起關鍵性的作用。設計藝術學系現有藝術設計專業1個,本專業在勘實設計藝術史學與設計實踐並舉的基礎上發展設計歷史與理論、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設計管理與策劃為學科方向的「一基礎三知識模塊」有機教學,以建構設計東方學為理論基礎的「新設計史學」為己任,以「論從史出,史以物憑,物昭人文,推陳出新」為教學與研究路徑,以實證、求真的學術精神,探究物理和藝理的內在邏輯和規律,積極培養具有人文內涵與修養、專擅設計理論思辨、兼通設計實踐、在理論與實踐方面俱佳的應用理論專業人才。

核心課程

世界設計史、設計管理、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

系主任 鄭巨欣

副主任 陳 晶

手工藝術學院

工藝美術學科源於國立藝術院圖案系,1960年夏,在鄧白教授的倡議和組織下「工藝美術系」正式成立,下設陶瓷美術、商業美術、染織美術。在恢復龍泉青瓷、德化瑩白瓷、南宋官窯、當代陶瓷藝術創作研究等方面成果顯著。

2003年創建陶瓷藝術系,2007年學校系科調整,在該系的基礎上先後增加了玻璃和首飾專業,更名為陶瓷與工藝美術系,隸屬公共藝術學院。2015年學校學科大調整,正式成立手工藝術學院,下設陶瓷、玻璃、首飾和漆藝藝術設計專業方向,學科教學體系完整,師資力量雄厚,以學科、系級專業方向、專業教研室建制,配備較完整的專業實驗教學工作室,含本、碩、博教育3個層次,注重高端人才的培養。著力於手工藝術理論與創作方法的研究,已構建起具有國際視野和本土人文精神整體發展的共生格局。該學科為浙江省重點學科和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並與學院共享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平台,擁有2項省級教學成果獎。

手工藝術學院院長 周 武

手工藝術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兼副院長 李玉普

手工藝術學院副院長 汪正虹

▌陶瓷藝術系

陶瓷藝術系傳承和拓展手工藝術,以調和中西、融古開今為陶瓷藝術系學術指向,以弘揚古老的東方手工藝文化為使命。立足於當代生活,致力創新和突破,倡導人文手工器物創作。回溯傳統,研究現在,思考未來陶瓷藝術教育與創作的走向。堅持本土文化傳承和設計藝術東方學精神的建構,強調國際視野和當代先進設計理念和創物精神,積極推進文化領域的學術建設。圍繞當代陶藝創作理念、人文器物創作等專業方向,強調手工創意,堅持大藝術的視野,強調人文關懷,注重培養具有思維主動性的創作型、複合型人才,全力打造跨學科、跨領域、多元的創物實踐與教學平台。致力於具有實驗精神和中國人文特色的當代手工藝術學科建設和教學體系的完善,為提升城市生活品質中的當代手工器物文化的研究、創新與發展。搭建學科教學平台,豐富學科課程,注重專業課程的銜接,培養具備從事手工藝術研究、教學及應用方面的高層次專業人才。

核心課程

陶瓷器皿、陶瓷雕塑、陶瓷首飾、陶瓷釉料。

系主任 戴雨享

副主任 吳 昊

▌工藝美術系

工藝美術學科源於國立藝術院圖案系,1960年夏,在鄧白教授的倡議和組織下「工藝美術系」正式成立,2007年學校系科調整,在該系的基礎上先後增加了玻璃和首飾專業,更名為陶瓷與工藝美術系,隸屬公共藝術學院,2015年併入手工藝術學院。

工藝美術系下設玻璃、首飾和漆藝藝術三個設計專業方向。各學科方向教學體系完整,師資力量雄厚,以學科、系級專業方向、專業教研室三級教學建制,含本、碩教育二個層次。各專業方向均配備較完整的專業實驗教學工作室。

工藝美術系強調「人文手作、傳承技藝」的匠心精神,著力於當代手工藝術理論與創作的研究,已構建起具有國際視野和本土人文精神的「實驗場、新課堂」教學新理念。

該學科為浙江省重點學科和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並與學院共享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平台。

核心課程

漆畫創作、首飾材料、玻璃鑄造創作。

系主任 李 文

副主任 張 蘭

— 戲劇與影視學 —

影視與動畫藝術學院

影視與動畫藝術學院成立於2004年(原名傳媒動畫學院),創建之初被國家廣電總局授予「國家動畫教學研究基地」。2006年,電影學被列為浙江省重中之重學科,2011年,獲批國家戲劇與影視學一級學科碩博點。該院以培養一流的影像藝術和動漫網遊創作型人才、探索具有東方視覺文化特色的影視發展之路為己任,努力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文動畫和影視學科教學研發基地,打造一個專業教學與學術研究、藝術創作與社會傳播、項目製作與商業市場緊密結合的「創意學院」架構。該院下設動畫系、影視系、網遊系和攝影系,並設有人文動畫研究所、華語青年電影研究中心、遊戲研究所、3D音畫研究所等研究機構。

