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I是最有效的管理手段嗎?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具體概念請自行百度)。一直以來被管理學界奉為經典,毫無疑問是非常有效的短期管理手段,好處自不必說,包括但不限於:
(1)根據組織的發展規劃/目標計劃來確定部門/個人的業績指標;
(2)監測與業績目標有關的運作過程;
(3)及時發現潛在的問題,發現需要改進的領域,並反饋給相應部門/個人;
(4)KPI輸出是績效評價的基礎和依據。
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關於KPI負面的聲音開始顯現:
王石在2012年萬科發生一系列質量事件後說:「績效主義就是企業的膿包」。索尼的一位董事寫了一篇文章叫《績效主義毀了索尼》,通用汽車前副總裁也寫了一本叫《績效致死:通用汽車的破產啟示》的書,兩人都反思了數字驅動式管理的帶來的負面影響。
由此,不得不引起反思,KPI真的是最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嗎?
有觀點認為,KPI是一個員工與企業博弈的戰場,而在此戰場上,公司幾無勝算——因為公司要管理一堆人的KPI,而員工只需看好自己的KPI。
要考核KPI,針對不同部門,甚至不同的個人,KPI的指標都不盡相同,且其中相當一部分的指標,還需要一定的專業性,這就直接導致了一個問題——真要搞清楚各項KPI的合理性,最後負責考核KPI的,肯定要比實際幹活的人多!
而與此同時,不合理的考核項還容易引起員工的抵觸情緒,最終大部分KPI從「公司考核員工」的工具,變為「員工應付公司」的工具,考核的初衷也就必然無法實現了——這不是KPI的問題,而是考核本身的問題。
下面是講故事時間(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1·從金牌業務員到管理者
李總兩年前開始創業,憑藉行業內資源和個人能力,成功把公司做到幾千萬規模。隨著規模擴大,無法再針對客戶一家家單獨維護了——第一個瓶頸出現,從金牌業務員到管理者。
為了進一步擴張,李總提拔了幾個業務經理,負責幾個大片區的日常業務工作,自己則專註於核心大客戶,和一些日常的公司管理和培訓工作。並給業務經理下達了一些基本的銷售指標。
幾個月下來,效果明顯,但是不和諧的聲音卻從財務端傳來……
·2·KPI初現
銷售額是增加了15%,但毛利率僅增加了5%,原因何在?原來,李總的公司有幾條不同的產品線,高毛利產品線沒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但市場總需求有限,銷售一直很平穩。而另外一類,市場廣闊,但市場競爭相對激烈,總體毛利率偏低。
原來李總自己跑銷售的時候,把產品銷售比例控制得很合理,既維持了一定的銷量,又保證了相當的利潤水平。而現在,為了完成各自的銷售目標,從而減輕業績壓力,業務經理們自然而然地大力推動低毛利率產品,利潤盤數量大幅度減少。
看起來,不上點KPI手段是不行了。——要說KPI就是管用,三個月後,銷售額和利潤率都開始回歸正軌。
李總暗自竊喜之際,老客戶的投訴來了……
·3·不和諧之音傳來
李總公司有一類小眾產品A,需求量很小,但非常剛需,且幾乎沒有競爭對手。原來李總做銷售時,一直把A作為王牌產品,針對不同客戶按比例給一定的配額。
但是現在,銷售經理迫於KPI壓力,開始把A作為爭取新客戶的籌碼——這就導致在原有供應量沒有顯著提升的情況下,原客戶得到的供應量顯著下降,老客戶開始有了不滿情緒並開始逐漸流失。而單從數字報表上看,卻並無明顯異常。
·4·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嘿,這幫鑽空子的小崽子們,我個江湖老手還治不了你們?」——李總心裡暗想。——「KPI里再加一條:客戶流失率。」
很快,客戶流失的情況減少了,但財務部門又來找李總了——原來,銷售經理為了業績,往往承諾給客戶很長的賬期,而賬期一長,很容易就帶來了資金流壓力和壞賬風險,以至於財務壓力大幅度增加。
那就再加上「回款周期」考核吧……
而且,為了防止為了業績濫用公司資源,大幅度增加銷售指出,再加上「銷售費用增加率」考核吧。
再往後,不光要考核業績,還要考核企業文化,工作紀律,忠誠度……
KPI是個好東西,你考核什麼,你一定會得到什麼;
但KPI又是個壞東西,凡是你不考核的東西,都會成為業績黑洞。
所以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到最後都會變成API(All Performance Indicator)。
·5·尾聲——麻煩並沒有結束
事實並不如想像中美好——本季度,公司的銷售額增長率僅為5%,而銷售經理們的KPI考核業績卻增加了30%,個個喜滋滋地等著拿大筆獎金。
WTF?李總調出了公司全部的KPI考核數據,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銷售收入的KPI考核佔比竟然不到30%?
李總準備把負責KPI考核的主管叫來猛K一頓,可轉念一想,這些考核指標不都是當初自己一個一個親手決定的嗎?
所有的指標都要從100%里扣,考核的項目一多,核心指標的權重也就相應降低了——指標越多,核心指標越不重要!
KPI服務於公司戰略,如果沒有重點,還不如不考核。
所以一旦上了KPI,你只能在「真考核,但有業績黑洞」和「假考核,給員工一點心理壓力」,這兩者之間選擇一個。
李總陷入了沉思:在「真考核,但有業績黑洞」和「假考核,給員工一點心理壓力」之中,到底選哪一個呢?
故事結束了,然而思考並沒有結束。隋同學一貫認為:提出問題但不提解決方法,就是赤裸裸地耍流氓!
那麼究竟如何讓員工自動自發地工作?隋同學的個人看法如下:
1、回歸本源——KPI沒有錯,有錯的是考核的初衷。
KPI最大的「錯」,是從「公司考核員工」的工具,變為「員工應付公司」的工具。隋同學認為,如何讓企業健康平穩有序發展,才是考核的初衷——要充分發揮員工的主人翁精神,增加員工對於公司的「認同感」(後面會視情況專門寫一篇談「認同感」)。
隋同學關於「意志力」的文章(根本不存在的「意志力」)中提到過,「如何強化堅持到底的動機,並弱化半途而廢的動機」。推而廣之,關於員工的主人翁精神,則可以分解為「強化員工自發工作的動機」和「弱化員工偷懶的動機」。具體的方法,可以是價值觀的正向引導,增加待遇,情感關懷,股權激勵等等,不一而足……
2、正視人性的弱點——實際上,人性的弱點是難以規避的,看你怎麼利用個好它——不妨通過一些合理的引導,來引導大家向你所期望的方向走。
比如:隋同學工作的大樓里,某公司為8:30之前到公司的員工提供免費早餐,用一些員工貪小便宜的心理(好像不太好,哈哈),輕鬆地很大程度解決了員工不按時上班的問題。
3、當然了,針對不同的個體,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套用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理論」,針對「需求金字塔」不同層次的員工,給予合適的獎勵預期——而非對一群人套用一套KPI。
4、最後,用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指望專門的部門來考核公司的各個部門,本就是個偽命題。
毫無疑問,KPI考核是非常有效的短期管理手段,但僅此而已。如何更好地驅動員工自動自發的工作,這才是問題的本質!
-END-
歡迎分享本文至朋友圈
※老王侃槍之槍械印象——M16步槍(上)
※國產小轎車慘遭數十噸大貨車碾壓,估計車主一輩子都開吉利了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