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麼東西,讓孔子和老子都為它痴迷一生?
古往今來孔子和老子就是大家仰慕的兩位學者。他們一位推崇儒家思想,一位推崇道家思想,但是也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推崇學習之道,為了一個「學習」都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看法。
1、首先來看一下「學」這個字,學這個字出自《學而》這篇文章。
這是《說文解字》里的篆體字
這是《六書通》里的篆體字
這是金文的學字
這是甲骨文的學字
從甲骨文上看,和表示易經卦符的爻這個字好像啊!從甲骨文到金文,就是青銅器上的契刻文字,再到不管是《六書通》還是《說文解字》收錄的篆字,還是到了繁體字的學字,3500多年一直未變爻字一直在。
爻是什麼,我們以後專門詳細講,這裡簡單解釋一下,是我們上古先民觀測太陽運動,確定兩分兩至,就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觀測方式。我們的祖先從物候曆法有了初始的萬物一體概念,發展到建立24節氣完整建立天人合一的知識體系,從此而往一以貫之,才有了我們時間文明的中國文化。大家如果還不清楚,我們文化的淵流,建議大家看看《我們因何而是中國人》這篇帖子。
好,這次大家明白,學字為什麼一直有有個爻字了吧?學習,主要是學習易經知識,這應該是個易經專用詞。易經的另一面就是天文曆法,沒有天文曆法沒有易經,沒有易經沒有天文人文一體模型,易經是我們祖先留給人類的寶貴知識財富,是我們中國人對人類最大的貢獻。
明末大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卷三十說:「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天』,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後世文人學土,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上古知識初創時期,聖人們為了傳播知識,風俗化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人人得而用之。女媧一日七十化並不是神話傳說,而是風俗化這些知識的記載。當然,後世文人腦洞瞎開,沒譜的發揮到孫悟空72變就都是後話了。
2、再來說說學習這個詞,這個詞就是從《論語》《學而》這篇來的。學而時習之,「習」原本指小鳥剛開始學飛行反覆不斷練習。為什麼學習和鳥有關?《易經繫辭》里說伏羲創易做八卦的時候,觀鳥獸之文。我們現在知道了物候曆法就是觀察動物、植物的變化而定義時間的,最初的觀測對象就是鳥獸。到了黃帝時期,為了更精確的觀察定義時間,曾經組織科考隊伍,就是和蚩尤打完仗後的軍隊,追蹤鴻雁的遷徙,而推動了易經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後世以最高祭祀禮儀禘禮祭祀他,並以帝鴻而稱黃帝。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孔子要表達的是,學習易經就好像小鳥學習飛行一樣,不斷地練習,渴望飛起來的迫切心情。所以才會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想大家在看到《易解人生》一書時,都會有這種感覺。至於別人是不是理解,是不是瞧不起你,是不是議論你沉迷於封建迷信,你一點都不在意。自然就會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另外,老子的《道德經》41章也寫過一段話: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老子那時候都會把不同學習的人都分成不同類型,和現在也沒有任何區別了。自己掌握了易經知識,是為了自己這一次生為人能夠趨吉避凶,是為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或者精忠報國,或者科學探索、懸壺濟世。至於預測算卦,不管是自娛自樂,還是作為心理醫生的扮演者幫助他人,只要心存浩然正氣,也是於社會有益之事,就是朱熹所言」積德之基「。至於心術不正而行,是否能夠獲得上天眷顧,一日一日更高更深的領悟都是問題。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心存善念跟隨伏羲,易經的大門自然就會敞開歡迎你。
※易、易經、周易、伏羲易之間的到底是什麼關係?看完之後,我懵了
TAG:田園秘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