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修禪定的二十種障礙(7):十九、由不樂止。二十、由不樂觀

《瑜伽師地論》修禪定的二十種障礙(7):十九、由不樂止。二十、由不樂觀

修禪定的二十種障礙(7):

十九、由不樂止。二十、由不樂觀

文 / 觀諸法如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

十九、由不樂止

十九、雖無此失,然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於內心寂止遠離中,有不欣樂過失。

這是第十九種障礙。

「雖無此失」,雖然沒有貪多睡眠的過失,「然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然而他以前沒有修過奢摩他這一類的善法。「奢摩他」是止,沒有修止的這種經驗。「於內心寂止遠離中」,「寂」者滅也,滅除一切雜亂的掉舉、散亂,令心遠離一切虛妄分別住於寂靜,叫「止」。對於調伏自己的心,遠離一切浮動、散亂、掉舉,住於寂靜,「有不欣樂過失」心裡不歡喜寂靜住的,就是歡喜想東想西。不欣樂寂靜,因此也不能得定。

二十、由不樂觀

二十、雖無此失,然先不修行毘缽舍那品故。於增上慧法毘缽舍那如實觀中,有不欣樂過失。

第二十種障礙。

雖然沒有不欣樂修定的情形,然而這個人以前沒有修行過「毘缽舍那品」,「於增上慧法毘缽舍那如實觀中,有不欣樂過失」,對於能夠增強智慧的毘缽舍那,不歡喜修。這也是障礙止觀的過失。

開始學習佛法,是聽人講解文字的佛法,或自己讀過,這是聞慧;但是還要進一步專精思惟,成就思慧。現在說「增上慧法」,能夠增上智慧的就是佛法。「毘婆舍那」是內心觀察,成功了就是強有力的智慧。「如實觀中」,修毘缽舍那時,是按照佛法所說一切法的真實相去觀察。

「有不欣樂過失」,若學習佛法之後不能作如實觀,就會隨順凡夫的虛妄分別,而有貪瞋痴的活動,就是有過失了。

如是二十種法,是奢摩他、毘缽舍那品,證得心一境性之所對治。

這是總結前面這一段。「如是二十種法」,前面列出來這二十種法,「是奢摩他、毘缽舍那品」,奢摩他品、毘缽舍那品。「證得心一境性之所對治」,修奢摩他、修毘缽舍就能成就心一境性,心住一境、明靜不動,得了三摩地了。「之所對治」,若想要成就心一境性,要滅除這二十種障礙才可以。

又此二十種所對治法,略由四相,於所生起三摩地中,堪能為障。

若綜合前面所舉的二十種所對治法,二十種所對治法是廣說,簡略地說有四種障礙因,在得三摩地的修習當中能為障礙。

何等為四?

一、於三摩地方便不善巧故。二、於一切修定方便全無加行故。三、顛倒加行故。四、加行慢緩故。

「一、於三摩地方便不善巧故」,「善巧」就是智慧,沒有善巧的智慧明白修行三摩地的方法,那也就是不能得三摩地。

「二、於一切修定方便全無加行故」,是通達了修三摩地的方法,完全明白怎麼修了。但是「全無加行」,沒有採取行動三摩地,一點實際行動也沒有去做,那也是不能夠得三摩地。

「三、顛倒加行故」,錯誤的加行。採取行動修止觀,但是方法錯誤了。修的時候與三摩地的方法相違反,那就不能夠得三摩地。

「四、加行慢緩故」,這個人沒有顛倒加行,有在修三摩地,但加行很慢。一天應該靜坐八個鐘頭、十個鐘頭,這樣一直地用功還有點希望,但一天就坐半小時,就坐一小時。這樣的加行太慢,時間太少,也不能夠得禪定。

此三摩地所對治法,有二十種白法對治;與此相違,應知其相。

「此三摩地所對治法,有二十種白法對治」,前面這有二十種法是障礙得三摩地的。現在有二十種白法,清凈的,能滅除二十種所障礙的方法。「與此相違」,就是與前面那二十種所列的障礙是相違的。「應知其相」,那就是能滅除障礙的相貌。按照那相違的情形,就可以知道滅除障礙的方法了。

由此能斷所對治法,多所作故,疾疾能得正住其心,證三摩地。

「由此能斷所對治法,多所作故」,隨時生起能斷所對治法,能修滅除障礙的方法,「多所作故」,又能時時努力地修滅除障礙的方法。「疾疾能得正住其心」,「疾」就是「急速」。很快地就能令「正住其心」,能夠明靜而住就得到定了。「證三摩地」,成就了三摩地了,就得定了。

