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六國崛起 l 美國史(4)戰爭爆發

六國崛起 l 美國史(4)戰爭爆發

原標題:六國崛起 l 美國史(4)戰爭爆發



歷史教育


公眾號ID:lsbjlj


關注


FEB


9


日積月累,水滴石穿



本文字數:2699


閱讀時間:8分鐘


美國史(4)戰爭爆發


在1765年年底,一個被稱為「自由之子社」的秘密組織在波士頓誕生。其領導人是塞繆爾·亞當斯等人,這一組織發展很快,不久各殖民地幾乎都有了類似的組織。


在「自由之子社」的領導下,城市居民放火焚燒成堆的印花,搶劫海關官員們的家,並迫使印花代售商辭職。

1766年,《印花稅法》宣布撤銷。消息傳來,13個殖民地一片沸騰,據記載,當時「燈火輝煌、篝火處處、彩坊林立、人群熙熙、火花滿天,稱美洲之空前情景也」。


但英國議會並不打算就此罷休,撤銷《印花稅法》的當天,他們宣稱「不管在什麼情況下」絕對有權制定管理和控制殖民地的法律。在1767年,又通過《湯森法》,凡是殖民地人們普遍購買的英國產品都要抽重稅,而海關官員的工資則取決於他們從殖民地商人身上榨出多少油水。


面對這一情況,殖民地乾脆抵制英貨,雖然人們喝不到高級茶葉,買不到時尚的用品,但是本土工業卻因為自力更生而發展起來,英國出口率下


跌了38%。


英國議會派出英國軍隊對付特別不聽話的波士頓。1770年3月5日,英軍向一群聚集的當地人開槍,死5人,傷若干人,被稱為「波士頓慘案」。這一事件激起了波士頓居民的反抗。有1萬多人參加葬禮,之後又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


就在這一天,英國議會被迫再次讓步,撤銷湯森稅,只保留對茶葉的重稅。此後兩年,局勢表面平穩,其實暗流洶湧。


英國於1773年為了幫助東印度公司擺脫財政困難,允許其在北美殖民地銷售茶葉,並對每磅茶葉徵收3便士進口稅。反英人士認為,此舉有利於東印度公司壟斷殖民地的茶葉市場,因而掀起了新一輪的反英浪潮。


1773年12月16日,一群自由之子假扮成印第安人闖進波士頓港口,將堆積在東印度公司貨船上的342箱茶葉扔進了大海里,使波士頓港變成了一個「大茶壺」,故名「波士頓大茶會」。


雖然手段激烈,但是此時的殖民地人們並沒有與英國徹底決裂的意思,他們只是認為英國議會無權干涉殖民地的內部事務。人們仍忠於英王,只是希望「偉大的國王」給予自己大一些的自治權。


但在喬治三世和議會看來,這已經是大逆不道的叛亂行為了。英國本土的政治家們普遍對新大陸的人們不理解:沒有代表權就不能徵稅?英國下轄的領土很多在議會都沒有代表,不都在交稅,誰也沒因此造反呀!而且為了保衛他們免遭法國人的進攻,大英帝國的忠勇將士不是還在保衛殖

民地的邊界嗎?他們怎麼能如此忘恩負義?


一些官員向國王和議會陳述:殖民地的人們是「粗俗、無法無天的懦夫。……大炮一響就能使他們落荒而逃……」。


當然也有一些頭腦清醒的人看出了其中的危機,埃德蒙·伯克就警告英國政府:武力只能逞威於一時,「一個永久處於被征服狀態的民族,是無法治理的。」但是這些觀點並不是主流意識,從國王到百姓,大多數人對此都是一笑而過。


國王和大臣們認為對於美利堅應該給予的不是自治,而是教訓。


國王那位傲慢的首相諾斯勛爵曾經說:「我絕不能接受一切人生而平等這種荒唐的見解。」作為英國首相,他絕不允許那些殖民地的人們挑戰帝國和他本人的權威。


1774年,英國議會連續通過了五項強制性法令,也就是後來被稱為「不可容忍的法令」,規定受馬薩諸塞指控的英國官員只能在其他殖民地或者英國受審,英軍可強行在馬薩諸塞的空屋、穀倉或其他房屋中駐紮,取消馬薩諸塞的自治地位,封閉北美最大的港口波士頓港,將13個殖民地以西的俄亥俄河流域和伊利諾伊的土地劃歸魁北克。


