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老照片,兩代人講述渤海灣春運記憶

看老照片,兩代人講述渤海灣春運記憶

自1954年"春運"一詞首次在媒體上出現,成為社會熱詞。自改革開放後的1979年,春運歷史性突破1億人次。至今,春運路上的每一幀影像都記錄著國家發展為民眾生活帶來的變化。細數起春運的變遷,你可能睡過在鄉間馳騁的卧鋪大巴、站過人滿為患的綠皮火車,享受過高速動車和飛機的舒適便捷,也體驗過從徹夜排隊到各種軟體搶票,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在我國北方渤海灣黃金水道上的春運變遷。

從一票難求到網路購票;從席地而卧到星級服務;從夜不能寐到安全暢通;從輪船「自古華山一條路」的單項選擇到水路、公路、鐵路、空路「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出遊常態……渤海灣「黃金水道」見證了中國春運交通的變遷,也成為幾代人生活變化的縮影。

春運路

從提心弔膽到心情舒暢

上世紀80年代,從山東回東北老家過年的陶洪順扛著蘋果、花生輾轉來到煙台客運站排長隊買票,倘若遇上大風停航,上千旅客只能在候船大廳席地而坐,回家過年「遙不可及」。

年近60歲的陶長啟2月9日又開啟了回老家過年的行程,與30多年前的「人在囧途」不同,如今回鄉變成了輕鬆的旅行。他提前用手機訂購了帶有衛生間、大床的艙位,拖著一個行李箱就來到了候船室,「現在船上條件特別好,就像出去旅遊住賓館一樣,到甲板上看看海景,回房間里看看電影,用不了多久就到家了。」

於江,今年91歲,1940年7歲那年,他跟隨父母和姐姐從山東闖關東。當時,大船十分少見,大多數闖關東的人要麼乘小漁船從煙台前往大連,要麼坐火車繞行,往來十分不便。

2月9日,記者電話採訪了於江的侄子於洪順,「以前經常聽長輩講,四五十年代煙台、大連的港口條件都不好,乘大船往來時也無法直接停靠所謂的『碼頭』,而是到港口錨地後再由舢板往來駁運,別提多辛苦了。我1981年從吉林來到煙台工作後,每年春節放假都要回家探親。當時大船只有四五艘,煙台和大連互相對開。那些船的名字我至今沒忘記,『民主』『工農兵2號』『天山』『天華』,船名起得很有時代特點。」他清楚地記得,當時每天晚上只有兩班船,船票三四塊錢一張,特別不好買,需要託人。買不上就得買高價黃牛票,每張票加五六塊錢。

「1985年,渤海灣開始出現客滾船後,乘船條件有所改善。」不過,於洪順說:「那些船也不算特別大,性能一般,遇到大風天氣我還是會提心弔膽。」讓於洪順高興的是,近十多年來,渤海灣換成了大型客滾船,條件好、服務優,往來也很準時,現在坐船真是一種享受。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渤海灣客運多由幾千噸的客船擔綱,暑期、春運甚至抽調貨船充當客船,圖為「工農兵12號」客船和充當客船的「戰鬥68號」貨輪停泊在煙台港客運碼頭。

1873年

他們靠舢板駁運「闖關東」

幾百年前,一股「闖關東」的浪潮席捲山東。齊魯大地上的農民們推著小車,挑著擔子,用兩條腿開拓出一條充滿血淚的「闖關東」之路。後來,相當一部分人闖關東選擇了水路,從山東出海,漂到大連,再從現在的旅順、金州海岸上岸,然後北上尋找肥沃的土地。渤海灣煙台與大連間的海上航線是連接華東地區與東北三省最便捷的「黃金水道」,至今仍是許多華東地區民眾去東北三省的首選。

1873年,國營輪船招商局購置了伊敦、福星、永清三艘輪船,為我國興辦航業之始;是年,煙台港東海關開始辦理旅客運輸審理,煙台港的客運業亦由此而正式開始;本年度旅客進口為1270人次,出口為2067人次。

1954年,最大靠泊能力7000噸的煙台港西碼頭投入使用,大船可直接停靠碼頭上下旅客或裝卸貨物,時稱「水陸連接運輸」,結束了旅客上下輪船靠舢板駁運的歷史,「闖關東」從此不再是闖「鬼門關」。

