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必去麗江,三明這些隱世秘境,足以驚艷你的周末!

不必去麗江,三明這些隱世秘境,足以驚艷你的周末!

時間過得好快呀

一轉眼就從周一過到了周四

再上一天班歡樂滴周末就來啦!

想起來小編就高興

童鞋們周末有什麼節目?

啊?還沒有?

小編跟大家說幾個

讓你驚艷的稀奇古怪小地方


600多年的老虎際仍然如「世外桃源」般神秘。據考證南宋時期贛州梁姓太守在退隱回家的路上遭遇兵亂,一路輾轉遇此世外桃源,於是率家族築寨而居。因村寨背靠龍王岩,又常有老虎出沒,故取名「龍虎際」。後來,村民覺得龍虎相爭,不吉利,靠山老虎則厲害些,於是改名老虎際,沿用至今。

老虎際的村民都姓梁,村裡的房子都是清朝末年的從吊腳樓望出去,一座巨大的山峰映入眼帘。乍一看,像彌勒佛端坐看人間冷暖。讓人驚異的是,山岩中心彷彿被人劈開,形成一個心形。心形的岩石中間有兩個裂縫,形成了一個有角度的時針和分針。只要有陽光照射在「時鐘」上,每天中午12點,心形左右兩瓣陰影必定重合。依此類推,陽光照射在哪裡,就是幾點。據說,這裡的人家,都不用鐘錶。

老虎際整個村寨貼崖而建,一面依山,一面懸空,懸空部分用二至五根直木撐起,人們需要抬頭仰望,才能看到老虎際的村容村貌。那些高高的撐腳,讓人聯想到苗寨的吊腳樓。村民也稱自己的樓房為吊腳樓。這種建築風格在我省實為罕見。

三元岩前忠山村

十八寨位於三元區岩前鎮忠山村,相傳是由大大小小的18個寨子組成的,因此而得名。三明是個翡翠山城,山多林密,這十八寨就深藏在國家森林公園格氏栲景區西北5公里的崇山之中,很是偏僻,而這也是其能倖存千年的原因。

位於村西十八寨古民居中最有名氣的古建築--先賢祠前。始建於元代,迄今已有630多年的歷史。十八寨的無數先人均是在此熟讀聖賢書後,走出大山,功名及弟。陳家祖屋中至今還保留著兩張依稀可見的中榜捷報,是十八寨人才倍出的最好佐證。

沿溪而走,你會注意到腳下的古街有些不同尋常。這些條石的選型與鋪法,突兀的中線條石如同長蟲軀幹,兩側的橫板則如爬蟲的百腳,整條古街,好似一條大蜈蚣爬行在古村之中。這是忠山古時「官道」,因其形如蜈蚣,故當地人便稱其為「蜈蚣街」,傳說,這樣的街道「天下三條半,忠山有半條」。

與各地的古村一樣,十八寨中也有許多宗祠與家祠,這些祠堂通常都是氣勢不凡,也是最能體現當地文化底蘊與風俗的處所。建於清同治年間的楊氏「楚三公祠」歷經風雨卻依然光彩奪目,梁壁兩旁象徵四季發財的四盆木花柱,用四種不同的木料雕就,分別為梅、荷、菊和牡丹,據說其可隨季節及濕度、溫度、光彩的變化而呈現不同的色調。

尤溪桂峰村

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的東北部,「藏」著個小村子——桂峰村,村裡有數百株四季桂花,常年芳香四溢。走進小村,明清時代的繁華街區躍然眼前,桂峰村數十座不同年代、風格各異的古建築,讓你仿若穿越時空。

桂峰村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乾寧年間。鼎盛時,村裡有上千株桂花,現在村子附近仍有數百株桂花,桂峰村的名字也由此而來。走進桂峰村村子,可見一條小溪穿村而過,溪上有三座小橋。

