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修行必備的佛學智慧2

修行必備的佛學智慧2

近期精彩推薦

《境修——世界上最神奇的心靈之術》是由國際著名培訓導師陸家易(洛桑嘉措法師)編寫,在書中指出:修行是我們心境澄清的過程,它能擺脫世間種種的困惑。候行是一條路,是一條直指人心最深處的路。這條路的盡頭是一種智慧,這種智慧能幫助我們找到人生的真諦。

關於佛、菩薩的含義與佛法修行

當前學佛修行的人特別多,這對於抑惡揚善、社會安定和心理平衡是件好事。但是一些修行人由於不是智信,沒有抓住學佛要學佛的智慧這個根本, 導致愚信、迷信乃至邪信,常此以往,不得其益反受其害。

有的認為學佛是為死後作準備,死後上天堂,上極樂世界享受生活,但 不知以佛智慧指導生活(包括工作),便造成學佛與現實嚴重脫節。所以學 佛存在老年化和病態化的傾向。

有的法師自己不懂佛經、佛慧,讓信眾只念一句佛號代替釋迦牟尼佛拋 棄王宮的權貴和豪華舒適生活,經過六年苦行和屢屢探索而獲得的宇宙人生 的最高智慧。如此把佛學簡單化的做法,如何能使佛法這顆人類文明的璀璨 明珠傳承下去?

有些信眾不學法,不視盡善知識,盡燒香磕頭,往功德箱里丟錢,求佛 菩薩保佑升官發財,在形式上、禮節上有時或能增長福報,但只重外相而不 修心,缺定少慧,便無功德可言。即使一天磕幾千個頭仍是一個煩惱眾生, 念珠捻得手指扁了仍是一介凡夫,燒成千上萬元的香,熏不掉煩惱,還污染 了空氣。

還有的學佛法修偏了:有的整天拜山禮寺趕法會,而不懂「非禪即頌」 和「佛在靈山莫遠求,真佛就在自心中」的道理,讓時光空過。有的不懂大 般若的道理,就想死後去西方極樂世界享福,這是宗教意識而不是對佛陀的 信仰。若是中國人往西方跑,美國人從西方跑到中國來,這將是滿世界團團轉, 誰也找不到極樂世界;如果能找到,那麼整個世界都是極樂世界,何必東奔 西跑?就是說:若能從心裡解脫煩惱,此岸即彼岸,此時此地就是極樂世界。

南方某一寺廟內一個中年僧人手敲木魚邊跑邊念佛號,一群老太太在後 面跟著氣喘吁吁地跑圈,據說,誰跑得快誰就先到極樂世界。如果是真的, 西方極樂世界哪有老太太的份,運動員早佔滿了!還有為佛菩薩燒黃紙、燒 金箔當鬼敬,把佛菩薩貶到三惡道去,不但無功還種下大惡;更有甚者敬牛 鬼蛇神等畜生,不得其利反受其害。

有的學佛唯求神通,神通是一切修行的附屬品,唯求神通是人行邪道。 佛陀的弟子目犍連神通第一,呼風喚雨、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但逃脫不了因 果懲罰而被亂石打死,這是因為因果是塵世的起源,「萬法皆空,唯因果不虛」,

因果只能轉不能滅。 佛陀講空,不是說什麼都沒有,更反對「斷滅空」,把「四大皆空」理

解為「財色財氣」空,不知「四大」乃天地水火風因為瞬間變化而為空。定 是心的一種無念,專註和平靜狀態的經驗。修定要求「止觀雙運」(止乃意 不散亂,以為證,觀,不住於相度眾生,以為慧),是無偏無執對自性的觀察。 佛反對「枯定」,宋徽宗致和三年四月,四川嘉洲龍淵寺一陣狂風吹倒一棵老樹, 發現樹中藏著一個老和尚。他出定後問:「我哥哥慧遠法師在哪裡?」(慧遠, 東晉人,曾創辦廬山凈土宗),大家告訴他現在是宋朝,幾百年前的人怎麼 會是你哥呢?原來這老和尚是晉朝龍淵寺的的主持慧持法師,他入定幾百年(據《釋氏稽古略 ? 卷二》)。這種定需要很高深的功夫,但由於修行方法 不科學沒有智慧指導,並不能超越生死。況且這種定對社會何益,對眾生何用? 凡此種種皆因他們雖在學佛修行,但因缺乏正見,不修佛慧而導致的迷信、 愚信乃至邪信。為樹立對佛法的正見、正信,下面再講講佛、菩薩和佛法修 行的含意。

1

佛法(佛法的代號很多,亦稱菩提、般若等)

