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說起《戰神》,是時候聊聊那些充滿神秘色彩的古希臘建築了

說起《戰神》,是時候聊聊那些充滿神秘色彩的古希臘建築了

點擊上邊的「機核」關注我們,這裡不止是遊戲

前段時間正巧碰上聖莫妮卡官方確定了《戰神》新作的發售日期,欣喜之餘也點下了預購的按鈕,但是總覺得少了點兒什麼。

於是,自上一次聊了聊古埃及建築史以後,我鴿了將近半年多的時間才好不容易又一次撿起了「抄教材」的工作,而這次的主題是古希臘建築史。

愛琴文化下的建築

古希臘的正式歷史開始之前,還有一個叫做愛琴文明的時期。今天我們常說到的旅遊勝地愛琴海(Aegean Sea),位於希臘半島和小亞細亞之間。

而愛琴海的南面邊界就是克里特島,那裡便是愛琴文明發生的地方。

克里特島上曾經出現過國家,統治了愛琴海域及周邊島嶼百餘年。克里特島上的城市多達上百座,而目前能為建築學家和考古學家提供最直接研究材料,也是最重要的一座城市,叫做克諾索斯城(Knossos)

克諾索斯城又被當時的人們稱為「眾城之城」,顧名思義,其地位和規模遠超其他所有城市。

有趣的是,愛琴文明似乎並沒有產生龐大的宗教體系,雖然依舊有人們崇拜物的圖騰,可那並不是「上帝」,因此在克里特島上的所有建築,幾乎都是世俗建築(公共浴場、市場、宮殿、民宅、劇場等等)。

當時的統治者既是祭司又是軍事領導,負擔還是比較重的。由於克里特島最強的國王是米諾斯王(King Minos),因此愛琴文明有時候也會直接被人叫做米諾斯文明。

米諾斯王在克諾索斯城內建造了一座宮殿,也就是克諾索斯宮。克諾索斯宮最大的特點就是「亂」,在一座不大的山丘腳下,宮殿的平面層層疊疊,順著山丘的高差向上發展。

這種布局下某一層的天井和某一層的地坪自然互相串通,再加上宮殿內部空間極其複雜,第一次進入宮殿的人都會迷路,所以後來的古希臘人把它叫做「迷宮」。

在克諾索斯宮中,某些封閉的房間里會出現一個火盆,它的用途自然是抵禦冬天的寒冷。

此外,一些被稱為「正廳」(Megaron)的房間,在平面上是個長方形,較窄的邊上正中開門,門外兩旁豎著一對柱子,這種形制被認為是後來廟宇的雛形。

而在宮殿的大門,類似的形制則轉為一種工字形的平面,中間的橫牆上開一個門洞,重要的門兩側也豎著一對柱子,夾在伸出來的那一點牆頭之間,這種特別的形制後來被古希臘建築吸收過去了。

克諾索斯宮裡的柱子也很有意思,它們的長細比(簡單來講是長度與半徑之比)大概是5~6:1,看上去比較粗壯,而且每根柱子都是上粗下細,有點像傢具的腿。

柱頭基本上是厚實的圓盤,再上面頂著一塊方石板,石板下面有一圈雕花線腳,柱子就這樣支承著屋面。

後來的古希臘建築從這種柱子中吸收發展了許多元素,除了上粗下細之外。

如此重要的克諾索斯宮,在大約公元前1500年左右被外敵夷為平地,現在只剩下殘垣斷壁了。

這個外敵很有可能是邁錫尼人,邁錫尼人摧毀了克里特的統治,在希臘的巴爾幹半島上建立了自己的城市,也就是邁錫尼的衛城。

邁錫尼建築與克里特建築的風格大相徑庭,為了防禦自己的統治,邁錫尼人基本都採用厚重的石材堆砌牆體,而不像克里特建築裡面用了較多木構架,因此兩者風格就呈現出一方厚重而粗獷,另一方則輕盈纖細。

遺憾的是,愛琴文明的收尾似乎沒有留下史料的記載,曾經的克里特和邁錫尼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被某種力量徹底摧毀,沒有了下文。

戲說神話vs古典神話

時間來到公元前8世紀,在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西岸和愛琴海的島嶼上,零零星星地建立了很多奴隸制城邦國家。

它們向外移民,又在義大利、西西里和黑海沿岸建立了許多國家。這些小國家之間不斷進行著貿易、政治往來和文化交流,卻從未有過一家獨大的情況,頗似我們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格局,而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古希臘文明