來到第一座小橋邊,小橋名叫石印橋,是桂峰村最繁華的地方,好比福州的「東街口」。後來,尤溪至福州的一條官道從桂峰經過,桂峰成為尤溪內地達官貴人、商賈小販往返福州的必經之路和食宿的唯一中轉站,這促使桂峰迅速地繁華起來,素有「小福州」之美稱。

蔡氏宗祠是桂峰最重要的建築之一,屋檐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八閩名祠」的牌匾彰顯其歷史地位。門內,一個短短的庭院過道通往木質大紅門,門的上方高懸後人複製的「父子舉人」的匾額,此處大門只在每年祭祖的時候才打開。

桂峰村附近層層疊疊的梯田,猶如天梯直上雲端,只要拾級而上,彷彿就可以登上藍天。站在山腰,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梯田,就像串串珍珠點綴大

地,又如顆顆明珠撒落人間。

清流賴坊村

「山水天賴 文化古坊」這話說的便是賴坊鄉。在這片農耕文明的沉澱地上,你能看到當地現存的明清時期古民居100多座和同時保留下來的傳統民俗。它們真實的反映了宋末以來,客家人在閩西山村生產生活的真實情況,它們是古時農耕文明的活化石,而今在賴坊得到了延續和傳承。

村裡的「古」元素,是時間沉澱下來的,歷史退去還依稀可見的。賴坊鄉賴安、賴武的古民居、家祠、祖廟、街坊等依舊原汁原味的保存下來,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綠水間。整個村莊從空中看是一個八卦陣的圖形,數不清的叉道小弄使得村莊形成一個迷宮般的交通網路。外人貿然進村便會迷失方向,據說:這種設計方案的主要目的是防範匪盜,村莊老人至今還對此津津樂道。

古建築都根據所在方位卜吉而建,講究風水地靈,一般以上堂為中心,堂前有天井,天井多用卵石鋪襯花卉紋、錢紋及太極圖案,大門前有前坪及池塘。體現著閩西客家建築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特點。這些建築裡面,有些還有居民生活著,他們代代相傳,他們現在的生活和古人有所不同,但是植根於這片土地的農耕文化,是古人和今人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

尤溪雙鯉村

雙鯉村是閩北一帶傳奇人物盧興邦的老家。雙鯉村因村中的小河裡有兩塊石頭酷似鯉魚而得名。盧興邦篤信風水,聽說溪中的兩塊巨石猶如欲躍龍門的雙鯉,周圍的山勢酷似五牛競奔,居於此處可以飛黃騰達,發跡後,盧興邦就在雙鯉大興土木,在村中先後建起了四座私宅。

見龍橋,文昌閣,是位於盧興邦私宅前方的一組水口建築,玉帶溪從見龍橋下跌落潭中,見龍橋下方溪中便是那兩塊形如兩隻鯉魚的雙鯉石,雙鯉頭朝上,彷彿欲躍龍門。

文昌閣不大,依山而建在橋畔山坡,青瓦原木白牆,起翹的屋脊,層疊的屋頂,小巧而活潑,與見龍橋幾乎渾然一體。歲月將傳說作古弄響,雙鯉村也因它們而變得更加動人。

寧化上坪村

寧化縣城南鄉上坪村,離城關約7公里,將一屏屏翠綠拋在腳下之後,就到了這個四面環山的村子。曾因按八卦的圖樣安排的村道,叫喚八卦村。

成排的木房子挨著成排的舊式紅磚房子,其中又安插著一些新建的鋼筋水泥房子。隱隱有街市的規格與氣象。看似雜亂的房子,其實一進一進,顯得整齊;一進房子與一進房子之間,呈現出一條條不算寬闊但幽深的街巷樣式的空地;村道或卵石鋪地,或石板當家,或硬實的黃泥為基,峰迴路轉之間,顯得與一般村落狹促格局絕不相同。

大田縣濟陽村

900多年前,當濟陽的族人內遷到濟陽古盤地,便註定了濟陽的繁衍與生息。從安徽到江西,再到德化,一路走來。獨特的人脈傳承已經根深蒂固,如同留存在村莊里的古老樹木,每一根枝椏都藏著歷史與傳承。

它安靜的停留在時光的流離里,到處散發著古老文化的氣息!

