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蛙兒子還沒養好,又想騙我養牛?

蛙兒子還沒養好,又想騙我養牛?

最近的影院,情(ji)懷(tang)大劇可以說是熱映不斷~

圖片來源:海報截圖

好像都在明裡暗裡向我們傳達「你要遵從本心,你要勇敢無畏」的價值觀~

同樣,《公牛歷險記》作為「情懷大軍」中的一部動畫片,也是飽含了這樣的教育意義和人生哲理~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故事的背景是,一頭出生在西班牙鬥牛訓練場的公牛費迪南,雖然外表強壯,但他卻只愛鮮花,不愛打鬥。在所有公牛努力訓練,夢想在鬥牛場上打敗鬥牛士載譽而歸時,費迪南卻在努力擺脫環境並想帶著牛群一同逃跑,與此同時,結識了一頭願意幫助他的山羊和三隻瘋狂的刺蝟,開始了一場搞笑的冒險旅程。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為什麼冒險是很搞笑的事呢?

因為大黑牛「費迪南」太萌了,小編差點被騙去養牛了~

不過冷靜下來想一想,動畫形象的塑造畢竟是藝術創作,藝術總是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嘛,不要被動畫片迷惑哦~

藝術和現實還是有差別的

就比如這個大黑牛「費迪南」吧,微微一笑,露出兩排潔白的大牙

圖片來源:海報截圖

但實際上,牛是沒有上門齒的,它們的上頜只有角質形成的齒墊,下門齒咬合其上,也是一種能夠有效剪切的工具。由於它們的嘴比較厚,看不出來罷了。

牛的上門齒去哪了呢?

原始偶蹄類動物都有完整的齒列,但在這些有蹄類動物進化過程中,上門齒有消失的趨向。有一些草食動物產生了特殊的取食方式,順應「用進廢退」的演化規律,門齒就變形或者退化了。很多反芻動物,比如我們熟知的牛、羊和駱駝就已經失去了上門齒。

反芻動物會在進食一段時間後,將胃中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裡再次咀嚼(也就是嘔出來,但不吐掉),想想有點小彆扭啊~於是它們進化出發達的臼齒用來反覆咀嚼和研磨食物。

對於牛來說,它們的嘴是很厚的,在進食的時候可以藉助嘴來扯斷食物,於是上門齒的作用逐漸變小;而對於非反芻類動物「馬」來說,它們的嘴唇較薄,一般需要通過上下門齒的配合來切斷植物植物纖維,門齒的作用對它們來說作用就必不可少。

所以你在影片中看到的那隻「地包天」山羊,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個「豁牙」。

有上門齒的牛羊CP

沒有上門齒的牛羊CP

沒有上門齒果然感覺怪怪的~

圖片來源:海報截圖,並加以後期處理

好牙口的費迪南成功塑造了「反差萌」的形象,除了長的萌,他還是一頭性格溫柔的公牛。(小動物愛護協會)

GIF

大黑牛在營救一隻小萌兔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看到這一幕,很擔心費迪南的牛角會被折斷。可能很多人都認為牛角是角質化的蛋白質,像人的指甲一樣,即使斷了也不疼。尤其在影片中,有一隻公牛和費迪南爭鬥時被折斷了牛角,可他並沒有表現出任何疼痛感。

就是紅圈圈圈住的這位牛先森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角質損傷確實不會帶來疼痛感,比如有些地方的人為了鬥牛,會把牛角削的很尖,從而強化「武器裝備」。不過牛角是中空的,它的裡面包裹著頭骨的分支,如果像影片那樣,牛角直接從中折斷,那裡面的頭骨也會跟著被折斷,不痛......那是不可能滴~

幾經波折後大黑牛「費迪南」還是被迫回到了鬥牛場,他坐在鬥牛士面前,渴望得到生命的自由,鬥牛士最終放棄廝殺,和平退場。

GIF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在真實的西班牙鬥牛場上,沒有牛會如此平靜,他們生性殘暴好鬥,很容易被鬥牛士手中來回搖晃的紅布和觀眾的喧鬧聲激怒,然後發起進攻。很多人認為西班牙鬥牛選用的品種是非洲野牛,經過幾年的馴養之後才用於打鬥,其實不然。