又得此三摩地,當是即是得初靜慮近分定,未至位所攝。

「住心」,安住其心,住心不動,這個不動這個定,是在什麼程度的定呢?它在什麼階段。因為定有欲界定、還有未到地定、還有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空,有這麼多的不同的定。現在說「疾疾能得正住其心,證三摩地」,這個「三摩地」是什麼呢?這上說「又得此三摩地,當知即是得初靜慮近分定」,「初靜慮」就是色界初禪。這個「正住其心」是色界初禪的「近分定」,就是靠近色界初禪,就是接近色界初禪了,但是它還不是色界初禪,但是它也超過欲界定了。這時候所得的定超過了欲界定,臨近色界初禪邊,還沒有到色界初禪,可是接近色界初禪了,這個定叫作「未至定」,就是「未到地定」。

韓清凈《披尋記》:「又得此三摩地等者,最初獲得色界定地所攝少分微妙作意,當知此名得三摩地。猶未證得根本靜慮,是故說言初靜慮近分定未至位所攝。得作意相,〈聲聞地〉中廣釋應知(陵本三十二卷十九頁)。

「作意」,是指定說的。得到定,所以說名得三摩地。三摩地,是平等攝持義。平等,是不惛沉也不散亂,持是保持,保持平等的境界,即是等持。初禪就是初靜慮,雖然得到等持,還沒成就色界的初禪,是名初靜慮的近分定,又名未至定。「攝少分微妙作意」,所攝的少分,是屬於色界定,但只是少分,不是全部的。這樣的如理作意是非常的微妙,稱為得三摩地,得到未到地定。「猶未證得根本靜慮」,還沒有體驗到初禪的境界,稱為初靜慮的近分定。靠近初禪可是不是真的初禪,未至是還沒有到,屬於未到地定所攝。這時給它一個名相,稱為「得作意相」,得作意相是成就未到地定,如〈聲聞地〉卷第三十二中還會詳細解釋。

「根本靜慮」,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佛教徒若成就了色界四禪,在四禪中可以修得神通,乃至得無漏的聖道,成就種種的功德,所以名為「根本」,也就是能建立、能成就的意思。

又此得三摩地相違法,及得三摩地隨順法,廣聖教義,當知唯有此二十種,除此更無若過、若增。由此因緣,依初世間一切種清凈,於此正法補特伽羅得三摩地,已善宣說,已善開示。

「又此得三摩地相違法」,三摩地的「相違法」,就是障礙得三摩地的「法」,就是二十種障礙。「及得三摩地隨順法」,修這種法是隨順得三摩地的,能成就得三摩地的,這也是二十種。

「廣聖教義」,就是在廣大的佛教裡邊所說的三摩地的障法,和隨順得三摩地的法裡邊,「當知唯有此二十種」。廣大的佛教裡邊說了很多的這些障礙得禪定的法,和隨順得禪定的法,就是這二十種,就這麼多。「除此更無若過,若增」,除了上面說的,就沒有是再超過的,或者是減少的。

「由此因緣,依初世間一切種清凈,於此正法補特伽羅得三摩地,已善宣說,已善開示」,前面這二十種障,和二十種能對治法,在一切佛教裡邊就是這麼多了,所以「普攝」,普偏地都收攝在裡邊了。

「由此因緣」,由於前面說的障礙、對治。「依初世間一切種清凈」這個是依於世間的一切種清凈。「於此正法補特伽羅得三摩地」,「正法」就是佛法,佛教徒有這種崇高的意願,想要得三摩地。「已善宣說」,已經很好地給宣說出來了。「已善開示」,也很善巧地開示完了。

某甲請問怎麼能得三摩地,某乙回答,這叫做宣說。聽了宣說了以後還有疑問,解釋疑問,疑問又生疑問,輾轉地生出來的疑惑都能夠除滅,那就叫做「開示」。

韓清凈《披尋記》:「已善宣說已善開示者:攝異門分說:宣說者,謂因他請問而為記別。開示者,謂他展轉所生疑惑皆能除遣。(陵本八十三卷十二頁)。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三:「宣說者:謂因他請問,而為記別。開示者:謂他展轉所生疑惑,皆能除遣。

〈攝異門分〉說:「宣說」是因為他人請法,請問怎麼樣可以成就某一類的善法,就為他授記分別,很明白的告訴他如何成就。「開示」是指其他的人展轉所生的疑惑,能夠為他除疑遣惑。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依世間一切種清凈,也就是得三摩地的法門,宣說了二十種障礙,以及二十種能對治的白法。在此,對於佛教徒,完備地說明了得三摩地的方法,對於如何除遣障礙,也已經圓滿地開示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打坐念佛不僅可以讓你離開這個苦難的世界,還可以讓你在這個世界少受一點苦難
寺院過堂儀軌及意義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