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魏延鎮守的漢中固若金湯,為什麼在姜維手上迅速失守?原因很簡單

魏延鎮守的漢中固若金湯,為什麼在姜維手上迅速失守?原因很簡單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16期 文/無常奉天玉)

漢中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而且易守難攻,因此在亂世之中,是兵家必爭之地。昔年,劉邦便是從此地出兵,一舉統一了中原。到了漢末三國時期,此地先後被張魯、曹操佔有,後來成為了劉備的地盤。此後幾十年中,魏延、吳懿、王平等人,先後擔任漢中守將,此地一直未曾易主。可是到了蜀漢後期,姜維放棄了前人的防禦經驗,另闢蹊徑,提出了「斂兵聚谷」的想法。結果幾年之後,曹魏發動滅蜀之戰,一直固若金湯的漢中,不到一個月便徹底淪陷了。因此,很多人提出了姜維誤國的觀點,認為姜維是導致漢中淪陷的罪魁罪首,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漢末三國時期,在滅蜀之戰爆發前,漢中也經歷過不少戰爭。最初的時候,此地是張魯的地盤,後來曹操率兵前來攻打,張魯並沒有拚死反抗,反而很快歸降,這一戰參考意義不大,暫且不談。曹操拿下漢中之後,並沒有統治多久,他公元215年定漢中,到了218年,劉備便開始興兵攻打此地了。當時漢中的守將,是有「白地將軍」之稱的夏侯淵,劉備親臨戰場,率領主力出擊,歷經差不多兩年,才使漢中再度易主。

數十年後,魏將曹爽,率十萬大軍伐蜀,漢中再一次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守將王平僅率不足三萬人進行防守,在抵擋了四個多月,讓魏軍無功而返。通過這些戰爭,我們不難得知,漢中易守難守,名非虛傳。那麼在滅蜀之戰的時候,它為何不到一個月就失守了呢?原因真的與姜維有關嗎?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姜維的防守方式,與前人有何不同。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在漢中修築了漢城和樂城兩座城池,這兩座城池互為掎角,且能夠為前線提供支援。在這兩座城池之外,則有不少外圍據點,在姜維提出改革之前,蜀漢的守將,一直非常看重外圍的各個據點,立志將魏軍抵在秦嶺之外。後來姜維因為兵力不足的原因,提議取消這些據點,只堅守漢、樂二城,這樣既可以抽調出一部分兵力,作為機動部隊,又能夠誘敵深入,瓮中捉鱉。

這種做法,雖然無法像之前一樣,將敵人拒在外圍,卻更適合後期的蜀漢,畢竟僅據有益州,且連年征戰的蜀漢,人口越來越少,這便意味著兵力的下降。再加上在此之前,姜維北伐,剛剛經歷了一場大敗,折失了不少兵馬。如果依舊像之前那樣,將兵力分散到各個據點,防禦作用非常有限,而且容易出現疏漏。將他們改為靈活的機動部隊,配合漢城、樂城滅敵,反而更加穩妥。如此看來,姜維的想法和做法,並沒有什麼不妥。可是漢中為何還是,快速淪陷了呢?難道是因為姜維的想法,太過理想化嗎?

答案是否定的,此事其實與姜維並沒有什麼關係。當初鍾會率十三萬大軍,踏入漢中之後,樂城和漢城各自僅有五千守軍,他卻一座都沒能拿下,只能留兵圍困,繞過此地,前去攻打最至關緊要的陽安關。陽安關地形狹長,是古蜀道的一部分,而且有名將傅僉駐守,有廖化趕來支援,按理說更該萬無一失。然而就在這個時刻,陽平關竟然出現了一個叛徒。此人名叫蔣舒,是與傅僉一起駐守陽安關的人。當鍾會兵臨城下的時候,他便萌發了投降的念頭,於是假稱開城破敵,騙過了傅僉。因為他在城外,傅僉便沒有設防,導致了魏兵趁虛而入,傅僉格鬥而死,至此陽安關守將,一死一降,此地失守,漢中也宣告淪陷。

如果沒有蔣舒投降的舉動,憑陽安關之險,憑傅僉之能,再加上朝廷方面,已經派出了廖化,姜維也擺脫了鄧艾和諸葛緒的圍追堵截,正在趕來,陽安關絕對不會輕易失守,漢中也不可能淪陷,真正危險的,是鍾會的大軍。由此可見,漢中雖然是在姜維調整防禦策後,被擊破的,但是這並非姜維的主要責任。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說三國 的精彩文章:

劉備留下的2句千古名言,一句上了教科書,另一句卻慘遭惡搞
三國最帥氣迷人的武將,隨便說一個,你甚至希望嫁給他,終身不悔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