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37期 10分鐘看懂歐洲建築-從希臘到羅曼式

第37期 10分鐘看懂歐洲建築-從希臘到羅曼式

【瞎扯系列】第37期

本期作者:Homo Viator

由於很多人做過這一題材,所以我的版本會比他們更 詳 細

比起建築,其他藝術更像是奢侈品,因為自打人類離開山洞,建築就是每個人所必需的。從今天開始我將用4期時間簡單介紹一下歐洲的建築風格與發展歷史,從古希臘到巴洛克。這段時期與當前的主題文藝復興有關,而之後的西方建築大多是這段時期的元素進行組合的結果。

既然是「西方建築」,那麼肯定要先與「東方」區分。

東西方建築的區別可以粗略歸結為兩點:材料與屋頂。

東西方的建築最顯著的不同在於建築材料。建築學在中國被叫做「土木」,因為中國古人使用這兩種材料建造房屋。相反,歐洲從一開始就偏愛石頭,因為石頭比木頭更持久,象徵著永恆(還防火)。實際上他們的目的似乎達到了,希臘建築的廢墟至今還留在地表,而同一時期的中國建築則只剩地基了。

(缺少公共建築是古代中國古建築較少留存的另一個原因。相比宮殿,公共建築更容易被保存下來。而中國人總喜歡把全部的精湛技藝用到皇宮上面,而那正是改朝換代時「重點照顧」的對象。)

這是希臘克里特島上的克諾索斯宮,

它大約建造於公元前2100-1800年間,時間上正好相當於中國的夏朝。

在中國,偃師二里頭遺址也發現了宮殿,

尚存的柱洞與夯土台把時間帶回到迷一般的夏王朝。

上圖是二里頭宮殿復原圖(約建於BC1750-1500)

這處遺址被認為是夏代的最後一個都城---斟鄩。

(好想跑題到夏商周斷代啊)

從這些最早的建築就能看出,東西方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不同的建築材料。

實際上不光是建築,東西方最早的墓葬也體現出材料區別。而且中國的石頭墓穴可能就是從東南歐的顏納亞文化沿著後來的絲綢之路傳進來的。(等有機會專門做一篇關於考古的,特別是三代考古)

不算那些始建早但主體被重建的房子,

中國現存最古老且具有一定規模的土木建築是五台山的南禪寺(782年,唐),

更古老的都是石制的,比如611年的濟南四門塔。

從南禪寺就能發現東西建築的另一大區別----屋頂

以雙坡屋頂為例,

從希臘時代起,歐洲人就開始使用桁架式屋頂。

桁架式的屋頂較為簡單,採用三角結構支撐,

房瓦所在的部分是兩排木棍,因此房頂的形狀就取決於木棍之間的角度。

由於桁架的使用,西方屋頂多由平面組成。

與歐洲直來直去的屋頂不同,東方的屋頂是可愛的曲面,這也與其內部骨架有關,

因為中國的屋頂多為梁架式。

梁架由一些列方形結構所組成,

房瓦安裝在橫向的樑上,

因此只要改變梁架的形狀就能做出弧形的屋頂。

畫了一個極丑的示意圖,來展現梁架對屋頂曲線的影響

靠著梁架,中國古人能製造出很多好看的弧形屋頂,

而斗拱的發明則可以使房檐伸出建築物很遠

這些發明讓房頂成為東方建築最重要的美感來源。

材料與房頂,是東西方建築最明顯的區別,它們在歐洲最古老的建築上就有集中的體現。

提起古希臘,腦海中就浮現出各種神廟,

而希臘人留下的建築的遺產主要是神廟的石制立柱

三種希臘柱式:多立克,愛奧尼克,科林斯

建於城邦時代晚期(周朝)的帕特農神廟,是多立克柱式的代表

帕特農是處女的意思,因為雅典娜也以貞潔出名

(沒有稜線的多立克柱被叫做托斯卡納柱,多見於古羅馬。本系列為入門級別,故只區分最基本的三種柱式)

柱子上方的三角額牆是為桁架式屋頂所服務的。

除了一個簡單粗壯的柱子與柱頭外,多立克柱式也包含其檐部結構。

多立克柱的上面必須有一層光滑的石樑,

柱子之間的裝飾帶必須被分為兩塊,用來安裝浮雕。

這些結構不是多餘的,而是為了使建築符合黃金比例,增加美感。

實際上「柱式」所對應英文是Order--規則。

必須按照嚴格的「規則」來建造,這就是古典的精神。

可以看出,建築的每個部分都在為黃金比例服務,

這也是古希臘留給後代藝術的重要遺產---比例。

另外兩種希臘柱式產生較晚,更強調裝飾作用:

愛奧尼克柱比多立克柱纖細,柱頭是兩個卷渦紋,因為它誕生在愛奧尼亞海附近

柱頭上方必須安排三條水平過梁,再往上才是裝飾帶

最後一種,科林斯柱,它的柱頭是受到了「墳頭草」的啟發。據說設計者從被植物所包圍的墓碑獲得了靈感

科林斯柱式的其他結構與愛奧尼克式基本相同,不過柱體更加纖細,柱頭是植物造型

(一說:科林斯柱在暗示性行為,因此古羅馬人超喜歡這種柱式)

因為是公共建築,所以古希臘的很多神廟都留存到了羅馬時代,甚至到了基督教時代還在作為教堂使用。著名的帕特農神廟在建成後一直用到16世紀(在裡面供奉另一位處女),直到威尼斯人打仗時把它給炸了。

(威尼斯與土耳其戰爭詳見第29期)

到了羅馬時代混凝土的大量使用令建築容光煥發

上圖是德國波恩的古羅馬水渠,上部是磚砌的筒形拱頂,下部是混凝土澆築而成。

混凝土的可塑性提高了建造速度,而拱對後代西方建築的影響最大。

現在英文中的「建築師Architect」,原意就是「會造拱(Arch)的人"

上圖是兩種基本的羅馬拱頂,它們都是圓拱,區別於後來的哥特式尖拱。

靠圓拱支撐的的凱旋門也在古羅馬出現了

上圖是提圖魯斯凱旋門,為紀念鎮壓猶太人暴動,於公園70年(東漢)修建。羅馬人的這次勝利開啟了猶太民族近2000年的流亡生涯。(詳見第1期)

古埃及人所發明的拱讓人類擁有了跨越較長距離的能力

上圖是公元前62年(西漢)完工的混凝土橋--法布里奇橋,單拱跨度已經達到了24.5米。

大量使用拱形結構的羅馬建築在外觀上開始區別於希臘神廟,

比起用柱廊圍起來的希臘神廟,採用拱+柱子(拱柱)的羅馬建築可以獲得相當寬敞的內部空間。

上圖是公園312年(晉朝)完成的和平殿(馬克森提烏斯與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目前僅存一側,可見用拱撐起的內部空間非常巨大。

說到「巴西利卡」,這是羅馬人的一種公共建築,呈長方形,入口在長邊。

巴西利卡一般用作市場或法院,為了使內部空間連貫,建築裡面用拱柱支撐(而不是牆)。

巴西利卡可以在中殿兩側增加側廊,不過中殿必須高出側廊

這類建築的房頂與希臘神廟一樣,是用桁架搭建的。

(因為磚石拱頂暴露出重量過大的弊端)

在基督教獲勝後,寬敞的巴西利卡成為了教堂,入口改為短邊,正面在西方。有時也增加耳堂,使建築物變成他們所喜歡的「十字形」。

(巴西利卡之後的基督教教堂都儘可能做成十字形;正面在西方是為了把祭壇放在耶路撒冷所在的東方)

實際上今天「巴西利卡」等於「主教坐堂」,因為我發現很多不是巴西利卡式的教堂也被叫做「巴西利卡」。

早期的巴西利卡看起來像個工廠的棚子,後來的巴西利卡有了各種裝飾,看起來也更美觀

上圖是羅馬的聖母大殿,

只有中間的部分是五世紀修建的巴西利卡,建築的入口和兩邊的「違章建築」都是後來人加上去的。

如果不從空中看都不知道它是巴西利卡

(這裡面有耶穌用過的搖籃~)

下圖是羅馬的聖撒比那大殿,建於432年(南北朝)

從上圖可以看出:

區別於後來哥特式的垂直空間,巴西利卡更強調水平空間,它讓人有「向前看」的傾向,

因為那裡是祭壇,站著一位時刻歡迎你皈依的神父。

下圖是聖撒比那大殿的入口,非常簡潔

區別於後來的哥特式,巴西利卡不會專門修飾門框,最多在外面增加一排柱廊,這是從希臘神廟繼承來的。

古希臘與古羅馬建築元素的大集合是公園82年建成的斗獸場

斗獸場的外牆使用了一圈拱柱每個拱柱上再「作假」出希臘的柱式

第一層是多立克,第二層是愛奧尼克,第三層是科林斯,這種規則被後人廣泛模仿。

斗獸場內部的觀眾席是用混凝土澆築的筒形拱頂。

除了各種筒形拱頂,球形的穹頂也是羅馬建築的奇蹟,

其代表必然是羅馬的萬神殿(穹頂也是埃及人的發明)

萬神殿的龐大圓頂是公園126年(東漢)建造的,並一直保持著「最大穹頂」的記錄(43.3米),直到一千多年後,布魯內萊斯基才建造出更大的穹頂(43.7米)