影視與動畫藝術學院院長 蘇 夏

影視與動畫藝術學院黨總支書記兼副院長 呂偉軍

影視與動畫藝術學院副院長 劉智海 劉 健

▌動畫系

動畫系以培養從事人文動畫和插漫畫專業創意及製作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目標。該系在教學中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人文藝術創作與產業需求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繪畫造型、視聽語言、劇本創編、音樂聲效等多方面的藝術素養和技術水平。動畫系下設動畫、插畫與漫畫二個專業方向,其中動畫專業為國家動畫教學研究基地、國家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浙江省重中之重學科以及省本科重點專業、優勢專業。

核心課程

動畫概論、角色與場景設計、動畫運動規律、動畫項目製作。

系主任 韓 暉

副主任 唐紅平 陳 敏

▌影視系

影視系立足於中國美術學院造型藝術的雄厚基礎,嫁接多元學科,打造具有國際視野和東方視覺藝術特色的影視教學與研究創作基地。以「詩性短影」為核心研究方向,以「數字時代的人文關懷」為高度,以視覺品質為中心,培養具有紮實造型能力兼具影像創意思維、視聽語言和數字技術進行影視廣告、電視電影、紀錄電影等創作與實踐的專業人才。現有廣播電視編導(影視廣告、影視編導方向)、錄音藝術、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影視攝影與製作四個專業方向。

核心課程

導演理論與技巧、視聽語言、影視廣告製作、紀錄片創作、影視美術前期概念設計。

系主任 祝海貝

副主任 付 帆

▌網遊系

網遊系成立於2006年,以跨學科、綜合性的特質成為我國遊戲與數字媒體產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該系以培養具有創新思維能力、較強審美素養的複合型藝術設計人才為目標。在教學中,既注重培養學生深厚紮實的藝術造型與設計能力,也引導學生使用各種數字交互技術進行新形式的藝術與設計創作。該系下設遊戲藝術設計和數字交互設計二個專業方向。

核心課程

數字交互設計專業:圖標設計、信息視覺設計、交互設計、網頁設計、數字產品設計。

遊戲藝術設計專業:遊戲專業造型基礎、遊戲策劃、遊戲角色設計、遊戲場景設計。

系主任 崔晨暘

副主任 倪 鑌

▌攝影系

2002年成立的攝影系,是建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即已開始的美術與設計學科攝影教學與研究基礎之上,並隨傳媒動畫學院、新媒體藝術系同時組建的。該系以中國人文精神為核心,依託中國美術學院雄厚的造型能力與藝術積澱,結合跨學科、國際化教學輔助平台,努力構建能引領中國當代攝影藝術與應用領域發展方向的教學與創作基地。攝影系採取造型基礎與專業課程兩段式教學模式,培養能系統掌握攝影技術與攝影藝術理論知識、具有豐厚藝術修養、具有國際視野、能進行獨立藝術創作和具備攝影應用領域技能的綜合性攝影專門人才。攝影學科以東方繪影——實驗影像藝術為核心研究方向,時尚攝影為重點研究方向,在三平台(教學平台、研創平台、藝術中心平台)、三機制(實驗室機制、學術機制、檢驗機制)建設規划下具有實驗攝影與應用攝影兩大教學/研究板塊,具備完善的實驗室設施建設和平台建設。

核心課程

攝影史、攝影基礎——實驗影像拓展、攝影創作——實驗影像藝術創作、商業攝影、動態影像基礎。

系主任 矯 健

副主任 劉 陽

— 建 築 學 —

建築藝術學院

建築藝術學院位於象山校區,建築專業始設於1928年,學脈 深厚,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併入他校,1984年成立 環境藝術教研室,1989年成立環境藝術系,2003年重立建築 藝術系時,在國內率先提出培養「哲匠」式的本土建築設計人才,於2007年成立建築藝術學院。該院以在藝術院校重建建築學 科、完善中國建築教育體製為出發點,以具有國際化的視野重塑中國本土建築文化的地域特質為立足點,以重建當代中國本土建築學為總體研究方向,致力於與當代世界建築教育學術平等溝通,推動本土原創性的建築、城市、環境與人居的原創性設計,努力構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社會。該院下設建築藝術系、 城市設計系、環境藝術系和景觀設計系,強調以動手實驗為突出的教學特色,設有建築營造研究中心、建築藝術學院實驗中心等研究實踐機構和下屬可持續建造、城市空間地理數字模擬、人居環境和景觀生態等系列教學實驗室。

建築藝術學院院長 王 澍

建築藝術學院黨總支書記 丁紅旗

建築藝術學院副院長 邵 健 李凱生

▌建築藝術系

建築藝術系是以研究本土原創性實驗建築為專業方向的教學與研究單位,致力於探索將當代藝術、人文思考、建築學,特別是建築的營造問題鑄為一體,復興本土那種融通自然、城市、建築和器具的整體營造方式。依託美術學院高水平藝術教育資源,強調相對理工科教育顯著提高學生的藝術思考與手上技能,同時,該系特別注重在最開放的國際交流狀態下培養本土文化意識的自覺,注重培養思想性與實踐性並重、個性與共性互存、人與建築營造和諧的創造性人才。其主張的實驗建築探索以地域建築文化的理論思考為核心,以本土建築的原創性研究和創作實驗為核心特色。該系聚集了一批國際性的教學與研究力量,已經形成國際性的學術影響力。

下設可持續建造實驗室和基礎教學實驗室。學制五年。

核心課程

建築概論、木工基礎、砌築基礎、空間渲染、園宅院宅、自然建造的設計、開放設計教學工作坊、中外建築史、建築理論與批評、建築設計與技術等。

系主任 王 澍(兼)