鬥牛屬於馴養動物的一種,而非洲野牛是牛亞科的水牛屬物種,是未被馴化的野生動物,所以不在鬥牛選用的標準之內。鬥牛選取的非洲「野牛」一般是指生活在非洲,性情相對兇猛的牛,但並不是所謂的「非洲野牛」。

GIF

一頭被鬥倒並且撞死的公牛

圖片來源:http://v.youku.com截圖

大多數的研究都表明牛的馴化起源於亞洲西部地區,距今大約10500年的歷史,現如今可以把馴化的牛大致分為3類:家牛、水牛和氂牛。

牛被馴化之後,最初是以役用為主,比如種水稻。牛耕的普遍使用,使原始社會產生了食物剩餘,從而出現了交換,推動了文明的發展。

家牛(Bos primigenius taurusLinnaeus)

家牛是牛亞科的牛屬原牛種家牛亞種,由原牛(Bos primigenius)馴化而來,比如在我國常見的黃牛,以及歐洲奶牛等牛種。

原牛的馴化起源於西亞南部、北非、印度,距今大約8000年。原牛曾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但後來數量銳減,直至1627年世界上最後一頭原牛在波蘭被捕殺。

家牛實際上是由許多家養的牛與野生的牛類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多次混合後的複雜族群,如今地球上生存著13億只家牛,共有897個家牛品種。一般用來食用(肉用和乳用)或者勞作。

在原始的岩壁繪畫創作中經常會出現人類馴服原牛的場景。

水牛(Bubalus bubalus)

圖片來源:ARKIVE

水牛是牛亞科水牛屬,其中包含了亞洲水牛屬和非洲水牛屬,大約在6000年前的南亞出現了馴化水牛的事件。亞洲水牛在我國南方較為常見,它們喜歡在水塘里泡澡,這是因為水牛的汗腺極不發達,不幹活的時候需要泡在水中保持體溫。

圖片來源:ARKIVE

但是水牛的性格兇猛,即使是現在已經馴化了的水牛也處於半野生狀態,和野生水牛的差別不大。

非洲水牛就是我們熟知的非洲野牛,是非洲大草原的「五霸」之一。曾經就有非洲獅被非洲野牛圍攻,不得已逃到樹上。它性情殘暴,和美洲野牛與歐洲野牛一樣,都屬於未馴化的物種。

氂牛(Bos grunniens)

圖片來源:visualphotos.com

提到氂牛,我們都能想到它是生長於高原一帶的牛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是牛亞科的氂牛屬,大約在4000年前的西藏地區,人類開始馴化氂牛。

馴化的家氂牛的祖先是野氂牛,野氂牛因為叫聲似豬,所以在高原地區又被稱為「豬聲牛」。它們一般不會主動進攻人,即使是成群的野氂牛在一起,也會主動躲避敵害,這和非洲公牛截然相反,如果在非洲旅行看到一群非洲野牛向你走來,就抓緊想辦法逃跑吧......

看這氂牛的髮型,有沒有想到大黑牛「費迪南」的小夥伴(眼神不太好那個)~

(左)圖片來源:nipic.com

(右)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還有一些牛科動物其實並不是牛,比如羊。羊是牛科動物的羊亞科物種,而我們通常所說的牛是牛科動物的牛亞科物種。

怎麼看都沒親緣關係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馴化動物是人類對動物個體更有益於人類活動所做出的選擇,也是動物在人類環境作用下作出的演化反應。

比如《公牛歷險記》里大黑牛「費迪南」的牛夥伴們,任務是成為鬥牛,這就是人類賦予他們存在的意義,他們也在努力往這個方向發展,迎合人類,這是馴化的結果。

圖片來源:海報截圖

馴化其實是人與動物的相互選擇。人馴化了動物,它們也漸漸和人產生了感情。

動畫片也經常在類似童話的世界裡賦予動物以人類的自我意識和思維水平,在我們思考劇情時觸發對動物的的愛護情懷。

這大概也是一種我們與動物的相處方式吧~

鳴謝:嚕嚕博士為本文提供科學指導。

本文為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原創,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自然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恐龍迷們,2017年的這些大事件,你都知道么?
看了《水果傳》才知道自己沒吃過幾種水果

TAG:上海自然博物館 |