安康與祥和是百姓們一直的文化傳承。村裡的鳳陽堡見證了風雨歲月。公元1742年,塗氏祖先似乎看到了生活所面臨的危險,按當時的法律報批審建了鳳陽堡。按當地的習俗,濟陽的塗氏家族是緣於安徽的鳳陽,他們所居住的地方叫濟陽,他們所建設的古堡更為直接,就叫鳳陽堡,讓他們的子孫記住他們的祖先。

尤溪蓋竹村

藏在尤溪深山裡的蓋竹茂荊堂,又稱茂荊堡。坐落於尤溪縣蓋竹村,據傳茂荊堂始建於清末光緒年間,歷時十餘載方成。現為蓋竹村部分陳姓村民之祖宅。

茂荊堡佔地面積26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房間總數達108間,依山就勢,有防禦、住宅、祭祀三大功能,土堡內還設密室和逃生通道。

而今戰亂的年代早已遠離喧囂,只留下歷史的遺留物無聲的述說著有關那個久遠年代的故事。

明溪夏陽御簾村

不是每一座村莊都能進入歷史記載。而明溪夏陽御簾村,卻在兩個歷史瞬間留下了印痕,留下了許多古民居,留下了許多遺迹。御簾村常住戶160餘戶,全村人均為張姓,是北宋大儒張載的後裔。

古代,這裡是官道必經之處,官道順著穿村而過的小河邊延伸。736年前,一支不尋常的隊伍經過這條閩中官道,給這裡留下了「御簾」的村名。南宋末年,元軍南下步步進逼,在福州即位的幼帝趙昰和他的母親楊淑妃在文天祥護送下,逃往廣東惠州時途經漁林,突然吹起了一陣風,趙昰所乘御轎的轎簾被捲走,被吹到了田間,由當地村民拾回送還。楊淑妃深感落難之時村民淳樸忠君愛國,讓宋端宗趙昰賜「御簾」二字為村名。自此,御簾村沿用端宗欽賜之名。

御簾村不僅是一個歷史文化名稱,還是一個「中央紅軍村」,村裡有不少的紅色文化記憶。

御簾村內還留有紅軍標語、紅軍戰壕的遺迹。雍睦堂是當年曾作為紅軍醫院; 三道紅軍戰壕,分別在上甲、嶺干山、凌霄閣等地,經歷76年風塵,至今依然痕迹清晰。

大田縣建設鎮建國村

琵琶堡,位於大田縣建設鎮建國村的一座山崗上,從空中看造型很像琵琶而得名。站在窄的那頭仰望,暮色中的土堡宛如泰坦尼克號航船,高聳著那標誌性的船頭遨遊在閩中的蒼茫大山之間。

琵琶堡是現存已知最早的土堡,是明洪武年間始建的。是一座純粹用于軍事防禦的土堡,幾乎沒有居住空間。

清晨中的琵琶堡。薄霧漸散,遠遠望去,琵琶堡很迷你,矗立在一座宛如龜頭的山包上,周邊是陡峭的斜坡,只有「脖子」位置細細的與山脈相連,處於易守難攻的位置。同時,從琵琶堡所處的環境看它很孤立,周邊並沒有多少民居,它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深藏山中孤獨的屹立600多年。

時代已經不同,如今琵琶堡已成文物,不時有電視劇什麼的來作為拍攝場景,戰爭的硝煙只在電視里重現。

泰寧大源村

這裡是泰寧海拔最高的村子,這裡存在了上千年,這裡有二十多處明清古居,這裡有最原始的「攤舞」和「赤膊龍燈」,這裡還有許多幸得留存的古老樸實,所以提到泰寧的古村落,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大源。

別看村子小而偏,這裡的居民已經世代生息了上千年。五代末期,大源就早已是閩贛間的重要通商孔道,「仕宦商旅,絡繹不絕」,它的經濟在清朝康、乾、嘉三朝時發展迅速,做為閩贛之間重要的貿易通道,物流人走,村落經濟與建設極大繁榮。