▌城市設計系

城市設計系是中國首個開設的以城市設計為專業主導方向的新興系科。該系致力於對城市建築活動和相應的城市學科傳統建制進行系統的反思和再造,建構城市研究、教育新體系。該系以培養具備高度社會責任感,擁有工程技術和人文藝術雙重素質,在個人修養及公共審美品位上得到良好訓練,在理性、感性和藝術之間能夠建立有機平衡的高素質的跨越性城市設計類專業人才為目標。下設城市空間地理數字模擬實驗室。

核心課程

建築設計基礎、城市規劃設計、風景園林設計、城市工程學、 歷史理論、城市經濟學、地理與區域研究、城市生態學。

系主任 卓 旻

▌環境藝術系

環境藝術系源於1984年率先在全國成立的環境藝術專業,1989年建系。該系是以研究建築與環境相關的設計為專業方向的教學與研究單位,下設風景建築設計研究院、人居環境實驗室。該系教學上延承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研究人與居所的場所關係,重視建築、景觀和室內相關學科間的整合互動,培養具有全局觀和創造性思維的風景建築、室內等方向的高級設計與研究人才。

核心課程

環藝概論、房屋建築學、空間形式語言、專業設計課。

系主任 李凱生(兼)

▌景觀設計系

景觀設計系依託中國美院深厚的藝術人文積澱,紮根傳統文化與審美情趣,鼓勵學生從傳統建築與造園的經典中汲取營養,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審美情趣以及技藝上手的工匠精神,能直面當下生活,以專業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成為「哲匠式的景園設計師」。教學提倡建立在環境美學基礎上的「在場」的理念與方法,「心物感應」既是在場教學的方法,也是營造目標。教學實踐立足於江南園林及鄉土聚落,體悟傳統生活空間的營造智慧,專註場所與建築技藝。系下設的景觀生態實驗室,也是學生日常的實訓基地。現有師資專業結構豐富,專業建設具有國際學術視野。本專業招收「風景園林」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

核心課程

摹山水、亦園亦宅、行走的景園基礎、如畫的風景區規劃、 景園意匠、都市造園。

系主任 邵 健(兼)

— 藝術學理論 —

藝術人文學院

藝術人文學院下設美術史系、視覺文化系、藝術策劃和行政系、考古與博物館學系,是全國美術學重點學科所在地與浙江省藝術學人文社科重點基地。該學科點早在1980年即獲得美術學碩士學位授予權,1984年開始在全國首家設立美術學博士點,目前擁有本科、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博士後流動站。

藝術人文學院的藝術學研究,尤其是藝術史學史與方法論研究一直居於國內強勢地位,視覺文化研究與藝術策劃則是國內極具前沿學術的探索與實踐。近年來,在發展傳統優勢學科的同時,學院還開闢出了視覺文化研究、視覺傳播學、媒體研究等新的學科領域,並且建立了藝術史研究中心、貢布里希-哈斯克爾-巴克桑德爾研究中心(G.H.B.Centre)、中國書畫鑒賞研究中心、藝術史學史研究中心、金石文獻古器物研究中心等高等研究機構。同時,學院發揮其國際學術動員力,邀請30餘位國內外著名學者、哲學家、藝術策劃人、文化理論家,以客座教授、國際研究員和訪問學者的形式,共同形成一個跨學科、多領域的國際協作研究團隊,建立起了一個國際化的、多元互動的知識系統與教研網路,不斷拓展著藝術學與視覺文化研究的新領域。

長期以來,藝術人文學院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學術品格、研究特色以及具有中國特色的視覺理論和方法,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成績斐然,發表了大量重要的論文和專著,承擔了多項國家、省部級重要研究課題,學院的教學質量和學術影響在全國藝術院校中始終位居前列。其中,范景中教授指導的博士論文就有兩篇入選國家百優論文。諸多畢業生目前都已經活躍在各大高校、美術館、博物館、媒體等藝術機構中,擔任著重要行政職位與學術科研骨幹,也為中國的藝術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藝術人文學院承擔著「貢布里希紀念講座」、「潘天壽紀念講座」以及「城市文化與視覺生產」等高端學術論壇,在國際上保持著積極平等的學術交流和學術形象,成為浙江省乃至國家的一個重要文化項目,代表了我國相關研究領域的權威和高點。

藝術人文學院院長 曹意強

藝術人文學院副院長 孔令偉 萬木春

藝術人文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兼副院長 吳 敢

▌美術史系

代表中國美術史論學術研究和教學最高水平,並具有一定國際學術影響的美術史專業系科。以本科教育為基礎,以碩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為重點,形成教育體制完備,共生互動的辦學格局。以美術史學科傳統基礎理論、方法建設和研究為依託,適應時代和學科發展變革新形勢,強化美術史學科高點地位,創構中國現代藝術史學與方法體系,與國際主流接軌。

核心課程

中國美術史、西方美術史、中國美術史文獻選讀、西方美術史文獻選讀。

系主任 吳 敢(兼)