駁運旅客上岸。

1986年

「天鵝」號開啟渤海灣客滾運輸

1986年1月1日,客滾船「天鵝」號試航煙台至大連,渤海灣客滾船正式誕生。由於特殊的地理區位優勢、旺盛的南北客貨運輸需求和粗放自由的市場准入機制,使得環渤海灣地區的客滾運輸得以迅猛發展。

1987年煙台轄區省際客運量突破了200萬大關。到1993年,我國水上客運市場全面開放,從事渤海灣客滾運輸的公司很快發展到15家,船舶44艘,並相繼經歷了粗放發展、戮力改革、完善法制、綜合治理、全面規範等幾個重要階段。近30年間,既有慘烈的歷史教訓,又有艱辛的改革探索和科技攻堅,更有業界孜孜以求的堅守和捨我其誰的責任,最終走上安全、便捷、綠色、健康的發展軌道。

目前,由大型客滾船為主角的煙台至大連「黃金水道」,已成為國家公路網和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海上交通運輸命脈。

1896開平碼頭駁運旅客上岸。

從1700到3.5萬

運力擴大20倍

現年70歲的煙台港客運站原副站長劉世強回憶起1979年的春運場景時說:「那會兒煙台至大連航線只有兩艘客船對開營運,每天只有一班。為解決壓客問題,煙台港甚至抽調了貨輪充當客船,貨輪上沒有床位和暖氣,男女老少都在船艙草席上席地而卧,飲水、如廁、上下船梯非常困難。」

據悉,改革開放伊始,渤海灣省際客班航線主要有煙台-大連、煙台—龍口—天津、蓬萊-旅順、威海—大連等,所有航線平均每天發送旅客約1700名。

來自山東海事局的數據顯示,參與2018年渤海灣春運的客船共有25艘,累計可提供客位數35528個,四十年間旅客運力擴大了20倍。且這些客船多為大型客滾船,車輛也可隨船運輸,給旅客自駕帶來便利。

經營渤海灣航運的企業渤海輪渡總經理於新建稱,近幾年他們新上線的客滾船均配有電梯、海景客房、直升機停機坪,豪華程度已介於客滾船與豪華郵輪之間,以滿足旅客乘船需求。

1979年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個春運,「天山」「天華」兩艘客船承擔煙台至大連航線旅客運輸。

從「老掉牙」到「千里眼」

監控距離擴大50倍

1979年時任煙台海岸電台報務員的王德江說:「當時我整天通過『嘀嘀噠』的電報收發往來船隻的信息,掌握船舶位置、載貨、吃水等動態。那個年代的船舶動態監控手段跟今天不可同日而語。」

曾任煙台山信號台台長的吳重利稱,1984年前煙台山信號台指揮船舶進出港的裝備非常原始,是老掉牙的望遠鏡、信號旗、燈光「三件套」,1984年信號台與船舶之間才實現了直接對講,到了1993年海事部門引進了包括雷達、電子海圖等在內的船舶交通管理系統,實現了可視、可聽、可控。

2005年以來,僅煙台海事局就累計投資8000萬元人民幣,建成了現代化的船舶交通管理中心,通過8個雷達站和船舶自動識別系統,對渤海灣客船動態監控範圍由40年前的不到2海里拓展到89海里全程動態監控,距離擴大了約50倍,所有客船的航向、航速、船位等實時數據都可一屏顯示。

煙台海岸電台報務員工作場景。

從「一條腿」到「一條龍」

保障手段覆蓋了海陸空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渤海灣春運使用的基本都是五千噸級的船舶,抗風能力差,遇到五級以上的風,船體會上下搖擺,一旦出現意外,只有等待船舶救援這一條路可走。

2000年,交通運輸部要求船檢部門對所有客運船舶抗風等級重新核定,不允許超抗風等級航行。山東省出台規定,海面風力7級及以上時,從事港口旅客運輸服務的港口經營人不得允許旅客、車輛上船,避免客運船舶惡劣天氣冒險開航。

2003年,中國正式實施救撈體制改革,新成立了交通運輸部北海、東海、南海3個救助局,以及4個救助飛行隊,海上應急救援體系跨入了海陸空時代。

煙台海事局局長、煙台市海上搜救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傑平對記者稱,「春運與千家萬戶密切相關,容不得絲毫鬆懈,我們會團結轄區各涉海力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更好地服務和保障民眾安全便捷出行,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交通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歷史照片由煙台港檔案館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水運報 的精彩文章:

春節快到了,今年你回家嗎?

TAG:中國水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