建於康熙四十八年的戴氏宗祠是大源民居的代表,也是當時用來接待來往官員的場所,在大源村村尾,也是大源村現存規模最大的古民居建築群。由左右並列、三條軸線組成,每條軸線上分布前後三堂。可以看見門坪、水池、花胎等這些典型的附屬建築,閩北客家風格。這裡始建於明後期,清乾隆年重修,後堂仍完整保持明代原貌。大源村保存完好的民居現在有二十多處。

大源村的廟宇建築,主要是水尾建築。由於村落由上、下兩村組成,歷史上就形成了兩個水尾建築組群,即上大源村的南溪廟、文昌閣、三聖廟組群,以及下大源村的隆興廟、永安殿、奎星閣組群等。廟宇都是依山構築,別有韻味。

大源村的儺舞又叫「大儺」,俗稱「鬼戲」或者跳「鬼臉」。它源於上古氏族社會中的圖騰信仰,攜原始文化的基因。和西藏雪頓節的藏戲、土族、布依族的儺舞一樣,大源儺舞主要功能也是驅鬼、消災、祭祀。最早的來源應該是從甘肅天水南遷來的先民,也有人說是嚴氏老祖宗總宮廷裡帶回村子的,千百年流傳至今。

「赤膊龍燈」,自宋熙寧年間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是泰寧獨具特色的原生態民間民俗迎燈藝術之一。該燈是村民祭祀傳說中的「火龍」,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保一方水土、保一方百姓平安、祛災納福的美好願望。

大源村對於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十分重視,現在村裡90%以上的年輕人都學過儺舞,村口還豎著攤舞的面具雕塑。對於古老的民居也花了不少心思在保持原始風貌的基礎上進行修繕。還新建了不少仿古民居,給現存的居民越來越好的生活環境。也許正是因為大源村有著如此意識,才能將它的原始於古老一代代保留下來,也不耽誤與時俱進的步伐。希望我們多年後看到的依然是這個透著靈秀,始終留存著原始、帶著野性氣質的古村落。

建寧溪源鄉上坪村

上坪村位於建寧縣溪源鄉,是福建省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走進上坪村,行走在幽靜小巷平滑的石板路上,浮躁的心為之一靜,平和而淡定起來。徜徉在濃濃的古村文化的氣息中,就如走進一幅歷史的畫卷。它的傳說,它的古建,甚至它的落寞,都為這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光環…

如果沒有身臨其境,是很難想像在現代紛繁嘈雜的塵世,會有一片保存得如此完好、又如此恬靜的古村落。始建於五代十國時期的上坪村,依山傍水,群山環抱。

至今完好地保留有楊氏家廟、楊氏社主廟、楊家學堂等古建築26幢,最早建於宋代後期,大多為清代建築。

有古驛道從村中穿過,在明、清兩朝,上坪村是閩贛省界驛站,商賈雲集,繁盛一時。

村中古迹頗多,不同年代的古建築卻不約而同的體現出亦儒亦官亦商的文化品位。

村裡兩腰玉帶(兩條小溪)環繞,小橋流水、曲巷通幽、山清水秀。

晨光下,早起的婦人,在河邊捶洗衣裳。炊煙裊裊,人們依然悠然自得,臨巷而飲。。。

走在上坪村的巷子里,你會突然發現,時間在這裡彷彿停駐。無論外面的世界如何變化,這裡的人們依舊過著平靜而簡樸的生活。

有人說,在上坪,時間就是用來浪費的。。。

永安市燕西街道吉山村

吉山抗戰文化遺址位於永安市西南,距市區5公里,是全國首批整體保護利用的中國傳統村落和福建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鄉」。1937年至1945年,福建省會內遷永安七年半,其中有40多個省直機關駐紮在吉山,當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使永安成為我國東南進步的文化人士薈萃之地,是抗戰時期與重慶、桂林齊名的國統區三大抗戰文化中心之一。2015年被納入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及全國抗戰主題紅色旅遊精品線路。