包括佛學與學佛。 佛學:真正的佛法不是宗教,沒有宗教的形式和外相,也不搞盲目崇拜。

佛陀對宇宙萬物的察覺和感知,以感知教化於人,走解脫之道,令眾生斷除 煩惱,以得身心永樂。追求宇宙萬物和生命的根本才是佛法的真實義。學術 之考證歸納整理而易於信解謂之佛學。

學佛:依照經律論「三藏」(「經」就是永恆不變的真理,超越時間與 空間的限制;「律」不是事先制定好的,而是佛發現弟子的某種行為偏頗, 公開說明不好的結果,便制定一戒條,規範眾人行為,是依因緣而起的;「論」 是講諸法的空性,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即一切皆空。談到相是發揮 因果和業報的作用,也就是肯定一切,佛講無與有不可分,十分科學)修戒、定、 慧「三學」(以戒自調,以定自凈,以慧自度);以聞、思、修「三慧」(聞, 廣聞博學後所成慧而建立信心;由思所成慧而嚴禁持戒自省自悟;由修所成 慧,持咒、修法而心定相應成就大智慧);凈化身、口、意「三業」(身、口、 意三者在眾生位上叫作三業。通過凈化做到諸惡未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身、口、意在佛及菩薩位稱為三輪,以此度眾生,使眾生離苦得樂,轉凡入聖), 並以行證之,當解脫生死大事,此謂之學佛。

2

亦名如來、佛陀,薄伽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指的也是佛。 佛就是宇宙眾生一切生命的本體。這是人的生命正經達到最高圓滿實現。智 慧和福德圓滿,生死煩惱一切斷盡解決的崇高境界。即是大覺悟者,具有大 智大慧大願大行大慈大悲,已是消除無明,獲得最高智慧和大光明的思想境界, 不能人格化、不能當做有形有相而物質化,也不是「上帝」、「神」的同類語。

3

菩薩

一指觀音、文殊、普賢、地藏書、大勢至等法界聖位菩薩, 亦叫覺有情,就是以大智的作用上求大覺,以大悲的作用下化有情,凡為菩 薩總是悲智雙運。二是指雖未得道,但已發心並正在行菩薩道於人間利益眾 生的人。

菩薩的思想特色是般若(智慧);菩薩的性格特徵是慈悲(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菩薩的精神狀態是堅忍與精進,發菩提心饒益眾生。菩薩都有「二 要」、「三心」、「四重戒」和「六度」。

「二要」:般若(智慧)與方便(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所謂千手,象 征救度眾生的偉大力量,代表技藝、技巧、特長、設備、工具、武器等,類 似於幹什麼活用什麼設備;所謂千眼,象徵深邃不可思議的智慧,以智慧之眼, 多方面、深刻透徹地觀察分析,能夠了解宇宙萬物有諸法的實相,了解眾生 種種不同的根性和要求,作種種不同的化導和調伏。千眼表智慧,千手錶方便, 在智慧指導下的方便才能利益眾生,譬如原子能用於經濟發展和用於戰爭的 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三心」:菩提心、大悲心、無所得心。 所謂「菩提心」:菩提心是道之基,果位之基,是無上菩提的關鍵、基礎、核心中樞,離開菩提心等於大道無道基。簡單地說,菩提心就是發四無量心(慈、 悲、喜、舍之心)將生命予以定位,引導眾生皆離若得樂,共證解脫。修行 人的一切功德皆出自菩提心,若廣說之,則涉及般若智、緣起、果位、內外 密修等,一天說不完,故略之。菩提心分「世俗菩提心」是由於慈悲心的激 發而立誓要度盡一切眾生出離輪迴。「勝義菩提心」是空性智慧和悲心的結晶,是空朗朗、離一切邊際和戲論的,它是由聽聞佛典,修習定慧和觀量證 悟而開發出來的。菩薩不是以在家或出家來分別,而是以發菩提心來衡量的。 所謂「大悲心」:拔濟眾生的菩難,解除眾生的生死根本,把世出世間的利 益安樂給予眾生,無所心是菩薩度眾生不求回報。

「四重戒」:戒嫉妒、戒慳貪、戒嗔恨、戒我慢。 「六度」:布施、特戒、忍辱、精進、禪定和般若(般若是實相慧,即能真知諸法真理的智慧),亦稱「六波羅密」。修福為手足、修慧為眼目。「前 五度如盲,般若為導」,所以只有智慧引導才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徹底 度一切苦。

總之,菩薩修滿「悲、智、願、行」四大學分,才能成就佛果。

————結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經禪修 的精彩文章:

修行必備的佛學智慧1

TAG:心經禪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