▌視覺文化系

拓展視覺性的文化學研究,研究文化的形式及其相互關係,尤其關注社會領域中的視覺性生產、消費、權力,關注藝術的媒介與傳播及其文化結構,本系致力於為社會培養具有深厚學術思想能力和從事視覺文化產業,推動社會發展的研究性和實踐性優秀人才,培養相關機構的文化策展與推廣。

核心課程

視覺文化研究導論、媒介理論、藝術批評歷史與理論、

美學與政治專題、攝影理論。

副主任 周詩岩

▌藝術策劃和行政系

致力於藝術活動的策劃,關乎創意呈現以及項目實現。該方向注重藝術史學的傳統及其理論更新,涉及視覺信息的傳播與管理,同時專註於視覺的動員、展覽的組織和文化藝術項目的創意與策劃。

核心課程

藝術策劃實務、現代管理精要、博物館學史。

副主任 孫善春

▌考古與博物館學系

本系旨在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的整理與「活化」研究。本專業方向首先立足本土文化傳統,強調文史基礎和美術史基本訓練,著重系統梳理古代金石學文獻與理論。其次,借鑒西方博物館學觀念,與西方知名博物館的專家學者聯合教學,參與博物館實踐,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美術博物館學理論,為中國方興未艾的博物館和美術館等公共藝術建立重要的力量平台。

核心課程

中國美術文獻導讀、古物學研究、西方博物館藏中國古代書畫圖錄。

系主任 畢 斐

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

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是中國美術學院構築代表中國當代視覺文化建設與藝術教育高度的優質學科群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美術學院「十三五」規劃「五學科十+學院」院繫結構構建中跨學科的新型特色學院。學院以社會文化責任擔當為己任,以社會美育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為目標,順應全球多元文化境遇與本土融合的發展趨向,以「藝術智性學」為基本內核,強調「一法多能」和「藝理兼修」;以藝術實踐的上手經驗和方法論研究聯接為路徑,致力於中國當代藝術管理、教育、鑒藏、傳播融匯一體的教學模式和複合型人才培養體系創構,為中國藝術教育事業的繁榮發揮引領和示範作用。

學院設藝術管理系、美術教育系、藝術鑒藏系;成立有藝術管理研究中心與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包含藝術管理研究所、美術教育研究所、藝術鑒藏研究所。現已建有學校教育、社區教育、博物館教育和網路美育的聯合教學平台,以及全國藝術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是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試點;與國際知名高校和國際博物館協會、國際藝術管理教育協會等組織有著廣泛的聯繫與合作。

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 黃 駿

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兼副院長 李 梅

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院長 單 增

▌藝術管理系

藝術管理為新型特色專業,目前被列入藝術學理論類。該專業是在我國政治、經濟、社會高度發展中,藝術機構和藝術事務蓬勃發展應運而生的新型應用學科。它以美術學為根基,以管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傳播學為依託,根據文化市場需求所設置的新型專業。

本專業旨在培養具有一定造型藝術基礎與相關理論知識,具有跨學科思維和跨文化視野,系統掌握藝術管理領域的基本知識、技能以及理論。為我國文化發展建設、文化政策研究,以及國際文化傳播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專業人員。同時,通過市場管理、傳媒機制等探索多維空間文化形態塑造,為具體及綜合門類藝術項目運作、機構運營、市場開發與營銷等培養訓練有素的,擁有獨立思考能力創新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的應用型藝術策劃管理專門人才。

核心課程

藝術管理學導論、展示文化研究、文化藝術經濟學基礎、美術館教育、文化藝術法學概論、藝術家自我管理、藝術機制研究。

系主任 單 增(兼)

▌美術教育系

美術教育系作為美術教育人才培養與學科研究的專業教學實踐平台,始終堅持「傳承美育、傳播美心」的學術宗旨,以美育服務社會為目標,推動和引領社會美育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研究與發展,探索當代美術教育與傳播的新形態,培養適應素質教育和創新精神的美術教育專業人才。基於此,美術教育專業從當代美術教育發展的需求出發,加強美術教育專業的特色建設,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確立以課題化教學與單元課程教學相結合的工作室教學模式,促進美術教育專業的多元、綜合與跨界的整體能力提升。目前設有社會美育與傳播、教師教育、網路藝術教育三個工作室。

核心課程

社區美育調研與實踐、藝術策劃與管理、繪本寫作與插畫、課案解析與設計。

系主任 李 勇

副主任 高 文

▌藝術鑒藏系

藝術鑒藏系以傳統書畫、文房器物等藝術品鑒藏、保護與修復為主要教學內容,努力踐行中國美院培養「四通人才」的教學理念,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材質研究」、「造型研究」、「學理研究」為教學方法。是國內首例以「藝術鑒藏系」命名的教學單位。

當前,藝術鑒藏系設置「中國藝術鑒藏」及「藝術品保護與修復」兩大教學工作室,輔以「藝術鑒藏研究所」進行教學與研究工作。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藝術鑒藏系,在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及人文兩大優勢學科的熏染和依託下,多年來,特彆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學理念,已經形成了凸顯中國美術學院辦學特色的本科及研究生辦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果。在全國相關理論與實踐合一的教學中,獲得了先發辦學優勢。