首相先生乾脆下令說:「新英格蘭的各個政府已處於叛亂狀態」,必須予以摧毀。


隨後,英國派遣4個團的兵力抵達波士頓。英國的步步緊逼使殖民地的反英鬥爭變成了一股不可遏止的潮流。


在費城有一座建築,被美國人視為聖地,那就是卡彭特斯大樓。1774年9月5日至10月26日,各殖民地的55名代表,在這裡舉行了第一屆大陸會議。


這次會議是針對「不可容忍的法令」而召開。但是代表們剛開始並不團結,他們第一件要爭執的事竟是由誰來做開幕祈禱。來自弗吉尼亞的代表帕特里克·亨利勸解道:

「在弗吉尼亞人、賓夕法尼亞人、紐約人和新英格蘭人之間的區別不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我不是一個弗吉尼亞人,我是一個美利堅人。」


在這次會議上,大陸會議通過了馬薩諸塞提交的決議,宣布殖民地人民有「生存、自由和財產」的權利,而「不可容忍法令」是不公正和不合法的。


不過此時無人公開倡導「獨立」,大陸議會還通過給英王的請願書,希望在英帝國的體系內獲得充分的自治地位。


對局勢的發展,英國國王看得遠比大陸會議的代表們更為嚴重,喬治三世認為形勢已無可挽回,現在應當由武力來發言了,他說:「新英格蘭的那些政府現在處於叛亂狀態,必須用戰鬥來決定他們是屬於這個國家還是獨立」,「殖民地不是投降就是勝利」。


1775年,英國議會頒布法令,把13個殖民地與英國以外的國家間的貿易予以斷絕。


而在此時的弗吉尼亞,行政長官帕特里克·亨利敦促議會向民團提供裝備,他發表演講:「……戰爭實際上已經開始了!北方吹來的下一陣大風將給我們的耳朵帶來響亮的武器撞擊聲!我們的弟兄已經上了戰場!為什么我們還站在這裡不動?」


「難道生命如此珍貴?難道和平如此甜蜜?以至於非要用鐐銬和奴役去換取它們?我不知道別人何去何從,我的抉擇是:不自由,毋寧死!我鐐銬的鎖鏈聲早已響徹平原。戰爭不可阻擋——讓它來吧!我願重複此句,讓它來吧!」


在他的聽眾中,有一位代表,他的名字是喬治·華盛頓。


亨利後來雖然成為弗吉尼亞州的第一任州長,並兩度擔任州長,但他的地位和名聲主要來自這篇慷慨激昂的演說。在他演講3周後,獨立戰爭打響了第一槍。


在離五月花號登陸不遠處,有一個叫作列剋星頓的小鎮。小鎮中矗立的一座銅像吸引著每一位後世的來訪者。他一身平民裝束,卻手握步槍,警惕地注視著前方。

列剋星頓被稱為「美國自由的搖籃」。這個粗壯憨實的民兵銅像同端莊秀麗的自由女神雕像一樣,被追求自由的美國人民所敬仰。


1775年4月19日,一隊英軍奉命前往馬薩諸塞的康科德摧毀當地民兵的軍需庫,並逮捕反英領導人約翰·漢科克和塞繆爾·亞當斯。但這一行動被人發現。當英軍途徑列剋星頓的時候,約翰·派克上尉和70名「1分鐘民兵」(能夠在1分鐘內做好戰爭準備)己嚴陣以待。


英國人喝令這些人馬上解散,這時一聲槍響,雙方發生交火,英軍給當地民兵造成造成8死10傷。200多來,一直沒有查明,到底是誰打的第一槍,不過正是這一槍揭開了獨立戰爭的序幕。


隨後,各地的民兵紛紛趕到,沿途狙擊英軍,當英軍撤回到波士頓時,傷亡達270人,此後又被圍困長達9個月,直到1776年才撤到今天的加拿大。


1836年4月,美國哲人愛默生在他的詩句中寫道:


湍流之上粗糙的拱橋邊上


他們的旗幟在四月的微風中舒展飄揚


從戎征戰的農夫


打響了震驚世界的第一槍


槍聲響起,震動了13個殖民地,人民紛紛拿起武器,為獨立自由而戰。反對英國的武裝行動很快席捲北美的廣大地區,史稱「獨立戰爭」。


讓歷史走入人心


用教育啟迪人生


記得這是一個有理想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學科教育 的精彩文章:

【經典連載】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
六國崛起 l 美國史(3)北美覺醒

TAG:歷史學科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