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伊斯蘭經訓與儒家經典

伊斯蘭經訓與儒家經典

伊斯蘭經訓,指天啟的《古蘭經》和《聖訓》。前者指伊斯蘭的天啟經典,後者則指伊斯蘭先知穆罕墨德的言行記錄,後者同時又被看作是對前者的詮釋。

儒家經典,指以《論語》為代表的孔子思想記錄,以及其它或後來的相關闡述。

文明的衝突?還是文明的對話?

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 (Samuel Huntington)的《文明的衝突》(Clash of Civilization) 可謂臭名昭著。亨廷頓將儒家(中國)文化列為未來文明衝突中最可能"惹麻煩"的文明,聲言中國文明將對世界構成挑戰。同時,他的思想對伊斯蘭文明的偏見與敵視也毫不遜色。這顯然是亨廷頓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其它文明,原因之一是西方文明對其它民族和國家的「征服」和「敵視」的傳統思維,同時,也因為他對世界其它文明的無知與狹隘。但有一點他或許是對的,他將伊斯蘭文明和儒家文明劃入一個陣營,認為它們有可能共同對西方文明進行威脅或提出挑戰。確實,對於西方文明來說,這兩種偉大的東方文明有著很多相似和相通的文化特性。

下面,我們就對比一下這兩種偉大的東方文明及其代表性的經典。

《論語》與《古蘭經》

儒家文化根源於孔孟思想,開創於被尊為萬世師表的孔子。其全部思想精髓包容於《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四書之中。孔子講述但不寫作,《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門徒對其言論、思想和行為的記錄。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根本經典,它是先知穆罕墨德在公元610年至632年傳教過程中所接受的「真主」的啟示,被作為穆斯林口傳遵行的經典。與《古蘭經》這部天啟文字的經典不同,《聖訓》則記錄著聖人自己的言行,所以與《論語》的性質更為接近。然而《聖訓》被認為是對《古蘭經》的詮釋和進一步具體說明,被看做是僅次於《古蘭經》的立法源泉,所以它們常被一起稱為經訓。

作為萬物主宰的天與獨一的真主

在古漢語里,天是宇宙萬物的主宰,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這有別於物質意義的「天」。根據《說文解字》,天的含義是:「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從大」。而伊斯蘭信仰的真主,即阿拉伯語的「安拉」,是指獨一無二的主宰,而且真主是至大的。同樣根據《說文解字》,「一」的含義也很深刻:「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這說明,萬事萬物都開始於「一」,只有「一」是萬物造化的最初原因。所以,從兩種語言的含義上講,天與真主的所指是及其相近的。而伊斯蘭也更加強調真主是獨一的。

儒家雖然在很多研究學者眼裡不算是一種宗教,但儒家確實有「敬天」的傳統。孔子說:「巍巍乎唯天為大」(《論語》之泰伯)。這就是在告訴我們,天是最高的主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之陽貨)。這裡,春夏秋冬的循環往複和萬事萬物的產生,都顯而易見是天在起作用。孟子說:「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勃然興之矣。其如是,熟能御之。」(《孟子》之梁惠王章句上)。可見他認為天是崇高偉大的,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抵禦的。

與之相對,伊斯蘭的經典這樣說: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真主是天地的主宰;無法無力,唯憑真主。

命運與賞罰的主宰

儒家看來,天是命運與賞罰的主宰。《論語》中記載有很多這樣的觀點。如:「天生德於予,桓魁其如予何。」(《論語》之述而)「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之憲問)「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論語》之八佾)「君子有三畏:畏天命,……」(《論語》之季氏)而孟子主張天命論。他說:「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孟子》之萬章上)「夫成功,則天也。」(《論語》之梁惠王章句下)由此可知孟子比孔子更加肯定「天」的主宰之力。

而伊斯蘭則說:「(祂是)審判日的主……」(《古蘭經》1:4);「天地萬物,都是真主的。你們的心事,無論加以表白,或加以隱諱,真主都要依它而清算你們。然後,要赦宥誰,就赦宥誰;要懲罰誰,就懲罰誰。真主對於萬事是全能的。」(《古蘭經》2:284)

伊斯蘭相信一切事物的結果都是真主的前定,同時,人被賦予自由去選擇善行與惡行。真主給人們指示正道,穆聖則給我們提供了完善的行為示範。並以對善惡的賞罰來激勵人類從事正道,完成自己做人的職責。