核心課程

第一工作室:書畫材料與筆法、「活化傳統」方法論與實踐、重彩人物。

第二工作室:器物鑒賞與修復、造像鑒賞與修復。

系主任 何士揚

上海設計學院

上海設計學院位於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核心腹地,是中國美術學院服務「長三角」戰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立於1996年。學院辦學二十餘年來,堅持「發揚美院人文傳統,依託上海地域特點,融合國際都市優勢,突出都市設計亮點,嘗試學分制引領,重視求是創新人才」的辦學思想,秉承中國美術學院「行健、居敬、會通、履遠」的校訓,圍繞打造國際化城市學院的發展思路和培養都市創意型特色人才的辦學目標,在科研創新、教學管理、人才培養以及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卓著的成績,為國內外培養了眾多複合型創意設計人才。現有城市空間設計系、時尚產品設計系、數字媒體設計系、公共基礎教學部四個教學部門。全院在讀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1600餘人。

上海設計學院院長 吳小華(中國美術學院院長助理)

上海設計學院黨總支書記兼副院長 韓 緒

上海設計學院副院長 陳華沙 段衛斌

上海設計學院黨總支副書記 韓 闊

▌城市空間設計系

以關注未來都市營造、節能型建築、智能家居和生態景觀設計等發展趨勢為著眼點,培養具有紮實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並具備實際工作能力與交流表達能力,能勝任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和公共藝術造型等領域的設計人才。

該系現設有建築環境設計、都市景觀設計、室內設計和城市空間造型四個專業方向。

副主任(主持工作) 褚 軍

▌數字媒體設計系

數字媒體設計系打破傳統視覺設計領域的壁壘,致力從事跨界協同的設計實驗。從「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arts(藝術),mathematics(數學)」等五個維度出發,回應當代科技高速發展推動數字媒體對我們生活方式的徹底顛覆,回應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改變,依託上海獨有的國際化場域,培養新時代的新型數字藝術人才。

該系包含數字出版、音畫交互、智能界面、遊戲藝術四個專業方向。

系主任 程 斌

副主任 胡曉琛

▌時尚產品設計系

設計融通是設計創新與設計提升的必由之路。時尚產品設計系以時尚「造型」為切入點,著眼於作為經濟和文化發展重要驅動力的設計創新,並通過新思維、新材料、新工藝來實現「造意」的轉變。藉助傳統專業的優勢和文化積澱,提出對新生活、新時尚、新規劃的思考,從而達到時尚「造物」的根本目的。

該系分為兩個專業五個專業方向:工業設計專業分為智能產品設計方向、衍生產品設計方向、家居家飾產品設計方向;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分為時裝與配飾設計專業方向與紡織品與織物設計專業方向。

系主任 葉 紅

副主任 陳 潔

▌公共基礎教學部

公共基礎教學部承擔了上海設計學院本科一年級的各門專業必修課程,秉承學院「多元互動、和而不同」的學術思想,營造「品學通、古今通、藝理通、中外通」的四通人才培養環境。在專業教學過程中結合理論與實踐,輔以專業賞析和校外參觀考察,注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美學認知。

教學內容以造型基礎和設計基礎課程為主,融知識、技能、創造、藝術為一體,以培養適合社會實際發展需要的設計人才、藝術人才作為核心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通過精微素描、物象解析、空間塑造、實地田調等專題訓練培養學生的審美、造型、分析、創作等各方面能力。為本科一年級同學進入高年級學習專業設計課程打下堅實基礎。

學部主任 丁 蔚

國際教育學院

國際教育學院是中國美術學院對外教學和交流的重要實體,旨在弘揚中國文化,促進與世界各國人民的藝術交流和友誼。

國際教育學院位於南山校區,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國際培訓中心,迄今已有六千餘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在此學習,現有長短期留學生700餘名。學院現設有中國畫、書法、中國文化和漢語言三個教學工作室。此外還招收繪畫藝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影視與動畫藝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各專業的留學生學歷生、進修生和境外學生。為了讓更多國際友人了解中國文化,學院每年還舉辦各種形式的中國文化藝術短訓班,讓其在學習中國傳統藝術的同時,通過藝術旅遊活動領略中國文化。學院以豐富的教學經驗和人性化的管理服務歡迎各國留學生來學習交流。

國際教育學院院長 金志林

中德學院

中德學院(CDK)是中國美術學院在與德國柏林藝術大學合作培養美術學碩士項目基礎上於2012年5月成立的教學部門,是中國美術學院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合作與交流平台。目前中德學院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三個,未來將逐步拓展與歐洲各國的合作辦學項目,將該學院打造成中歐藝術教學合作的國際化平台。

與柏林藝術大學合作的美術學碩士項目始於2006年,每年招收40名學生,設綜合藝術和跨界設計兩個研究方向,學制兩年半,由柏林藝術大學和中國美院分別派教師承擔專業課程。完成全部課程並通過畢業答辯的學生可獲得柏林藝術大學美術學碩士學位證書。

與德國漢堡品牌學院合作的藝術學碩士項目始於2014年,每年招收30名學生,研究方向為國際品牌傳播,學製為兩年。學生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期間,由漢堡品牌學院派遣教師承擔部分專業課程。第二年學生可以選擇赴漢堡品牌學院學習。完成全部課程並通過畢業答辯的學生可獲得漢堡品牌學院授予的藝術學碩士學位證書。