萬神殿的穹頂是混凝土澆築的,好在穹頂底部距地面不超過30米,

因此在建築過程中可以用腳手架支撐尚未完成的穹頂。而穹頂一旦完成就是自我鎖定的堅固結構。

為了防止圓頂因自重而坍塌,人們在穹頂上挖出小格子減重,下方的座圈也很厚實。

越靠上,穹頂的厚度就越薄,採用密度較低的混凝土。

從萬神殿不難看出,古羅馬人的建築知識已經發展到了相當驚人的水平。古羅馬建築家維特魯威還專門寫了《建築十書》,提出了適用至今的三個原則:美觀、有用、持久。難怪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專門跑到羅馬,研究這些古代文明的遺產。

然而,羅馬帝國最終還是滅亡了。

帝國滅亡後,歐洲建築開始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

東部出現拜占庭式,西部出現羅曼式,它們都繼承自古羅馬

在號稱繼承了帝國正統的拜占庭,人們依然喜歡建造萬神殿那樣的穹頂。

拜占庭建築的傑作-聖索菲亞大教堂

(四座宣禮塔是伊斯蘭佔領期間加的)

532年(南北朝),野心勃勃的拜占庭建築師決定建造基督教世界最龐大的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

因為是在老教堂的基礎上建造,所以建造速度很快,

開工5年後,內部有肋的大圓頂就完成了。

拜占庭建築的穹頂,與古羅馬穹頂的區別在於:

古羅馬穹頂下方的建築是圓柱,而拜占庭圓頂下方的建築是方形的,這主要是為了把教堂安排成符合基督教審美的十字形。

(拜占庭喜歡的是兩臂等長的是希臘十字;「豎」比較長的是拉丁十字,多見於西歐)

不過剛建成的索菲亞大教堂不像現在這樣厚實強壯

建成後的大教堂的圓頂出現了多次坍塌事故,

因為圓頂太重,對下方牆體產生的外推力很大。

由於外推力的作用,僅僅靠上圖右下角的結構(帆拱)不能撐起圓頂的重量。(羅馬人是靠超級厚的牆克服了外推力,這對索菲亞教堂不現實)

為了傳導中央圓頂所產生的外推力,設計師在四周安排了很多稍小的半圓頂,把推力逐級傳遞到地面。

這種結構造就了大教堂金字塔般的外觀,也是集中式建築的代表。

(集中式建築的「中心」很明確,不過也使得內部的祭壇不好安排。神父搞活動時四面都有人,不知道該看向哪邊)

中世紀的威尼斯人「假裝」自己是拜占庭的屬國(詳見第28期),因此在建築上傾向於拜占庭風格。他們仿照索菲亞大教堂,建造了聖馬可大教堂

帶有五個圓頂的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1043年,北宋)

在君士坦丁堡陷落後,拜占庭建築隨著東正教向俄羅斯傳播。

然而在俄國,圓頂逐漸變成了尖尖的圓蔥樣式,因為俄國多雪,房頂太平會被積雪壓垮。

有「圓蔥頭」的聖瓦西里大教堂,1555

(一些巴洛克教堂也有類似造型,因為他們喜歡弧線)

現在讓我看看羅馬帝國崩潰後的西歐

由於蠻族入侵,西歐的建築技術開始倒退。

巴西利卡式的教堂因其結構簡單(主要指房頂),一時間成為歐洲教堂的主流。

上圖是建於1013年的佛羅倫薩聖米尼亞託大殿(圖片由作者提供)。房頂與拱柱繼承自巴西利卡,而較小的窗子則體現出新風格(羅曼式)。

建築技術上的倒退使得黑暗時代的歐洲人不清楚牆壁多厚才能承受屋頂的重量。

因此建築師們變得超級保守,儘可能地增厚牆壁。

為了安全起見,他們甚至不敢開出較大的窗子。

隨著帶有厚牆小窗的建築逐漸增多,一種風格誕生了,這就是羅曼式。

(羅曼式就是「羅馬式」,但又區別於「古羅馬」)

最早的羅曼式的教堂看起來更像是碉堡:

羅曼式的義大利聖維托雷修道院,於1001年修建

「這些強大甚至挑戰姿態的岩石建築,坐落在剛剛從異教生活方式轉變過來的農民、武士的土地上,似乎就在表明「基督教正在戰鬥」——也就是說,在人世間跟黑暗勢力戰鬥,直到最後審判之日的勝利黎明到來為止,這就是基督教的使命。」

-----貢布里希

當時的羅曼的建築師就是這樣:

只要教堂修得稍微高一些,立面上就不敢開窗子,生怕房子垮掉。法國昂古萊姆的主教堂就是例證之一。它建於1110年(北宋),已經是向哥特式過度了的時間了

我們發現昂古萊姆教堂的入口已經不是巴西利卡那樣在平面上開個洞那麼簡單了:

它的入口向內凹陷,讓人們感受到牆體的厚重之感。

到了1180年修建的聖特羅菲米大教堂,建築師們已經開始專門營造這種厚重感了

這座教堂不高,意味著牆體不必很厚,

但出資人情願多花了一些材料把入口增厚,

而增加的部分正好可以擺放聖徒的塑像(這點被哥特式繼承)。

起初的羅曼式教堂仍然用桁架式的屋頂支撐。

過了一段時間,黑暗時代的歐洲建築師重新掌握了古羅馬拱頂的建造方法。

查理曼大帝在792年(唐)所建造的亞琛大教堂是黑暗時代最耀眼的明珠

上圖帶圓頂的部分就是建造於查理曼時期帕拉丁禮拜堂,

禮拜堂兩側的塔樓與大廳都是是後人修建的。

黑暗時代的「黑暗」是難以想像的:

統治大半個歐洲的查理曼大帝不得不在宮廷的院子里親自養雞,不然就沒肉吃。

然而德國的建築師用帕拉丁禮拜堂向世人們證明,他們已經重新掌握了建造拱頂的技法。

這個禮拜堂是如此精美,以至於人們一直認為它是14世紀建造的。直到近幾年研究者摳下來一些木頭做測試,才證明它確實是黑暗時代的傑作。

據推測查理曼時期的帕拉丁禮拜堂是這樣的,最初的拱頂因祝融之災未能倖免。

由於重量較大,磚石拱頂通常用來覆蓋較為低矮的建築,

下圖是1091年完成的法國豐特貢博爾修道院

覆蓋有石制半圓拱頂小禮拜堂從後殿伸出來:

小禮拜堂相當於神龕,供人祈禱用。

(現在我們參觀教堂會發現,很多小禮拜堂是不開放的。因為大廳都是亂鬨哄的遊客,僧侶就躲在小禮拜堂里不受影響地從事宗教活動)

羅曼式建築隨著公園1066年的戰爭被傳入英國,

征服者威廉從法國諾曼底出發,佔領了英格蘭。

由於這是諾曼底大公帶過來的,因此「羅曼式」在英國被叫做「諾曼底式」。

大陸築師的成果在英國獲得了極大的發展。

從亞琛主教堂開始,德國人就學會了拱頂的建造方法。

不過他們不敢大規模使用。

如果用拱頂為教堂的中殿封頂,所建成的房頂可能會非常沉重,

因為上面密密麻麻地堆滿了石頭

純石制的拱頂很可能因巨大的外推力而坍塌。

如果先用石頭建造一種「骨架」,再用輕質材料填充空隙,不但減輕了重量而且起到拱頂的效果。

於是,在英國,建築師們發明了「骨架券

下圖是教堂骨架券的建造方法:首先用木頭做個支架,隨後在上面壘石塊,形成骨架券。最後用石頭填補骨架券周圍的空隙,理論上屋頂就建成了。

然而此時的屋頂仍然由木頭支架支撐,在拆架子的過程中,有50%的房頂會塌。

(失敗率出自肯特大學的Rocky Ruggiero)

英國的建築師們迫不及待地在達勒姆主教堂上嘗試了他們的新發明,

結果 非 常 成 功

帶骨架券的房頂一般是兩層的:

外層還是桁架式的屋頂,

內層是帶骨架券的石制屋頂,既防火又美觀。

新發明使得房頂重量大大減輕,

這解決了一直以來建築師所擔心的問題:房頂太重會使建築垮掉。

達勒姆主教堂。建造於1093-1133年

達勒姆大教堂的成功給了歐洲建築師們前所未有的自信,他們開始嘗試製做更複雜的骨架券。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的骨架券已經不能滿足他們了,

他們想造的東西不但要堅固,更要美觀。

下圖是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的骨架券,建築物主體於1160年建造。

如果這還不夠,

那麼,請屏住呼吸

欣賞骨架券的巔峰之作

這是亨利七世禮拜堂的骨架券,

它修建於1503年(明朝),目前是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一部分。

所以到了英國一定要抬!頭!看!房!頂!

隨著骨架券的應用,一種新的建築風格呼之欲出,

那就是哥特式。

感謝您的閱讀

(看到這裡,你肯定花了不止10分鐘,因為我也是標題黨)

如果您覺得好,請不要忘記轉發~

下期預報:哥特式教堂,科隆大教堂的建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夜我不關心人類Mr 的精彩文章:

第10期 基督教與中世紀-教俗之爭1
第33期 文藝復興-義大利攪屎棍

TAG:今夜我不關心人類M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