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傳記-宋史·魏矼傳
魏矼,唐丞相知古後也。紹興元年,會星變,矼力言大臣黜陟不公,所以致異。上識其忠,擢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內侍李廙飲韓世忠家,刃傷弓匠,事下廷尉。矼言:「內侍出入宮禁,而狠戾發於杯酒,乃至如此,豈得不過為之慮?建炎詔令禁內侍不得交通主兵官及預朝政,違者處以軍法。乞申嚴其禁。」於是廙杖脊配瓊州。劉豫挾金人入寇,宰相趙鼎決親征之議,矼請扈從,因命督江上諸軍。時劉光世、韓世忠、張俊三大將權均勢敵,又懷私隙,莫肯協心。矼首至光世軍中,諭之曰:「賊眾我寡,合力猶懼不支,況軍自為心,將何以戰?為諸公計,當思為國雪恥,釋去私隙,不獨有利於國,亦將有利其身。」光世許之,遂勸其貽書二帥,示以無他,二帥復書交歡,光世以書聞,由此眾戰屢捷,軍聲大振。上至平江,魏良臣、王繪使金回,約再遣使,且有恐迫語。矼請罷「講和」二字,飭厲諸將,力圖攻取。會金屢敗遁去,使亦不遣。八年,金使入境,命矼充館伴使,矼言:「頃任御史,嘗論和議之非,今難以專論。」秦檜召矼至都堂,問其所以不主和之意,矼具陳敵情難保,檜諭之曰:「公以智料敵,檜以誠待敵。」矼曰:「相公固以誠待敵,第恐敵人不以誠待相公耳。」檜不能屈,乃改命吳表臣。詔金使入境,欲屈己就和,令侍從、台諫條奏來上。矼言:「賊豫為金人所立,為之北面,陛下承祖宗基業,天命所歸,何藉於金國乎?陛下既欲為親少屈,更願審思天下治亂之機,酌之群情,擇其經久可行者行之。搢紳與萬民一體,大將與三軍一體,今陛下詢於搢紳,民情大可見矣。慾望速召大將,詳加訪問,以塞他日意外之憂。大將以為不可,則其氣益堅,何憂此敵。」未幾,丁父憂。免喪,除集英殿修撰、知宣州,不就。改提舉太平興國宮,自是奉祠,凡四任。丁內艱以卒。
(選自《宋史·魏矼傳》,有刪改)
【翻譯】
魏矼,是唐代丞相魏知古的後代。紹興元年,適逢星變,魏矼極力進言大臣升降不公,所以導致天有異象。皇上看出他的忠心,提拔他為監察御史,升任殿中侍御史。內侍李廙在韓世忠家飲酒,用刀砍傷制弓的匠人,因此被捕。魏矼說:「在宮中侍奉的人出入皇宮,因為飲酒而行兇,竟然到了這個地步,怎能不為此感到憂慮?建炎年間詔令皇宮內侍不許結交掌管軍隊的官吏以及干預朝政,違者以軍法處置。請求重申嚴明這一禁令。」於是李廙獲杖脊之刑並被發配瓊州。劉豫倚仗金兵入侵,宰相趙鼎主張皇帝親征,魏矼請求跟隨皇帝前往,於是命他監督江上的眾軍。當時,劉光世、韓世忠、張俊三大將權勢均等,又各自懷有私人的嫌隙,不肯齊心協力。魏矼首先到劉光世軍中,告訴他說:「賊眾我寡,合力還怕不能支撐,何況眾軍各懷私心,將如何作戰?為各位考慮,應當想著為國雪恥,消除私人間的嫌隙,不僅只是有利於國家,也將有利於你們自身。」劉光世同意他的看法,魏矼就勸他送信給其他兩位大帥,表示沒有別的意思,兩位大帥也回信表達友好之意。劉光世把書信呈送給皇上,從此眾軍屢戰屢勝,軍聲大振。皇上到了平江,魏良臣、王繪出使金回來,約定再派使節,並且有恐嚇逼迫的話。魏矼請求取消「講和」二字,勸勉眾將士,力圖攻取(金)。恰逢金屢敗逃跑,使節也沒有(再)派遣。八年,金使節進入國境,皇上任命魏矼充當館伴使,魏矼進言說:「前不久任御史,曾經討論和議的錯誤,現在難以擅自評論。」秦檜召魏矼到都堂,問他不主張議和的原因,魏矼詳細地陳述敵情的難以預料之處,秦檜對他說:「你以智衡量敵情,我以誠待敵。」魏矼說:「相公固然是以誠待敵,但恐怕敵人不以誠待相公。」秦檜不能說服他,於是(皇上)改令吳表臣為館伴使。皇帝下詔讓金使節進入國境,打算委屈自己以商議恢復和平,命令侍從、台官、諫官逐條上奏。魏矼說:「賊人劉豫是由金人所立,北面稱臣,陛下繼承祖宗基業,天命所歸,顧念金國什麼呢?陛下既然想為親人稍受委屈,更希望您能慎重思考天下安定與動亂的關鍵,斟酌群情,選擇經久可行之計施行。百官與萬民一體,大將與三軍一體,現在陛下詢問百官,民情大體可以知道了。希望速召大將,詳加詢問,以防止將來意外的憂患。大將認為不可以,那麼他們的志氣就會更加堅定,何憂此敵。」不久,父親去世服喪。服喪期滿,授任集英殿修撰、宣州知州,不去上任。改為提舉太平興國宮,從此為宮觀官,一共四任。為母親守喪時去世。
TAG:思之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