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戰蘇聯陸軍槍械大全,簡單實用,其中不乏世界名槍

二戰蘇聯陸軍槍械大全,簡單實用,其中不乏世界名槍

手槍系列

納甘M1895左輪手槍

由比利時工業家萊昂·納甘為沙俄所研發的7 發雙動式左輪手槍, 發射7.62×38mm彈藥。最初在比利時投入生產,但後來改在蘇聯進行生產。在1930年,蘇聯開始以更現代化的托卡列夫手槍取代納甘M1895。儘管如此,大量的納甘左輪手槍在二戰期間仍然被生產出來並裝備蘇聯紅軍,而且直到二戰結束後也沒有被完全取代。直到1952年,蘇聯完全列裝馬卡洛夫手槍時,納甘左輪手槍才開始退出蘇軍前線裝備。而納甘一詞在俄羅斯境內亦成為了納甘系列左輪手槍的代名詞。至今,納甘M1895仍然被俄羅斯鐵路警察和一些私人保安使用。

TT-33手槍

TT-33手槍是前蘇聯製造的半自動手槍之一,於1930年定型。費德爾·華西列維奇·托卡列夫設計,開發目的是用以取代沙俄時期的納甘M1895左輪手槍,有時又會被稱為托卡列夫手槍。發射7.62x25mm口徑托卡列夫手槍彈。1930年,蘇聯要求以新型制式手槍取代納甘M1895左輪手槍。在1920年,蘇聯軍方購入了大量的德國制毛瑟C96手槍。其後因其採用火力強大的7.63 x 25亳米槍彈而深受蘇聯紅軍青睞,這令蘇聯決定自行研製自己的手槍。不久,蘇聯在毛瑟公司的生產許可下私自仿製了7.63 x 25亳米槍彈並加以改良,命名為「7.62毫米手槍彈」(即是7.62 x 25亳米托卡列夫槍彈)。經過一場競爭後,於1931年1月7日,托卡列夫設計的TT-30被蘇軍選中並成為了新型制式手槍,數星期後,1000把TT-30開始投產並裝備蘇聯紅軍,並針對其在使用中發現的問題不斷加以改進。最終在1933年確定其最終型號,命名為TT-33手槍。二戰開始之初,TT-33開始被大量投入生產並裝備部隊。在1941年6月22日衛國戰爭爆發之時,蘇聯紅軍已接收大約六百萬支TT-33,在戰爭期間,該槍的生產量再度增加。TT-33成為了二戰中蘇軍最廣泛使用的手槍,但直至二戰終結時也沒有完全取代納甘M1895。在1951年,當蘇軍列裝9毫米口徑的馬卡洛夫手槍後,TT-33便漸漸地退出蘇軍前線裝備。儘管如此,直到1970年代,一些當地警察部隊仍然有裝備。蘇聯於1954年停止生產TT-33後,便把生產線賣給多個東方陣營國家,並允許他們進行仿製,有些國家至今仍有生產及採用仿製品。

步槍系列

莫辛-納甘系列步槍

莫辛-納甘步槍是由設計者俄國陸軍上校莫辛和比利時槍械設計師納甘共同命名的拴動步槍。在俄國也被稱為莫辛步槍,多種型號的莫辛-納甘步槍在沙俄時期和蘇聯紅軍作為制式武器服役,各種型號的莫辛-納甘步槍在日俄戰爭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有投入使用,越南戰爭甚至阿富汗戰爭皆有出現。1890年,沙皇俄國準備更換軍方裝備的大口徑伯丹單發填裝步槍,該槍在俄土戰爭中顯示出太落後。俄國人在設計新步槍時,招標過程中吸取了萊昂·納甘(與設計納甘M1895左輪手槍的是同一人)提交槍型設計中的一些元素,俄國兵工廠將萊昂·納甘的供彈系統設計與俄國陸軍上尉謝爾蓋·伊凡諾維奇·莫辛設計的步槍結合推出了新式步槍,因此這種步槍被稱為「莫辛-納甘」步槍。莫辛-納甘步槍於1891年面世投入生產,1893年開始大規模生產,經歷了日俄戰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成為俄軍主力武器,不過,俄國當時的工業生產能力相當不足,面對俄軍龐大的規模,莫辛-納甘步槍生產能力遠遠不能滿足,俄國曾先後委託法國以及美國的兵工廠幫助生產。十月革命後大量莫辛-納甘步槍被紅軍繳獲,在內戰期間由於帶有長長的刺刀讓給人印象深刻。蘇聯時期莫辛-納甘步槍進行了重大改進,1930年進行最大的改進後命名為M1891/30型步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再次成為蘇軍主力武器。戰爭後期,莫辛-納甘步槍顯得過時了,雖然進行了戰時的改進,戰後很快被採用中間型威力槍彈的新式步槍替代,大概在1948年在蘇聯全面停產。