奧林匹斯山,是我們熟知的古希臘聖山。古希臘的人們對自然的崇拜與敬畏,使他們想像出了一個個神明,而奧林匹斯山的高聳,正好給這些想像提供了一個堅實的背景。

如今我們讀到的希臘神話,也不是一開始就像鴻篇巨著那樣,讓你怎麼也記不住裡面到底有幾個神,都發生了什麼故事,而是在逐漸融入到古希臘歷史的過程中,一步步積水成渠。

還記得當時玩《戰神III》的時候,奧林匹斯眾神閃亮登場的畫面讓我眼前一亮

在淺淺地讀了希臘的古典神話之後,我發現它跟其他西方世界廣為人知的一些神話(比如埃及神話、北歐神話和凱爾特神話等)相比,有著自己獨特的味道。

首先,希臘神話沒有太多的宗教元素,反而是處處充滿著生活氣息,神明被賦予凡人的秉性,刻畫得栩栩如生,從中足見古希臘人對自然、生活和人類個體細緻入微的體察。

其次,古希臘人從泛神崇拜當中不斷前進,慢慢向英雄-守護神崇拜發展,使得神話中居然出現凡人成神的故事(比如著名的赫拉克勒斯),當然這也影響到了相應的建築形制。

舊《戰神》三部曲,我覺得也是一種對希臘神話當中英雄崇拜的戲劇化體現,與其說它是借用了希臘神話這個背景,不如說還順便隱喻了曾一度令古希臘內部動蕩的伯羅奔尼撒戰爭。

那場戰爭發生在公元前431至前404年,戰爭的主角之一正是奎托斯的家鄉——斯巴達。說實在話,舊《戰神》的故事畢竟是神話的大戲說。

所以在遊戲場景的設計當中,除了最基本的神廟形制要得到還原,更多的是為了給予遊戲樂趣而進行的誇張創作。

不過,雖然在建築上遊戲的還原說不上到位,但是裝飾卻也能做到神似。時不時掠過眼前的雕刻和渦卷還是凸顯了遊戲場景濃厚的古希臘風格。

設計得雖然誇張,但是最基本的古希臘建築語言還是沒有落下

古希臘神話體系龐雜,把眾多自然力都進行了形象化描述,人們為了祈求自然神的護佑,在不斷建造廟宇建築的過程中,自己研究出了一套審美與風格,這些成果在今天看來也是非常珍貴的藝術成就。

幾何與模數:古希臘的建築美學

剛才說到古希臘神話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這正是因為它所反映的是平民的人本主義世界觀。這種世界觀下的一個重要的美學觀點是:人體是最美的東西

我們曾學了那麼多年的幾何數學,似乎總在把它們當成解題用的工具,而早在公元前的古希臘人,不但發現了它們,更是把它們當做美與和諧的度量。

借用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580~前500年)的觀點來說,人體本身就體現著數的和諧。我們常說的七頭身、九頭身等等,其實就是一種比例關係。

這種比例關係能夠套用在幾乎所有正常的人體上面,而所謂「正常」,就是看上去自然而不誇張。

奧林比亞的宙斯神廟(建於公元前488-前460),其各個部分的比例關係充滿數的和諧

當古希臘的人們開始學會用人體尺度和比例來進行建築的研究時,某些重要的、美觀的數字比例關係便逐漸被工程師們(也許還有哲學家們)熟稔於心,而這些被確定下來成為一種普遍標準的數字,我們現在把它們稱為模數

簡單舉例來說,我們國家的現代建築標準中也明確規定了一套建築模數,而其中最基本的那個數即基本模數。

它的值為100mm,用字母M來表示,以此為準,在實際設計過程中以3作為基本的倍數來擴大(3M,6M,12M……),所以有買房經歷的朋友在看房子平面圖的時候可能會發現,房間的大尺寸基本都能用3整除。(這與很多房型看上去「似曾相識」的現象有一定關係)

當然,古希臘的建築美學也並不能催生出像現在這樣科學而系統的量化標準,它隨著自然科學與相應的理性思維共同發展進步,卻也只能局限於當時人們對自然科學的認知。

但不管怎麼說,重視比例關係與模仿人體比例之間相映成趣,這使得古希臘建築的風格充滿著「秩序」與「人」的味道。

古希臘建築的標籤

「柱式」(Ordo)這個羅馬人後來造的詞從表面上看指的是「柱子的形式」,其實還有更多內容。

古希臘建築的柱式,除了代表柱子的外觀特點以外,還包括了柱子本身與相鄰的其他構件之間的比例模數,即是說,「柱式」實際上是一個系統。

古希臘建築史可以分為四個時期:荷馬時期(英雄時期),公元前12至前18世紀;古風時期(大移民時期),公元前7至前6世紀;古典時期,公元前5至前4世紀;希臘化時期,公元前4世紀末至公元前2世紀。