與德國安哈特應用技術大學合作的藝術學碩士項目始於2016年,每年招收20名學生,研究方向為建築遺產保護,學製為三年。學生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期間,由安哈特應用技術大學派遣教師承擔部分專業課程,第二年學生可以選擇赴安哈特應用技術大學學習。完成全部課程並通過畢業答辯的學生可獲得安哈特應用技術大學授予的藝術學碩士學位證書。

中德學院院長 楊修憬

專業基礎教學部

專業基礎教學部作為學院二段制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前端專業基礎教學單位,下設造型分部、設計分部、圖像與媒體分部三個分部,開設素描、書畫、影像三個專業基礎實驗教學工坊。學部秉承學院「大底盤、高層次、厚基礎、寬口徑」的辦學理念,集中優勢教學資源,以著重造型基礎能力提升為教學目標,致力於加強學生的基本專業素養與上手能力,培養開放思維及工作方法,激活專業志趣,為之後的專業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專業基礎教學部主任 曹曉陽

專業基礎教學部黨總支書記 金 琤

專業基礎教學部副主任 任志忠鄭端祥

專業基礎教學部黨總支副書記 李 昭

▌造型分部

造型分部立足造型類專業對基礎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有效而明確的專業課程夯實基本功,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使學生具有紮實的造型能力與基礎理論知識。造型分部承擔油畫、版畫、雕塑、跨媒體藝術、景觀裝置、公共雕塑、場所空間藝術、藝術工程與科技、壁畫、漆畫、公共美術教育(藝術管理)、纖維藝術、教師教育、藝術鑒藏14個專業方向的基礎教學工作。

培養目標

造型分部的教學注重東西方經典造型藝術的傳承與研習,強調鮮活、直接的視覺觀看與體驗,純化造型語言的品味與格調,體現技藝與思維的共生與轉換。通過對素描、速寫、色彩、下鄉實踐、民族書畫等基礎課程的有效訓練,使課程之間形成有機整體,共同打造一個作為優秀藝術家應該具備的繪畫技藝和表達能力的基礎平台,教學目標指向知識、技能、思維三位一體的綜合能力的培養。

分部主任 郭健濂

部副主任 邵蓓艷

▌圖像與媒體分部

圖像與媒體分部承擔影視廣告、影視編導、動畫、插畫與漫畫、遊戲設計藝術、數字交互藝術、戲劇影視美術設計、攝影藝術8個專業方向的專業基礎教學任務。該部下設素描教研室、色彩教研室以及影像工坊。

培養目標

圖媒分部以傳授綜合素質和紮實基礎的造型能力知識為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形成良好的藝術素養,為接下來的深入研究和學習打下良好基礎。通過共同的核心基礎課程訓練,實現學生專業基礎與專業發展兩個教學環節的順利鏈接。

圖媒分部實行「核心課程」+「工坊群」+「微課」平台的「1+1+1」課程體系模式,力求「1+1+1≥3」的效果。讓學生通過「核心課程」學習紮實的造型能力,達到應對當今圖像媒體時代的要求以及對接上端專業的目的。通過工坊課程和「微課」平台在課後開展自主式學習,為以後的自主創新教育做準備。

分部主任 於 默

▌設計分部

設計分部承擔視覺傳達設計、紡織與服裝設計、工業設計、綜合設計以及陶瓷藝術設計、首飾藝術設計、玻璃藝術設計等專業的基礎教學,立足於面向未來、多元開放的教學理念,以精英的教學團隊,實行課題化、小組化教學,融合造型、設計、基礎理論課程群的學習與實踐,以開放的視野、個性的思維為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

秉承「多元互動,和而不同」的學院學術理念,遵照「寬口徑,厚基礎」的學院對專業後備人才的要求定位。本專業培養具備基本的造型基礎、設計基礎、創意基礎、考察方法論和設計史等幾方面的知識、技能和能力,通過一年的基礎課程的學習,為未來的進入上端各個專業院系做好準備。設計分部注重培養學習者的審美能力,使學習者具有寬廣的視野,一定的形式化的眼光,以及相應的造型技能。注重培養學習者具有系統化的思考能力,能夠不斷深入地觀察與思考問題,富有邏輯地解決與處理問題。注重培養學習者的個性,力求激發他們更加熱愛生活,成為更有性情、更可塑的人才。

分部主任 李 沐

部副主任 周曉帆 葉維亮

藝術設計職業技術學院

藝術設計職業技術學院立足藝術設計高等職業教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學生成才為目標, 培養應用型、創業型的高級藝術設計職業技術專門人才。學院堅守「立足現代藝術設計,發展都市時尚設計,傳承 工藝美術設計」的辦學特色,十分重視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專業適應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

該院現有平面設計系、工業設計系、特種工藝系、環境藝術系、影視動畫系5個系;開設平面設計、多媒體設計與製作、影視廣告、產品造型設計、傢具設計、珠寶首飾設計、日用陶瓷、雕塑藝術設計、琉璃藝術、藝術品鑒賞與修復、室內設計、景觀設計、展示設計、網路遊戲、影視動畫、漫畫與插畫等專業方向。該院《動畫短片製作》《書籍設計與製作》等兩門課程先後獲評國家級精品課程。

該院還是浙江省工藝美術職教師資培訓基地,全國輕工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培訓基地,教育部高職高專藝術設計類專業指導委員會工藝美術分會主任單位。