以下是莫辛納甘步槍的衍生型號:

M1891步兵步槍M1891步兵步槍是標準型長步槍,服役時間為1891-1930年。

龍騎兵步槍主要供騎兵部隊使用,龍騎兵步槍與M1891步兵步槍相比長度縮短了76毫米,槍管長度由800mm縮短到730mm,重量減輕了0.4公斤。1930年停產,被M1891/30步槍替代。

M1907卡賓槍主要供機槍組人員、工兵、炮兵及通訊兵等使用,比M1891步兵步槍縮短293毫米,槍管長度508mm,重量減輕0.95公斤,不能安裝刺刀,M1907卡賓槍生產始於1907年,持續到1917年停產,產量約37萬支。M1891/30步槍,由於M1891步兵步槍太長,1922年蘇聯選定龍騎兵步槍為基礎著手改進新步槍,1930年正式定型命名為「1891/30型步槍」,用於替換M1891步槍,在1930年至1945年間是蘇聯步兵的主要制式步槍,亦是莫辛-納甘步槍最大產量的版本。

莫辛-納甘狙擊步槍二戰期間蘇聯為1891/30步槍加裝PU瞄準鏡作為狙擊步槍,又稱「莫辛-納甘PU」,將1891/30步槍的直式拉機柄改為下彎式設計,以避免運作時被瞄準鏡阻礙。

M1938卡賓槍,主要供騎兵、炮兵和其他非一線戰鬥部隊使用,以M1907卡賓槍為基礎,長度與M1907相同,但不能加裝刺刀,其他方面與M1891/30步槍基本相同,1938年正式定型為M1938卡賓槍被蘇聯紅軍採用,在1938年至1945年間生產,直到被M1944卡賓槍所取代,產量約245萬支左右。M1944卡賓槍根據紅軍對城鎮環境下的戰鬥經驗,需要較短的步槍,1891/30步槍還顯太長,一些來自前線報告稱像M1938卡賓槍那樣短的槍也需要裝上刺刀。於是在M1938卡賓槍基礎上改進成M1944卡賓槍,外型與M1938卡賓槍相似,摺疊式四棱刺刀裝在槍口座的側面,摺疊收在護木右側。M1944卡賓槍在1943年後期至1948年間生產,產量約761萬支,取代M1891/30步槍以及M1938卡賓槍,成為蘇聯紅軍制式輕武器。

M1891/59卡賓槍,M1891/59卡賓槍是M1891/30的截短版本,是蘇聯在1950年代採用的步槍之一。是蘇聯最後一種莫辛-納甘步槍的版本。

AVS-36自動步槍。

二戰初期列裝。它亦是一種早期的自動步槍,不僅能進行半自動射擊,更能全自動射擊。1936年起開始少量地試裝部隊。他的設計師是謝爾蓋·西蒙諾夫(SKS的設計師),在1930年開始試製氣動式自動裝填步槍。在1931年成功研製出第一個樣品,經過3年的細微修改後,交予蘇聯軍隊實驗。並在競爭力壓托卡列夫的樣槍勝出(托卡列夫設計的正是SVT-40的樣槍),其步槍得以定型為AVS-36並成為蘇聯的新一代軍用步槍。但在正式投入服役之後,AVS-36很快就顯露出太過複雜的問題,當沙子進入槍時,影響其可靠性。AVS-36也對子彈發射葯的品質要求嚴格;槍口制退器基本上沒有制退功能,而在全自動射擊時,更幾乎無法控制。另外此槍也存在著供彈問題,導致供彈障礙的主要原因是因彈匣的彈簧簧力不夠而造成的。就以上的問題,AVS-36並非一種可靠的步槍,於是在1938年停產。接下來在第二次制式步槍競選中,西蒙諾夫和托卡列夫都拿出了改進後的改進型步槍參選。但卻輸給了托卡列夫,托卡諾夫的步槍被命名為SVT-38並開始投產及列裝蘇軍。從1936年至1938年期間AVS-36總共生產了大約65800 支。