其中,古典時期是希臘文化的極盛期,希臘各城邦集結起來成功抵禦波斯帝國入侵之後,作為領袖的雅典理所當然聚集了最主要的財富和人才,也由此成就了古希臘最高最成熟的建築藝術。

柱式在古典時期的背景下也得以定型,給古希臘建築打上了風格標籤。一種是表現出男性剛健體魄的多立克柱式,多流行於大希臘地區。

另一種則是表現出女性纖細柔美的愛奧尼柱式,多流行於小亞細亞地區。

多立克柱的長細比為5.75~5.5:1,相對的愛奧尼柱的長細比為9~10:1,從比例上兩者的風格區別一目了然。

多立克柱式的柱頭是一個倒置的圓錐台,稜角分明;而愛奧尼柱式的柱頭是一對精巧柔和的渦卷。在裝飾上,兩種柱式就已經在明顯地表現出陽剛與陰柔的二分性格。

另外,在柱子的凹槽部分也頗有玩味,多立克柱的凹槽之間直接相交的20條棱幾乎是鋒利的;愛奧尼柱的凹槽之間的24個交界並不是凹槽的直接相交,而是一小段柱子的圓面。

雖然柱式並不能完全代表古希臘建築在建築藝術上的成就,但柱式本身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古希臘建築的風格。

而且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它似乎已經演變成了一種符號,以至於我們中國老百姓在談論「歐式」風格的時候腦子裡想像的東西總會是那個樣子。

廟宇:逐漸演進的信仰結晶

在建築藝術方面,古希臘建築的首要的考究對象就是廟宇。前面我們已經簡略講過了古希臘最重要的兩種柱式,柱式並不是一開始就突然出現的,而是與廟宇形制共同進步。

最初的古希臘廟宇只有一間聖堂,形制脫胎於愛琴文化時期氏族貴族府邸里的「正廳」。即使後來聖堂逐漸演變成獨棟建築,也依然被貴族宅邸包圍著,只展示出它們的正面。

但是廟宇的主要功能是供人們祭祀,總是把它們放在貴族宅邸的包圍中肯定不合適。於是人們把廟宇搬到了佔據建築區高處的地方,讓它暴露在下方的視野中,而這也使得廟宇自身產生了變化。

早期的廟宇依照繼承下來的宗教儀式,取平面狹端為正面,一開始另一端還是半圓形的,後來由於屋面使用陶瓦鋪設,屋頂改為了人字坡,兩端形成三角形的山牆,這樣平面也不得不取規整的矩形了。

這些早期的廟宇是由木構架和土坯構築的,為了保護暴露在環境中的牆體不被雨水侵蝕,人們習慣在廟宇周圍立一圈柱子來搭成棚子遮雨。

久而久之,人們把那圈柱子圍成的空間認可為建築本身強調美感的一部分,也就是後來在廟宇中出現的圍廊

圍廊的產生,使得廟宇從一個「土包子」演變成了更具儀式感和神秘感的建築。

有別於之前的舊氏族貴族所要求的形制,圍廊式廟宇滿足了民間聖地祭祀在廟前室外進行的要求,排列的柱子造就了虛實結合的空間與變化多端的光影效果,建築外空間層次豐富,十分美觀。

早期廟宇的屋頂和柱子都是採用木構架來搭建的,公元前6世紀開始,原來廟宇的木構架逐漸被穩定性更強的石材徹底替代,廟宇規模也因而得到擴大。

這也使得柱式的出現得到了材料上的依據,很顯然當時在木頭上難以實現雕刻藝術與建築構造的統一。起初石柱是由一整塊石頭做成的,之後才慢慢發展出用多段柱子堆砌的做法。

鑒於舊《戰神》三部曲中智慧女神雅典娜被一黑到底,我這裡就拿她的一座守護神廟來給大家舉個例子,這座廟就是帕提農神廟。

「帕提農」原意為「聖女宮」,它可說是雅典衛城裡最點題的一座廟。它是希臘本土最大的多立克式廟宇(也許有人會問為啥不設計成愛奧尼式的,我個人認為是因為雅典娜同時司掌戰爭與智慧,需要一種強有力的意象來表達出來)。

開間8根柱,進深17根柱,佔地面積約2148平方米。作為衛城中唯一的圍廊式廟宇,它的外部裝飾最為華麗,所有石材均為大理石,頂部雕像和銅門鍍金,山花雕刻絢麗多姿。

這裡有個有趣的小內容。上面有講到一個叫做「山花」的東西,但其實它並不是古希臘建築的構造。在我國古代木構建築當中,建築屋頂是有嚴格的等級區別的,就像那些達官貴人戴的帽子一樣。