中庸之道與中正之道

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之雍也)。關於中庸的含義有這樣的解釋:「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而《古蘭經》告訴我們:真主不喜歡過分者;應守中正之道,即不偏不倚的道路。「求你引領我們於正道」(《古蘭經》1:6)「我這樣以你們為中正的民族,以便你們作證世人,而使者作證你們。」(《古蘭經》2:143) 這裡中正是指毫無偏激的中正之道,經濟上它是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中正之道,政治上它是專制主義與無政府主義之間的中正之道,哲學上它是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之間的中正之道,信仰上它是物質主義與精神主義之間的中正之道,世界觀上它是唯圖今世與獨求後世之間的中正之道。它是一條兼顧人類心理和生命造化之現實的中正之道,它又是穆斯林兼顧今後兩世吉慶的中正之道。

家庭倫理

《論語》有許多關於家庭倫理方面的論述。孔子把最基本的人倫關係分為五種:君臣之忠、父子之敬、夫妻之愛、兄弟之悌、朋友之信,強調一個人必須有教養、有禮儀。事實上,中國人的確把良好的人情關係和禮貌看作最重要的。其中,家庭關係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因為如果一個人在家裡做一個好兒子、好兄弟、好丈夫,也就會在他的社會活動中完成他的職責和使命。

伊斯蘭文化重視家庭價值。他們認為家庭是男女雙方情投意合而共同生活的合法正道,是一夫一妻的家庭制度。在社會進展過程中,由於某種社會的需求,如孤兒與少寡的安置,或對戰爭傷亡的補救,也有允許男者可有四妻之家室。但對她們之間提供公平的待遇,是決定婚娶的先決必備的條件,否則絕對遵守一夫一妻。對穆斯林來說,家庭是使人遠離非法事物的最好保護,夫妻是互相的最好保護。「她們是你們的衣服,你們是她們的衣服。」(《古蘭經》2:187)

在社會倫理規範上,孔子教育人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之顏淵)而《古蘭經》則教導人們:「你對信士們說,叫他們降低視線,遮蔽下身,這對於他們是更純潔的。真主確是徹知他們的行為的。」(古蘭經24:30)。兩者都非常重視行為的禮儀。

孝敬父母

伊斯蘭教與中國傳統文化都非常重視孝道。孔子要求人們「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遵守孝道更是《古蘭經》中再三提示的經文:對父母要孝敬,要謙卑,要和顏悅色,感激父母的撫育之恩。並且更進一步祈求安拉回賜父母養育之恩德。《古蘭經》說:「你的主曾下令說:你們應當只崇拜他,應當孝敬父母。」(17:23) 「你應當必恭必敬地服侍他倆,你應當說:『我的主啊(求你們憐憫他倆,就象我年幼時他倆養育我那樣。』(17:24)

伊斯蘭對母親尤其給予更多的尊重。據聖訓傳述,有個人來見穆聖說:「主的使者啊!誰最有資格享受我的優待?」穆聖說:「你的母親。」那人又問「然後是誰?」穆聖回答:「你的母親。」 那人還問「然後呢?」 穆聖還是回答:「你的母親。」那人再一次「然後呢?」穆聖才說:「你的父親。」(《布哈里聖訓》)

中國傳統孝道認為,父母做錯了事,子女要委婉地對他們進行勸說。如果父母不聽勸說,作子女的一方面仍然要孝敬父母,恭恭敬敬,不可冒犯父母,不得觸犯長輩,「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之里仁)伊斯蘭教的孝道則強調孝敬父母是有原則和前提的,不能盲從。父母有了過錯,應該提醒、勸導,但一定要「依禮義而奉事」。《古蘭經》說:「你應當感謝我(真主)和你的父母;惟我是最後的歸宿。如果他倆勒令你以你所不知道的東西配我,那麼,你不要服從他倆,在今世,你應當依禮義而奉事他倆,你應當遵守歸依我者的道路;唯我是你們的歸宿。」(31:14-15) 所以無論什麼情況下,子女也不能不尊敬他們的父母。

總結

伊斯蘭教傳統和中國傳統的相通,向人們說明:不同的文化雖然具有不同的形式,但在不同的文化形式下面有著共同的文化本質,即超越區域或民族的普世精神。人們對這種超越精神的了解越深刻,理解越透徹,就越能增加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進行真誠的對話。尤其在物質利益原則最被推崇的今天,這樣的文化間對話能緩解不同民族的精神文化上的差異,從而更好地促進人類的和平。

參考書目:

1. 《論語》

2. 《孟子》

3. 《說文解字》

4. 《古蘭經》馬堅中文譯本

5. 《布哈里聖訓》中文譯本

6. 《古蘭經現代英譯及詮釋》中文選譯

7. Toshihiko Izutsu (井筒俊彥) Sufism and Tao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Key Philosophical Concepts (198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時土耳其 的精彩文章:

俄軍駐敘利亞基地遭無人機襲擊 普京:不是土耳其人乾的
土耳其親政府媒體批評流亡記者有關阿夫林的報道

TAG:實時土耳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