SVT-40半自動步槍。

20世紀30年代,費德爾·華西列維奇·托卡列夫試製了一種后座式的半自動步槍,命名為SVT-38,並著力把它改進成採用短行程活塞的導氣式,即是SVT-40。由於SVT-40是半自動步槍,其內部結構較為複雜,需要有較為專業的槍械保養知識,這正是蘇聯陸軍士兵所欠缺的。這就導致了一種後果:SVT-40在蘇聯陸軍士兵手上的評價不太好,因為故障率高。但卻在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蘇聯海軍步兵手上口碑較好。但也因此種原因,SVT-40並沒有大規模地列裝部隊,通常的蘇聯陸軍士兵仍然是較常使用莫辛-納甘步槍。二戰後,蘇聯先後以更先進的SKS半自動步槍及AK-47突擊步槍取代了SVT-40。退役的SVT-40也連同其他過時的軍備一起輸出到一些第三世界(包括華約各國)國家作軍事援助。

衝鋒槍系列

PPD系列衝鋒槍。

圖中的兩款PPD衝鋒槍,上面是PPD-34,下面是PPD-34/38,兩者的主要區別看散熱口,PPD-34/38比PPD-34較長。PPD是蘇聯在1934年的製造的7.62毫米口徑衝鋒槍。此槍先由初期型的PPD-34改進成為中期型的PPD-34/38和後期型的PPD-40。發射7.62×25mm托卡列夫手槍彈。設計師是瓦西里·捷格加廖夫(DP輕機槍的設計師),仿製德國的MP18和MP28衝鋒槍。可使用較為靈活的25發彈匣或容量較大的71發大型彈鼓供彈。PPD在1935年成為了第一枝進入蘇聯紅軍之中服役的衝鋒槍,並命名為PPD-34,此時還不是大量生產。在1937年生產量才提高至1291 支,隨後在1938年和1939年分別是1115 支和1700 支。在1938年至1940年之間,PPD通過進一步修改後被命名為PPD-34/38和PPD-40,由於PPD過於複雜和生產成本高昂,儘管曾經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但是於1941年被比較優秀和便宜的PPSh-41所取代。在這段期間各種型號的PPD大約生產了90,000 支。

PPSh-41衝鋒槍是二戰中蘇軍最著名的衝鋒槍。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2日,蘇芬戰爭爆發。芬蘭部隊的索米衝鋒槍給裝備有莫辛-納甘步槍與少量PPD-40衝鋒槍的蘇聯紅軍造成了巨大傷亡,蘇軍意識到衝鋒槍在城市或叢林中進行近戰時極為有效。1939年格奧爾基·謝苗諾維奇·什帕金開始研製新的衝鋒槍,在參考索米衝鋒槍的工藝與結構之後,在1940年定型研製成功,命名為PPSh-41,並於1941年在莫斯科附近建成了一批生產線。但截止到1941年11月,該武器的總產量還僅有幾百支,在接下來的五個月內,這個數字攀升到了約155,000支,而到了1942年春天,生產廠一天就能生產出約3,000支PPSh-41。戰爭期間,由於紅軍部隊大量需求,蘇軍統帥部決定啟用更多的非軍工廠加入生產廠的行列。在二戰結束以前,這些武器共生產了超過600萬支。在生產過程中除了槍管需要機床加工以外,其餘大部分零件都是採用衝壓工藝製造,其主要零件可在汽車修理廠或錫廠由不熟練的勞動力使用非常簡單的設備生產。為了可以簡化生產,PPSh-41的槍管更可以使用M1891莫辛-納甘步槍的槍管生產,只要把莫辛-納甘步槍槍管削為一半,並且進行合適彈膛室的加工後,就製成的兩枝PPSh的槍管。PPSh-41在戰場上是一件耐用、好維護的武器,這些特點使它十分適應蘇德戰場。由於有彈鼓有過重的缺點,從1942年開始出現了35 發可拆卸式彎形彈匣。但是大多數步兵仍然願意保留一個較大子彈容量的彈鼓。