來到吉山村,走不一會兒就可以見到一棵有數百年樹齡的古榕樹,古榕盤根錯節,根基龐大,枝繁葉茂,錯落有致,伸出無數枝椏,像一把參天巨傘,罩在渡頭上空。古榕前面是一座由十二隻鐵船連成的浮橋,浮橋原是由木船相連而成,後來改為鐵船。

萃園外建有兩個竹園,四周用竹籬笆圍住,內建有竹亭,並設有石凳、石桌等,充滿大自然的盎然生趣。


良地村位於將樂縣西部、萬全鄉之北端一隅,海拔400餘米,其西與泰寧縣開善鄉余際村緊鄰。村莊三面群山環繞,林竹繁茂,溪水潺潺,是一個田園牧歌式的傳統村落。

時至今日,村內保留著大面積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築群,依山而建,巷弄相連,鱗次櫛比,展示了山地古村落獨有的原生態景觀。徜徉於村落之間,雕樑畫棟,盆花簇擁;村莊民風古樸,文風悠長。

地古建築群既是這一山地古村落景觀建築的核心組成與精華所在,也是閩西北客家鄉土建築的完美展現,明清時代極為繁盛。由於受到地形的制約,當時村落的規劃建設者用古樸、科學的設計理念將有限的地勢合理地安排了穀倉區、居住區、中心私塾區、家廟區、風水廊橋和道庵區,區間用河卵石鋪砌的小道和台階貫聯。

寧化曹坊鎮下曹村

下曹古民居,位於曹坊鎮下曹村,下曹村內有古迹古建築51處,其年代最早的到元末明初,最短的也有200來年的歷史。建築類型多樣,有村落街巷、 寺廟,還有古井、古橋等,最多最具特色的是宗祠、祖廳和民居,被譽為客家祖地寧化的明清古民居標本。

三元龍安村

青石古道沿著龍溪向山上延伸,每個行走其間的腳步變得莊重,或許腳下的這塊石板就是當年某位趕石仙人的遺存。相傳一仙人慾架設一座龍安龍天岩至普神山的人間天橋,以竹枝趕羊的方式不畏艱辛從遠方將一塊塊石頭趕到此處。青石古道既是如今從龍泉到龍安的人行便道,更是過去連接永安貢川便於兩地來往的唯一古道。

從龍泉村出發,順著石階蜿蜒而上,半個多小時後就見到了遠處依山而建的民居,錯落有致地聚集而居。龍安是龍泉村的自然村,有近300年歷史,村裡有農戶80戶,300多人。青山環抱,視野開闊,層層疊疊的梯田順勢而上,圍繞著龍安的古民居,宛若世外桃源般愜意。龍安古民居是三元區目前保存最為完整、極具特色的古民居村落,映襯著湛藍的天空,遠遠望去好似「布達拉宮」。

當年的龍安是交通要道,是路途上的一個驛站,當年鎮守在這的是一個武官,官至「騎尉第」。在龍安四、五十座古民居中,以凝秀堂(亦稱騎尉第)最具代表性和最具文化觀賞性。凝秀堂建於乾隆年間,至今已有280多年歷史,主體建築保存完整,舉架高大,梁、枋、門、窗等木構雕花精美,做工考究,是龍安古民居必賞地。

沙縣鳳崗街道水美村

水美村最特色的就是水美土堡群,由雙吉、雙興、雙元三座堡組成,三座土堡布局均衡嚴謹,梁窗雕刻精美,保存完整。

周末馬上就要到了

不管你是宅在家刷劇

還是出門旅行

或者只是到三明這些有趣的小地方

打發時間

小編都希望你能過滴開開心心

發現了什麼好玩的地方

就留言告訴我吧!

▌信息來源:三明旅遊

▌本期編輯:大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明旅遊 的精彩文章:

TAG:三明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