其中有一種叫做「歇山」的屋頂,它的側面構造中有一面三角形的「牆」,而為了裝飾這面「牆」所繪製的圖畫就叫做「山花」。

我個人認為,由於古希臘建築屋頂那兩面三角形的雕刻牆的外形和作用與山花類似,所以我們的建築歷史學家為了方便起見也把它叫做山花了。

圖為頤和園東宮門內的仁壽殿屋頂側面,這種歇山頂還比較特殊,叫做「卷篷歇山灰瓦頂」

城邦:燦爛的畫卷

雖然順著思路挖了個坑,但是這個部分我想介紹的其實不多,也比較零散,畢竟學建築的人所關注的尺度會比較具體,對於城市這個級別的尺度了解比較少,害怕自己不小心講錯話然後被路過的大仙錘爆……

前文有提到,古希臘文明是多個不同城邦的文明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換句話說就是大家雖然說著同一種語言,但是各自有各自的領地和主子,平時都有自己的生活,基本上出了大事才會聚在一起。

那麼大家畫地為界,為了保衛自己這一寸方土築起城牆,昭示了自己的土地所有權的同時也帶來了屬於自己的城市發展。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雅典。由於雅典特殊的地理位置,波斯戰爭期間雅典的突出表現以及一些政治因素,使其後來成為了整個古希臘文明的中心地帶。

雅典的衛城作為最神聖的部分也就因此而得以繁榮起來,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著名的古希臘遺迹。

雅典的衛城位於雅典城中央,很靈性的是,它所在的位置正好是一座矗立的山岡,這也很明顯地體現出衛城本身的作用:聖地

雅典衛城曾經歷過很大的變遷,首先是被貴族寡頭割據,接著是被波斯的侵略者破壞殆盡,然後戰爭結束又一次被興建起來,所以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遺迹基本是被波斯洗劫過後重建的。

今天的雅典衛城被各種現代建築環繞著,但依然能看到其作為聖地的價值

新的衛城比起以前,除了雅典自身的風格以外,還突破了原有的局限,吸收了多立克與愛奧尼藝術,使得建築群的風格樣式得到極大的豐富。

而衛城中最重要的建築帕提農神廟,在前文中也已經提及。有趣的是,就跟希臘神話的性格一樣,人們在建造這座衛城的時候也沒有刻意去製造一種規整刻板的印象,反而是自由地順著山勢布局建築,這也就造就了那看上去好似有些凌亂的平面格局。

衛城平面圖,非常不規則,但反過來說這就是自然的布局

既然是作為聖地,衛城就應該有一副像樣的門面,而這就是雅典衛城的山門。這座多立克式的山門嚴格來說應該屬於建築物,並不只是一扇門這麼簡單。

其形制也是從前面提到的愛琴文化中的工字形平面演化而來,同時人們在建造過程中還混入了愛奧尼式的柱子作為陪襯,而且還不會與多立克式產生衝突。

據說它還是令當時的雅典人為之驕傲的建築物,被認為是所有建築物中最美的存在。

不朽的歐洲建築原坯

古希臘建築歷史的大致脈絡一直延續到希臘化時期,而這個時期作為希臘文明行將結束的標誌,也承載著更加進步的建築藝術。

由於城邦的自由民主制度普遍瓦解,寡頭政體甚至是君主政體開始被建立起來,這使得東西方古國的經濟文化得到更加深刻的發展和交流,建築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樓堂館所的建造機會漸漸增多,而寡頭皇帝們不斷追求華麗纖巧而唾棄多立克式風格,轉而偏向於愛奧尼式……

這些變化帶來的一系列革新,誕生了許多全新的形制,與古典時期那種強調自然和諧美的活潑形制完全不同,總之就是怎麼繁複怎麼花哨就怎麼來,於是便產生了集中式疊柱式的構造以及科林斯柱式等後來被古羅馬文明直接繼承並大大發展的建築藝術。

作為歐洲最重要的古代文明之一,古希臘所達到的建築藝術成就給之後歐洲建築的發展奠定了深刻的基礎

時至今日,我們仍能從現存的歐洲古典建築當中看到許多古希臘建築所留下的痕迹。

參考文獻及主要圖片出處:《外國建築史(19世紀末葉以前)》第四版 陳志華著 建築工業出版社

精彩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核網 的精彩文章:

他們說這款叫做《美妙世界》的遊戲就是十年前的《女神異聞錄5》

TAG:機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