藝術設計職業技術學院院長 趙燕

藝術設計職業技術學院黨總支書記兼副院長 金一波

藝術設計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 夏克梁 楊 安

繼續教育學院

中國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是中國美術學院成人學歷教育、高級研修、師資培訓、遠程函授教育等多層次人才培訓與教學的二級學院。自一九九三年經國家文化部批准成立「中國美術學院成人教育部」以來,歷經「中國美術學院成人教育分院、中國美術學院成人教育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四個發展階段。建院二十多年來始終秉持學院優秀傳統與學術理想,與學院的學術文脈相貫通,依託龐大頂尖的師資隊伍,根據社會的人才培養需求,發揮名校學科優勢,完善成人學歷教育平台,打造全國美術與設計人才培訓重鎮,教學質量與發展成果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

學院設有成人學歷教育部、高研部、師訓與職培部、數字交互教育部、名家工作室、社區教育管理部。主要從事成人學歷生教育(高起本、專升本、專科)、高研進修生教育、師資培訓、遠程函授教育、中國美術學院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社會訂單班等教育與培訓工作。成人學歷專業有造型藝術系、中國畫系、書法系、視覺傳達設計系、建築與環境藝術設計系等學科專業多個方向的專業教學。包括中國書法、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油畫、雕塑、陶藝、平面設計、插畫與書籍裝幀、多媒體藝術、服裝設計、室內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景觀藝術設計、傢具設計、空間陳設設計、動漫藝術等。隨著加快發展成人教育,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推進學習型社會的建構的發展需求,中國美術學院在教育實踐中抓住機遇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與內容,相繼開設了三十個課題方向的師資培訓課程,在高級研修部開設了書法、山水、花鳥、人物、岩彩、景觀、鑲嵌、傳統雕刻、鑒賞與收藏、油畫、陶藝、陳設藝術等高級研修班,課程的針對性、研究性與高端性得到社會行業的普遍歡迎。 在轉型並邁入穩定發展的中國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已逐步探索並建立起了一套適合中國美術學院實際情況的全新管理與發展模式。

在未來發展中,我們將依據學院的「多元互動、和而不同」的學術思想,踐履「品學通、藝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人才培養與育人理念。以國際視野博取眾長,追求卓越,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學術水平和教學管理模式,完善教學內容與方法,為培養具有豐厚的基礎理論知識、實踐融通能力與獨創精神的高素質優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繼續教育學院院長 安 濱

繼續教育學院黨總支書記 黃學和

文創設計製造業協同創新中心

文創設計製造業協同創新中心,簡稱文創中心,是在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計劃指導下,浙江省高校建立的首批協同創新中心之一。中心協同香港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和杭州市政府,共同開展區域發展研究。

文創中心面向國家和地方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大需求,以構建「東方設計」為導向,以文化創意為內驅力,以設計鏈結為突破,以優勢集聚為方法,以科技轉化與傳統提升為切入點,以產業推廣為關鍵,以一流人才建設為整體,破解浙江作為製造業大省的轉型升級難題,為中國製造業振興提供示範模式,並通過文化與產業的協同,為國人和世界提供當代中國的文化價值。

目前,中心下設產品創新研究、城鄉綜合營造、自主品牌實驗、浙江省健康智慧廚房系統集成重點實驗室四大研究方向,共有碩士研究生51人,博士研究生10人。中心現有校內外導師24人,以及涵蓋藝術、設計、建築、信息、工程、製造、商業、管理等多學科的研究人員100餘人。

文創設計製造業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王 昀

視覺中國協同創新中心

2013年,作為第二批浙江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之一的視覺中國協同創新中心,由中國美術學院牽頭,攜手中國美術館、浙江廣電集團、同濟大學共同培育組建起來。中心以「視覺國學」、「視覺當代」、「視覺鄉土」三大領域為方向,以「核心價值的視覺表達、中國文化的視覺創新、優秀傳統的視覺活化、國家形象的視覺傳播」為使命,以跨文化、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創新為手段,以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社會化為核心,匯聚全球範圍內的頂尖人才,積極響應「雙一流」、「國際化」、「重高建」等目標,努力建構以「視覺中國學」為核心的「東方學」系統,充分挖掘提升文化自信,並以此為基礎,將中國文化的活性基因培植到「視覺國學」、「視覺當代」和「視覺鄉土」的研究生教學、科研創作及社會服務等領域。

中心所屬視覺中國研究院聘請國際著名漢學家雷德侯、著名藝術史學家范景中教授擔任名譽院長,通過「研究院士」、「研究員」、「客座教授」等聘任方式,聚集了一批國內外一流漢學家與中國學研究學者,組建起一支國際化、精英化、多元化的科研教學團隊。另一方面,則通過篩選、整合國內、國際的各種媒介資源,擴大媒體合作,打造一個立足全國的中國美術學院對外文化傳播與交流的高端平台,將中國美院的精英人才、精品成果和精粹思想向國際傳播,以擴大中國美院在世界各文化領域的影響力。

視覺中國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高世名(兼)