PPS衝鋒槍。

1942年列寧格勒被納粹德軍包圍,由於物資供應困難。蘇聯守軍需要一種可立即使用的衝鋒槍。當時在列寧格勒兵工廠里有一名叫蘇達洛夫的工程師臨時設計出PPS衝鋒槍,設計的重點是儘可能採用工廠可以找到的材料和設備生產。PPS是一支全金屬製造的衝鋒槍,只有扳機手柄鑲有木頭,捨棄固定槍托而改用金屬架構成的摺疊槍托,槍管和PPSh-41衝鋒槍一樣是把一支莫辛-納甘步槍的槍管一分為二,發射托卡列夫手槍彈,採用35 發彈匣,當PPS衝鋒槍生產出來就立即拿去和德軍火拚。總體來說,PPS衝鋒槍只是在PPSh-41衝鋒槍的基礎上進一步簡化,取消了快慢機,只能連發射擊,但它並沒有取代PPSh-41。只是在被圍城時應急生產並使用。

機槍系列。

馬克沁M1910重機槍。

馬克沁M1910重機槍又名PM M1910馬克沁,是海勒姆·馬克沁開發的馬克沁機槍之衍生型,發射7.62 × 54毫米彈藥,配有輪式射架。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雖然沙皇俄國在戰爭中失敗了。但是,沙俄軍隊裝備的馬克沁重機槍對日軍巨大的殺傷力,留給了軍隊巨大的印象。因此對機槍的研製生產給了更多重視,將更多的戰略資源投入到該領域中。於是,沙俄軍隊將馬克沁M1905重機槍上進一步改進。將冷卻方式由水冷式改為氣冷式,冷卻水筒全部為鋼材製造,且表面帶有防脹縮凸凹紋路。槍口取消了製造工藝複雜的消煙器。於1910年起正式裝備沙俄,命名馬克沁M1910重機槍。是一戰沙俄陸軍及二戰中的蘇聯紅軍的武器之一,於1943年以SG-43機槍取代。

DP型7.62毫米輕機槍。

DPM機槍又名DP27或DP28,是一款由瓦西里·捷格加廖夫於1927年研製成功,1928年裝備蘇聯紅軍的輕機槍。因此又稱捷格加廖夫輕機槍,因其大彈盤,也被稱為「轉盤機槍」。1926年,由蘇聯工兵中將瓦西里·捷格加廖夫設計出一種結構的輕機槍,1927年定型並開始製造,1928年正式裝備蘇聯紅軍,是蘇聯在二戰中裝備的主要輕機槍。捷格加廖夫輕機槍結構簡單,全槍只有65個零件,製造工藝要求不高,即便是學徒工也能把它造出來,適合大量生產,而且槍的機構動作可靠。但是,與戰場上繳獲的ZB-26,MG34,MG42等西歐先進機槍比起來,捷格加廖夫輕機槍連續射擊後會因槍管發熱致使槍管下方的復進簧受熱而改變性能,影響武器的正常工作,且前重後輕,所以不太適用於腰際射擊或運動中射擊。1944年蘇聯又開發出捷格加廖夫輕機槍的改進型,稱DPM機槍,但仍採用彈鼓供彈,但是在機匣後端配用彈簧緩衝器,加裝厚管壁重槍管。整個捷格加廖夫輕機槍家族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期才被RPK機槍所淘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戰 的精彩文章:

重回不列顛空戰時代!二戰塗裝下的現代戰機
二戰中有哪些國家是希特勒不敢打的?答案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

TAG: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