視覺中國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 王良貴

實驗教學管理部

實驗教學管理部成立於2007年,旨在規範和完善實驗教學管理機制,實現實驗教學資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學手段、效率和質量,重組和構建各學科專業的實驗室群,著力打造若干個國家級和省級藝術教育實驗教學示範基地和項目。該部承擔全院實驗教學計劃管理、二級實驗中心業務指導和實驗室資源統籌配置等任務,並管理作為共享平台的公共基礎實驗中心。2009年,學校藝術造型實驗中心成功報建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並於2012年通過教育部驗收正式立項。藝術造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依託美術學國家重點學科,設計藝術學、電影學浙江省重點學科的學科優勢,以中國「五行」相生觀念構建學院實驗教學體系與運行模式,秉承理論與實踐相通、傳統與當代相通、專長與通識相通、文化理論與上手技藝相通,培養品學通、藝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藝術創作與創新人才。

截至2017年,中國美術學院已建成一個藝術造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成造型藝術、設計藝術、傳媒動畫、公共藝術、可持續建築、公共基礎等六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015-2017年,中國美術學院持續推進建設跨媒體藝術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2015-2017年,根據學院調整,全院共設中國畫與書法、繪畫藝術、跨媒體藝術、雕塑與公共藝術、設計藝術、建築藝術、手工藝、藝術教育與管理、傳媒動畫、公共基礎及上海設計藝術等十個二級實驗中心。全校已投入的實驗室儀器設備總值近15275.10萬元,實驗室面積為34970餘平方米。

「十三五」期間,省教育廳批准中國美術學院「藝術造型」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重點繼建項目、「跨媒體藝術」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重點建設項目。我們將圍繞學院重點高校建設與一流學科建設,結合人才培養要求,實驗室將逐步從硬體建設轉向內涵建設,以持續推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為切入點,加強實驗教學改革研究,開放共享實驗資源,培養學生的創作創新能力,推動實驗室走產學研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實驗教學管理部主任 胡惠君

實驗教學管理部副主任 吳 屹

思想政治社會科學教學部

思想政治社會科學教學部(簡稱思政社科部)是直屬學院領導的二級教研機構,承擔著全院本科生和碩、博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英語、文學等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同時承擔相關選修課教學以及學院其他相關思政工作。

思政社科部肩負科學、系統地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責任,以學院提出的 「行健、居敬、會通、履遠」 校訓為引領,以共同營造學院「四通」成才之境為己任,從立德樹人的高度,服務於學院人才培養總目標,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主陣地、主渠道的作用,為「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德育給予核心支撐。

思政社科部下設思政教研中心、文學、外語三個教研室。近年來憑藉非藝術類學科集聚的特點,在學術研究上,注重學科間的交叉綜合與特色型的拓展創新,在課程建設上,注重必修課的內涵深化與選修課的外延拓展,通過學術高度的提升與課程內涵的挖掘,為學院構築綜合人文教育的平台,並努力構建以必修課為內核的四大課程模塊:

哲學社科模塊:重視立德樹人和品德修養教育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人文歷史模塊:歷史語境中人的存在之根的找尋與人文關懷的自我體認;

語言文化模塊:注重語言能力提高與以語言為載體的多維文化視野拓展;

藝術對話模塊:注重交叉並著眼藝術學體系外部支持與補充的特色課程。

思想政治社會科學教學部主任兼黨支部書記 王其全

思想政治社會科學教學部副主任 葛加鋒 翟志強

公共體育部

公共體育部是學校體育運動委員會秘書處單位,負責實施全院體育工作,下設辦公室、教學中心、科研中心、群體場館中心、競訓中心。近年來,體育部銳意改革、積極進取,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注重培育學科特色,堅持「日日有活動,月月有賽事」,打造體育品牌影響力,為豐富校園體育文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先後承辦第十三屆全國學生運動會健美操決賽,承擔教育部「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1項,廳局級課題20項,擁有健美操、乒乓球浙江省特色項目,健美操省級精品課程,大學體育課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先後被授予全國美術院校體育協會秘書處單位、省教育廳大學生體協操舞分會秘書處、教育部中國學生健美操藝術體操協會浙江省秘書處、省體育局非奧運動項目訓練基地和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年體育俱樂部。

公共體育部主任 張 傑

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

附屬中等美術學校(簡稱附中)創辦於1929年,時稱「國立藝專高中部」,1954年改稱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1958年改名浙江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1993年改名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附中是中國最早創辦的基礎美術教育基地,是中國最具聲望的中等美術學府之一。創辦至今已育學子數千名,其中許多已成為國內外著名的藝術家,如王朝聞、王式廓、董希文、力群、彥涵、肖傳玖、羅工柳、吳冠中、朱德群、趙無極等。

學校以培養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良好的文化素養,有創造性和開拓意識的高等藝術院校優秀後備生作為辦學宗旨和培養目標,尤其重視對學生中國傳統藝術素養及全面的藝術修養的陶冶與提升。專業開設素描、色彩、速寫、書法、下鄉寫生、美術鑒賞、專業先修(包括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攝影、影視基礎、設計基礎)等課程,文化課開設普通高中文科課程,教學進程與普通高中同步。學校面向全國招收初中應屆、歷屆畢業生,並招收留學生,學制三年。學生規模穩定在450人左右。現有教師45人,其中正副教授14人。

附中校長兼黨支部副書記 陳 寧

附中黨支部書記兼副校長 俞芳秀

附中副校長 戴俊豪

資料及數據更新至2018年1月

編輯|廖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美術學院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美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